花茶的历史与文化
花茶的历史与文化
我们经常喝的花茶,有可以称为香花茶,熏花茶,香片。花茶属于再加工茶系列,属于香型茶。精选优质的绿茶,配合香型花经过窨制而成的花茶,经过再加工就了市面上的花茶。所以花茶是以红茶、绿茶、乌龙茶茶坯等,与能够吐香及符合食用要求的鲜花为原料,利用窨制工艺制做而成的茶叶。中国的花茶生产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有“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英、薄荷之属,煮之百沸”的记载,当时已有在煮饮茶叶时加入调料,以益茶味,协调茶叶作用的做法;北宋蔡襄的《茶录》、熊蕃撰、熊克增补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中,都谈到有在贡茶中掺入“龙脑”香增加茶香的做法。当时还有“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的说法。这种饮茶方法,可以说是花茶生产的原型。
真正开始生产花茶,却始于南宋初期。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从12世纪起花茶的窨制已扩展到苏州、杭州一带,其时施岳的《步月吟茉莉》和赵希鹄的《调燮类篇》记载:“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伴……”在当时就有在上等的绿茶中加入一种香料--龙脑;作为进贡封建帝王的饮料(称龙凤茶),宋朝《茶录》提到“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
到了12世纪宋代宣和年间,花茶的生产以及有了文字记载。在茶叶里加入“珍菜香草”已经是正常现象了。到了明代程荣所写的《茶谱》这本书中对花茶的制作方法已经有了很细致的记录。书中写到:“茉莉,玫瑰,……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扎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
明代顾元庆(1564--1639)《茶谱》一书中较详细记载了窨制花茶的香花品种的制法:“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气全者,量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还有记载;“木樨、茉莉、玫瑰……皆可作茶,请花开时 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其制作之考究,品质之优异由此可想而知。
普洱茶历史发展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今年端午节放假几天 端午节放假吗
端午节放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秋节活动 中秋节的意义是
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幸福团圆的氛围。
中秋节,留下于中国众多民族和汉字文化圈诸国,由来已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现在过中秋节有弘扬传统文化、营造幸福团圆的氛围的现实意义,我们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豌豆黄的历史文化
据说,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传来敲打铜锣声和吆喝声,心里纳闷,忙问是干什么的,当值太监回禀是卖豌豆黄、芸豆卷的。慈禧一时高兴,传令将此人叫进园来。来人见了老佛爷急忙跪下,并双手捧着芸豆卷、豌豆黄,敬请老佛爷赏光。慈禧尝罢,赞不绝口,并把此人留在宫中,专门为她做豌豆黄和芸豆卷。
重阳节的习俗 喝菊花酒
重阳节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从古代起我国就有赏菊花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
菊花的食用价值很高,不少人还会将菊花酿进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阳节的时候用自制的菊花酒来招待客人,也是别具一番风味。
怎样做到人老心不老 旅游
旅游是老年人不可多得的机会,既可以饱览祖国大自然的奇异风光,又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和不同民族的习俗。在你置身于异城乡景之中时,那新鲜的空气和梦幻般的环境,既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又能让人心情愉快,获得放松。旅游不仅能放松身心,而且能锻炼腿部肌肉。
锻炼腿部肌肉确实能消除大脑的疲劳,因此,多走路多散步对防止大脑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素鸡的介绍
【菜谱名称】素鸡
【所属菜系】闽菜
【菜品口感】口味:咸鲜味,菜色暗红,形似鸡肉,软中有韧,味美醇香。
【历史文化】此品为福建风味素菜。以豆腐皮作主料,卷成圆棍形,捆紧煮熟,切片过油,加调料炒制而成的佳肴。
阿胶的使用注意事项 历史文化
阿胶(拼音:ē jiāo)是驴皮煎煮浓缩后的固体动物胶。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中医学里,阿胶是滋阴补血、安胎、治疗经产病的妇科良药,已有2500年的制作用药历史。
用法用量
烊化兑服,3~9克
注意事项
1.忌油腻食物。 2.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 3.感冒病人不宜服用。 4.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该药品宜饭前服用。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二周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8.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该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该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功能主治
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历史文化
阿胶在我国有着很久远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年的生产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根据很多古书的记载可知古代阿胶原料用牛皮、驴皮及其他多种动物皮类。皮胶为传统中药,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胎产崩漏等症有良好疗效。到唐代,人们逐渐发现用驴皮熬制阿胶,药物功效更佳,遂改用驴皮,并沿用至今。现在已将牛皮胶单列为一种药材,即黄明胶,并且在我国的药典中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
阿胶的原产地是山东“东阿”,由于历史原因,东阿县治多有变迁,因此阿胶原产地应为“泛东阿区”,即包括:
一、今属聊城市阳谷县的阿城镇,是最早的东阿县治所在地,阿胶似应诞生于此。
二、今属济南市平阴县的东阿镇,福胶集团所在地。代表产品是“福”字牌和“东阿镇”牌阿胶,东阿镇是明代至1947年的东阿县城,阿胶制造业兴盛并成为贡品即始于此;东阿镇阿胶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三、今属聊城市东阿县,1947年以后东阿县的铜城镇成为东阿县驻地,也是东胶集团所在地,东阿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其中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并与茅台镇、景德镇一道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而古老的“阿胶井”则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的岳庄村。
清明和寒食是一天吗 寒食节是清明节吗
寒食节不是清明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回事,相比清明节来说,寒食节的历史渊源更加厚重,而且,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第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历史文化地位更高。
普洱茶的历史
周朝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唐朝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元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清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
新中国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大跃进时期茶树大受摧残。
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
1984年,现代普洱创始人吴启英通过普洱茶接种技术科学的方式,在保证普洱茶质量的情况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发酵转化。这是现代普洱熟茶的开端,为普洱熟茶批量生产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
乌鱼蛋的历史文化
1. 乌鱼蛋,乃雌乌贼(俗称墨鱼)的产卵腺,也称月蛋,呈椭圆形,外面裹着一层半透明的薄皮(即脂皮),它含有大量蛋白质,产于我国山东青岛、烟台等地,一向被视为海味珍品,清代王士禄《忆菜子四首》中有一首写道:“饱饭鱼蛋,请点蟹胥,波人产腹鱼,此事会怜渠。”他将乌鱼蛋与腹鱼、蟹胥两珍相并列;
2. 此菜早在清代初期就在山东盛行,清代中期在北京的山东菜馆亦非常盛行,特别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欢迎,清代乾隆年间大诗人及美食家袁枚,曾多次品尝过该菜,并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该菜的制法:“乌鱼蛋最鲜,最难服事,须河水滚透,撤沙去臊,再加鸡汤蘑菇煨烂。龚云岩司马家制最精。”可见,这是一道历史悠久的名莱;
3. 本品是北京高级筵席上久负盛名的汤菜。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春节又称什么
春节,又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花茶的历史发展
源于宋朝
中国在宋朝(公元960年)就有在上等绿茶中加入龙脑香(一种香料)作为贡品,这说明在宋朝已能利用香料薰茶。到宋朝后期,有恐影响茶之真味,不主张用香料薰茶。蔡襄《茶录》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正当不用。”但是这已是中国花茶窨制的先声,也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始于明朝
明朝是中国茶类大发展时期,已废团茶为散茶,大量生产炒青、烘青、晒青绿茶,为花茶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花茶窨制方法也有很大的发展,出现“茶引花香,以益茶味”的制法。据明朝顾元庆(1564-1639年)《茶谱》的“茶诸法”中对花茶窨制技术记载比较详细:“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始摘其半合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而一停花始称。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相间至满,纸箸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又如“莲花茶,仅日末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挚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对花茶的窨法,原料选择、取花量、窨次、焙干等原始的窨茶法,开始逐渐走向成熟,与现行的工艺原理是相通的,这时的花茶才称的上是真正的花茶。但其量是不可多得的。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一书中就有“茉莉可薰茶”的记载,证实了茉莉花茶明朝就有生产。[2]
成于清朝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福州已有大规模茶作坊进行商品茉莉花茶生产。当时福州的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特别是津、京地区,走海路由福州运至天津,转口北京,深受北京市民的喜爱。因此说福州是中国茉莉花茶的发祥地。有了商品就有了市场,有市场就有买卖,这时北京涌现出不少茶庄,“京味”指的就是福建茉莉花茶特有的韵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