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肾虚补肾三个误区最要命 乱吃补药更伤身
男人肾虚补肾三个误区最要命 乱吃补药更伤身
误区1:“补肾”就是壮阳
中年男人都误认为补肾药是“壮阳药”,以为一吃就灵。其实“虚”主要是功能低下、营养缺乏的结果。肾虚会表现出与肾相关的机能减退。比如脑子反应慢、不长个儿、性功能低下、容易骨折、夜尿多、憋不住尿、腰腿酸软等。这些也都是中年人常见的情况,但并不能一概而论,凡出现上述症状就肯定是肾虚所致。
于是,很多中年人找到医生求助性功能低下如何解决,并强烈暗示要求补肾,问及是否要吃海马、虎鞭、鹿鞭、淫羊藿等壮阳药。其实,再仔细探讨他们的病情,大多是心理压力大、劳累过度等造成的。因此,遇到这样的求助者,负责的医生是不会乱给他开补肾药的。
误区2:不分阴阳乱吃补药
中医的肾概念主要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的,涵盖了人体的生殖、泌尿、神经、内分泌、呼吸、骨骼等组织器官的一些生理功能。而中医的肾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是难以理解的,西医的肾概念只是从解剖学角度出发的肾。
不分“阴虚”还是“阳虚”盲目补肾的做法是错误的。肾虚分肾阴虚(怕冷)、肾阳虚(口干咽干易上火)、肾气虚(精力不够,夜尿多)、肾精不足(易脱发且弱精)、阴阳两虚(又怕冷又怕热)五型。
中医历来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阴虚”而“补阳”或“阳虚”而“补阴”,都会破坏人体平衡,加重病情。比如肾阴虚的人吃了金匮肾气丸就不对了,因为这个药是补阳的,适合肾阳虚的人。因此,以中药“补肾”时,一定要先辨证。
误区3:乱吃六味地黄丸
刘先生性功能不太好,他听朋友介绍说吃了六味地黄丸效果挺好,于是也照方抓药,结果吃了之后病情越来越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给他推荐药的那个人是阴虚证,而他是一个阳虚证,虽然性功能不好的症状相同,但病机不一样,同时还有平时脾胃就不太好,比较怕冷。所以吃了滋阴的六味地黄丸以后大便更加不好,就是典型的把药吃错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这个药。但肾阴虚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效果会比较好。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的人可能是肾阴虚,这里一定要注意,舌苔白厚的人说明体内可能有痰湿,要先清掉痰湿后再辩证看看是否能用六味地黄丸。
男人都要补肾壮阳吗
男人都要补肾壮阳吗
常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一个中年男人在愁眉苦脸地述说“不行了”、“怎么都不行了”,接着一种补肾药冒出来了,话外音说,吃了补肾药,如何如何好。要是换个频道,又是另一种品牌的补肾药,一个女人在说:“他好我也好”……这种铺天盖地的广告似乎告诉人们:天下男人都应该补肾了,“十人九虚”、“疲劳就是肾虚”、“肾虚就要补肾”,肾虚就是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因此,不少人赶着潮流去买补肾药。
那么,是什么人都需要补肾吗?到了中年就一定得补肾吗?
中医解释肾的概念主要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的,涵盖了人体的生殖、泌尿、神经、骨骼等多个组织、器官,起调节人体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元气”、“原动力”的作用。“虚”主要是功能低下、营养缺乏的结果,肾虚会表现出与肾相关的机能减退,比如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低下、容易骨折、贫血、憋不住尿、腰腿酸软等。这些都是中年人常见的症状,但并不能一概而论,以为出现上述症状就肯定是肾虚。
肾虚分“肾阴虚”和“肾阳虚”,在临床上,阴虚较阳虚更为常见。肾阳虚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男人阳痿早泄,性欲减退;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肾阴虚的表现是面色发红,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肾阴阳统管全身的阴阳,肾阴阳的消长变化与平衡调节影响着五脏六腑的阴阳动态平衡。
肾虚是人体衰老的体现,老年人肾虚是衰老引起的不可抗拒的生理过程,叫生理性肾虚,而中年人出现肾虚症状就是一种未老先衰,叫病理性肾虚。对于中年朋友,要改变未老先衰,就应当及时补肾,改善肾虚衰老症状。
一些人认为腰痛就是肾虚。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腰痛未必是肾虚,仅用补肾的方法治疗腰痛,很容易延误病情。临床中常见到一些慢性腰痛,如慢性腰肌劳损、椎间盘退变等病变引起的腰痛,用补肾壮阳的药物治疗确实有时有效。但并非所有的腰痛都与肾虚有关。补肾药大多药性温热,患腰椎结核、腰椎化脓性感染、强直性脊柱炎等湿热症的病人如果服用,就会加重病情。腰痛只是一种症状,除了腰部骨与关节、肌肉等组织的病变可引起腰痛外,腰部附近的内脏疾患也可引起。
一些人盲目补肾,其实这里有很多的误区。生活中有很多人根本没有必要补肾,疲劳、年龄都不是界定补肾的标准。如果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不能补充营养物质,还会给脏器增加排毒的负担;有人认为“人到中年脾胃不好也要补肾”,这也是欠妥的,“是药三分毒”,补肾的药对脾胃不好的人伤害更大,硬要补,身体不但吸收不了,反而会有副作用;还有些中年人认为“性功能障碍就是肾虚”,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性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肾虚”和“要补肾壮阳”。
临床上,很多中年人找到大夫求助性功能低下如何解决,并强烈暗示要求补肾。其实再仔细探讨他们的病情,大多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因此,遇到这样的求助者,负责的医生是不会给他开补肾药的。性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肾虚”和“要补肾壮阳”。有些不法商贩利用人们的认识误区,在补肾药中放入药物成分,这种做法对患者非常危险。
我们不难看出补肾、护肾关键在日常,如下要领需要中年男人掌握。
1、经常活动腰部,可使腰部气血得以循环畅通,使肾气得到不断充养。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活跃思维,强壮筋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
2、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
3、饮食上再给您开个小“药方”:无力疲乏时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多喝酸奶,吃山楂;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家鸽等。
4、做一些自我按摩腰部的活动,这些运动可以健运命门,补肾纳气。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中医认为,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涌泉穴,可益精补肾、强身健体、防止早衰,并能舒肝明目,清喉定心,促进睡眠,增进食欲。
5、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到了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做到这些,就不要再去找补肾的药品或保健品了。
阳痿早泄不等于肾虚
误区一:房事不济=肾虚
最常见的被扣上“肾虚”帽子的症状就是性功能下降。一旦出现性功能下降,男人们就认为必然是肾虚的原因,其实不然。性方面出问题是肾虚的一个表现,但不是全部。由于肾主生殖,很多性功能低下与肾虚有关,但湿热会造成性功能下降,肝气郁结和心理因素都会影响性功能,而喜欢抽烟、喝酒的还容易造成痰湿影响性功能。他称,任何造成人体阴阳不平衡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性功能下降。
因此,并非床上不济就是肾虚,在治疗前,寻找到真正的病因很重要,如果不辨原委,全都当作肾虚来医治,只会该治的没治,花了冤枉钱,病症也不会减轻。
误区二:凡肾虚都吃一种药
一说肾虚就随便买药吃,乱补反而可能补得不对路,白费工夫。专家称,补肾必须分情况补,肾阳虚的补法与肾阴虚的补法完全不同。肾阳虚多表现为腰膝冷痛、夜尿多、小便清长、喜热怕凉、懒动等;肾阴虚多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干、盗汗、潮热、心烦气躁等。肾阴虚的病人吃了补肾阳虚的药,就会出现症状加重的表现,口更干,还周身发热、头昏脑涨、耳痛咽肿等。市面上很多男性补肾药成分都是补肾阳虚的,肾阴虚的男性若随便补则容易出问题。
误区三:腰痛=肾虚
经常觉得腰累、腰痛,该不是肾虚了吧?一有这个念头,不少男人就紧张起来了。其实,有这种错误认识的人还不少。李桂明医生指出,其实,湿热、腰肌劳损、疲劳过度都会引起腰酸腰痛。现代生活中的中青年男性,工作压力大,长时间在办公室里工作,腰膝酸软的情况不少见。老人中肾虚的多,但不能因此就一概而论,湿热、疲劳过度、筋骨劳损都可能造成腰酸、腰痛,但并不一定就是肾虚,有虚才补,不是肾虚就不能当肾虚治。
误区四:肾体检没事=不会肾虚
手脚冰冷又没“性趣”,刘先生才做了体检,肾没查出有问题该不可能是肾虚吧?李桂明称,中西医所称的“肾”并不同,“肾虚”是指中医所说的“肾”,只要有明显的“肾虚”症状,就可以被诊断为肾虚,而并非指肾脏有器质性病变。肾虚有肾阳虚与肾阴虚之分,对应各自症状可以作为中医诊断肾虚的标准。
误区五:补肾药常吃常好
中医认为,补肾一定要有度,补过头了反而更伤肾。肾阳虚补过了头可能伤阴,而肾阴虚补过了头也可能变肾阳虚。中医认为阳是火,阴是水,肾阳虚补阳如加火,火太旺水就蒸发掉了,水少则阴虚,反则亦然。因此,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补肾,补到当阴阳平衡时就该停。
男人的三个补肾误区
满世界的广告都在宣传“十男九虚”、“肾虚就要补肾”,使得不少疲于生计的中年人总觉得自己虚。为了获得点心理安慰,不少人去买补肾的药来吃。那么,到了中年就一定得补肾吗?专家表示,本来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营养物质不能被吸收,还给脏器平添了排毒的负担。下面小编给各位总结了三个男人补肾的误区,一起去看看;
误区1:不分阴阳乱吃补药
专家说,中医的肾概念主要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的,涵盖了人体的生殖、泌尿、神经、内分泌、呼吸、骨骼等组织器官的一些生理功能。而中医的肾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是难以理解的,西医的肾概念只是从解剖学角度出发的肾。不分“阴虚”还是“阳虚”盲目补肾的做法是错误的。肾虚分肾阴虚(怕冷)、肾阳虚(口干咽干易上火)、肾气虚(精力不够,夜尿多)、肾精不足(易脱发且弱精)、阴阳两虚(又怕冷又怕热)五型。
误区2:乱吃六味地黄丸
刘先生性功能不太好,他听朋友介绍说吃了六味地黄丸效果挺好,于是也照方抓药,结果吃了之后病情越来越重。专家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这个药。但肾阴虚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效果会比较好。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的人可能是肾阴虚,这里一定要注意,舌苔白厚的人说明体内可能有痰湿,要先清掉痰湿后再辩证看看是否能用六味地黄丸。专家建议,如果你实在搞不懂,最好还是到正规医院找个中医师,请他把脉,看看是否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
误区3:“补肾”就是壮阳
中年男人都误认为补肾药是“壮阳药”,以为一吃就灵。汤水福解释,“虚”主要是功能低下、营养缺乏的结果。肾虚会表现出与肾相关的机能减退。比如脑子反应慢、不长个儿、性功能低下、容易骨折、夜尿多、憋不住尿、腰腿酸软等。这些也都是中年人常见的情况,但并不能一概而论,凡出现上述症状就肯定是肾虚所致。
温馨提示:乱吃药会导致肝脏受损,尤其是中年男子居多,因为胡乱的吃补药,导致他们肝脏不堪重负,一些人甚至出现严重的器官衰竭。补药千万不能乱吃。同时补药并不是非吃不可,饮食睡眠有规律、坚持锻炼同样能强身健体。
补肾注意3个误区
误区1、追求见效快的补肾药
相信很多肾虚的男性都曾搜索过吃什么药补肾的效果比较好,但是专家提醒,利用药物跟食疗来补肾的效果是比较慢的,如果有人跟你推荐某种药物吃了几天就可以改善肾虚,那么就要小心遇上骗子了。
误区2、盲目的追求补肾药材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保健品都打着“纯天然、无副作用”等招牌来吸引肾虚人群买药,但是你要知道一个事实,许多纯天然的中药其实也带有毒性,自己胡乱搭配药材来补肾,那么很有可能会引起反作用,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误区3、与他人共用一款补肾药方
这个误区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中医表示,每个人肾虚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人是肾阳虚,有人是肾阴虚,如果没有经过医师的专业诊断再下药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因为吃了反效果的药材而加重肾虚的症状。
常见的补肾误区
误区一:不分肾阴虚、肾阳虚,乱补一气
西药中一种药适用于多个体质的人,但是中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因人而异。肾虚又主要分为肾阳虚、肾阴虚,分型不同,治疗的原则也不同。市场上的产品多数是针对肾阳虚的,对于肾阴虚的人来讲,吃了不仅没有作用,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或加重病情。即便是经典的六味地黄丸,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
误区二:肾虚是男人的专利
通常男性更注重补肾,其实,肾虚并不是男人的专利,女性也有可能遭遇。中医认为虚的本质就是衰老。久劳伤肾的“肾虚”之人衰老速度较快。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老年人多见肾虚症。说到这里,就明白了:肾为先天之本,肾虚的人生理年龄迅速增大,提早出现更年期症状。“肾虚”女性会早早表现出闭经、性欲低下、烦躁、焦虑、多疑等更年期症状。
误区三:黑眼圈是肾虚表现
很多文章说黑眼圈是肾虚的表现,其实,单纯眼圈黑不是病态,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眼睑(眼皮)及其周围组织很薄,如劳累、失眠后,眼睑长时间收缩,能引起结缔组织血管充血,血流不畅,微循环障碍,所以眼圈发黑。黑眼圈用不着担惊害怕、乱吃补药,只要精神愉快,多活动锻炼身体,充足睡眠,少则35 天,多则12周,黑眼圈随后也就消失了。
误区四:耳鸣是“肾虚”惹的祸
肾开窍于耳,肾与耳有较密切的相关性,所以很多人一出现耳鸣不分缘由动辄从肾论治,总以六味地黄补肾为主,但见效只十之一二。耳虽为肾窍,但临床治疗耳鸣不能仅仅责之于肾,应从心肝脾肺肾多方论治。中医看来,“耳者宗脉之所聚”,耳鸣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状况十分密切,并不仅仅局限于肾,因此治时也离不开对全身脏腑经络的调节。
误区五:将肾虚与肾衰混为一谈。
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肾虚是中医的说法,基本上是根据患者的症状的病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辨证的。而肾炎、肾衰是西医的诊断,而且是要做客观的尿液检查化验,发现了蛋白尿和镜下血尿等才可能诊断,故两者不能等同。当然,他们有时有点联系,有些交叉性,就是说有所谓肾虚症状的人不见得有肾炎,而无肾虚症状的人不见得就没有肾炎。
误区六:肾虚就是肾出了问题
每个人都会出现肾虚,一听说是肾虚,就如临大敌,以为自己得了大病,性能力肯定也是不行了。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肾虚几乎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的阶段,是人衰老过程中一个必然现象。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人体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之功能,右肾辖五脏(心、肝、脾、肺、肾)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滋润、濡养、激发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肾亏的误区
误导之一:十男九虚,全民补肾。
很多人,其中有不少年轻人见了医生,总是爱问自己是不是肾虚?要不要补肾?而且大多数病人干脆是在家吃过补肾药,无效才来找医生,其实哪儿有那么多肾虚!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肾虚正在逐渐减少。我们曾调查了700多例阳痿患者,发现属肾虚的只占32.9%,而大多属情志、湿热淤毒等实证。想想看,就连阳痿也并非以肾虚为主,更何况其它疾病了。
误导之二:肾是人体的一个器官,肾虚是器官的病变。
中医所说的肾,不像西医的肾那样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具体脏器,不仅仅是指肾脏,而是包括内分泌、免疫、泌尿、生殖、呼吸、神经、血液、运动等系统在内的一个整体的概念。在中国性学会和保健时报社最近主办的“男性健康‘生命塔体’专家论坛”上,权威专家们指出:在中医所说的“肾”这个整体概念中,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肾构成的这个组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这个生理结构类似塔型,我们喻之为“生命塔体”。生命塔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部分协调作用,只要某一个部位出现问题,整体机能都会下降,生命塔体就处于失衡状态。
而现在一些男性保健品在商业宣传中有意无意地把中医所说的“肾”解释为人腰部的那个器官,那里“虚”了,所以需要吃保健品来“补”,这实际上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利用人们的知识局限和中医药传统理论中的一些“神秘性”来做庸俗的促销。
误导之三:只有男人才会肾虚,而且几乎所有男人都会肾虚。
实际上,只要劳逸结合、注意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多数男性都不会肾虚;而在女性的一生中,各个阶段也都有可能出现肾虚,女性肾虚也应调补,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吃某某保健品”。
误导之四:肾虚就要补肾,一补就灵,而且只有吃“某某男性保健品”才灵。
虽然肾虚的表现多种多样,但这些症状并非肾虚独有,比如腰痛,既有肾虚所致,又有血淤、寒湿等原因引起的。
乱补肾小心变成“废”男人
一些男性盲目补肾,其实这里有很多的误区。生活中有很多人根本没有必要补肾,疲劳、年龄都不是界定补肾的标准。如果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不能补充营养物质,还会给脏器增加排毒的负担。
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一个中年男人在愁眉苦脸地述说“不行了”、“怎么都不行了”,接着一种补肾药冒出来了,话外音说,吃了补肾药,如何如何好。要是换个频道,又是另一种品牌的补肾药,一个女人在说:“他好我也好”……这种铺天盖地的广告似乎告诉人们:天下男人都应该补肾了,“十人九虚”、“疲劳就是肾虚”、“肾虚就要补肾”,肾虚就是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因此,不少人赶着潮流去买补肾药。那么,是什么人都需要补肾吗?到了中年就一定得补肾吗
中医解释肾的概念主要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说的,涵盖了人体的生殖、泌尿、神经、骨骼等多个组织、器官,起调节人体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元气”、“原动力”的作用。“虚”主要是功能低下、营养缺乏的结果,肾虚会表现出与肾相关的机能减退,比如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低下、容易骨折、贫血、憋不住尿、腰腿酸软等。这些都是中年人常见的症状,但并不能一概而论,以为出现上述症状就肯定是肾虚。
肾虚分“肾阴虚”和“肾阳虚”,在临床上,阴虚较阳虚更为常见。肾阳虚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男人ED早泄,性欲减退;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肾阴虚的表现是面色发红,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遗精、早泄,;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肾阴阳统管全身的阴阳,肾阴阳的消长变化与平衡调节影响着五脏六腑的阴阳动态平衡。
肾虚是人体衰老的体现,老年人肾虚是衰老引起的不可抗拒的生理过程,叫生理性肾虚,而中年人出现肾虚症状就是一种未老先衰,叫病理性肾虚。对于中年朋友,要改变未老先衰,就应当及时补肾,改善肾虚衰老症状。
一些人认为腰痛就是肾虚。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腰痛未必是肾虚,仅用补肾的方法治疗腰痛,很容易延误病情。临床中常见到一些慢性腰痛,如慢性腰肌劳损、椎间盘退变等病变引起的腰痛,用补肾壮阳的药物治疗确实有时有效。但并非所有的腰痛都与肾虚有关。补肾药大多药性温热,患腰椎结核、腰椎化脓性感染、强直性脊柱炎等湿热症的病人如果服用,就会加重病情。腰痛只是一种症状,除了腰部骨与关节、肌肉等组织的病变可引起腰痛外,腰部附近的内脏疾患也可引起。
一些男性盲目补肾,其实这里有很多的误区。生活中有很多人根本没有必要补肾,疲劳、年龄都不是界定补肾的标准。如果不需要补肾的人吃了补肾药,不但不能补充营养物质,还会给脏器增加排毒的负担;有人认为“人到中年脾胃不好也要补肾”,这也是欠妥的,“是药三分毒”,补肾的药对脾胃不好的人伤害更大,硬要补,身体不但吸收不了,反而会有副作用;还有些中年人认为“性功能障碍就是肾虚”,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性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肾虚”和“要补肾壮阳”。
临床上,很多中年人找到大夫求助性功能低下如何解决,并强烈暗示要求补肾。其实再仔细探讨他们的病情,大多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因此,遇到这样的求助者,负责的医生是不会给他开补肾药的。性健康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肾虚”和“要补肾壮阳”。有些不法商贩利用人们的认识误区,在补肾药中放入药物成分,这种做法对患者非常危险。我们不难看出补肾、护肾关键在日常,如下要领需要中年男人掌握。
老年人护肾误区
误区一:治肾虚就是壮阳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阳气生发,这个时候较适合补肾壮阳,那么,肾虚就是要壮阳吗?补肾就能壮阳吗?
徐梅昌介绍说,从中医角度来说,补肾大致分为两个方面:补肾阴和补肾阳,而大多数人常把补肾理解为补肾阳,这无疑是片面的理解。肾阳又称“命门之火”,有温养腑脏的作用,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有些人觉得自己肢寒怕冷、面色苍白、阳痿、早泄是肾虚,需要壮阳,这是对的。但是殊不知五心烦热、口干舌燥、睡眠不好、舌质红等症状也可能是肾虚,而这个“肾虚”便是肾阴虚,《景岳全书》中称“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有时候滋阴补肾也很重要。肾阳与肾阴相互依存,补肾的时候要仔细辨证才能对证下药,否则不但适得其反,反而危害身体健康。
误区二:阳痿由肾虚引起
很多夫妻生活不尽兴,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往往把男性“重振雄风”的希望寄托于壮阳食物,认为阳痿就是肾虚引起的,吃壮阳食物就能补肾治阳痿,这也是一个误区。徐梅昌介绍说,壮阳多用于中医术语,与西医所指的早泄阳痿等男性性功能障碍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划等号。以虾为例,不少网贴中说吃虾能催情,实际上主要源于虾的功效,《本草纲目》中称虾有“补肾兴阳”之功效,但这种食疗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正常食用的量很难达到催情的作用,过多食用反而会造成热结便秘等弊端,不利健康。很多喜欢吃烧烤的男性往往喜欢多吃几个生蚝,因为有的网上文章说吃生蚝也有助于催情。事实上,唐末五代时的中药著作《海药本草》中便记载生蚝(中药称为牡蛎)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等功效,这里是用作药用,治疗遗精。很多人以为能治遗精,还不能催情吗?但其实明代著名中药学著作《本草经疏》中指出牡蛎“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因此,肾虚精寒的人食用牡蛎,不但不能有助催情,反而对身体不宜,所以大家既不要把催情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些食物上,也不要自诊自疗,以免贻误病情,反倒是得不偿失。
阳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性神经衰弱症。中医认为,其多由房事太过,以致精气大伤,命门火衰,即是肾气大虚。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一些由心脾气损或恐惧伤肾引起的,还有的是由湿热下注引起的。阳痿诱因众多,并非肾虚的代名词。
误区三:肾虚那是男人的事
徐梅昌介绍说,不少女性认为补肾是男人的事,因此往往放松警惕。其实不然。比如春天到了,气温回升,有的女性已经开始穿长裙了,但是有的女性还是穿得像过冬似的,总是怕冷,常常一受凉就会拉肚子。这可能就是肾阳虚的一种表现,因为肾阳为全身阳气的根本,生命活动全靠阳气鼓动,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身体,就会出现怕冷。还有的女性会发现自己容易尿频,而且“量少次多”。中医认为肾气出现虚亏,膀胱会表现出气化无力,膀胱平滑肌的肌纤维张力就会出现下降,使得膀胱的伸缩性降低,肾关不固,便会出现尿频和尿失禁现象。还有的女性热衷染发,殊不知头发也能反映出肾气是否衰弱。中医上说“肾主水,其华在发”,头发柔韧有光泽,说明肾脏健康。肾虚的女人头发常常易断并且没有光泽,容易出现脱发现象。所以肾虚可不全是爷们儿的事儿!
误区四 :耳鸣就是肾虚引起的
中医有“肾开窍于耳”之说,明代著名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也指出“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多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致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这也使得许多人认为耳鸣是肾虚所致,尤其是老年人。但事实上,耳朵与其他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皆可导致耳鸣。比如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滞血淤、气血亏虚等病因都可以引起耳鸣。耳鸣是肾虚的一种常见症状,除了耳鸣往往还会表现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尿频尿急等症状。肾虚型耳鸣又可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虚水泛型、肾精不足型等四大类型。所以,耳鸣不要盲目补肾,一定要到医院明确病因之后对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