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到“成人” 独立的自我意识发展
从孩子到“成人” 独立的自我意识发展
青少年期是第二反抗期,也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越来越独立,他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会强烈的要求独立。与初中时期的反抗性相区别的是,这一时期青少年能够在与他人建立和睦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独立性。
抽动症要是不治疗会有怎样的后果
1.继发学习困难。患儿的抽动和不自主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严重抽动使患儿的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相关推荐:家长疏忽很忧心 抽动危害需警惕!
2.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 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3.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 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我国已故的著名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
从孩子到“成人” 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也有很大的发展。从一开始的他律阶段逐渐向自律阶段转变,不再完全依据外界的道德标准,而是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与原则。
孩子为什么怕到幼儿园去
姚女士来电问:春节长假后,我的女儿又要送去幼儿园了,但她就是不愿意去。之前每天早上都要演一场“哭别”。从吃早饭时就开始央求“好妈妈,不上幼儿园好吗?”时间到了,怎么也不肯出门。好容易出了门,还没到幼儿园门口,眼泪就开始往下淌。下了车拖着我的腿不让走,哭着不肯入园。如果逢到生病,需要在家休息,就会高兴地说:“生病真好,可以不去幼儿园,我希望天天生病!”我觉得幼儿园挺好的,可孩子为什么不愿去呢?
心理咨询师分析
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感觉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一般来说,如果三岁之前,孩子从没有离开过母亲或家人,突然上幼儿园会感到恐惧,怕生,不愿意上幼儿园。但是,只要家长坚持送,及时鼓励,再加上幼儿园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吸引,一般孩子会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愿去到愿意去。
但如果孩子一去幼儿园就有情绪,每次都哭闹一番,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那就表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充分,年龄虽然到了三岁,进入独立期,而自我意识发展的某些指标仍处于三岁水平以下。有这种现象的孩子往往和家长平时过分溺爱、娇惯有关。因此,家长在孩子一周岁能独立行走后,应该多让他自己玩。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可以让他独立活动,鼓励他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使他逐渐适应离开父母的守护,为今后上幼儿园打好基础。
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做些准备工作.比如,经常给孩子吹吹风,幼儿园如何好,有什么玩具,幼儿园的老师唱歌跳舞特别好等,使孩子在思想上先有一点向往:“幼儿园是个好地方。”可以把邻居家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请来,讲讲幼儿园的事,表演一下老师教的儿歌,让孩子产生“我也想去幼儿园”、“我想唱儿歌”等欲望。
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带孩子提前到幼儿园转一转,看看幼儿园里各种活动器材,看看小朋友们在老师带领下做游戏的场面,让孩子看看教室里的小桌椅,睡觉用的小床。这些实地“考察”都可以让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的兴趣,让孩子熟悉幼儿园,喜欢幼儿园。
进幼儿园那天,家里可以搞得像过节一样,让孩子吃节日食物,穿节日服装,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特别好的事,盼望已久的事,让他在“隆重欢送”下欢欢喜喜地进入幼儿园。到了幼儿园,把孩子交给迎接的老师,家长应立即离开,不要千叮咛万嘱咐,和孩子和老师讲个没完没了。孩子看到家长这么不放心、自己也就会对家长的即将离开感到不安。所以,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保持孩子上幼儿园的欢乐心情和稳定的情绪。
一旦决定把孩子送幼儿园,家长就必须坚持到底。如果孩子一开始不适应,有些哭闹,家长不要有所顾忌,时间长了就会好的。所以问题不在于孩子的哭闹,而在于父母的态度坚定与否。如果父母态度不坚定,孩子就有机可乘,就会反反复复,迟迟适应不了。
平时家长切忌拿幼儿园吓唬孩子,千万不要用恐吓的口气威胁说“你再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或“看幼儿园老师怎么治你。”使孩子觉得幼儿园是惩罚人的地方,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青少年心理特征 叛逆心理强
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摆脱依赖父母却又因现实,或者心理,不得不依赖父母之间挣扎。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叛逆行为,是为了彰显他们自己的个性,他们自己的成人感。
学生叛逆期怎么教育 耐心沟通,不要强压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能用自己的权威身份对孩子进行强压,说什么“我就是对的”这类的话,而应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宝宝逆反怎么办
父母常常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施压,很多家庭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回到家督促孩子写作业、给他安排更多的课外的辅导材料、希望孩子听话一点再听话一点。一旦孩子不听话,没有按照安排执行,父母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跟孩子对抗,想着如何“修理”不听话的孩子。此时,孩子往往有两种反应,依然我行我素或者屈服。
不服从的孩子与父母可能就形成了对立的关系,形成更恶劣的亲子关系;而表面上的屈服,也不见得是完美的。当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之下,变得很乖巧、很听话的时候,父母可能会得意与终于把孩子转换到他一直期待的方向了,但是这样的状态未必真正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因为这样的孩子的内心深处就好似一个活火山,随时可能喷发。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变得特别的逆反。
孩子逆反心理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理方面,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孩子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是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校环境和教学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就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注意自主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
作为家长,要了解他们身心成长发育的心理特点,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逆反心理期。
孩子自己睡觉的好处
1、孩子自己睡觉的好处一: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分床而睡,会使大人和孩子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了,宝宝不会因为你的翻身或其它动作而惊醒,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都更有保障,因此,宝宝和妈妈都能睡得更好。孩子自己睡觉的好处
2、孩子自己睡觉的好处二: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
孩子在1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需要有“我的床,我的枕头、我的被子、这是我睡觉的地方”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有独立的“位置”。
3、孩子自己睡觉的好处三: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后天通过父母、周围环境等所获得的。当父母成功的帮孩子度过了分房时期,孩子就会逐渐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构建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自主的重要元素。只有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孩子才具有对这个世界真正的安全感。
4、孩子自己睡觉的好处四: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如果宝贝与父母同睡,特别是夹在大人中间,虽然照顾上方便一些,但会给宝贝的健康带来一些损害。睡在大人中间的宝贝,身边堆满大人的厚重衣被,不小心就会压住宝贝;大人睡眠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会整夜弥漫在宝贝周围,使宝贝得不到新鲜的空气,出现睡眠不安、做噩梦及夜里啼哭的现象;如果与大人一个被窝,大人身上的病菌容易传染给宝贝;有时父母翻身或动弹时还会惊醒宝贝,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让宝贝独自睡觉有利于他们的健康。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
每个都有过青春,而在青春中最突出的就是青春期叛逆。青春期,是热血萌动的年纪,心中充满好奇。什么难听什么难看我就喜欢什么,我叛逆,我个性,这可能是大多数青春期孩子的心声。其实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这种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1、教育不当
教育者得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也会导致逆反心理。
2、自我意思增强
这个办法处于过渡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持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而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3、企图标新立异
他们往往表现的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4、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特殊的生活经历
以至于性情大变,变得粗暴、多疑、 怪癖。
青春期的孩子有点逆反心理也不是什么反常的事,家长们只要对逆反心理的成因有一定了解,掌握调治的方法,孩子慢慢长大,成熟一点就会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家长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要理解和尊重,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身心发展才能健康快乐。
青少年的心理有哪些特殊之处
情绪不稳定
在青少年期,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一句无心的话,或者是一部电影都能够让他们心潮澎湃,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情绪也不稳定,常常变幻无常。
对外界感兴趣,缺乏判断力
青少年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活波好动,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他们会主动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篮球等。同时他们还喜欢拉帮结派,追求什么兄弟义气,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我意识强
青少年期自我意识会大大的增强,是继婴儿期之后的第二次自我意识的飞跃。他们开始对自己进行探索,开始对自己进行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开始的对形象的关注到自己内在品质的关注。自我探索不断进行,自我意识也就不断加强。
智力发展日益成熟
青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随着身体的功能的飞速发展,大脑的机能也在迅速发展。不论是抽象能力还是逻辑能力以及记忆力都大大增强,所以经常会出现与同学,老师争论的情况,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观点。有时候会过于固执。
叛逆心理强
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摆脱依赖父母却又因现实,或者心理,不得不依赖父母之间挣扎。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叛逆行为,是为了彰显他们自己的个性,他们自己的成人感。
培养孩子的个性
一、保持足够的耐心
孩子性格的培养,首先是父母自己性格的培养,就是说,培养孩子的前提是你教育好自己。你对孩子是什么样的态度,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性格发展的。所以,只有你保持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才有可能让孩子有耐心的接受你的培养。
二、统一教育标准
家庭中最影响孩子性格培养的,主要是每个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标准完全不一,甚至是对立,尤其是在隔代带孩子的情况下。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孩子的父母之间、与老人之间都对一些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商量好,统一标准。否则,同样的事情,这个人允许做、鼓励做,那个人不许做、不让做,会对孩子正确的思维判断产生影响,他会本能的从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选择不同的人去帮自己。长此以往,父母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指令越来越难得到孩子的响应,根本不可能去培养其良好的性格。
三、尊重自我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哪怕很小的孩子也一样有。所以,父母要了解这点,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对着孩子,而是用引导语气和方式,给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打开一条路。父母在家庭里营造这样一种温馨、民主的环境,这样的孩子今后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当然,尊重自我意识也要注意有所限制,不要将自我意识培养成为太过自我,也就是自我中心。毕竟,自我中心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他们在观察世界、考虑问题时,都是从自我角度来考虑,所以家长一是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懂得坚持,同样的,是用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知道父母的拒绝是因为自己的无理要求;二是开始注重训练,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疾风暴雨期” 反抗性和依赖性
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对于成人感,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会在各个方面寻求自己的独立的空间,从而不可避免的与父母的过度关爱与帮助发生矛盾,这个时候青少年会表现出反抗性,争取自己的独立。但由于孩子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外部条件,不可避免的带有童年时期的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