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外耳道异物预防与护理

外耳道异物预防与护理

1、禁止小儿玩耍可能入耳的东西,并常教育孩子不要把小东西向耳朵里乱塞。

2、不要用木棒、火柴棒掏耳。

3、野外露宿时,加强防护,以防昆虫入耳。

4、消灭蟑螂,以防睡眠时进入耳内。

5、预防耳部外伤。

6、取出异物之后的耳道应消毒,要注意保持其干燥与洁净。

宝宝耳朵进虫子了怎么办 宝宝耳朵进虫子的影响

耳道内爬进小虫,这些小虫就成为外耳道异物,活着的小昆虫会在耳道内不停地骚动,引起剧烈耳痛和难以忍受的噪声,如果小虫触及鼓膜还会引起眩晕,使宝宝非常痛苦,甚至会穿破鼓膜,进入中耳,影响听力。


鼓膜穿孔的护理

1、患有鼓膜穿孔者,需特别注意:保持耳中干燥与洁净;禁止游泳及注意水渍侵入。加强卫生宣教,禁用火柴杆、发卡等锐器挖耳。取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时要细心、适度,避免伤及鼓膜。遇及爆破情况如炸山、打炮、放鞭炮等,可用棉花或手指塞耳,如戴防护耳塞效果更佳。

2、在修补期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洁净干燥;不要做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注意预防伤风感冒,保持鼻腔呼吸通畅;不宜咀嚼硬的食物。

鼓膜外伤的治疗方法

好多工作中的朋友们,可能正为得了鼓膜外伤的症状而烦恼;鼓膜外伤常常是由于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所导致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外伤。下面就为你们介绍一下鼓膜外伤的治疗方法!

鼓膜外伤的治疗方法:

(1)治疗前注意事项:注意加强卫生宣教,禁用火柴杆、发卡等锐器挖耳。取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时要细心、适度,避免伤及鼓膜。

(2)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鼓膜外伤该怎么治疗?可以应用抗生素类药物预防感染,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外耳道口可用消毒棉球堵塞。避免感冒,切勿用力擤鼻涕,以防来自鼻咽的感染。在穿孔愈合前,严禁游泳或任何水液入耳。

(3)一般治疗:一般情况下治疗鼓膜外伤,主要是禁止洗耳、滴耳,并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口,以防感染的发生,穿孔一般可于2~3周自行愈合。

(4)中药治疗:鼓膜外伤该怎么治疗?专家指出,鼓膜外伤还可以用中药治疗,原则是活血祛瘀,行气通络。方药为桃红四物汤。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 8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2g,川芎10g,香附6g,石菖蒲10g。若感染流脓者,可合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以清热解毒。

哪些症状属于外耳道炎

一、外耳道异物

多见于小儿,成人也可发生。多因挖耳或外伤遗留,及虫类侵入而造成。异物可分为非生物类、植物类和动物类。若异物小而无刺激者,可久存而无症状。异物大者可阻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及发胀感。有时引起眩晕、耳鸣和耳痛,或造成皮肤破损。一般情况下,检查较易发现异物。

二、外耳道新生物

良性肿瘤有外耳道乳头状瘤,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骨疣,血管瘤,纤维瘤,耵聍腺瘤等;恶性肿瘤有腺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另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导致鼓室内有息肉生长,息肉从鼓膜穿孔处脱出形成外耳道赘生物。

急性外耳道炎的病症

什么是急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的感染可以是局限的(疖肿)或累及整个外耳道(弥漫性外耳道炎)。较常见于夏天游泳季节,并常称为泳者耳。下面就先来详细的了解下是急性外耳道炎。

急性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疗肿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均因游泳、冲洗外耳道、中耳炎症分泌物等浸渍皮肤或挖耳(如取外耳道异物、盯聍等)损伤皮肤并发细菌感染所致。外耳道湿疹、糖尿病亦可为诱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急性外耳道炎的病症:

1、耳部红、肿、热、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可放射到同侧颞部。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2、耳道呈弥漫性充血、糜烂,结脓痂或外耳道外局部呈丘状隆起,成熟时顶部有脓点。破溃流脓后,耳痛减轻。

3、耳屏压痛,牵拉耳廓痛,或乳突区皮肤红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该病常因挖耳损伤皮肤或外耳道被分泌物等浸渍引起,因此,应戒除挖耳习惯,及时防治变应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病,保持外耳道干燥。患病后及早到医院诊治。

鼓膜穿孔要注意什么事项

(1)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外伤后即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擦净和取出外耳道异物、耵聍等。不要取下附在鼓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细菌感染。用消毒的棉花轻轻塞在外耳道口,以防脏物进入耳内,引起感染。

(2)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处方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3)不要用力擤鼻涕,如有鼻涕,可吸入口中吐出。也可服些消炎处方物,以免感染。如果发生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要按中耳炎进行治疗。

外耳道炎的种类有哪些

⒈坏死性外耳道炎:常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中,外耳道软组织重度广泛炎症,耳痛剧烈。

⒉外耳道真菌病:耳部发痒为主要症状,并有闷塞感、耳鸣及听力减退。外耳道内有黑色或黄色膜状物,亦有呈黄白色的粉末状霉点。

⒊单纯性外耳道炎:早期、轻型外耳道炎,患者仅有耳内不适、闷胀和轻微疼痛。若能及时医治,数日内炎症消退,恢复正常。

⒋外耳道疖:发生于外耳道外端的软骨部,为毛囊或皮脂腺的葡萄球菌感染。耳痛甚剧,可有体温升高。待疖肿成熟,脓液穿破组织向外排出后,耳痛可骤减。

⒌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软骨部和骨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广泛性炎症,耳痛剧烈。外耳道充血、肿胀,表面覆有脓性分泌物,可有听力减退。

⒍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疗肿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均因游泳、冲洗外耳道、中耳炎症分泌物等浸渍皮肤或挖耳(如取外耳道异物、盯聍等)损伤皮肤并发细菌感染所致。外耳道湿疹、糖尿病亦可为诱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变形杆菌、绿脓杆菌。

外耳道炎易引起哪些疾病呢

1、外耳道积脓: 脓液可能由于外耳道本身病变所致,也可能由于中耳病变脓液自鼓膜穿孔处流出积留于外耳道内形成。一般说来,脓液质粘者,多为中耳疾病。

2、外耳道狭窄: 除先天性原因外,常由于弥漫性外耳道炎和外耳湿疹之慢性者,导致外耳道皮肤增厚而发生狭窄,常会影响听力。

3、外耳道骨段后上壁塌陷: 常提示为外耳道胆脂瘤存在,或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形成。

4、耳道新生物: 良性肿瘤有外耳道乳头状瘤,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骨疣,血管瘤,纤维瘤,耵聍腺瘤等。恶性肿瘤有腺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等。

5、外耳道红肿溃烂: 常见病变为外耳道疖和弥漫性外耳道炎,中医分别称之为耳疖和耳疮。前者表现为局限性红肿,疼痛明显,突起如椒目或顶现脓点,后者则为弥漫性红肿、溃烂,黄白色分泌物较多。

6、耵聍栓塞: 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具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可分泌耵聍,即人们常说的耳垢或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可借咀嚼、张口等运动而排出耳外。

7、外耳道异物: 多见于小儿,成人也可发生。多因挖耳或外伤遗留,及虫类侵入而造成。异物可分为非生物类、植物类和动物类。

宝宝的耳屎到底要不要掏出来,有耳屎该如何做 家长能不能为孩子清理耵聍

不建议非专业人士清理耵聍。

首先,自行用棉签挖耳往往可能把耵聍推向更深处,而且经常挖耳反而会刺激耳道皮肤的皮脂腺分泌更多的耵聍。

耳道耵聍清理得太频繁反而使耳道失去了保护作用而容易导致外耳道炎、耳道异物,临床上常常会接诊因蟑螂进入外耳道前来就诊的孩子,这种孩子的耳道往往宽阔而又少耵聍,蟑螂喜欢钻入甚至在耳道内产卵。

儿童的耳道皮肤薄而娇嫩,挖耳很容易导致其损伤而导致外耳道炎,更由于儿童好动的天性,鼓膜位置较浅,挖耳时稍有不慎还可能损伤鼓膜,门诊时也曾遇到家长为孩子挖耳导致鼓膜穿孔的病例。


耳膜穿孔应该如何预防

1.加强卫生宣教,禁用火柴杆、发卡等锐器挖耳。取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时要细心、适度,避免伤及鼓膜。遇及爆破情况如炸山、打炮、放鞭炮等,可用棉花或手指塞耳,如戴防护耳塞效果更佳。

鼓膜外伤破裂穿孔后,可自行愈合。因鼓膜两面都有丰富的由外向内相互吻合的血管,修复能力是很强的。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否则被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就更加困难了。

(1)1.异物、耵聍等。不要取下附在鼓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细菌感染。用消毒的棉花轻轻塞在外耳道口,以防脏物进入耳内,引起感染。

2.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处方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

3.不要用力擤鼻涕,如有鼻涕,可吸入口中吐出。也可服些消炎处方物,以免感染。如果发生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要按中耳炎进行治疗。

相关推荐

耳膜穿孔伤残怎么鉴定

耳膜易受直接损伤或间接冲击而破裂,直接损伤多见于取外耳道异物、掏耳、 冲洗时用力过猛;间接冲击多见于爆破、跳水等。鼓摸破裂时情绪紧张,可不觉任何症状。 伤后,突觉耳内轰鸣、伴有耳痛、 耳鸣、 耳聋或突然耳聋。有少量血从外耳道流出;如伴有内耳损伤,则有眩晕、恶心和重度耳聋。检查时可见外耳道有血迹,耳膜有不规则的穿孔。外伤造成的耳膜穿孔只要不续发感染,破孔面积不太大,通常会在一个月左右都能自行愈合,不

掏耳朵出血导致耳鸣

掏耳朵的时候不小心掏出血来,一般轻微的话是造成外耳道的损伤,最严重的就是有鼓膜损伤。不过,小的损伤,出血情况不严重的话,还是可以自愈的,无须过于担心。如果出现疼痛,可以先试试消炎药,但如果还是疼痛不止就去医院看一下,普通挂号,去五官科或耳鼻喉专科看一下,可能会给开药或者药水。另外,如果外耳道损伤后一直流血不止的话,也应该要去医院接受治疗,否则很容易造成感染。而关于耳朵出血后如何处理呢?首先应保持外

鼓膜穿孔的预防

1、防水入耳,游泳、洗头、洗澡时可用消毒棉球塞住耳道口。2、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药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3、慎挖耳朵,用不洁器具挖耳易将细菌带入。4、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注意休息,提高免疫力。5、定期到医院检查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如果外伤后即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擦净和取出外耳道异物、耵聍等。6、慎防感冒,中耳炎的发作通常都是由感冒引起。7、防止不恰当的擤

耳膜穿孔的日常保健方法

1、患有耳膜穿孔者,需特别注意,保持耳中干燥与洁净;禁止游泳及注意水渍侵入。加强卫生宣教,禁用火柴杆、发卡等锐器挖耳。取外耳道异物或耵聍时要细心、适度,避免伤及鼓膜。遇及爆破情况如炸山、打炮、放鞭炮等,可用棉花或手指塞耳,如戴防护耳塞效果更佳。2、在修补期要注意:保持外耳道的洁净干燥;不要做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注意预防伤风感冒,保持鼻腔呼吸通畅;不宜咀嚼硬的食物。3.患有耳膜穿孔者,要时刻保持耳

神经性耳鸣如何预防

一:塞耳沐浴,防污入耳。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卫生,是防止耳病的重要一环。若污浊的水入耳,常可导致耳道疼痛,红赤肿胀,甚至鼓膜穿孔流脓。因此,沐浴、游泳、洗头时,应用干净的棉花阻塞外耳道口,以防止水入耳。在江河池塘游泳时,若污水入耳,应立刻用干净棉花清洁耳道。二:讲究卫生,戒除挖耳。耳道孔小洞深,鼓膜很薄,若在人多热闹的环境中用坚硬物,如铁、木、骨等挖耳,常易因碰撞而致耳道外伤,甚至鼓膜外伤,使耳道疼痛

什么是耳疖子

1、什么是耳疖子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夏季多发。天津华西医院专家介绍说,人的外耳道有丰富的毛囊和腺体,一旦外耳道皮肤受到 损伤就容易引起感染,感染后也容易发生疖肿。外耳道疖肿是十分疼痛的,宝宝常会因为此病,出现剧烈哭闹、不肯喝奶、睡眠不沉、易惊哭等症状。外耳道疖肿是小儿常见的耳鼻喉疾病,它是外耳道皮肤急性局限性化脓性病变,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发生于外耳道软

掏耳朵出血怎么办

掏耳朵出血怎么办日常生活中,为保持耳朵内腔的清洁,我们避免不了都会掏耳朵。不过,一旦不小心,会很容易对耳朵的损伤,如果掏耳朵掏出血了该怎么办才好呢?掏耳朵的时候不小心掏出血来,一般轻微的话是造成外耳道的损伤,最严重的就是有鼓膜损伤。不过,小的损伤,出血情况不严重的话,还是可以自愈的,无须过于担心。如果出现疼痛,可以先试试消炎药,但如果还是疼痛不止就去医院看一下,普通挂号,去五官科或耳鼻喉专科看一下

鼓膜穿孔的护理工作

1.防止不恰当的擤鼻,如捏两鼻孔用力排鼻涕,易将鼻的分泌物经咽鼓管挤压到中耳,从而引起发炎。所以应堵一侧鼻孔轻轻喷鼻涕;2.慎挖耳朵,用不洁器具挖耳易将细菌带入;3.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药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4.慎防感冒,中耳炎的发作通常都是由感冒引起;5.防水入耳,游泳、洗头、洗澡时可用消毒棉球塞住耳道口;6.定期到医院检查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如果外

耳鼓膜穿孔要怎么办

1.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外伤后即可用酒精消毒外耳道,擦净和取出外耳道异物、耵聍等。不要取下附在鼓膜上的血痂。以免引起细菌感染。用消毒的棉花轻轻塞在外耳道口,以防脏物进入耳内,引起感染。2.禁止用水冲洗外耳道,也不要用任何药物滴耳,因为这样不但无益,相反可使细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3.不要用力擤鼻涕,如有鼻涕,可吸入口中吐出。也可服些消炎药物,以免感染。如果发生感染,引起化脓性中耳炎,要按中耳炎进行治

如何做好耳膜穿孔的预防工作

怎样避免耳膜外伤的感染耳膜位于外耳道深部,由于菲薄,易受外伤而破裂。一旦耳膜外伤,可发生耳痛、耳聋、耳鸣,偶尔有短暂眩晕;外耳道有少许鲜血流出,但片刻即止;如有颅底骨折,则血量较多。耳镜检查时发现外耳道或耳膜上有血迹,耳膜穿孔多呈不规则裂孔形(如因感染而化脓则穿孔变圆形)。若为直接外伤(如火柴棒、毛衣针刺伤)引起的穿孔一般位于耳膜的后下方;若为间接外伤(如炮震、爆炸、掌击耳部时气压骤变使耳膜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