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和感冒的区别
登革热和感冒的区别
登革热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常常有人误以为是感冒而疏忽治疗,导致后果严重,那么登革热早期有什么症状?
症状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
症状2:发烧至38℃以上,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
症状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
如果发现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家长们发现宝宝有以上症状,应该要及时带娃治疗!
怎么鉴别感冒和登革热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
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出现登革热症状怎么办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登革热的新型疫苗
登革热I型病毒的抗原植入麻疹疫苗的变异体中,并以此作为疫苗注射到老鼠体内,同时再给老鼠注射登革热病毒。结果显示,这种新疫苗能够长时间、有效地促成老鼠体内抗体的生成,从而破坏登革热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杂志上。
公报说,麻疹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安全有效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正向各国推广这种疫苗,如果以它为直接载体研制登革热疫苗,将有望开发出能够同时预防麻疹和登革热的“双效疫苗”。 据参与这项研究的弗雷德里克·唐吉介绍,登革热共有四种类型,科研人员的最终目标是研制出对这四种类型都长期有效的疫苗,而且它的生产成本必须低廉,能够使所有的人都负担得起。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多在热带地区传播,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全身肌肉及关节痛。全球每年大约有6000万到1亿人感染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
登革热是由什么感染引起的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登革热,后者死亡率较高。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外血清型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感冒与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登革热该怎么治疗?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登革热感染的辅助检查
从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经济成本来看,登革热为全球最严重的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该病毒主要是通过埃及伊蚊传播,超过100个国家报告过登革热爆发,有2.5亿人生活在登革高感染区,每年会发生5000万到1亿例登革出血热,200000-500000例登革感染者最终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平均有5%的登革出血热患者会死亡。
登革热检测试剂的用途:
一、用于定性的快速检测人群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登革病毒的IgM及IgG抗体。可在15分钟内检测结果。
1、结果快速,15分钟出结果。
2、 结果值得信赖,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
3、方式灵活,样本可为全血、血清或血浆。
4、能区分出登革的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5、可进行完整的测试,保存方便,常温2-30℃保存。
二、用于定性的检测人群血清中登革病毒的IgM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具有持续发烧的登革热症状的病人的辅助诊断。
1、用于检测原发登革病毒感染。
2、用于诊断活动期登革病毒。
3、在登革病毒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都适用。
4、疾病发作3-5天即可使用。
三、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血清型1、2、3及4型)的IgG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继发登革热感染的辅助诊断。
1、用于检测登革病毒继发感染。
2、用于登革病毒感染活动期的诊断。
3、用于登革病毒流行区的诊断。
4、疾病发作后2-5天即可使用。
四、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的NS1抗原(血清型1、2、3及4型)。用于临床实验室对有持续发烧的登革热症状病人的辅助性诊断。
1、用于急性登革热感染的早期诊断。
2、在登革热病毒流行区和非流行区都适用。
3、疾病发作1-7天即可使用。
五、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血清型1、2、3及4型)的IgG抗体,用于临床实验室对具有持续发烧的登革感染症状或接触史的患者的辅助性诊断。
1、用于检测先前的登革病毒感染。
2、适用于流行病血清学研究。
3、用于登革热非流行区使用。
六、用于定性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的IgM和IgG抗体。可以区分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1、包装盒内同时有登革IgM捕捉ELISA试剂与IgG捕捉ELISA试剂。
2、能够区分出登革的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登革热潜伏期
登革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早期症状较为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和辨别。登革热潜伏期有多久呢?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登革热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类型不同,在早期症状表现上也有区别。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
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3、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
轻型登革热
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d)。临床上类似流感。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典型登革热常见症状有哪些
典型登革热常见症状有:①发热;②全身毒血症状如 头痛、腰痛,尤其骨、并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 者影响活动,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③皮疹;④出血;⑤浅表淋 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及ALT升高等。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 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因症状不典 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目前是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热发展成重症可致死亡,市民切勿大意。若您在长假期间曾到过潮州、台湾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又出现以下可疑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登革热的一般症状
1、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3、“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4、胃肠道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登革热患者
1、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3、孕妇、婴幼儿或老人。
4、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甚至导致死亡。
这些症状警惕登革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
登革热一般起病比较急,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对于常见的登革热症状和特点的了解很重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引起剧烈关节疼痛因而又称“断骨热”的登革热,1995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流行:14万人得病,38人死亡。据“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登革热多年来不断恶化,失去控制,主要由于过去25年间忽略了关于灭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的治本方案;而人口剧增的拉丁美洲,给水设施和环境卫生又往往跟不上,已沦为这些伊蚊的理想滋生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估计,全球将有25亿人可能受到登革热侵袭。6~10月为高发季节,潜伏期为5~8天。
病毒一潜入人体血液,就开始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制,乃至消灭白细胞。人体反应为突发呕吐、发热、厌食、极度疲乏与剧痛(头痛、眼球痛、四肢痛、关节痛尤以腰骶关节为重)。但在多数病例中,这种急性症状于1周以内便消退了,真正的险情却随后出现。1~2天后再发热,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病程的3~5天出皮疹,先在胸腹部,后蔓延到四肢,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麻疹样疹,压之退色,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另一不同临床型的登革出血热伴有明显的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象,起病较慢,发病2~4天后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登革热带来的危害,对于登革热首先是做好防护,如若发现相关症状就要及时做好检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冒登革热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第一次感染登革热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病毒时,则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热,甚至登革休克症候群。出血性登革热以及登革休克症候群,都是发生在感染后期,主要是血管内壁受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肿、红血球浓缩、血小板受到破坏减少而有出血的现象。
如果病人躁动不安或嗜睡、体温降低、脸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发紫、尿量减少、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微弱、脉搏压变窄(小于 20mmHg),要尽快实施大量输液,维持血容量,矫正酸中毒,保持酸碱及水份的平衡。如果血小板太低引起大量出血,可输血小板跟血浆,并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当退热止痛剂。出血性登革热发生血浆渗出的时间,大约是在将退烧时,或退烧后的24~48小时内,所以这段时间内,医生与家属需仔细留意病情的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