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d,但通常为4~8d。按世界卫生组织分型标准,将登革热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典型登革热,临床上又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至于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实际上是登革出血热的两个临床类型。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在早期已可见。儿童病例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

发热持续2~7d。部分病例于起病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d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康复。

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同一患者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d。

3.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5~8d。

4.其他约1,4病例有肝肿大,黄疸不多见。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伴有休克。

轻型登革热

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d)。临床上类似流感。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登革热是什么

1.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俗称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夏秋季节由于高温多雨,蚊虫容易孳生,因此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

2.登革热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高热(39摄氏度以上),发热时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骨关节肌肉痛,早期脸、颈、胸皮肤潮红,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程5至7天出现皮疹,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等。少数患者会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3.登革热有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或者有特效药治疗吗?

目前,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只能对症治疗。因此,最根本措施是防蚊灭蚊,避免被蚊子叮咬,发病时及时就医。

4.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什么习性?哪些地方容易受到这种蚊子叮咬?

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至5点,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

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目前是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热发展成重症可致死亡,市民切勿大意。若您在长假期间曾到过潮州、台湾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又出现以下可疑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登革热的一般症状

1、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3、“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4、胃肠道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登革热患者

1、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3、孕妇、婴幼儿或老人。

4、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甚至导致死亡。

登革热潜伏期

登革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较为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登革热潜伏期有多久呢?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登革热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类型不同,在早期症状表现上也有区别。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

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3、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

轻型登革热

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d)。临床上类似流感。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你了解登革热吗

登革热是自限性疾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热带传染病,其症状是:突起高热伴畏寒,骨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能伴有颜面潮红、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出血、肝脾肿大等。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性登革热,后者可导致患者死亡。“登革热”和其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一样,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属于自限性疾病,轻的1至2天可自愈,重的7至10天也能全部恢复,症型严重导致死亡的发生几率在万分之一以下。临床上一般都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等待病毒“自生自灭”。

两种“伊蚊”传播登革热

登革热之所以在最近几年有扩大流行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这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并使蚊子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二是人口的大量流动。国际商贸、劳务、渔业及旅游、探亲等活动,都可能使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输入其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造成流行。现代化交通更促成登革热的远距离扩散。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传播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其祸害比白纹伊蚊大得多。我市没有埃及伊蚊但有白纹伊蚊,所以对此不能掉以轻心,所幸的是,“登革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市民们也无须过分紧张。

预防关键是消灭花斑蚊

人体对登革热病毒普遍易感,尤其是从非地方性流行地区进入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人。那么,该如何预防登革热呢?

由于“登革热”病人在发病前3至5日传染性最强,且没有预防用的疫苗。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前往“登革热”疫区,前往疫区者要注意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消灭花斑蚊(即白纹伊蚊)。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室内盆罐、花瓶、厨房及浴室的积水里,室外的坑洼、水凼、树穴、树洞、竹筒和叶腋等积水处,都是它繁衍孳生的优良环境。翻盆倒罐,填平坑洼、水凼、树洞,铲除杂草和疏通下水道是消灭蚊子、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根本办法。另外,由于花斑蚊善飞,必须全民动手,群防群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滞留喷洒、空间喷洒、熏蒸和烟熏等消灭成蚊及安装纱窗纱门防蚊,都是治标的有效办法。

登革热后遗症严重吗

登革热通常情况下不会留下后遗症。

什麽是登革热和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最早是在西元l779年由david bylon在爪哇岛首先描述。由於可引起很厉害的高烧及肌肉疼痛,犹如裂骨一般,又俗称「断骨热」或「天狗热」。不同於肠病毒的人对人的传染,它必须藉由「蚊子」叮咬患者,成为病媒蚊,当病媒蚊再叮咬健康的人,才会使人致病。所以此病多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蚊子易滋生的地区,尤其以东南亚、非洲及印度为最多台湾中南部夏季酷热也易成为疫区。

它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这两种蚊子,喜欢在白天咬人,栖息於阴凉有水处,不喜欢待在臭水沟,尤其喜欢下雨後的废轮胎及废弃的容器。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这些蚊子的叮咬,才可能传播出来,而依其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热病毒又可分为l、2、3、4共四型。人若感染其中一型,其在体内产生的抗体并无法防护另外三型,以感染第2型最危险,易发生出血性登革热。这些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至l5天後,就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了。

登革热为何如此可怕?

登革热依其症状轻重分为两型:典型登革热及出血性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即俗称的登革热) :此型较不具危险性,死亡率甚低,多为初次感染者。小孩症状较不明显,成人则出现严重症状,通常被病媒蚊叮咬後,经过一至七天的潜伏期,患者会出现突发性高烧(39至40℃) 、恶寒、前额及後眼窝的剧痛、肌肉痛,再经2至4天全身皮肤出疹,疹子由躯体开始向脸及手脚蔓延,整个病程约七天可结束,大部份病人可完全痊癒。

出血性登革热:这是最可怕的一型,死亡率高达15—5o%,喜犯八岁以下的小孩。多由於两次以上重复感染,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剧烈反应,造成全身血管的大量出血,临床症状上除了高烧、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全身倦怠外,常伴随流鼻血、吐血、血便、血尿、子宫出血及胸腹部积水。由於全身大量出血,常引起心肺衰竭及休克死亡,而其出血时间通常在发烧将退时才发生,所以常引起家长及医师的疏忽,因此登革热病人在退烧时,若出现皮肤湿冷、四肢冰凉、坐立不安时,更应提高警觉,即刻送大医院,不可轻忽。

这些症状警惕登革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

登革热一般起病比较急,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对于常见的登革热症状和特点的了解很重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引起剧烈关节疼痛因而又称“断骨热”的登革热,1995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流行:14万人得病,38人死亡。据“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登革热多年来不断恶化,失去控制,主要由于过去25年间忽略了关于灭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的治本方案;而人口剧增的拉丁美洲,给水设施和环境卫生又往往跟不上,已沦为这些伊蚊的理想滋生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估计,全球将有25亿人可能受到登革热侵袭。6~10月为高发季节,潜伏期为5~8天。

病毒一潜入人体血液,就开始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制,乃至消灭白细胞。人体反应为突发呕吐、发热、厌食、极度疲乏与剧痛(头痛、眼球痛、四肢痛、关节痛尤以腰骶关节为重)。但在多数病例中,这种急性症状于1周以内便消退了,真正的险情却随后出现。1~2天后再发热,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病程的3~5天出皮疹,先在胸腹部,后蔓延到四肢,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麻疹样疹,压之退色,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另一不同临床型的登革出血热伴有明显的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象,起病较慢,发病2~4天后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登革热带来的危害,对于登革热首先是做好防护,如若发现相关症状就要及时做好检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革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高达50%的感染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现象。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注意事项: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不同,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治疗,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该疾病的并发症表现的。

登革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登革热都有什么临床表现?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高达50%的感染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现象。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临床上表现为典型登革热,不发生出血和休克;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时,病毒在血液中与原有的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组织免疫病理损伤,临床上呈现出血和休克。

注意事项: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不同,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治疗,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该疾病的并发症表现的。

上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登革热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信通过小编的上文介绍之后你对于这种疾病应该有所了解了,小编提醒广大的患者在平时的时候,如果发现有这样的症状需要立刻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病毒感染到身上的其他部位。

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伊蚊生活在城市栖息地,主要在人造容器中繁殖。与其它蚊子不同,埃及伊蚊在白天进食,其叮咬高峰是在早上或黄昏前。雌性伊蚊每次进食会叮咬多人。蚊子叮咬了感染登革热病毒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登革热病毒随蚊子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

伊蚊吸吮病人血液后病毒即在蚊体内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经过8~12天后蚊子就具有了传播登革热的能力,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伊蚊有白天吸血的习惯。它吸血时常不是一次吸饱,而是东叮一下,西叮一下地间断吸血,这样就增加了传播疾病的危险。携带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叮咬健康人。它们在叮咬人体时通常一边吸血,一边把自己的唾液注入人体内,登革热病毒也随之注入人的体内。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隐性感染者、登革热患者(潜伏期或发病后)又可作为传染源感染更多的健康人。

伊蚊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但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通过蚊卵带病毒过冬,使登革热不断发生。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1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2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进一步可发展为出血型休克,循环衰竭,死亡率高。

3出血热病毒为病毒性出血一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账期损伤和出血,以及低血压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较高,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今年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关推荐

感冒登革热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

登革热哪些表现

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潜伏期通常为5~8天。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

登革热传染源是什么 登革热属于几类传染病

流行性登革热定性为乙类传染病,登革热是因为登革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在临床当中儿童石膏法群体,发生这个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转播感染,因此对这个病我们也要做好预防措施。因此具一定的季节流行性。

三大方法预防登革热

世界各地都在爆发登革热登革热导致无数人死伤,那么怎么来预防登革热呢? 1.控制传染源: 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 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登革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已研制出登革病毒1型和2型的蛋白和D

登革热如何传播

当蚊子叮咬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随后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传染性。具传染性的蚊子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造成感染患病。蚊子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 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体色为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 人们对登革热普遍易感。在流行季节,从非流行地区进入流行地区的人容易受到感染,如到东南亚等地旅游、探亲、劳务、经商者。登革热病毒分为4型(Ⅰ、Ⅱ、Ⅲ、Ⅳ)。感染登革热后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患过

出血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01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登革热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少数感染者可以发生登革热以及登革热出血/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热主要变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博纳悠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血小板减轻度减少。 02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性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初期典型的登革热症状,随后并且讯孙发展,出现严重出血,表现为明显的皮肤出血和粘膜出血等,血小板减

蚊虫叮咬给宝宝带来的危害

1.登革热 登革热主要是由蚊子传播的热带疾病的一种,感染上登革热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从滤过性毒菌引起的流感到严重甚至致命的出血热。 登革热病毒在人与蚊子间来回传播导致极其痛苦的疾病。为大家所知的四种或四种血清型。登革热对孩子来说尤其危险。如果遭到一次后又因再次叮咬而被更严重的感染,将导致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会引起严重的内出血、休克和循环衰竭,并且它通常是致命的。 登革热越来越成为全球许多地方的瘟疫,而且可能很快超过疟疾成为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引起的影响人的最严重的疾病。 2.脑炎 脑炎的征状通常在被感染蚊

登革热和感冒的区别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常常人误以为是感冒而疏忽治疗,导致后果严重,那么登革热早期什么症状? 症状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症状2:发烧至38℃以上,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症状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 如果发现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家长们发现宝宝以上症状,应该要及时带娃治疗!

登革热吃什么好呢

登革热病毒可以使亚洲的孩子出现出血热的现象,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在一个星期左右,在发病前期会出现突然头痛,恶寒,高热的现象,的患者还会伴厌食,乏力和恶心呕吐。发烧可以达到四十度左右而且可以持续四五天才会下降。 在登革热的急性发作期要进行卧床休息,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比如米汤,面片等。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虾,豆制品,动物肝肾,牛奶等,并且还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能吃一些辛辣的食物。 出现登革热之后要吃一些可以健脾和胃,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的食物,多吃一些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糖的容

感冒与登革热的区别

的区别?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 1.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