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血腥车祸再现 谨遵8个驾车注意事项
避免血腥车祸再现 谨遵8个驾车注意事项
几天前,广州发生特大车祸事件,造成4人死亡,面对这样的惨剧,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呢?在阴冷湿滑的季节,驾车出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及时了解路况:特别是要驾车远行的人士,提前掌握路况信息很重要。要尽量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了解天气情况,所要行走的高速公路路况信息等,甚至可以打电话向高速公路交警部门询问,提前问路,掌握准确情况,避免上路后受阻或分流,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勿疲劳驾驶:高速公路上行车一般车速较快,因此必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而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驾姿固定,操作单调,又容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加之天气不好等情况,更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一般连续驾驶3小时左右就应停车休息,缓解疲劳,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勿超速行驶:超速行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速公路一般限速在120公里以内,天气不好时,驾驶员应严格遵守限速要求,不能开快车、开英雄车,更不能右侧超车,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四、要遵守停车规范:高速路上,即使在紧急停车带内也不得随意停车,只有当车辆出现机械故障时才能停车。此时应将故障车停在路右侧的紧急停车带内,打亮双闪灯警示,并在车后100米处放置警告标志牌,夜间开启示宽灯和尾灯,车内人员则必须迅速撤离到护栏之外。
五、系好安全带:本次韩红发生车祸并未造成严重后果,是幸运?可能原因就在于韩红所说的“车祸时她系了安全带”。为了这份幸运,何惧举手之劳?
六、莫酒后驾驶:历年来,因酒后驾驶所致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国内外均对酒后驾驶出具了相关法律。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再次提醒您:莫酒后驾驶。
七、慎用睡眠保健品:若服用过多,其所含的褪黑素(松果体素),易使体内相关激素浓度降低,导致白天难提起精神,不易专注驾驶,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八:天气恶劣要缓行:遇到恶劣天气或路面结冰时,要降低车速,保持安全行车距离。遇能见度低的天气,必须开启雾灯、防炫目近光灯、示宽灯和尾灯。在高速行车中遇到问题,可直接拨打报警电话,讲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行驶方向等,等待高速公路交警赶到现场,实施救援帮助。
教你有车族保健小窍门
1、颈肩痛,腰痛
驾车时身体长时间处于呆板僵硬的状态,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颈肩部与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便会出现疼痛。颈部肌肉甚至会发生痉挛。手也会出现发麻、发凉或发胀等现象。
健康建议:尽可能避免长时间驾车。或者在连续驾驶两小时后下车放松,做10分钟保健操来活动颈部:轻轻向左、向右转头各45度,向前低头至极限,向后扬头45度。腰部锻炼:两腿分开差不多与肩同宽,两手叉腰,左右转腰部大约45度;之后身体前屈、后伸,最好再适量做几个俯卧撑。
2、视力疲劳
一些新车主连续驾车一段时间后会感觉眼睛酸痛。这是因为新手车技不娴熟,眼睛时刻都要注视路面的车辆和行人的情况,易引发视力疲劳。
健康建议:最好相隔一段时间把车停在安全地带闭目养养神。也应选择质量好的太阳镜来保护眼睛。
3、肥胖
很多车主长期以车代步,逐渐胖了起来,腰部长起了“救生圈”。
健康建议:每天保证半个小时的步行时间。外出路途不远时以步代车。
4、常开空调,头晕呕吐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车主长时间开空调,不开车窗,使车内空气流动不畅,空气污浊,长时间便会头晕、恶心,有时还会引起呕吐。
健康建议:行车中每隔一段时间把车窗开启5分钟,让新鲜空气流通一下。
5、超速行驶,心脏受损
有人喜欢开快车。这除了易生危险,还容易诱发冠心病。这是由于车主驾车时思维高度集中,一直紧张,又缺乏运动,血液循环缓慢,容易引起心脏问题。年轻人长时间开快车会过早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
健康建议:即使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也不可超速行驶。抓住停车小段空闲做放松活动。
6、慢性前列腺炎
这是男性司机最常见的职业病。长时间驾驶几个甚至十几个钟头,局部不透气,前列腺血液循环不好,会造成前列腺慢性充血,引致前列腺炎。严重时可导致精索静脉曲张,睾丸下坠。
健康建议:避免长时间驾驶。开车一到两个小时后应停车运动一下。注意多运动。饮食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
驾车时做这些事情很危险
穿高跟鞋驾车
很多女性开车时爱穿高跟鞋,高跟鞋会把后脚的支点抬高,让人在踩刹车时很难找到着力点,容易引发事故。
疲劳时驾车
长时间驾车驾驶员会感到精神疲倦,视线逐渐变得模糊,思维变得迟钝,对车速的敏感性和判断能力会严重降低,尤其是午后或午夜行车极易瞌睡,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美国研究显示,睡眠少于5小时者,发生车祸的概率是睡8小时者的4~5倍。以下情况下不要驾车:出现睡意、在24小时内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凌晨2时~5时。
感冒后驾车
英国研究显示,感冒特别是流感,对人行动能力的影响等于喝了8升啤酒。如果吃了感冒药,发生事故的几率则会再加倍。所有感冒患者、过敏性疾病患者以及失眠患者在服药前都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服药后不能驾车上路,因为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剂、兴奋剂都可能导致瞌睡或眩晕,从而削弱驾驶者判断能力,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等红灯看手机
研究显示,当驾驶者使用手机通话或在等红灯看手机刷“朋友圈”时,他们的眼睛很容易忽略了左右两边的路面情况。也可能是在分心的情况下,大脑来不及处理眼睛所看见的信息,从而导致反应减慢。近有研究发现,即便是使用手机免提功能,开车时打手机还是会使司机分神,导致车祸风险高出4倍之多,与醉酒驾驶的危险程度相仿。
建议:上车后手机调至静音,或者使用耳机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开车打电话的驾驶者来说,主动呼出的可能性不高,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听为主。对此,编辑给大家的建议是,如果可以,上车后将手机调整到静音模式,听不到铃声,你自然也不会去接电话,等到了目的地之后,再回电就行。
哪些反常妙招可帮助老人长寿
大自然中的许多动物也遵循着同样的法则——
蜂王稳居蜂窝,懒惰至极,可活到5年或更长;
工蜂终日劳碌,飞奔不停,但3—6个月即亡;
乌龟生性迟滞、雷打难动,但寿命高达150年。
不妨偶尔懒一懒,推掉无聊的饭局,不想干的家务留到明天,会节省我们的能量,才能活得更久。
“粗茶”茶多酚、丹宁含量丰富
喝“粗”点的茶
“粗茶”指的是较粗老的茶叶,价格昂贵的新茶反而不如价格相对便宜的“粗茶”。
“粗茶”尽管又苦又涩,但其中的茶多酚、丹宁含量丰富,既有抗衰老作用,还能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维护心、脑血管的正常功能。
补充阅读:
男性适合喝绿茶、三年以上的生普洱、乌龙茶,特别是武夷岩茶,被称为“男人喝的茶”;
女性可以适当喝些好绿茶,有美容养颜的功效,但在经期、孕期要控制饮茶量,更年期则可以多喝花茶和单从。
避开交通“魔鬼时间”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25秒就有1人死于车祸;而在中国,平均每天近300人葬身车下。
国内知名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安全驾驶行为研究专家范立表示,新手事故率并不高,真正的“马路杀手”是驾龄1—2年的人,此时最易松懈。
穿凉拖或高跟鞋开车、边开车边接电话、开车吸烟都是车祸发生的高危因素。他提醒,11:00—13:00、17:00—21:00是“魔鬼时间”,此时开车要格外警觉。
行人过马路时,要学会首先左看观察车辆,然后右看,最后再左看,确认安全后,才可直线过马路。黄昏时更要注意,因为这是驾驶员最不容易发现你的危险时段。
放下筷子吃得慢
“想长寿吗?那就吃慢点吧。”在以长寿著称的地中海地区,人们一顿晚餐可以吃三四个小时。
一般来说,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一餐饭不少于20分钟,有助消化,避免发胖,还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北京抗衰老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在欧洲研究抗衰老课题多年的黄又彭博士表示,当咀嚼食物的次数增多或频率加快时,大脑的血流量也会明显增多,活化大脑皮层,从而延缓衰老。
所以,不妨尝试在吃饭时用筷子来夹菜,然后放下筷子,再用勺子吃米饭。轮流使用勺子和筷子吃饭,即使想快也快不起来,保证每口食物都能充分咀嚼。
18个小方法助开车族赶走“秋乏”
1、避开高危驾驶时间段
凌晨和下午3点~4点是人体最易犯困的时候,容易因打瞌睡、精神溜号出现车祸,最好避免在这个时间段内驾驶。
2、调节自己的视觉中心
眼睛不要一直盯着公路的中心线,高速行驶的时候一定要跟前车保持安全距离。
3、让身体动起来
在停车的间歇,可以下车让身体动起来,如果不方便下车,可以不失时机地就在车上扭扭脖子、抖抖肩膀,在车上做一些搏击动作,更有益于振奋精神。
4、多吃胡萝卜和白菜
维生素是真正的清醒剂,它能把人们疲劳时所积存的代谢产物尽快处理掉。秋天的瓜果蔬菜非常丰富,比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梨、柑橘、胡萝卜、大白菜、苹果、海带、黄豆、土豆等,这些都是防止疲倦的食物,都能帮助克服疲倦,应该多吃,同时,要记住少吃油腻的肉食。
5、手指梳头
头顶的穴位有很多,普通人只需将手指做梳子状,由前往后反复几次,就是一种简易的穴位按摩。揉揉太阳穴,或是搓搓耳朵,也是一样的道理。
6、用光照驱赶睡意
光线有助调节生物钟,抑制人体分泌褪黑激素,减少睡意。因此,如果夜间驾驶,中途不妨停下车,去路边的小商店或超市买点东西,利用那里的光亮来驱赶睡意。
7、聊天儿、听音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同行的人如果发现车主有打瞌睡的迹象,完全可以利用话题来帮对方提神。如果是单独驾驶,那么听听音乐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选那些有节奏感的音乐,“靡靡之音”只会起到催眠作用。
8、降低车内温度
如果车内过于暖和、舒适,会加重睡意。可以利用车内空调来调低温度,如果是晚上,可以开一会儿窗吹吹冷空气。
9、经常变换车速
一个车速行驶时间过长,很容易感到疲劳,这时候可以适当将车速降下来,等困意缓解之后再慢慢加速行驶。
10、尽量不要在夜里行车
这样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从而增加困意。
11、嚼口香糖
做有节奏感的活动,如嚼口香糖、唱歌等,可以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令头脑清醒、情绪镇定。因此,开车时不妨嚼块口香糖,或听点喜欢的音乐,但是最好不要听节奏过于舒缓或激烈的音乐,以防发生交通事故。
12、停车打个盹
如果长途驾驶,中途可以在安全场所停车,然后打个盹。白天控制在半小时内,夜间可以睡1个半小时,以清醒头脑。
13、开车半小时前喝杯咖啡
咖啡因有刺激大脑,令人保持清醒、振作的效果,但喝后需要15~30分钟才能生效,因此,在驾驶半小时前,可以酌情喝杯咖啡或绿茶。
14、吃点甜食
葡萄糖是大脑的唯一营养来源,开车前可以吃些糕点或糖果,迅速提升血糖值,给大脑补充营养,保持清醒。
15、冷水洗脸
驾驶前,可以用冷水洗把脸,刺激一下交感神经,令头脑清醒。
16、闻香提神
迷迭香、薄荷、桉树的香气有醒神的作用,驾驶前不妨在车厢内滴上几滴这类植物精油,有助驾驶途中保持头脑清醒。
17、适量打开车窗
秋天气候干燥,开车时有些人习惯紧闭车窗,这容易造成车厢内缺氧。供氧不足的时候,人体会感到四肢无力,反应能力也随之下降。所以开车时要适量打开车窗,呼吸新鲜空气。如果实在是很困顿,建议不要开车出行,以免发生意外。乘坐公交车也是不错的选择。
18、按摩穴位
刺激相关穴位也能清醒头脑,驱赶睡意。手部有中冲穴(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合谷穴(即虎口);头部有风府穴(颈部正中,发际上1寸)、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脚部有足临泣穴(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处)和隐白穴(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开车前可以酌情取一两个穴位按摩数分钟。
专家建议开车族,为减轻秋乏,饮食要尽量清淡,可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豆制品等;此外,多吃碱性食物也有助于消除疲劳,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人们最好不要空腹开车,也不能吃的过饱。因为空腹可能会导致心慌、四肢无力、困倦等症状,而过饱也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造成人的反应能力下降。
驾车族自我保健确保行车安全
不要挡住视线 很多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都与驾车人的视线被遮挡有关。女性开车时要把长发束好,以免长发飘飘或不时拢头发,在不知不觉间挡住视线。同理,车的后窗上尽量不挂小玩偶。
杜绝疲劳驾驶 疲劳驾车等同酒后驾车。驾车人生活要规律,睡眠充足,开长途前充分休息。驾车时坐姿正确,坐姿不佳易导致颈、肩、腰、肘等部位的疼痛,产生疲劳。夜间行车更要防止疲劳驾驶。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驾车人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不碰酒杯。侥幸心理要不得,“只要不被交警抓到就好”而明知故犯,更需警戒。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各种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按时进食,防止饥饿过度引起消化性溃疡,但也不可饱餐。充分饮水,尤其在夏季,或者在车内备足饮料。
服饰要有约束 驾车人上衣口袋不放硬物,如手机、钥匙、名片夹等,以防紧急刹车时发生意外,最常见的是肋骨骨折。女性开车时忌穿高跟鞋,高跟鞋会影响踩踏板的动作,十分危险。
加强心理调节 驾车时要有好心情。在行驶途中遇到各种紧急或错综复杂的情况,应沉着冷静,精神集中,心平气和,从容对付。切不可心烦意乱、逞强好胜。
定期体检 作为掌握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参加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糖尿病司机“悠着点” 避免空腹或半饥饿状态下驾车,防止因低血糖出现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车上可常备糖果、巧克力、饮料。
不要长时间憋尿 由于久坐、憋尿,男司机易患前列腺炎,女司机易患尿路感染。故应避免长时间驾驶,开车1~2小时应停车活动一下。
不要边开车边打手机或吃东西 这些是危险动作,可在瞬间酿成车祸。
感冒后驾车比酒后驾车更危险 研究发现,感冒后驾车人的反应灵敏度比正常人慢五至七成。最好等感冒好转后再驾车。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含有镇静安神成分,服用这些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驾车前应留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房事后马上开车会增加车祸几率
我们知道男人性生活的时候会耗费很多的精力,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让很多白领晚上回到家已是心身疲惫,哪还有精力云雨一番。于是,不少人选择先睡上一觉,次日清晨再享受性生活。
我们知道现在车祸的发生率非常的高,所以男人清晨房事后不要马上开车,在大城市交通的高峰时段,由驾驶员负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中,大约有40%左右的驾驶员是性事刚刚结束后开车出事的。
在考驾照的时候我们知道作为一个驾驶员健康是必须的,作为一个驾驶员,需要良好的视力、注意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而性生活后,由于四肢肌肉强直引起的肌群运动,会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释放增多,使肌肉组织出现酸痛、麻木等现象。因此,在性活动后的短时间内,如果立即开车,遇到意外时,很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自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我们知道很多的男人都有清晨房事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但是,性生活后马上开车会增加车祸的几率,为了防止性生活后的车祸事件,我们清晨性生活后不要立即开车,吃完早饭或者休息一会在开车是健康的。
饭后20分钟后再开车防止胃肠功能紊乱
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驾车几乎是每个人最常用的出行方式,但很多人不知道长期驾车而不注意身体保养会是健康的隐形杀手。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疾病,做个健康快乐的驾车一族呢?
脊柱 开车颈腰最受伤
现在很多开车一族已经成了颈腰痛的高发人群。
为什么开车会损害脊柱呢?首先,有的机动车的座位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会使得脊柱生理曲度发生改变,很容易导致腰背肌的慢性劳损,诱发肌筋膜炎。
其次,交通拥挤时,驾驶者心情烦躁,常常会紧急刹车,容易出现过度负荷或急性损伤(又称闪腰),造成颈腰痛。
再次,机动车迅速增加,驾驶者在路上滞留时间明显延长。人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簸状态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经测定,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压力为0.5千帕,踩离合器时,压力增加一倍。长期反复的椎间盘压力增高,会加速椎间盘退变或突出。
实验显示,随着振动时间的延长,椎间盘的髓核、内层纤维环和外层纤维环的水含量会随之逐渐减少,椎间盘内的氧张力及细胞活动度也明显减低。
最后,驾驶机动车时腹压增高也会增加髓核突出的机会。
由此可见,开车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脊椎。建议开车时在座位上增加颈枕和腰枕,以维持脊柱的生理弯曲。
另外,应该适当增加步行和锻炼的机会,减少机动车驾驶时间,让脊柱充分休息。
胃肠 饭后20分钟再开车
据统计,驾驶员及长时间驾车者的功能性胃肠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驾车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因此必须保证大脑有充足供血。在生理情况下,人进食后血液会大量流向胃肠道,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的完成,此时大脑供血相对减少,因此通常在进食后有困倦的感觉。
如果进食后即刻驾车,大脑供血与胃肠道供血都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容易产生困倦、嗜睡及腹胀、呃逆、泛酸、腹部不适等症状,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另外,长时间驾车会影响人体生物节奏。很多人都有过开车过程中肚子饿、想排便的经历,但开车时往往用主观意识去抑制这些生理要求。正常的生理反射受到反复、长期的抑制,会使反射减弱,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经常抑制排便会减弱排便反射,使便意淡漠,导致便秘。
另外,驾车过程中通常遇到的堵车、不文明驾驶现象会使人产生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情感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肠分泌、运动和黏膜血流量,导致胃酸分泌过多、黏膜血流量减少,催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为此,建议驾驶者:避免长时间开车,连续开车超过2小时就要休息一下。
按时、有规律地作息,开车不要错过就餐,餐后不要立刻开车,休息20分钟左右再开。
增加涵养,戒除焦躁情绪,开心上路。
心脏 高速行车易心肌疲劳
高速行车除了会增加车祸的发生频率外,还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并称之为“高速行车综合症”。
车辆行驶的速度越快,驾驶员的精神就越紧张,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肾上腺素类物质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如车辆速度超过每小时80公里,心率会增至每分钟100~110次;车辆行驶速度每小时120公里以上时,心率会超过每分钟110次。
长时间的高速行车,可使心肌疲劳而影响心血管功能,还容易诱发冠心病。
因此,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不可超速行驶,这样既可保障安全,又有利于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