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女性血压临床意义

女性血压临床意义

1.血压升高:血压测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激动、紧张、运动等;若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值达到或超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认为有高血压,如果仅收缩压达到标准则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血压绝大多数是原发性高血压,约5%继发于其他疾病,称为继发性或症状性高血压,如慢性肾炎等。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2.血压降低:凡血压低于90/60mmHg时称低血压。持续的低血压状态多见于严重病症,如休克、心肌梗死、急性心脏压塞等。低血压也可有体质的原因,患者自诉一贯血压偏低,患者口唇黏膜,使局部发白,当心脏收缩和舒张时则发白的局部边缘发生有规律的红、白交替改变即为毛细血管搏动征。

b超的临床意义

B型超声是超声的主要检查方法,虽然超声的发展突飞猛进,如内镜超声、超声造影、三维成像、弹性成像等等,都是在B型超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凡是进行超声工作的医师及被检查的患者,都应该了解B型超声的特点、检查前准备、检查范围及注意事项等等,以便更好地应用它来为被检查者服务服务。

血肌酐的临床意义

(1)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可升高。同时应在已知内生肌酐清降率的基础上穿插着测定血肌酐作为追踪观察的指标

(2)尿素氮与肌酐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脏有严重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公式为Ccr=(140-年龄)×体重(kg)/[72×Scr(mg/dl)] 或Ccr=[(140-年龄)×体重(kg)]/[0.818×Scr(μmol/L)] 内生肌酐清楚率计算过程中应注意肌酐的单位 女性按计算结果×0.85。

发热的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nued 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1-4-6)。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

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nse的临床意义

NSE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肺癌:NSE可作为检测小细胞肺癌首选标志物, 而CYFRA 21-1在非小细胞肺癌检测中优于NSE。

60-81%小细胞肺癌病例NSE浓度升高。尽管NSE浓度与转移部位或脑部转移没有相关性,但是与临床分期如疾病进展有很好的相关性。

NSE在肺癌治疗监测中的意义

首个化疗周期开始后24-72小时NSE浓度有短暂的升高,原因是肿瘤细胞溶解。这种NSE浓度升高可持续1周或首个化疗周期结束时血清浓度迅速下降(治疗前浓度增加)。相反地,对化疗无反应的患者NSE浓度持续升高或没有下降到参考范围。

NSE在肺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病情缓解期间,80-96%患者NSE浓度正常,而病情复发时NSE浓度升高。一些病例其1-4月潜伏期中NSE浓度升高,常为指数式升高(10-94天浓度翻倍),这与生存期有关。NSE可用于评估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情况、治疗有效性和相关病因: 诊断灵敏度93%,阳性预测值92%。

神经母细胞瘤:62%患儿NSE血清浓度高于30ng/ml,升高值与疾病进展有关。异常NSE值大小或频率与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无病生存期呈负相关性。

NSE在其他肿瘤疾病中的应用

Apudoma神经内分泌肿瘤:34%患者血清NSE浓度升高(>12.5ng/ml)。

精原细胞瘤:临床上68-73%患者有明显的NSE浓度增加,与疾病临床分期有关。

其他肿瘤:22%非肺部恶性疾病患者(任何期别肿瘤)NSE浓度高于25ng/ml。脑部肿瘤如神经胶质瘤、脑脊膜瘤、纤维神经瘤和神经瘤仅偶尔有血清NSE值升高。在原发脑瘤或脑转移性瘤10和恶性黑色素瘤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患者中, 可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的NSE值升高。14%器官排斥和46%转移性肾癌患者NSE浓度升高,与病情有关,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子。

良性疾病:良性肺部和脑部疾病NSE浓度略有升高(>12ng/ml),主要见于CSF中,包括下列疾病患者:脑脊膜炎、弥漫性脑膜炎、脊髓与小脑退化、脑梗塞、脑血肿、蛛网膜下出血、脑外伤、脑炎、器质性癫痫、精神分裂症和Jakob-Creutzfeld病。

睾酮临床意义

1、睾酮增高

见于特发性性早熟和儿童的肾上腺皮质增生、部分肾上腺皮质肿瘤。男性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肿瘤、妊娠期的绒毛膜上皮疾病、睾丸女性化、原发性多毛症。这种情况可以摄入巴比妥类镇静剂、氯米芬(克罗米芬)、促性腺激素及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2、睾酮减低

见于唐氏综合征、尿毒症、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症、肝功能不全、原发性和继发性性腺功能不全、隐睾症。女性睾酮较男性为低,随月经周期变化,静止和葡萄糖负荷后雄性激素下降,活动后上升,女性男性化时可升至7.0nmol/L以上。这种情况可以摄入雄激素、地塞米松、地高辛等药物及乙醇使结果偏低。

白细胞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阇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化脓感染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血红素高临床意义

1、血清水平升高HPx为一种反应较轻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应激反应时,HPx浓度升高不超过正常静止时的2倍。某些肿瘤也可升高尤其是黑素瘤。

2、血清含量下降见于严重溶血性贫血、严重恶性营养不良、出血性胰腺炎、主动脉换瓣膜后、革登出血热、严重肾病综合征、红细胞生成原卟啉症以及肝病(如亚急性肝坏死、肝硬变、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等)。其中肝病时HPx的降低程度与肝损害相平行。

结果偏低可能疾病: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急性应激反应、原发性肝癌、恶性黑素瘤。

结果偏高可能疾病:

溶血性贫血。

尿钙的临床意义

尿钙的变化可反映血钙的变化,但尿钙值变化很大,钙、蛋白质的摄入和磷的排出可影响钙的排出,尿磷高则尿钙低。

增高:见于在阳光下过多暴露、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肾小管酸中毒,以及摄入氯化铰、降钙素、皮质类固醇、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

减低:见于妊娠晚期、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缺乏、肾病综合征、急性胰腺炎、骨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低,以及摄入利尿剂、雌激素、新霉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血型的临床意义

防止Rh血型系统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Rh阴性患者如输入Rh阳性血液后便可刺激机体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就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如Rh阴性妇女曾孕育过Rh阳性胎儿,当输入Rh阳性血时亦可发生溶血反应。所以需要输血的患者和供血者,除检查ABO血型外,还应做Rh血型鉴定,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Rh阳性红细胞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

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胎儿的红细胞若有一定数量进入母体时,即可刺激母体产生抗Rh阳性抗体,如母亲再次怀孕生第二胎时,此种抗体便可通过胎盘,溶解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造成新生儿溶血。若孕妇原曾输过Rh阳性血液,则第一胎即可发生新生儿溶血。 RH血型系统,其中含有6种抗原,即C、c、D、d、E、e。凡红细胞含D抗原者为Rh阳性,否则为阴性。Rh血型无天然抗体,其抗体多由输血(Rh阴性者被输入Rh阳性血液)或妊娠(Rh阴性母亲孕育着Rh阳性胎儿)免疫生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一旦形成抗体,如再输入Rh阳性血液,可发生严重输血反应。再孕育Rh阳性胎儿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因此RH阴性的女性在输了RH阳型的血后,血液里产生了抗体,就不能再怀RH阳性的孩子了,否则婴儿多半难以存活。也有部分存活胎儿由于溶血所产生的大量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引起新生儿中枢神经细胞病变,(称为核黄疸。核黄疸残废率极高)即使幸存也会影响病儿的智力发育和运动能力。 女性如果不输RH阳性的血,则可生育第一胎,这是由于第一胎怀孕时,孕妇体内产生的抗体量较少,还不足以引起胎儿发病。如果第一胎是RH阳性,那么以后就不能继续生育了。 如果男性是RH阴性,那么生完RH阳性的孩子后也不要生育第二胎。但是男性输完RH阳性的血后不会丧失生育能力。 备注:输血时,RH和ABO血型都要检验Rh(-)者如何自我保护? 请您记住这条原则:血液只能同型输注,即A型Rh(-)患者只能输A型Rh(-)血,B型的只能输B型Rh(-)血,假如您生病或手术需要输血时,您一定要将您是Rh(-)血型的情况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及早和市血站联系,组织您所需要的Rh(-)血源。假如您是未婚女性,请您做好计划生育以避免人工流产,若您已有流产或输血史,妊娠期务必到血站血型室进行新生儿溶血病的预测检查,以防止今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您知道血型工作者已经为您做好了哪些工作吗? 紧急情况时能否及时向Rh(-)患者供应同型血液是一件生命攸关的大事,血站的血型工作者以保障每一位Rh(-)患者的输血安全为己任,常年不懈地对数以万计的供血人群进行Rh(-)血型筛选,一旦筛选到Rh(-)血,这袋血就立即做上特殊的标记并保存在4℃冰箱中以备急需。Rh(-)者输血供应有保障吗? 尽管输血工作者防患于未然已竭尽全力,但紧急情况时Rh(-)者可能缺乏同型血而危机生命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其实,消除这一困扰的方法很简单:即所有Rh(-)者同舟共济,在随时作为可能的受血者的同时,也随时作为一名高尚的供血者,这样您和所有的Rh(-)者的生命都将得保障。有些血型抗体是不完全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细胞结合后看不出凝集现象,血清中有抗体但不容易发现。1945年抗人球蛋白试验应用到血型检查中来,这种试验就可检查不完全抗原,从此,许多血型抗原陆续被人发现。每当发现一个新抗原后就要确定这一抗原与已经发现的血型是什么关系,这样在人的红细胞上便确定了若干血型系统。此外,还有一些抗原,或因其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太高,或因其在群体中分布的频率太低,对它们无法进行遗传学分析。在没有弄清它们的遗传关系以前,暂且把这些抗原分别叫做高频率抗原及低频率抗原,对于它们的归属有待进一步确定。

教你怎么看血脂化验单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化验项目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6项。(习惯标血脂六项)

这些指标的正常数值:

总血浆胆固醇:3.36-5.18mmol/L(130-200mg/dl);

血浆甘油三酯:男性为0.45-1.81mmol/L(40-160mg/dl);女性为0.23-1.22mmol/L(20-108mg/dl);

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mmol/L(120mg/dl);

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2.19mmol/L(35-85mg/dl);

载脂蛋白B:69-99mg/dl

载脂蛋白A1:110-160mg/dl;

总胆固醇的临床意义:升高见于胆道梗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淀粉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传染性肝炎、门静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α-脂蛋白血症、老年性白内障及牛皮癣等。减少见于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甲亢、脂肪痢、肺结核、先天性血清β-脂蛋白缺乏及营养不良。

甘油本酯的临床意义:升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累积症、原发生甘油三酯增多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

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ApoA1、ApoB可用于心脑血管风险度的估计,高密度脂蛋ApoA1下降和ApoB增高在心脑血管病最为明显,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和其他异常脂蛋白血症。

当发现血脂化验单上的以上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血的样本是不是在空腹状态下采取的。一般要求病人在采血前一天晚10点钟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9点至10点钟采取静脉血。其次还应注意受试者的饮酒情况,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再次,在分析结果时,还应考虑到脂质和脂蛋白水平本身有较大的生物学波动,其中部分是由于季节变化、月经周期及伴发疾病等原因所致。最后再从临床角度寻找原因。

脑CT的临床意义

1.颅内肿瘤。

2.脑血管病:

(1)脑出血。(2)脑梗塞。(3)蛛网膜下腔出血。(4)动脉瘤及血管畸形。(5)脑静脉或静脉窦闭塞。(6)烟雾病。

3.颅脑损伤:

(1)颅内血肿。(2)脑挫裂伤。(3)颅骨骨折及颅缝分离。(4)亚急性或慢性颅脑损伤。

4.颅内炎性病变:

(1)脑脓肿。(2)肉芽肿。(3)脑炎。(4)脑膜炎。(5)硬膜外及硬膜下脓肿。(6)室管膜炎。

5.脑寄生虫病。

6.脑退行性病变。

7.先天性畸形与新生儿疾病。

8.手术与放射治疗后检查。

血糖的临床意义

1.增高

(1)生理性增高:饭后1~2小时,注射葡萄糖后,情绪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注射肾上腺素后,会使得血糖暂时性增高。

(2)病理性增高: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亢进、颅内出血等。

2.降低

(1)生理性降低:常见于饥饿、剧烈运动、注射胰岛素后、妊娠、哺乳和服用降糖药后。

(2)病理性降低:常见于胰岛细胞瘤、糖代谢异常、严重肝病、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营养不良、注射胰岛素过量等。

经前期综合症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1)血、尿雌激素和孕激素测定:一般每周检测1次,可观察到排卵期后孕激素/雌激素比值低于正常妇女。

经前期综合症检查项:

血浆雌二醇(E2)血浆雌三醇(E3)游离雌三醇(FE3)雌四醇(E4)血浆雌酮(E1)尿孕二醇

血浆雌二醇(E2)(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皮摩/升(pmol/L)

【正常值】

青春发育期:卵泡期,(132.1±22.8)皮摩/升;排卵期,(216.5±55.1)皮摩/升;黄体期,(242.2±26.8)皮摩/升。成年女性:卵泡期,(176.2±33.0)皮摩/升;排卵期,(1963.5±664.3)皮摩/升;黄体期,(847.8±286.3)皮摩/升;绝经期,(124.0±8.8)皮摩/升。男性:成年人,(183.5±55.1)皮摩/升;老年人,(91.8±18.4)皮摩/升;儿童,(84.4±66.1)皮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多胎妊娠、糖尿病孕妇、肝硬化、卵巢癌、浆液性囊腺癌、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狭窄、系统性红斑狼疮、肥胖男子。

(2)降低: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症时往往较低;特低时,提示有胎儿宫内死亡的可能,以及无脑儿、卵巢囊肿、垂体卵巢性不孕、皮质醇增多症、垂体卵巢性闭经、葡萄胎等。

血浆雌三醇(E3)(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纳摩/升(nmol/L)

【正常值】

成人男性:1.89~2.17纳摩/升。孕妇:妊娠26周为14.14~17.64纳摩/升,妊娠34周为21.53~31.61纳摩/升。从34周开始快速上升,在41~42周达高峰值为45.78~67.97纳摩/升,从43周以后又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心脏病、肝硬化。

(2)降低:见于糖尿病、妊娠高血压、胎盘功能不良、胎盘硫酸酯酶缺乏症、死胎等。

尿检报告参考值

A.一般检查

(一)尿量

正常参考值:成人:1.0-1.5L/24h,或1mL/(h·kg体重);小儿:按kg体重算比成人多3-4倍。

临床意义:

1.尿量减少

(1)生理性饮水少、出汗多等。

(2)病理性常见于肾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休克、脱水、严重烧伤、心功能不全等。

2.尿量增多

(1)生理性出汗少、饮水过多、饮浓茶、酒精类、精神紧张。

(2)病理性尿崩症、糖尿病、慢性肾炎等。

(二)颜色

正常参考值:透明,琥珀黄色。

临床意义:灰白色云雾状混浊,常见于脓尿;红色云雾状混浊常为血尿;酱油色多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深黄色为服红素尿,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疽;乳白色为乳糜尿,有时有小血块并存,常见于血丝虫病;混浊多为无机盐结晶尿。

(三)密度

正常参考值:正常人一天中尿密度为1.15-1.025之间,密度最大的波动幅度可达1.003-1.030之间;新生儿在1.002-1.004之间。

临床意义:尿密度减低 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

尿密度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四)酸碱性

正常参考值:尿pH值(酸碱性)在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

临床意义: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五)尿沉渣检查: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3个/HPF;白细胞:0-5个/HPF。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多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

白细胞增多一般见于泌尿系炎症。

B.尿检报告的化学检验

(一)尿蛋白

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的,称为蛋白尿。

尿液中正常尿蛋白来自血浆。因肾小球滤过膜有对蛋白质的控制装置,肾小管对蛋白又有选择性重吸收作用,比白蛋白分子量大的大分子蛋白质被限制,比白蛋白的分子量小的蛋白质虽易通过,但这些低分子蛋白质多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正常尿蛋白中来自血浆蛋白的以白蛋白为主。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10-150mg/24h尿。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

生理性增多指在无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在某种生理状态下出现暂时蛋白尿增多。常见于剧烈运动后(运动性蛋白尿)、体位变化(体位性蛋白尿)、身体突然受冷暖刺激,或人的情绪激动等。因在这些情况下,肾小球内皮细胞收缩或充血,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这类生理性蛋白定量测定不能过高。

2.病理性增多

病理性蛋白尿,临床常见病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病、苯中毒等。

(二)尿糖

正常人尿中含糖量甚少,尿糖增加超过正常值则属病态反应。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0.56-5.0mmol/L,100-900mg/(dL·24h)尿

临床意义:尿糖增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肢端肥大症等疾病。

(三)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性或阻塞性黄疽病

(四)乳糜定性

正常参考值 定性:阴性。

临床意义:乳糜阳性,多见于丝虫病、尿路淋巴管破裂等病。

(五)尿酮体:

正常参考值:尿酮体定性:阴性 定量:丙酮3mg/24h。

临床意义: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消化吸收障碍、脱水等。

(六)氯化铁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淡绿色:迅速消退酪氨酸病 棕色:代谢性酸中毒

(七)尿胆原:

正常参考值:定性:弱阳性,尿1:20稀释为阴性 定量:1-4mg/24h。

临床意义:尿胆原增多,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疽、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尿胆原减少,多见于长期应用抗生素、阻塞性黄疽等。

(八)含铁血黄素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它血管内溶血。

(九)莫氏浓缩试验:

正常参考值:每日尿最高密度>1.018。

临床意义:该试验用以测定肾小管再吸收功能。

(十)隐血试验: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隐血试验阳性等,见于蚕豆病、疟疾、伤寒、大面积烧伤并发血红蛋白尿、砷、苯、铅中毒及毒蛇咬伤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C.尿检报告的尿显微镜检查

(一)管型:

正常参考值:一般尿中为0,少量透明管型可见于剧烈运动后。

临床意义:颗粒管型增多,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透明管型增多9常见于肾实质损害;红细胞管型增多,多见于肾脏出血、急性肾小球肾炎;脂肪管增多,则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二)白细胞:

正常参考值:5个/高倍(HPF)。

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非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时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

(三)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一般无红细胞,或0-2个/HPF。

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加即为血尿,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血友病等。

(四)小圆上皮细胞:

正常参考值:正常尿中为0,或有极少量。

临床意义: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

相关推荐

出血性疾病要检查哪些项

对出血性疾病检查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样的问题,在出现的时候,也都是比较盲目不知道该怎么做,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对这样的问题,也都是有着更多认识。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

碱性磷酸酶临床意义

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ALP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1.生理性增高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2.病理性升高 (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3.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

什么是眼科检查

眼科检查包括: 一、眼压 正常范围:1.3~2.7KPa(10~21mmHg)。 检查介绍:诊断青光眼的检测方法。 临床意义:增高:青光眼。 二、裂隙灯 检查介绍:用裂隙灯显微镜在暗室内检查眼病的方法。 临床意义:1.弥散照明法:能粗略检查结膜、角膜巩膜等前部组织。2.直接黑点照明法:可细致观察照亮区的病变。3.后部照明法:供助后部组织反射的光线来检查眼前部组织,主要用于透明组织的检查。4.镜面反射照明法。5.角膜缘分光照明法。6.间接照明法等。 三、眼底镜检查法 检查介绍:眼底检查宜在暗室中进行。病人取

凝血测试的临床意义

1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手术(普外、骨外、妇产、五官、心脏等手术)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2 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香豆素等)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发生率。 3血栓前状态监测: 心肌梗塞、静脉血栓。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5先天及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6各类肝脏疾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7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倾向。 8动脉粥样硬化。 9中医活血化淤的诊疗研究。

血清白蛋白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在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所致,此时并非蛋白质绝对量增多。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而以白蛋白浓度降低为多见。 白蛋白浓度降低与总蛋白浓度降低的原因相同。但有时总蛋白浓度接近正常,而白蛋白浓度降低,同时又伴有球蛋白浓度增高。急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急性大量出血或严重灼伤时血浆大量丢失。慢性白蛋白浓度降低主要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障碍、腹水形成时白蛋白的丢失和肾病时尿液中的丢失,严重时白蛋白浓度可低于10g/L。白蛋白浓度低于20g/L时,由于胶体渗透压

血型检查的临床意义

每个都具有abo血型中的某种抗原及相应的天然抗体。积压型检查的重要性不在于某种具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而在以下各个方面: (1)输血:血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成分。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细胞的减少(大失血或贫血)均会发生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此时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进行交叉配血完全相合才能输血。 (2)母婴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依靠血型血清学检查来诊断。 (3)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也必须abo血型相符合才能移植,血型不符极易引起急性排异反应

尿素氮的临床意义

增高: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 :⑴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所致的慢性肾衰竭。⑵急性肾衰竭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可无变化,但GFR(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以下,BUN才能升高。因此血BUN测定不能作为早期肾功能指标。但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BUN增高的程度一般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肾衰竭代偿期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9mmol/L;肾衰竭失代偿期,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BUN〉20mmol/L。 2、肾前性少尿 :如严重脱水、大量

血粘度高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因 ①细胞浓度过高: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粘度就自然升高了。 ②血液粘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红细胞以外,还有许多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 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 ③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而不是积聚在一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 ,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

咽拭子的临床意义

如在痰及咽拭子分泌物中检测出致病菌,则视为呼吸道感染。可结合其他检查(X光透视、B超等)诊断呼吸道感染部位。呼吸道感染常见细菌有:葡萄球菌属、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如培养出结核杆菌,则为肺结核。如培养出类酵母菌则考虑是否在感染期间使用抗生素不当或过量,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改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克霉唑等。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