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粘度高的临床意义
血粘度高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因
①细胞浓度过高: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粘度就自然升高了。
②血液粘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红细胞以外,还有许多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 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
③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而不是积聚在一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 ,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④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是很细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而且血细胞在通过小血管时还要改变形状,以利通过,当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粘度增高。
⑤血脂异常:由于血液是全身循环的,所以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粘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粘度稠度更加增高。血粘度的增高,有利于冠心病的发生,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降低原因
各类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粘度高怎么办
1人不愧是水做的,在血液中水的比重就高达80%以上,没有水分,血液自然就会变得很粘稠,流动起来很费劲。因此血粘度高的人要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的水量,让血液能够稀释一些。
2肥胖体质的人一般血脂都是比较高的,而且容易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这些本身就是会引起血粘度增高的因素。要科学制订、实施减肥计划,争取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将血粘度降低下来,罹患其他高危疾病的风险也会降低。
3木耳被称为是人体的清道夫,它可以将肠胃、肺中的一些异物吸附清除。不仅如此,常食木耳还可以有效降低血粘度,软化血管,预防血栓的形成。将木耳焯水后与其他蔬菜凉拌,或是拿来炖汤,美味又营养。
4平时少吃肥腻的荤菜、动物的内脏,包括熬得很浓稠的肉汤也要少喝,减少食用性油脂的摄入。但并不是完全不吃肉,要适量增加蔬菜的比重,特别是富含纤维的新鲜蔬果,比如芹菜、苹果等,照顾膳食搭配营养均衡。烧菜时不要用猪油,即使是菜油或调和油,也要控制油量,烧得清淡一些,对身体健康才有帮助。
5吸烟除了与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大关系之外,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之一。香烟中的危害成分会造成血管硬化、狭窄、血液粘稠、血流不畅,吸烟危害猛于虎,为了自己的健康,请远离香烟!
6注重运动,有时间就锻炼身体,到户外跑跑步、打打球、跳跳健身操,让身体活动起来,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让血流通畅。
7如果改变生活习惯的效果不明显,应当就诊正规医院,请医生开些具有防止血栓形成、降低血脂的药物,防患于未然。
碱性磷酸酶偏高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ALP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1.生理性增高
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2.病理性升高
(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3.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尿钙的临床意义
尿钙的变化可反映血钙的变化,但尿钙值变化很大,钙、蛋白质的摄入和磷的排出可影响钙的排出,尿磷高则尿钙低。
增高:见于在阳光下过多暴露、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骨转移、肾小管酸中毒,以及摄入氯化铰、降钙素、皮质类固醇、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
减低:见于妊娠晚期、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缺乏、肾病综合征、急性胰腺炎、骨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低,以及摄入利尿剂、雌激素、新霉素、口服避孕药等药物。
血粘度高的危害
血粘度高产生的原因就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观察发现,临床许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刺痛、无力、视力阵发性模糊、复视、短暂失语、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济失调、腹胀、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躁不安等,也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而且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粘度升高而出现,随着血液粘度的降低而缓解。因此,血液粘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有提示及判断作用。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恶性肿瘤、烧伤、休克及慢性肝肾疾病,均与血液粘度升高有关。有句医学俗语讲得好,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是一根藤上的三颗瓜,这些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常有血液粘滞度的增加。
治疗方面,建议先通过饮食调节,多食含维生素C等的食物,少进食含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等),也可通过适当的有氧运动控制。治疗药物可以选用西药如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等以及降低血脂药物如力平之等,也可使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如丹参或银杏叶提取物等。
我们简单介绍了血粘度高的危害和治疗的一些技巧,也罗列了一些 血粘度高的引起的危害以及血粘度高的治疗,特别别是在饮食反面要特别注意,那么我们就可以远离血粘度高的危害了。还是那句话,如果有必要大家可以去试一试,认认真真实践一下,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
血糖的临床意义
1.增高
(1)生理性增高:饭后1~2小时,注射葡萄糖后,情绪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注射肾上腺素后,会使得血糖暂时性增高。
(2)病理性增高: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亢进、颅内出血等。
2.降低
(1)生理性降低:常见于饥饿、剧烈运动、注射胰岛素后、妊娠、哺乳和服用降糖药后。
(2)病理性降低:常见于胰岛细胞瘤、糖代谢异常、严重肝病、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营养不良、注射胰岛素过量等。
血稠跟脑血栓有什么区别
血粘度指标检查结果对于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是否控制了病情发展以及对预测将来是否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都没有任何的意义。判断是否患了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否有可能患此病,其依据应该是看是否发生了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事件。目前对于血粘度的检查不是很客观,一般来说在大规模的医院里都没有这种检查项目。所以,患者千万不要以血粘度指标来判断自己是否有病、是否应该用药以及预测将来是否会得这种病。针对患者血粘度高的解决方案:控制血脂、血压和血糖,另外,可适量服用阿司匹林。
所谓的“血稠”,我们临床上指的是血液粘稠度增高,这个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饮食和血脂等。临床上更重视的是血脂水平的高低,血脂水平增高现在已经不是老年人的常见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很多年轻人也发现了血脂水平紊乱,由此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年龄的年轻化,比如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40岁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甚至还有3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血脂水平,进行调脂治疗,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改善生活质量。
血粘度高的原因包括什么
①细胞浓度过高: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粘度就自然升高了。
②血液粘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红细胞以外,还有许多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 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
③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而不是积聚在一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 ,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④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是很细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而且血细胞在通过小血管时还要改变形状,以利通过,当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粘度增高。
⑤血脂异常:由于血液是全身循环的,所以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粘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粘度稠度更加增高。血粘度的增高,有利于冠心病的发生,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