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的诊断检查方法
心肌梗塞的诊断检查方法
(一)白细胞计数:发病1周内白细胞可增至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多在75%~90%,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二)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可维持1~3周。
(三)血清酶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或cpk)发病6小时内出现,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消失,阳性率达92.7%。谷草转氨酶(ast或got)发病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至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8~12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才恢复正常。近年来还用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γ-谷酰基磷酸转肽酶(γ-gtp)、丙酮酸激酶(pk)等。肌酸磷酸激酶有3种同工酶,其中ck-mb来自心肌,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到100%和99%,它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常用于判定梗塞的范围和严重性。乳酸脱氢酶有5种同工酶,其中ldh1来源于心肌,在急性心肌梗塞后数小时总乳酸脱氢酶尚未出现前就已出现,可持续10天,其阳性率超过95%。
(四)肌红蛋白测定:尿肌红蛋白排泄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测定,也有助于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尿肌红蛋白在梗塞后5~40小时开始排泄,持续平均可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时间较ck出现时间略早,在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ck快,多数24小时即恢复正常。
(五)其他:血清肌凝蛋白轻链或重链,血清游离脂肪酸,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均增高。血清游离脂肪酸显著增高者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此外,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应激反应,血糖可升高,糖耐量可暂降低,约2~3周后恢复正常。
轻微的心肌梗死可以大量运动吗
参加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可以使心肌梗死患者再发生心梗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性降低百分之二十五。且运动锻炼还有助于控制血压,降低血糖,降低“坏”胆固醇,升高“好”的胆固醇,控制体重。除此之外,运动锻炼还有助于情绪的调节控制,参加运动锻炼的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都会减少,这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很有意义。”
然而,运动不当也可能会诱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原因与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有关。运动治疗中操作不当导致的心肌梗塞表现为运动时或运动后持续剧烈胸痛,伴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等,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可诊断。除此之外,运动诱发心肌梗塞也是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每100位心肌梗塞患者大约有4-5位为运动诱发。而这些运动诱发的心肌梗塞又多见于平时缺乏体力活动的人。
总之,运动不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它是一把“双刃剑”,能不能趋利避害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监护和医生的嘱咐。以上内容就是对心肌梗塞能否运动相关问题的介绍,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对心肌梗塞能否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如何区分心肌炎与心肌梗塞
心肌炎和心肌梗塞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肌炎与心肌梗塞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二者的病因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的症状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心肌炎与心肌梗塞,心肌炎与心肌梗塞的区别是什么呢?请看详细的介绍。
心肌炎与心肌梗塞属于两种独立的疾病,两者的症状存在一些区别。心肌梗塞患者的典型症状多表现出胸痛,也往往存在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而心肌炎患者则少见典型胸痛症状,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表现。发病前常会有感冒病史,可能缺乏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心肌炎与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除了从年龄、病史、症状、体征方面入手,更需要相关辅助检查的证据。及时就诊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心脏彩超、64排螺旋CT等检查,冠脉造影可用以确诊心肌梗塞,心肌炎的明确诊断可能需要心肌活检获取病理组织。
心肌炎与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早期检查明确,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应马上送医诊治,万不可拖延,考虑急诊溶栓或支架介入,一般治疗包括镇痛、吸氧、卧床休息等。如果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待病情进入稳定阶段后及时行冠脉造影,通过支架介入或冠脉搭桥,可尽快恢复远端血运。药物是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石,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肌酸肌酶偏高是什么病
肌酸激酶通常存在于心脏、肌肉以及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和线粒体中
是一个与细胞内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激酶。
肌酸激酶的同功酶在临床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各种病变包括肌肉萎缩和心肌梗塞发生时,人的血清中肌酸激酶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认为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中测定肌酸激酶的活性比做心电图更为可靠
如果有肌酸激酶增高时要注意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有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时,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不难识别,大多表现为显著的心前区成胸骨后疼痛,疼痛多表现为绞窄式、紧缩样、压迫感,伴有恶心、呕吐等,持续时间长,一般均超过15分钟,含化硝酸甘油休息均不能缓解,如果又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尤其要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中老年人的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多不典型,无疼痛或疼痛不剧烈的患者,应注意下列情况:凡4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大汗淋漓、脉搏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时,应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高龄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痰或咯血等心力衰竭表现,或者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也应考虑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高血压病患者突然血压显著下降,尤其同时伴有心力衰竭者,也应想到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对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要及时做心电图检查,并注意追随观察和对比如果能作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沉、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检查,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塞更为有益。
高血压冠心病如何护理
1.积极治疗:坚持必要的药物治疗,对能加重冠心病病情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必须服药加以控制。
2.猝死急救:猝死突然发生时,应争分夺秒急救,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
3.饮食调摄:过食油腻、脂肪、糖类,会促进动脉血管壁的胆固醇的沉积,加速动脉硬化,故不宜过食。饮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肥胖病人应控制摄食量,以减轻心脏负担。
4.戒烟少酒:吸烟是造成心肌梗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烈性酒在禁忌之列。不宜喝浓茶、咖啡。
5.劳逸结合:应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不要劳累过度。走路、上楼梯、骑车宜慢,否则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诱发心绞痛。饱餐后不宜运动。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减少心肌供血而产生疼痛,应注意保暖。性生活时处于高度兴奋,血液循环加快,全身需血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则相对不足,极易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故宜严格节制。在心肌梗塞完全恢复后,房事宜控制在每月1~2次。
6.适当休息:心绞痛时最好稍稍躺卧休息一会儿。平时可正常工作,但不宜过度劳累。心肌梗塞诊断明确后,应绝对卧床休息,平卧位。在两周内,病人的一切生活活动均由旁人帮助完成,绝对严禁自己翻身,因翻身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肌梗塞部位破裂或心跳骤停。宜床上大小便,保持大小便通畅。如无严重并发症,一般卧床2~3周后,可半卧床上,每日3~4次。壹周后如无变化,则可下床坐在椅子上,每日3~4次,每次约半小时,再壹周后,可在卧室内散步。长期卧床对心脏恢复不利,酌情活动是必要的。三个月后可以进行轻便的体力劳动。
7.体育锻炼:运动应根据各人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等。量力而行,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二、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主动脉夹层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按照病因、病理、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等不同,心肌梗死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除上述共有的表现外,各有其特殊性。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心肌梗塞症状诊断本病并不困难。无痛的病人,诊断较困难。凡年老病人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出血等原因者,都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此外年老病人有较重而持续较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即使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塞处理,并在短期内反复进行心电图观察和血清心肌酶测定,以确定诊断。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二、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主动脉夹层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心电图检查必要性
中老年人要查心电图,心电图是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的检查,心电图能反映出兴奋在心脏内传播的过程及心脏的机能状态。心电图检查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目前诊断心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心电图检查是广泛应用于临床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应用范围如下:
1、心电图检查对心肌炎、心肌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心包炎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2、心电图检查可以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
3、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做心电图检查不仅能确定有无心肌梗塞,而且还可确定梗塞的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