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痛症状起因
颈动脉痛症状起因
主 动 脉 夹 层
1.定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称主动脉夹层分离,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危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极高。及时的药物及外科治疗使此类病人早期生存率超过90%并使远期生存率增加,故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2.流行病学:
1 发病率、生存率、死亡率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国外是最常见且危险的主动脉急症,美国发病率为5一lO人/100万人口,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美国每年至少新发现夹层动脉瘤2000例,由于拥有先进的诊断技术,目前西方此病几乎可100%诊断。但在国内,由于认识不够,水平较低,特别在基层医院,常被误诊及漏诊。江苏泰兴市人民医院周希敏报导该院1987~1997年共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误诊为心绞痛、心梗3例,急性胰腺炎1例、大动脉栓塞2例,初诊误诊率达54%l6J。近年来随着认识水平及医技的提高,确诊率增高。北京安贞医院刘字扬对该院1987~1996年间1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对比了前后5年患病情况,老年组分别为11、22例,中青年组分别为27、75例,说明检出率提高f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率高,未及时治疗的病人,24h内有25%死亡,1年有9o%死亡。急性近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10% ,远端夹层1年生存率为40%。急性阶段的生存情况与内膜并发症的严重性及假腔是否又破人真腔(假腔流道形成)有关,慢性阶段的并发症主要是主动脉瘤破裂,生存率依赖于血压及
主动脉内径(~-5cm者易于破裂)。
2流行病学分析
多中心研究证实发病率男女比为2:1~5:1. ,近侧主动脉夹层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5岁,而远侧主动脉夹层在60~70岁;在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中,有62% 一78%的病人有高血压,尤其是近侧主动脉夹层,占70%_2 J。主动脉疾病如主动脉瘤、主动脉弓发育不全、主动脉缩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一Marfan、Ehlers—Danlos综合征都是公认的主动脉夹层易感因素。在<40岁的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Marfan占大部分;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占约5% 。Meszaros_3 J等对主动脉夹层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病理分析揭示及时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根据6个研究中心对963例未进行治疗的病人分析发现90%在3个月内死亡,死因通常为急性主动脉瓣反流、大动脉分支梗阻、主动脉破裂等。近侧主动脉夹层破裂的死亡率约为90%,其中有75%发生在心包内的主动脉_4 J。心包腔、胸膜腔及纵隔有渗出现象则预示主动脉有破裂危险,但也有自行吸收的报道[5l。
3.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既非单一的病因引起,亦无共同的发病机制,但有共同的临床病理结局,即主动脉壁中层病变. 。3-1 主动脉中层退行性变是多数非创伤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首要因素。多见于中青年,常致近端夹层分离。表现为平滑肌细胞坏死,弹力纤维退行性变,中层囊性间晾充满粘性物质。此病变是数种遗传结缔组织疾病的内在缺陷(如马凡氏综合征)。有报导185例马凡氏综合征中7l%有主动脉夹层,57%夹层位于近端主动脉。3·2 高血压多见于老年人,常致远端夹层分离。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对主动脉壁层退行性变起辅助作用。近端主动脉夹层分离中高血压少见,而低血压多见_3J。3·3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降主动脉,与粥化溃疡有关。不是造成升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原因。3·4 点性血管病变(1)梅毒性主动脉炎见于三期梅毒,于原发感染十余年后出现,主要侵犯升主动脉。中外膜滋养血管壁显著增厚、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平滑肌缺血性坏死和弹力板灶状破坏; 2)巨细胞性主动脉炎可能是机体对动脉壁的某种成分的一种免疫反应。内、中膜弹力层破坏主要引起肉芽肿反应,致血管纤维化、堵塞。偶尔发生管壁剥离撕裂。3-5 内分泌疾病甲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妊娠时黄体酮水平增高,可使结缔组织因蛋白聚糖增多而变得疏松,造成主动脉壁薄弱,有高血压等存在时易于剥离。3·6 其他先天性血管畸形(主动脉狭窄、发育不良、
二叶式主动脉瓣)、血管损伤(钝器外伤、手术)。
2.发病机制
动脉内膜撕裂、管壁剥离和血肿在动脉壁中层蔓延扩大,是夹层动脉瘤的基本病理发展过程。造成内膜撕裂的主要因素是:主动脉中层变性、心脏搏动引起的主动脉运动、左室射血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力_2一。因心脏收缩时活动的主动脉弓与较为固定的降主动脉交界处所受牵拉应力大及左室射血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力也大,故通常撕裂65%位于近心端的升主动脉,为横向,穿过内膜及中膜的一半,剥离主动脉周径的50%。夹层可沿着主动脉顺行剥离到任一处,由于假腔压迫或其剥离片有时可阻塞真腔,可造成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升主动脉夹层逆行蔓延虽少见,但可致主动脉瓣脱垂及冠脉起始端阻塞。严重并发症包括主动脉破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及其分支阻塞。因升主动脉在心包内,故其破裂可致急性心包填塞,远端夹层破裂常^纵隔、左胸腔及腹腔。
4.临床分型
主动脉夹层根据症状出现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其病程<2周,>2周为慢性。DeBakey
分型分为三型:I夹层累及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I】主动脉夹层只累及升主动脉;III 病变只累及
降主动脉。Stamford分型分为二型:A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B型:主动脉夹层只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的主动脉。Kirklin分型分为二型:近侧主动脉夹层、远侧主动脉夹层。
5.临床表现
1. 疼痛: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与夹层的部位有关,一般位于胸部的正前后方,呈刺痛、撕裂痛、刀割样痛;常突然发作,很少放射到颈、肩手臂,这有别于冠心病。Hagan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人进行分析,95%病人有疼痛,其中85%为突然发作,刀割样痛占64%,撕裂痛占51%,73%位于胸部,以胸前多,53%的病人伴背痛,30%的伴腹痛_2 J。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夹层以前胸痛为主,降主动脉以后胸、背和腹部痛为主,如果疼痛位于背部、腹部及大腿,则预示夹层位于远侧主动脉_6 J。疼痛的三个基本问题:性质、放射性、强度。Rosman对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回顾性分析,只有42%的病人被询问,有1/4的病人被忽略。三个基本问题均被问及者91%明确诊断,如果1项或2项被忽略,仅49%明确诊断,并且均延迟诊断[ ,这说明了“疼痛”的价值,但不幸的是在询问病史中往往被忽视。
2.血压、脉搏、心音的意义:许多证据表明夹层的压迫和破裂可产生两上肢的血压、脉搏不一致,大约有38%的病人有这体征。即使初期大部分病人有高血压,往后血压<120mmHg(1mmHg=0.133kPa)的占25%,低血压、休克常是由严重的主动脉瓣反流、主动脉破裂、冠脉栓塞或左心收缩乏力、急性心包填塞造成。大部分病人急性心包填塞不是由于夹层破裂或漏血,而是完整的假腔膜渗血人心包腔,不管什么途径均是危险信号。两侧的血压、脉搏对于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相当重要。Singer研究证实至少相差20mmHg以上才有意义J。主动脉夹层伴主动脉瓣反流的有l8% ~50% ,有舒张期杂音占25%,急性严重的反流是夹层的第二大死因,常并发心功能失代偿和休克。这是因为主动脉根部瓣环扩张或撕裂,由于假腔的压力作用及其瓣叶受到漂移的内膜的影响[9I。
3.对脏器的影响:1/3的主动脉夹层瘤累及其他脏器,夹层的持续的扩张和压迫,导致动脉分支梗阻脏器缺血;夹层直接压迫脏器,尤其有假腔形成的夹层更加容易压迫脏器;动脉夹层与邻近脏器亦可形成瘘管。
(1)心脏的影响:左心运动失调占l0% ~l5%,几乎均为假腔的压迫导致冠脉灌注不足引起。增大的假腔累及冠脉开口、低血压或多因素共同作用,尤其是冠脉开口受累导致心肌梗塞,加之,左心运动失调加重低血压和休克。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大约有18% ~30%的病人有神经系统损害,脑缺血和中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5% ~10%,许多病人在中风时常伴有胸痛;脑灌注减少可造成一过性的脑病或晕厥等,近侧主动脉夹层患者,可能有l2%的病人以晕厥为首发症状,而远侧夹层以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多见,约有10%左右,脊髓损伤可以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脊髓炎、进行性脊髓退变病、脊髓梗死、脊髓前角细胞损伤综合征、麻木等。
(3)对肾脏的影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如影响到肾脏供血,可有高血压及其相应的头痛、头昏、血尿等症状。
(4)其他主动脉夹层漏液容易积聚在左侧胸腔,无痛性、无创伤性的左侧胸腔积液易与主动脉夹层相混淆,主动脉夹层漏液同样可压迫肺血管、肺实质,导致单侧肺水肿、肺不张或咯血等,亦可诱发应急性溃疡。
6 实验检查
(1)大多数患者血、尿常规正常,部分患者发病
急性期可出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尿常规检查尿蛋
白阳性,出现管型及大量红细胞。
(2)血清生化学检查:主动脉夹层可以导致严重的血管平滑肌损伤,并释放一系列结构蛋白,血中的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增高,对于早期判断相当有用。Suzuki发现主动脉夹层的病人出现疼痛等症状6h后,血中的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即可增高,并且心肌和骨骼肌之间的交叉反应小于0.05%。在症状出现后3h达到高峰,在起病30rain内即可作橱诊断。近侧主动脉夹层病人该蛋白的浓度高于远侧L】¨。心肌肌钙蛋白可作为I型夹层术前猝死预测指标Ll 。因此这二个指标具有快速、无创、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作为一个重要的筛选指标,有助于判断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
足跟痛症状起因
跖筋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 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跟垫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颈部疼痛症状起因
颈部疼痛的原因一、颈肩肌筋膜症
肌筋膜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居多,参与劳动者多,女性较多,腰背部或颈肩部都是好发部位。多数病人可指出疼痛部位,痛可向远处放射,如涉及肩臂部或上背部以及头部,还可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甚至手臂发凉、血压改变等。
颈部疼痛的原因二、落枕
晨起颈项肩背部疼痛,酸困不适,多为一侧,双侧者不见。重者头常向患侧斜,颈部不能自由旋转、回顾,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
颈部疼痛的原因三、颈椎综合症
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变而刺激或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引起肩臂或眩晕、瘫痪等多种症状,但以肩臂痛占大多数,所以称颈肩综合症。
颈部疼痛的原因四、项韧带钙化
患者项韧带钙化时,一般主诉为颈椎病的常见症状,并无特殊症状,甚至部分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
颈部疼痛的原因五、斜方肌综合症
指原发于斜方肌的疼痛,压痛可局限,并向肩部放射。
颈部疼痛的原因六、颈部软组织损伤
血管性头痛包括有哪些
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
②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囊内动脉瘤。
⑤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原发性颅内动脉炎。
⑥颈动脉或椎动脉痛:颈动脉或椎动脉阻断;(原发性)颈动脉痛;动脉内膜切除后头痛。
⑦静脉血栓形成。
⑧动脉性高血压:对外源性物质的急性反应;嗜铬细胞瘤;恶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
⑨与其他血管性疾患有关的头痛。
髋关节痛症状起因
1.肌肉肌腱拉伤:多有急性损伤病史,局部可有肿胀、压痛、瘀斑,通过B超或MRI可以明确诊断。
2.儿童应该排除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或股骨头骨骺移位的可能。可以X片明确。
3.腱病:由于过度运动引起。局部有压痛,随运动量增加而疼痛程度加重。
4.关节炎:表现为活动时疼痛,疼痛逐渐加重。关节活动性下降,特别是内旋活动。X光片上可以看到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如果年轻人中出现关节炎症的表现需要考虑有无炎性因素如感染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或其它全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5.腱末端炎症:由于风湿性疾病累及肌腱引起。多位于肌腱末端。可有其它部位肌腱同时受累。
6.股骨颈骨折:由于过度运动、外伤、骨质异常等原因引起,在内旋时感觉到疼痛。疲劳性骨折可以
在X片上表现为正常,需要核素扫描或MRI才能明确诊断。
7.耻骨骨炎:耻骨中部的疼痛,放射至髋关节。局部有直接的压痛。
8.髂腹股沟神经卡压:疼痛类似于运动性疝,但同时有内收肌萎缩和痉挛。可以通过肌电图检查来明确。
9.运动性疝:表现慢性的腹股沟区疼痛。在运动时加重。在上腹股沟环处可有压痛。
10.盂唇疾病:由损伤病史,表现为慢性的深部的关节内疼痛。行走时可以出现“交锁”现象。体检时旋转研磨试验可以诱发疼痛。MRI造影可以提高诊断的精确性。也可以通过诊断性关节内局麻来明确诊断。
血管性头痛的原因有哪些
从广义上讲,血管性头痛应包括两部分内客:
1、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即偏头痛类。包括典型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偏瘫型或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2、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头痛,包括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静脉畸形、高血压病、颅内血肿、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病变引起的头痛。
但是,从临床实用及病因分类出发,原则上分为功能性头痛和器质性头痛。因此,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为主引起的头痛即偏头痛类列入前者(功能性头痛)。而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列入后者(器质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的原因有哪些?
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
2、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囊内动脉瘤。
5、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原发性颅内动脉炎。
6、颈动脉或椎动脉痛:颈动脉或椎动脉阻断;(原发性)颈动脉痛;动脉内膜切除后头痛。
7、静脉血栓形成。
8、动脉性高血压:对外源性物质的急性反应;嗜铬细胞瘤;恶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
9、与其他血管性疾患有关的头痛。
小儿腹痛症状起因
腹痛根据缓急,可分为急性秘慢性两种.
急性腹痛首先要考虑是否为外科病,以免误诊.诊断慢性腹痛多为外科疾病,要从多方面检查.
按腹痛发作部位分为:
(1)上腹正中部消化性溃疡,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胸膜炎等.
(2)右上腹部肝炎,胆石症,肠蛔虫症等.
(3)左上腹部脾脏创伤等.
(4)脐周围肠蛔虫症,肠痉挛,急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等.
(5)右下腹部急性阑尾炎,肠结核等.
(6)左下腹部痢疾,类块堵塞,乙状结肠扭转等.
(7)腰部肾盂肾炎,输尿管结石等.
按腹痛的原因,可分腹内,腹外以及外科性三类,常见有以下原因:
(1)腹内原因肠蛔虫症,肠症挛,急性胃炎,急性肠炎,痢疾,便秘等.
(2)腹外原因(是或全身性疾病)大叶性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炎,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上呼吸道感染,脑腹型癫痫等.
(3)外科原因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肾结石,肾盂结水等.
导致血管性头痛的因素有哪些
血管性头痛是门诊头痛病人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因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称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有明确的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颅内血肿、脑血管炎等)所致的头痛,称为继发性头痛,那么引起血管性头痛的因素有哪些呢?
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
2、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
3、蛛网膜下腔出血。
4、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囊内动脉瘤。
5、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原发性颅内动脉炎。
6、颈动脉或椎动脉痛:颈动脉或椎动脉阻断;(原发性)颈动脉痛;动脉内膜切除后头痛。
7、静脉血栓形成。
8、动脉性高血压:对外源性物质的急性反应;嗜铬细胞瘤;恶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
9、与其他血管性疾患有关的头痛。
口腔痛症状起因
原发性口腔疼痛是由直接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一个或多个位于口腔的痛觉感受器系统而引起口腔组织所感受的疼痛。继发性口腔痛是由于疼痛传导途径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而致口腔组织的疼痛。如颅内肿瘤压迫三叉神经传导的中枢部分而引起其周缘支分布区的疼痛。
牵涉性口腔痛是疼痛发生部位与致痛部位远离的疼痛。如下牙病变引起的上牙疼痛。心脏病疼痛时可牵涉到左侧下颌部。牵涉痛发生机理可能是有病部位传导的冲动有“传导交叉”而引起中枢“误解”。
(一)原发性口腔痛
1.牙齿本身的疾痛 龋病,牙髓充血,牙髓炎,隐裂,牙本质过敏等。
2.牙周组织的疾病 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牙周脓肿。龈乳头炎,冠周炎等。
3.波及口腔皮肤、部膜、骨膜及筋膜的疾病 如各种挫伤、挫裂伤、烧伤,口腔溃疡、蜂窝织炎、脓肿,骨折,骨髓炎,急性腮腺炎,口腔肿瘤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营养缺乏症、内分泌及代谢障碍、血液疾病、中毒、过敏等对口腔造成的损害。
4.颗颌关节的疾病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5.肌肉紊乱性疾病 肌炎、肌痉挛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
(二)继发性口腔痛
1.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
2.颅内肿瘤,鼻咽部肿瘤,动脉瘤等。
(三)牵涉性口腔痛
1.牙齿疾病
2.鼻及副鼻窦疾病
3.心脏疾病
内脏痛症状起因
内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内脏痛指的是内部脏器如肠管、膀胱、直肠、子宫、卵巢及输卵管等引起的疼痛感觉。其特点是定位不准确,如腹痛病人常不能说出所发生疼痛的明确位置,因为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要比在躯体稀疏得多,而且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
机制还不甚明了,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