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会遗传吗 如何检查癔症
癔症会遗传吗 如何检查癔症
1.癔症的鉴别可以做:脑神经检查,颅脑MRI检查。通过以上两种检查,可以检查出,颅内是否存在器质性的病变。如果物相应器质性病变的话,才会考虑是癔症。
2.判断是否具有癔症型人格。如果想象力过于丰富,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等,得癔症的可能会大很多。
3.发病前是否有社会心理刺激。如果是由于经受了外界的刺激而导致的癔症症状,那么是癔症的可能性大。
4.癔症症状的持续时间,即环境对于病症的影响。只有长时间的存在癔症症状,才能够确诊癔症。
癔症的危害有哪些
癔症会有很大的伤害,对健康人们的生活来说。如果是转移性的话,那么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会出现明显的精神不集中,会对外界的事物产生比较敏感的情况。如果情况严重的话会导致机体出现运动障碍。
2如果是失忆性的话,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会出现明显的易于情绪激动的情况。如果患者患病比较极速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患者有自杀的倾向。有时候甚至是会伤害到自己的家人。
3对于癔症来说,有的时候是因为遗传方面的原因。因为大量的研究发现,如果患者患病的话,他的家人中间是有患病史的。所以,对于有这种遗传的病症的话,最好做好预防,平时不要刺激他们。
注意事项:
对于癔症患者来说,平时不要想的太多,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同时,对于患者和其家人来说,不要过于紧张患者的病症,因为该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癔症
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都不断让我们感到精神上的疲惫,各种压力的相互叠加,让神经不断紧绷,直到最后难免让我们承受不了而爆发,如癔症就是比较典型的精神疾病。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起来看看。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所谓癔病性格系指:
1、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2、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 对于本症遗传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赖丈夫供养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癔症遗传吗 如何预防癔症遗传
1.孕妇在孕前三个月就可以服用适量的叶酸。叶酸可以保护胎儿的神经系统,对精神类疾病有比较好的预防效果。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孕妇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胎儿。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使孕妇心情舒畅,不会分泌出有毒物质,传递给胎儿,毒素有可能造成癔症。
什么是癔症
本症多于青壮年期发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发作,尤多见于女性。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为5‰,战时发病率占战时神经症的50%,直接与战伤有关的约为40%~60%。国内流行学调查资料中,各地报道的差异很大,约占神经精神科门、急诊总数5%~10%。近年来,癔症发病率有减少趋势。
[病因与发病机理]
癔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可概括为: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亦可在躯体疾病基础上发病。
一、遗传因素
国外资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亲中本症发生率为1.7%~7.3%,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极亲属中发生率为20%。我国福建地区报导患者具有阳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遗传因素对部分患者来说比精神因素更为重要。
二、性格特征
(一)高度情感性:平时情绪偏向幼稚、易波动、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锁事而发脾气或哭泣。情感反应过分强烈,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对人对事也易感情用事。
[病程和预后]
多呈发作性,急性起病,消失迅速。躯体症状可呈持续性,如治疗不当,可延续数年,甚至十余年,经适当治疗,多能迅速好转,癔症性性格特征显著者,易复发。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癔症的疹断必须具有排除性与支持性两种依据。因此,诊断本症必须详询病史、症状演变进程,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关因素;认真分析症状的起因,性质和特征;详细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排除其它疾病;尤其是儿童和中老年首次出现发作者,或与某些躯体器质性疾病并存时,更应慎重。不能仅根据病前有精神因素与暗示治疗有效而作出诊断,客观地估计精神因素和暗示性在每例患者的发病、治疗与转归上实际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诊断依据:
一、明显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强烈情感体验。
二、症状的产生和消失与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联系。
三、急性起病,症状多样。检查未发现与躯体症状相应的阳性体征和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精神症状常有表演和夸张的特点,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
四、病前性格特点,即往类似发作史,阳性家族史及年龄与性别均可作参考。
五、排除脑及躯体器质性疾病,反应性精神病,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癔症会遗传吗 导致癔症的因素
1.精神刺激:患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感到心情不畅,觉得很生气,委屈,恐惧等,导致精神极度紧张,可能诱发癔症。
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是否引发癔症或者诱发何种癔症起到关键作用,具有癔症性格的人容易患病,即想象力丰富,情绪不稳定等。
3.遗传:对患病家庭研究发现,癔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4.其他易感因素:文化水平,迷信的程度等,都对癔症发病有影响。
引起癔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癔症性格与遗传有关
-癔症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关
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
患者性格具有幼稚特征,表现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癔症再次发作。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体弱、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容易促发癔症。
集体发作癔症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癔症,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预防接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事件、战争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癔病的临床表现千奇百怪,精神病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精神疾病的魔术师”。
(1)分离型癔症:呈情感暴发状。幼儿期表现大哭大闹、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呈烦躁、哭闹、砸物、揪发、撕衣或地上打滚抽搐。在人多且易引起周围人注意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
(2)转换型癔症: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
-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
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
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
暗示性强,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