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肺复苏后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心肺复苏后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在做完心肺复苏后还要予以抗凝治疗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

什么是新生儿心肺复苏

新生儿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突然呼吸及循环功能停止,这时候就需要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包括采用一组简单的技术,使生命得以维持的方法。

婴儿和儿童心脏病很少见,该年龄级的心搏骤停主要由于呼吸的原因而导致心肌缺乏氧供所致。呼吸问题可继发于哽噎、气道疾病、肺部疾病、气道或颅脑损伤。假如婴儿停止呼吸,即可在极短时间内停止心搏,如果能及时对这些患儿进行人工辅助呼吸,便可避免心搏停止。

在心肺复苏中,1岁以内的小儿称为婴儿,1-8岁为儿童。其心肺复苏处理基本同成年人。

基本生命支持儿童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一系列支持或恢复呼吸或心跳呼吸停止儿童的有效的通气或循环功能的技能。任何一个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或非医务人员都可以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它对伤病儿童的最终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当心跳呼吸停止或怀疑停止时,同样需要迅速将患儿送到能给以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医疗机构。

高级生命支持为心肺复苏的第二阶段,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参与此时的抢救工作,并且常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处理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辅助药物应用、输液、监护及必要的记录。

心肺复苏后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降温

复苏后的高代谢状态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增高可导致脑组织氧供需关系的明显失衡,从而加重脑损伤。所以心跳骤停复苏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积极采取降温退热措施。体温以33~34℃为宜。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具体怎么做 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一旦发现有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有以下注意事项:

第一个、发现病人心跳呼吸骤停,必须马上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第二个、心肺复苏的时候,一定要将患者平躺置于硬板床或者是地面上,一定要把体位准确放好。

第三个、心肺复苏的时候按压的部位一定要准确,要防止肋骨骨折、肝脾破裂、血气胸等并发症的产生。

记住这「四要四不要」能救命 第四个“不要”

心肺复苏。传说: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不是一定不能用,而是要先判断情况。这种急救方法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而急性心梗患者并非都会没了呼吸和心跳。

对于没有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人来说,心肺复苏反而会增加室速室颤的发生风险。一定要先判断患者意识是不是清楚、大动脉搏动有没有消失、呼吸还有没有等,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进行心肺复苏。一旦患者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心肺复苏的简介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1] 。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心搏骤停伤病员的生命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重要作用

一.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快速发展,使溶栓治疗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在我国目前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的条件下,仍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

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最大程度减轻心肌坏死,达到减轻患者症状并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早期证实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随后展开了一系列有关抗栓及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试验。1988年ISIS-2 (Second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farct Survival)研究结果显示,联合阿司匹林及链激酶溶栓可使AMI患者35天死亡率由13.2%下降到8.0%,由此而确立溶栓治疗在ANII治疗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AMI进入“再灌注治疗”时代。

一个世纪以前,冠状动脉阻塞的临床表现即被发现,但直到1980年才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EMI的主要原因。 业已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EMI的主要原因,近年随着PCI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在目前我国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溶栓治疗仍具有重要地位。

国内STEMI救治的现状是,再灌注治疗比例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在基层医院更多的是进行溶栓治疗,但以非选择性溶栓药物为主,很大比例的患者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再灌注。推出规范的临床溶栓治疗对提高我国急性STEMI的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和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

自从1959年,链球菌培养液提取物链激酶首次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以来,溶栓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性期治疗。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使心肌梗死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虽然,近年来PC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即使在欧美国家,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PCI的比例相当。国际上多项注册研究显示,虽然PCI治疗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仍有接近40%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此外,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大大提高了溶栓的开通率和安全性。

在中国进行的CCS-2实验,即COMMIT(1999-2005年)研究显示,未计划行PCI、发病24h以内的STEMI患者,仅有约半数( 54%)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GRACE(2002-2003年)研究显示,大学附属医院登记的STEMI患者中,溶栓治疗仅占10%,PCI接近50%,但仍有超过30%患者没有再灌注治疗。CREATE研究(2001-2004年)中国资料显示,11.5%患者接受PCI治疗,溶栓治疗52.5%,未行再灌注治疗占37.6%。溶栓治疗的患者中绝大多数(90%)应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者仅占2.7%。

在目前国内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条件下,溶栓治疗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临床实践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时间延迟大大降低了直接PCI的优势。近期在北京的调查显示,STEMI患者门一球囊扩张时间达到指南要求的比例仅有19%。

不能通过直接PCI达到理想再灌注治疗(有经验的团队以及门-球囊扩张时间0.1mV的患者,若无急诊PCI条件,在经过选择的患者也可溶栓治疗。

③ 患者就诊早(发病≤3h)而不能及时进行介入治疗者或虽具备急诊PCI治疗条件,但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与就诊至溶栓开始时间相差>60min且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应优先考虑溶栓治疗。

④ 对再梗死患者,如果不能立即(症状发生后60min内)进行冠脉造影和PCI,可给予溶栓治疗。

2.溶栓禁忌证

(1) 绝对禁忌证

① 既往任何时间脑出血病史。

② 脑血管结构异常(如动静脉畸形)。

③ 颅内恶性肿瘤(原发或转移)。

④ 6个月内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史(不包括3h内的缺血性卒中)。

⑤ 可疑或确诊主动脉夹层。

⑥ 活动性出血或者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

⑦ 3个月内的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

(2) 相对禁忌证

① 慢性、严重、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者舒张压≥110mmHg)。

② 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持续时间>10min或有创性心肺复苏操作。

③ 痴呆或已知其他颅内病变。

④ 3周内创伤或进行过大手术或4周内发生过内脏出血。

⑤ 2周内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

⑥ 感染性心内膜炎。

⑦ 妊娠。

⑧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⑨ 目前正在使用抗凝药物。

⑩ 终末期肿瘤或严重肝肾疾病。

年龄>75岁的患者,建议首选PCI,如选择溶栓治疗,应该首先权衡出血风险与溶栓获益并慎重选择剂量。合并心源性休克的STEMI患者应该紧急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如PCI或CABG。如无条件或上述治疗明显延迟,可考虑进行溶栓治疗。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常常合并低血压,尽管溶栓疗效不确切,但如不能行PCI,仍可考虑溶栓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可能无效。

3.用法用量

瑞替普酶推荐18mg(10MU)+18mg(10MU)分两次静脉注射,每次缓慢推注2分钟以上,两次间隔为30分钟。注射时应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给药,两次静推给药期间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维持管路通畅。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什么

心肺复苏是心肺复苏技术的简称,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借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等目的。

心肺复苏后的主要护理措施 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亦称脑复苏。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脑灌注压,任何导致颅内压升高或体循环平均动脉压降低的因素均可减低脑灌注压,从而进一步减少脑血流。对昏迷患者应维持正常的或轻微增高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增高的颅内压,以保证良好的脑灌注。

相关推荐

心脏停止跳动 急救

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心脏病急救上可谓真理。中国每年有50万新发的心肌梗死,大约每15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如果及时采取复苏措施,很多人能挽回生命。一般来说,复苏开始时间越晚,复苏成功率越低。如果心跳停止4—5分钟后才开始进行复苏,幸存的机会非常少;如果延迟至7—8分钟,救活过来的几率就更低。这就是“黄金4 分钟”说法的来源。 如何判断病人心跳停止呢?一般来说,如果病人在运动后发病,或者以前有心脏病史,就要首先考虑是心脏病发作。如果病人“呼之不应,推之不醒”,基本可以判断是心跳停了。这时候,就要立刻开始心肺

外伤的急救步骤是什么 心肺复苏

少数的外伤会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所以在外伤急救步骤中,我们要首先判断有无心跳呼吸骤停的现象。 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 1、心跳呼吸骤停的表现: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眼球固定、脸色苍白、发绀等。 2、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先检查患(伤)者有无呼吸,同时应注意心脏是否停跳,大动脉搏动是否存在。一旦发现患(伤)者心跳停止,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切记不要等待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的到来,也不要等待作什么检查,否则将丧失抢救时机。 如果存在心跳呼吸骤停的现象,我们应该首先采

溺水急救措施分4种

发现有人溺水后,该如何正确施救?根据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状态,急救措施分四种: 1.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在一旁陪伴并为溺水者保暖,随后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溺水者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施救者应立即呼叫120,清理溺水者口鼻异物,并将其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同时,密切观察溺水者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3.溺水者昏迷,无呼吸有脉搏,类似“假死”状态,出现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施救者应立即抬高溺水者下颚,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灌注量不足;③有皮肝受损的危险;④营养不足;⑤有脑疝的危险。 体温升高 [相关因素] 败血症。 颅内感染。 [主要表现] 体温高于正常,病人烦躁、头痛、呕吐。 呼吸,心率加快。 [护理目标] 病人体温降至正常。 病人自诉舒适感增加。 [护理措施] 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心脏病急救措施有哪些

心脏病发几率高,致死率高,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做好心脏病急救常识的储备就尤为重要。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心脏病的急救措施。 根据不同的病情各种心脏病也有不同的急救措施。 1.急性心肌梗死 病人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恶心、呕吐、出汗,有濒死感,症状和后果比心绞痛要 严重得多。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室内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 片或消心痛1至2片,同时马上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死的范围扩大。 2.心力

心肺复苏法的五项注意事项

进行心肺复苏法的注意事项有以下五个: (1)即吹气二次(单人)或一次(双人),胸外心脏按压15次(单人)或5次(双人),吹气与按压的次数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2)胸外按压的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脾、胃等内脏。按压的力量要适宜,过猛过大,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按压力过轻,形成的胸腔压力过小,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可单人或双人同时进行),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单人抢救15: 2,双人抢救15:2 (4)口对口的吹气不宜过大(不应超过1200毫升),

心肺复苏后的主要护理措施 防治抽搐

通过应用冬眠药物控制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四肢抽搐以及降温过程的寒战反应。但无需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 高压氧治疗: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有条件者应早期应用。

心脏性猝死治疗的基本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可避免猝死。 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 (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法的五项注意事项

(1)即吹气二次(单人)或一次(双人),胸外心脏按压15次(单人)或5次(双人),吹气与按压的次数过多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2)胸外按压的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脾、胃等内脏。按压的力量要适宜,过猛过大,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按压力过轻,形成的胸腔压力过小,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可单人或双人同时进行),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单人抢救15: 2,双人抢救15:2 (4)口对口的吹气不宜过大(不应超过1200毫升),吹入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

心肺复苏多久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1、按压次数。如果按压的次数不够或过多,会影响到心肺复苏的结果,从而导致心肺复苏失败。 2、按压力度。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如果按压的力度过猛,很容易造成胸骨的骨折,从而对被施救的人员造成气胸或血胸;而按压力度过轻,则会使胸腔压力过小,使得血液循环不能恢复正常。 3、人工呼吸。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吹气力度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注意病人的气管是否通畅,以免进行无用功。 4、心肺复苏的成功标志。心肺复苏成功时,被施救者的瞳孔会由大变小,并且有挣扎、吞咽等动作,能够进行一定的自主呼吸,心跳恢复正常,紫绀也会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