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登革热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 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 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传播媒介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 及伊蚊和白伊蚊。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 给人。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 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
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
登革热一般起病比较急,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对于常见的登革热症状和特点的了解很重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引起剧烈关节疼痛因而又称“断骨热”的登革热,1995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流行:14万人得病,38人死亡。据“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登革热多年来不断恶化,失去控制,主要由于过去25年间忽略了关于灭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的治本方案;而人口剧增的拉丁美洲,给水设施和环境卫生又往往跟不上,已沦为这些伊蚊的理想滋生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估计,全球将有25亿人可能受到登革热侵袭。6~10月为高发季节,潜伏期为5~8天。
病毒一潜入人体血液,就开始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制,乃至消灭白细胞。人体反应为突发呕吐、发热、厌食、极度疲乏与剧痛(头痛、眼球痛、四肢痛、关节痛尤以腰骶关节为重)。但在多数病例中,这种急性症状于1周以内便消退了,真正的险情却随后出现。1~2天后再发热,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病程的3~5天出皮疹,先在胸腹部,后蔓延到四肢,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麻疹样疹,压之退色,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另一不同临床型的登革出血热伴有明显的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象,起病较慢,发病2~4天后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登革热带来的危害,对于登革热首先是做好防护,如若发现相关症状就要及时做好检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控制登革热的现场处理措施
1、确定疫点及疫情。无论城市或乡村,证实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应划定疫点、疫区,为采取处理措施的实施范围划定界线。
2、传染源确认与管理。
(1)人群中各类登革热病例(三种类型)按标准确认,这三种类型病人都按传染源管理。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隔离室应有防蚊措施,如纱窗、纱门、蚊帐,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范围内定期杀灭伊蚊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在病人较多的疫区,应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避免远距离就医,减少传播机会。
(2)对登革热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15天防蚊医学观察。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原因发热者做好病家访视,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对在流行季节来自登革热疫区的人员予以医学观察和检疫。须特别强调,对所有被隔离人员均应配备防蚊设备。
3、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为防止登革热发生和传播必须进行灭蚊。对疫点、疫区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要针对不同蚊种、当地孳生地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限期将疫区范围内纹幼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埃及伊蚊主要孳生于水缸、水池和各种积水容器内;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盆、罐、竹节、树洞、废轮胎、花瓶、壁瓶、建筑工地等清水型小积水。要特别做好流行区内医院、学校、机关、建筑工地等范围内的灭蚊工作。
(1)消灭蚊虫孳生场所:翻盆、倒罐、填堵竹洞、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小积水。对孳生、繁衍的蚊幼虫的户内、外各种水缸、水盆、贮水池等倾倒、洗刷、换水、加盖等。
(2)药物灭蚊:采用灭虫剂杀灭成蚊,如敌敌畏、溴氰菊酯、马拉硫磷等。针对不同蚊种特点,选择最优时机和方法。灭蚊在白天进行,注意防止食品污染及人、畜中毒,室内喷药前要关好窗,喷完药关门,经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室外环境对伊蚊栖息场所(如竹林、园林、花圃、废旧轮胎贮藏地、沙井、暗渠、污水排放口、桥底、防空洞、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以及住宅周围场所等)进行大面积喷洒。对于难清除的非饮用水容器积水,可投洒废机油类或缓释杀虫剂。
(3)交通工具监督、灭蚊:在流行期内对进、出疫区的各类交通工具进行卫生监督,并予以预防性灭蚊。
4、保护易感人群。
(1)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关于登革热的发生、传播、早期症状、危害及防治等基本知识,确保防蚊、灭蚊的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提高群众对登革热的自我防治能力。
(2)做好个人防护:进入疫区人员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防蚊用品,防止蚊媒白天叮咬传染。
(3)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减少群众集会,减少人群流动。要特别注意从登革热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人群的防护。
登革出血热有什么症状 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多在发病后2-7天后出现烦躁不安、肢端湿冷发绀、尿量减少、脉速、低血压、脉压小等循环衰竭表现,可伴有胸、腹腔渗液。通常从登革出血热发展而来。
登革热是由什么感染引起的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出血登革热,后者死亡率较高。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外血清型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突发高热要警惕登革热
目前是登革热高发期,登革热发展成重症可致死亡,市民切勿大意。若您在长假期间曾到过潮州、台湾等登革热流行地区,又出现以下可疑症状,务必及早就医。
登革热的一般症状
1、突发高热:即起病急,发热伴畏寒,可在24小时内达39℃-40℃。
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3、“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患者出现全身疲乏。
4、胃肠道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登革热患者
1、伴有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2、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3、孕妇、婴幼儿或老人。
4、二次感染患者: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就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登革热,甚至导致死亡。
登革热发病原因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球形直径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RNA分子量4.103kD。登革热病毒核心为RNA与蛋白质组成的20面立体对称的病毒颗粒,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病毒基因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3个结构蛋白分别为E蛋白(包膜蛋白)、C蛋白(核心壳蛋白)和M蛋白(膜蛋白)。E蛋白含有中和抗原和病毒的种、属、型等特异性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此外,E蛋白还可能引起抗体依赖的增强感染作用(ADE)。C蛋白可能在蛋白质和RNA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作用。M蛋白与病毒感染能力的强弱有关。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在1~3日龄新生小白鼠脑、猴肾细胞株、伊蚊胸肌及C6/36细胞株内生长良好,并产生恒定的细胞病变。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登革热的特征有哪些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过流行,登革热的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登革热的症状 疼痛
登革热发热初期还会出现剧烈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痛、膝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伴有淋巴结肿大,伴有轻触痛。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登革热的治疗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感冒登革热区别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 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长皮疹、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眼球后窝疼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痛,因此又称“断骨热”。
第一次感染登革热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再次感染与上次不同的病毒时,则容易引起出血性登革热,甚至登革休克症候群。出血性登革热以及登革休克症候群,都是发生在感染后期,主要是血管内壁受到侵犯,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流失到血管外,造成水肿、红血球浓缩、血小板受到破坏减少而有出血的现象。
如果病人躁动不安或嗜睡、体温降低、脸色苍白、四肢末端湿冷发紫、尿量减少、呼吸浅快、脉搏快而微弱、脉搏压变窄(小于 20mmHg),要尽快实施大量输液,维持血容量,矫正酸中毒,保持酸碱及水份的平衡。如果血小板太低引起大量出血,可输血小板跟血浆,并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当退热止痛剂。出血性登革热发生血浆渗出的时间,大约是在将退烧时,或退烧后的24~48小时内,所以这段时间内,医生与家属需仔细留意病情的变化,以免延误治疗时机。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 小儿登革热
婴幼儿病人具有如下持点:登革热发病率低,但登革出血热比例高;消化道、呼吸道症状明只,半数病人可有咳嗽、恶心、呕吐;皮疹发生率高,易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