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脏性猝死治疗的基本生命支持

心脏性猝死治疗的基本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一旦诊断心脏骤停,即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可避免猝死。

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以下四方面:

(1)开放气道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救。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松解衣领、裤带,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一手置于患者额部,另手抬举下颌,使其头部后仰,颈部伸直,避免舌下坠阻塞气道。

(2)人工呼吸迅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无自主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先吹气2次,每次1000~1250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廓运动,参照其胸廓起伏情况控制吹气量。避免发生胃胀气而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现胃胀气,应将其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检查颈动脉搏动,如动脉搏动消失,立即胸外按压。操作者两手掌重叠交叉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双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将胸骨下段压下4~5cm为宜,按压后放松,使胸廓复原。按压频率约80次/分左右,同时观察有无颈动脉搏动。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切忌按压胸骨下剑突处。按压节律均匀,切忌用力猛击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并发症。胸外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如需描记心电图、心内注射或更换操作者,间断时间不宜超过15秒。

(4)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如一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约为15:2,如三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约为5:1。

老年人心脏猝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小板黏稠度正常。

1.心电图 目前已知,心肌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标志性心电图。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频发性而增加。

3.运动试验 有研究表明,运动试验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4.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 late potential,VLP) 心室晚电位是体表记录到的局部心室延迟碎裂电活动,一般出现在QRS终末部并可延伸到ST内,呈高频(20~80Hz)、低幅(≤25μV=碎裂波),持续10s以上。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心室晚电位在预测患者发生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Brethard等报道,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比心室晚电位阴性者高3.3倍。

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

由于那件事情我知道了珍惜二字,好怕我姥姥也会离开我,但是人老了就容易得这种心脏病,想到这时,我就会很害怕,好害怕我的亲人也会离开我,但这又是自古不变的定律,生老病死,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健康呢,那么老年人心脏猝死的症状有那些,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不同的患者各期表现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前数天到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气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直接发生心脏骤停。而有些报道佩带动态心电图的猝死患者,当时心电记录多为心室颤动,说明心脏骤停时多为心室颤动。部分患者先有心脏缺血或左室功能不全症状,迅即发生心脏骤停。

1.病史及体格检查

有些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的呈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的发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所以,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弥漫性心肌炎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警惕,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2.心率变异性

近1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与心脏性猝死之间存在肯定的相关关系。在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50毫秒为心率变异性高度抑制,SDNN<100毫秒为心率变异性中度抑制。如心率变异性受抑制,提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

3.Q-T离散度

Q-T离散度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最长、最短QT间期(QT)的差值。近年研究表明,QTd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QTd的正常参考值为<50毫秒,50~70毫秒有参考价值,以>70毫秒有诊断价值。临床研究显示,长QT综合征患者,心梗后有室速的患者,心脏性猝死以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患者,其QT离散度增加。研究表明,猝死患者的QTd远大于其他心脏病患者。所以,QTd对心脏性猝死有预测作用。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心律失常常是临床上难以处理的问题,也是患者严重的危险之一。关于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处理,尤其关于威胁生命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已经和正在进行许多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鉴于快速心律失常在患者无任何症状之前,可能导致心脏性猝死,因此,识别哪些有高危的患者,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是极为紧要的。心脏性猝死是能被防止的。尽早地识别高危患者并把他们转至有条件的医院和请心电生理医师会诊有助于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有关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已有大量文献发表。上海杨浦区中医医院心内科张书富

一、心脏性猝死的定义

关于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 death,SCD)的定义曾有不同意见,但都包含了下列要点:由于心脏原因,在急性症状出现之后1h内骤然意识丧失,引起的意外的自然的死亡。

二、发生率

心脏性猝死在美国估计每年30~40万人,占所有心脏性死亡中的50%以上,美国的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10万人口中84~200例;在欧洲国家约为10万人口中20~159例。男性的SCD发生率高于女性。我国关于SCD的发生率虽尚缺乏准确统计数字,但由冠心病的发生率约为美国的50%左右,而人口总数是美国的6倍,估计SCD的绝对数字很大。

三、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

以前有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以前有过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前发生过心肌梗死,冠心病,有心脏骤停的家族史,任何原因引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有室性早搏,心室肥厚,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长QT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以及Brugada综合征。

原因不明的晕厥,虽然不被列为危险因素,但它是心脏性淬死的一个警告信号,尤其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总的说来,单个危险因素若与其它危险因素相结合,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更大。

1.心脏骤停幸存者 SCD的最高危险是先前有过心脏骤停事件,因为心脏骤停幸存者中50% 在1年内将再次发生心脏骤停事件。但是,医院外 发生的心脏骤停患者,仅有1%~20%能够幸存,因此识别其它的危险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2 .以前有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病史 Myerburg等(1993,1997),Kannel等(1975),Goldstein等(1985),Bigger等(1984),Ruberman等(1981),Echt等(1991)以及不少其他学者,曾已报道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幸存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危险很高,而伴随复发的是20%~41%的病死率,即使患者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若伴有减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则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在20%~50%之间,取决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伴随的情况。

3.陈旧性心肌梗死 虽然在任何国家,心脏性猝死是冠心病的第一临床表现,约占所有发生心脏性猝死者中的20%~50%,而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75%可发现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作为单一的危险因素,使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增加5%,而当与降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或复杂的室性早搏相结合,使心脏猝死的危险性增加10%~15%(Futterman等,1997;Demirovic等,1984;Bigger等,1984;Echt等,1991;Shen等,1991;Moss等,1996)。在心脏性猝死受害者中,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如此之高,促使研究者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以及其它临床表现的冠心病患者中,竭力寻找预测方法。

4.冠心病 心脏性猝死受害者的尸检表明,90%的心脏性猝死者有冠心病(Myerburg等, 1997;Demirovic等,1994;Kannel等,1975)。50%以上的心脏性猝死者生前没有冠心病的任何临床表现(Moss等,1996;Friedlander等,1998)。许多研究表明,多达20%~50%的心脏病患者的第一个临床表现便是心脏性猝死(Futterman等,1997;de Vreede等,1997;Shen等,1991)。

5.心脏性猝死的家族史 多年来不少研究者认为家族史在心脏性猝死上扮演重要角色。最近

(Friedlander等,1998)一个试验家族史假说的研究表明,心脏性猝死者的第一代亲属具有50%较高的危险发生心肌梗死或原发性心脏骤停。还需要专门为心脏性猝死的研究。

6.左心室射血分数 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以及心脏性猝死由于其它原因所引起的患者而言,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是最有力的一个预测因子。射血分数≤0.30是SCD最明显的危险因素,但它的特异性较低,因为大多数研究均显示50%以上的SCD受害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30(G01dman等1993)。Doval等(1994,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左心室射血分数≤0.40的患者平均2.4年的随访期中,13%~19%的患者发生SCD。

7.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博 频发的和/或复杂的室性早搏是心肌梗死后患者发生SCD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频发室性早搏的定义是动态心电图上室性早搏每小时≥10个,复杂的室性早搏是指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和/或连续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亦即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未使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状态恶化)。Ruberman等(1991)的一个研究表明,在5年的随访期中保持有复杂的室性早搏的患者,由于SCD的死亡率增加6%~25%。抗心律失常药物抑制试验(CAST)的目的是在心肌梗死后患者中,抑制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否能减低心律失常性猝死。这个研究发现,在10个月的随访期内,2个药物治疗组(氟卡尼和英卡尼)的总病死率是6%,而这些死亡病例中的66%是心律失常引起的(Echt等,NEnglJMed,1991,324:781-788)。药物治疗组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

8.心室肥厚和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肥厚是SCD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Framingham研究表明,左心室肥厚存在于19%的SCD受害者中(Gordon等,JAMA,1971)。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SC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Goodwin(1982)的25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随访平均6年,由于SCD的病死率是14%。Shah等(1974)报道另一组19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SCD的发生率为15%。肥厚型心肌病是35岁以下的运动员最常见的SCD的原因,而在35岁以上的运动员中,缺血性心脏病是SCD最常见的原因。

9.扩张型心肌病和心力衰竭近年的文献报道,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群的死亡中,高达47%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并且SCD的危险随着左心室功能恶化而增高(Myerburg等,1997; Middlekauf等,1993;Stevenson等,1993)。在心功能II-IV级(NYHA)的患者中,原因不明的晕厥可以可靠地预测SCD(Middlekauf等,1993)。有过心力衰竭的另外一些研究正在进行,包括心力衰竭中的心脏性猝死试验(Sudden Cardiac Death ln Heart Failure Trial,SCD-HEFT),这个试验的目的是为发现何种治疗方法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明显地降低病死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97)。

10.急性心力衰竭由任何原因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如果未能恰当的治 疗,会导致SCD,或由于循环衰竭,或由于继发性心律失常(Myerburg等,1997)。

11. QT间期延长原发性长QT综合征是一个遗传性疾病,可引起不明原因的晕厥、抽搐和心脏性猝死(Schwart2等,1997;Smith等,1980;Carson等,1993)。有两个先天性遗传形式,一是 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1975年首次报道,临床特征是耳聋和QT延长,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另一种称为Ward-Romano综合征,1964年首次报告,其临床特征是QT间期延长而听觉正常,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这两型先天性长QT综合征也可以在同一家族中出现。有些患者在一生中从无症状,而另一些患者易于产生症状和可致命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中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Smith等,1980)。39%的长QT综合征患者的家庭成员中1个也被发现有此疾病,而60%的长QT综合征患者有阳性的心脏骤停病史或长QT综合征的家族史。另一型长QT综合征是由于某些药物(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治疗精神病的药物)、电解质平衡紊乱、低温、毒性物质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引起的,可称为获得性长QT综合征。如果能够发现基础病因并予以纠正,可以避免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猝死。

12.致心律失常性有心室发育不良致心律失常性有心室发育不良(arrhythmngenic rightventriculardysplasia,ARVD)的特点是右心室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换,临床上易发生猝死(Dalar等,1994)。许多患者发生淬死之前没有任何症状,往往由尸检结果作出诊断(Corrado等,1997fFurlanello等,1989)。ARVD最常见于健康的青年运动员,也有家族性倾向,虽然ARVD可见于不同年龄的患者。Corrado等(1997)的一个尸检研究发现,尸检诊断为ARVr)的患者中,有29%的第一临床表现是猝死。另外71%的患者,生前有心悸症状,26%在发生心脏骤停事件之前,至少曾有过一次原因不明的晕颁发作。

13.Brugada综合征 1992年发现在心脏结构正常,心电图以右束支阻滞伴Vl-V2导联的ST段拾高为特征,有晕厥发作或淬死的一个新综合征(Brugada P,Brugada J.J Am CollCardiol,1992),目前已被广泛称为Brugada综合征。这个综合征普遍存在。其发病率难以估计。在东南亚国家发现的较多,当地人称之为"睡眠中的死亡"。泰国和老挝地区,这个综合征每年引起4~10例/10000人口猝死。我国也有此综合征的散发病例报道。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根据是幸存的心脏骤停病史,典型的STvl~v3拾高,伴有或不伴有右束支阻滞和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作。不过,这个综合征有隐匿或间歇的形式,使得在一些患者诊断困难。Brugada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的基因决定的病症,已确定了3种不同的突变。所有这3种突变影响了基因SCN5A决定的钠通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最近的资料提示仅右心室外膜失去动作电位平台期,而心内膜动作电位平台仍然存在,是构成本综合征在所见的ST段抬高的基础。这种存在于右心室内膜和外膜的电不均质性,导致短配对间期的过早搏动、通过2相折返机制,促使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发生。目前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唯一有效的防止猝死的治疗措施。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病因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美国每年约有30 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 %以上,而且是20~60 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脏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 . 5 / 10 万,女性为3 . 6 / 10万。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约80 %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 %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 %~15 % ,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 35 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 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病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如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在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理研究显示在心脏性猝死患者冠脉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 % ,但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者仅为20%左右。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病理表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也可见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可与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病理研究还显示,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夹层分离、心肌桥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也与心脏性猝死有关。

【病理生理】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包括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它们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最终机制尚无定论。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导致。

心脏结构性异常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常见以下四种改变:① 急性或/和陈旧性心肌梗死② 原发或继发性心室肌肥厚③ 心肌病变(扩张、纤维化、浸润性病变、炎症等)④ 结构性心电异常。功能性因素也可影响心肌的电稳定性,常常是一些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包括:冠状动脉血流的暂时性改变(冠脉内血栓形成、冠脉痉挛导致急性缺血、缺血后再灌注等)、全身性因素(血流动力学因素、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神经生理性因素、毒性作用(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心脏毒性反应等)等。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其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普肯耶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一机械分离(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 , EMD )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中风猝死的四大原因

中风猝死的四大原因?猝死是突然死亡在发病之后6个小时内死亡为猝死。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而心脏病的猝死有一半以上为冠心病所引起,一个人之所以猝死,说明他的病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如果仅仅是生活中遇到大喜大悲之事,或遭遇恶劣天气,没有严重的病理基础也不足以危及生命。

1.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这种猝死最为多见,多发生于起病后1小时以内,有的甚至仅数分钟,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其中冠心病最为多见。有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心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不少所谓“健康者”猝死,即是这种情况。而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另外,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生活方式也与猝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表明,吸烟使发生SCD危险性增加2-3倍,这是少数几个导致冠心病猝死危险成比例增加的因素之一,肥胖是第二个可导致冠心病猝死危险成比例增加的因素,不习惯运动的人猝死危险也比经常运动的人高。

2.中风性猝死

一般中风引起的猝死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可达数小时至1天。多见于止血量多、出血速度快,累及重要生命中枢部位的出血性中风。也可见于范国大、累及重要部位的缺血性中风。有冠心病心房颤动,伴有左心房血栓形成者,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循环,造成多发性脑梗塞,便发生猝死。原有中风病史、脑软化者,再度中风也易发生猝死。

3.肺源性猝死

肺源性猝死是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病人,可因为夜间严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而猝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如过量使用止喘气雾剂,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收缩,出现窒息缺氧,导致猝死。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因体弱无法用力咳嗽排痰,可致痰栓阻塞气道,在继发肺部感染时更为加重,从而导致肺源性猝死。

4.噎食性猝死

噎食性猝死是指老年人咀嚼功能差,吞咽反射不敏感,在饮酒后反应更为迟钝,所以在进食、饮酒时常会发生“噎食”。大块食物团块可阻塞气管,引起窒息死亡。这种死亡常突然发生,病人无法言语,常用手指着喉部,随之脸面发紫,两眼上翻,猝然倾倒。

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

0~2分钟: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

心脏性猝死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它的发生也不是“无中生有”。研究表明,在406个心脏性猝死病例患者中,有106例有由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史,约10%的患者有高血压史。“由此可见,有这些基础病的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会大大提高,他们对基础病的治疗和控制刻不容缓。

一般来说,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冠心病、冠状动脉结构异常及心肌肥厚等心脏疾病引起的,其中80%的心脏性猝死为冠心病作祟。但遗憾的是,有近四分之一的冠心病患者,在猝死发生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身患冠心病,更没有进行过任何治疗。“而这些人,往往是那些很多忙于事业的‘精英阶层’。”

所以,坚持定时体检,提高防病治病意识,及时发现并通过药物治疗各种心脏病,是预防猝死最有效的手段。

猝死发作时,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如果在发生猝死的0~2分钟内进行抢救,大约有50%的人可以存活,而到了20分钟左右再抢救,基本就没有存活的希望了。而上面提到的德国所进行的研究还发现,当心脏性猝死发生的时候,有旁观者为其进行了心肺复苏的患者,23%的人能存活至出院,而在无旁观者为期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存活率则只有4%。

在远离医院、没有医生的情况下,一旦有人出现心脏性猝死,除了要马上打120求救之外,正确的抢救步骤为:

首先将病人就地平躺,大声呼唤,如果发现病人没有意识也没有呼吸,要立即对准病人的前胸正中偏下部位猛力捶击1~2拳。同时捏住病人的鼻子,对他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往病人嘴里吹4口气,然后进行胸部按压,每分钟100次,每按压30次,口对口人工呼吸进行2次,一直坚持到急救人员到场。

冠心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冠心病并发症:

冠心病可有心脏性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缺血性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等并发症。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由冠心病引起最多,占3/4以上在所有冠心病死亡者中50%~70%为猝死。美国Lown报告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每年心脏性猝死者40万,平均每分钟即有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80%是冠心病引起。不少冠心病患者平时无任何症状,猝死为首发的临床表现约占冠心病猝死的20%左右。在国内一般北方省市的冠心病患病率、猝死率均明显高于南方。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惟一症状。可以出现各种快速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但临床多见的冠心病心律失常主要有期前收缩(房性和室性)、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传导系统障碍导致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心力衰竭

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造成的心肌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产生散在的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室发生重构所致。患者大多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绞痛史,逐渐发生心力衰竭,大多先发生左室衰竭然后继以右心衰,为全心衰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在冠心病中的发病率中较高。理化分析76例,14例(18.4%)临床有此综合征。主要由于供应前外乳头肌或后内乳头肌的动脉狭窄后,产生前外或后内乳头肌供血不足及收缩无能引起。

相关推荐

6类人群要小心疲劳引发猝死

1.冠心病患者 这是猝死的最高危险因素,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患心肌梗死者中有75%可发生心脏性猝死。不少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会有心脏疾病的表现。 2.“三高”患者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也易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3.吸烟者 目前心脏性猝死者中,有90%以上的人都吸烟。足见吸烟在心脏猝死上的危险系数之高!而且,比吸烟者更无辜且严重的受害者,是被动吸烟的“二手烟”者。 这是因为当吸烟者将烟放在口中吸入时,烟前端燃烧时的最高温度有1200摄氏度,足以将有害物质杀死;

心脏性猝死的原因

1.发病原因 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发病至摔死时限愈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愈高。统计学资料显示24 h内猝死,心源性占50%~60%;l h内猝死,心源性占80%~90%。冠心病是80%以上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其次是心肌病、肺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成人心脏性猝死的常见病因: (1)冠状动脉疾病:①冠心病;②冠状动脉栓塞;③冠状动脉畸形;④冠状动脉瘤破裂;⑤风湿性冠状动脉炎。 冠心病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如原来心脏正常的患者,大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在导致心肌梗死的一瞬间就发生室颤,这些情况较为多见;另一方面,陈旧

小孩室性早搏怎么办

发现早搏后怎么办? 一、检查引起早搏的原因,如果早搏与过度劳累、吸烟、饮酒、情绪激动有关,只要去除病因,早搏可减少或消失。 二、偶发早搏,症状不明显者,一般不需治疗。 三、频发有症状,且有基础病变,如果早搏频繁,自觉症状明显,或有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心病等,严重影响心功能或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有引起更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时,应积极处理,对反复发作者应采取预防措施。 四、有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频发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其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五、无原因的早搏,即基

吸烟易引起猝死

所谓猝死,即是暴死、急死。它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非人为因素造成心脏骤停而引起的死亡,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往往不超过1小时。在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兴脏性猝死,其中70%是心脏病所至。 学者弗莱明翰经过12年的研究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一起的猝死要比非吸烟者高四倍以上,猝死的发生率还与每天吸烟数成比率。追踪研究发现,戒烟组猝死的负法率为19%,而继续吸烟组为27%,有显着差别。戒烟可使猝死的复发率下降。 专家指出,吸烟所以易引起猝死是由于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使心肌缺

心脏性猝死早期症状

临床表现 1.心脏性猝死发生的特点 (1)猝死与性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4:1。 (2)猝死与年龄:高峰为45~75岁及

心脏性猝死如何急救

近年来,我们时常可以听到“某某猝死”这类不算新闻的新闻。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其临床特征主要是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在20—30秒的叹息样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疼,气急,也可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在成人发生的全部猝死中,心脏性猝死占80%以上。因此,学会心脏性猝死急救对挽救患者生命能够起到及时的作用。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使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

心脏性猝死的前兆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

心脏性猝死鉴别诊断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睡眠猝死:J波综合症是睡眠猝死的元凶,J波与猝死有着内在的联系。详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是诊断的关键。不能解释的晕厥、晕厥先兆、猝死生还病史和家族性心脏猝死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如患者出现典型的I型心电图改变,且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并排除其他引起心电图异常的因素,可诊断Brugada综合症:①记录到室颤;② 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速;③ 家族心脏猝死史。 突发的左心衰竭:急性

频发室性早搏能根治吗

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性猝死。 1、对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应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 2、对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除停药外,静脉注射苯妥因钠或静脉滴注氯化钾常有效。低钾引起的早搏,应积极去除原因,纠正低血钾。 3、心肌梗塞后或心肌病病人并发室早,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当同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早,猝死与心血管总死亡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因此,应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猝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我国每年大约有近60万人发生猝死,这就意味着每天有1500到2000人发生猝死,这对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高发的我国来说,无疑是成为大众健康最大的杀手! 首先一类是冠心病患者,甚至得过心梗的患者。 第二类是心脏射血分数过低、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 第三类是有心律猝死家族史。家族里有50岁以前早发冠心病的人,不管是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叔叔、姨姨、姑姑,只要有50岁以前有过心脏病史的,那你就要把自己列为高危人群,一定注意尽早检查心脏状况。 第四类是有遗传相关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