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产后血晕的方法
艾灸治疗产后血晕的方法
悬灸保健技术只用于养生保健,而不是用于治疗疾病。因此,在调理项目中,悬灸组方分为二类,一为基本方,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主,本着既要简便易行,穴位少而精,便于掌握的原则,又要科学辨证,达到悬灸效果。二为调理方,是为针对不同症候而设,采用辨证取穴的方法。
艾灸治疗产后血晕的方法
产后血晕,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昏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病因】
产后血晕多由于产妇素体气血虚弱,加之生产时产程过长,失血过多,气随血脱;或产时体虚受寒,寒凝血瘀,气逆于上等引起。
【症状】
常见证型有:①血虚气脱型产后血晕。证见产后阴道出血量多,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四肢厥冷,汗出淋漓,渐至昏迷不省人事,舌淡无苔,脉微欲绝。
②血瘀气逆型产后血晕。证见产后阴道出血量少,小腹疼痛拒按,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神昏口噤,面、唇、舌色紫暗,脉涩。
【疗法】
取穴:水沟、神阙、血海、三阴交(穴位示意图如下)
灸法:1.用艾炷无瘢痕灸,取黄豆大小艾炷置于上述穴位上,点燃灸之,不计壮数,灸至苏醒为止;2.用艾条雀啄灸,取艾条点燃,在上述穴位上,行雀啄灸,各灸10~30分钟,直灸至苏醒为止。
产后血晕艾灸调理穴位示意图
【注意事项】
1. 注意做好孕期保健。对双胎、多胎、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或有产后出血史、剖宫史者,应严格把好产前检查关,择期住院待产;对胎盘早剥者,应及早处理,避免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2. 提高助产技术,正确处理分娩三个产程。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有无残留。如发现软产道损伤等体征,应及时处理。
3. 注意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同时观察血压、脉搏及全身情况。
4. 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量多,须迅速查明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时纠正失血引起的低血容量,进行针对性治疗。
5.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避免产妇情绪激动,并应注意产后饮食调摄,清除其他导致产后血晕的因素,确保产妇生命安全。
如何看待产后宜服生化汤
民间多有“不论寒热、产后必服生化汤”之说。之所以如此,盖妇女产后虚、寒、瘀者多,实、热证者少也。且本方服用,有加速子宫复元,减轻腹痛和促进乳汁分泌等作用。如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至汗出气短神疲,辨证属热,则不宜原方照服,应辨证加减变通使用,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生化汤首见于《傅青主女科》一书,方由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草五味组成。用童便、黄酒各半煎服。其功用是专治因产后血虚阴亏血瘀留滞等。瘀血除去,新血始生,若单用破瘀则血愈伤,单用补益则血反滞。故方中用芎、归及桃仁三味攻旧血、生新血,佐以黑姜入血分协助化瘀生新,配炙草调和诸药,使急中有缓,行中有补,补中有化,去旧生新,故名生化汤。
生化汤确系治疗产后各种疾病的良方妙药,如产后血晕、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发热、产后自汗等证。以往生化汤临床运用仅限于产后病,现在临床中抓住妇女“久病多瘀”的特点,广泛用于临床,尤其在治疗妇科方面疾病。如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安放节育环后阴道出血、痛经、宫外孕、葡萄胎、子宫肌瘤、不孕症、阴吹症、闭经、习惯性流产、中期妊娠引产等。临床根据不同疾病的病机和病状进行加减,灵活运用,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临床治用生化汤加减如下:
产后恶露不绝加益母草、泽兰、地榆炭;产后血晕气血双亏加炙黄芪、党参;烦渴加麦冬、五味子;汗多加桑叶、麻黄根;恶露已停,瘀不重者,破血之桃仁可不用或少用。腹中有块而疼痛者,瘀血重者,或子宫缩痛加元胡、五灵脂、生蒲黄;产后血虚、宫寒腹冷加肉桂;产后血虚发热加丹参、赤芍,或加减小柴胡汤,热甚者可酌加黄芩、金银花;胞衣不下、胎盘残留,出血腹痛者,加益母草、牡丹皮、艾叶等,亦可与胶艾四物汤合方治疗;产后食积不化加山楂;产后便秘属血虚精亏者加枳壳、肉苡蓉。
“产后宜服生汤,芎归桃草与炮姜。”生化汤不失为一个妇科常用名方,临床辨证施治多取效。金元名家宋丹溪提出:“产后必大补气血为先,虽有它证,以末治之,斯言尽治产之大肯。”张子和则认为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傅青主虽同意丹溪治虚补损为主的治疗原则,但亦感张氏之说未尽全面。这是因为产后气血暴虚者因多,但因气滞瘀停、恶露不停或瘀血未散等虚中挟实而导致其他病者亦不少,但最根本的病机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而致病。傅青主合二氏之论,既不泥于丹溪之全补,亦不拘于子和之主攻,乃以治虚为主,兼去其实,治疗亦为全面有效。此论切合临床实际。
附 生化汤加减歌诀
产后宜服生化汤,芎归桃草与炮姜。
恶露已行去桃仁,腹块疼痛胡灵黄。
血寒腹冷加肉桂,血虚发热丹芍堂。
血块未消参芪莫,气虚血脱参无妨。
胞衣不下坤丹艾,或合艾胶四肠汤。
恶心呕吐山楂好,产后便秘枳苁镶。
血虚津枯便艰难,养正通幽亦良方。
生化原方为根本,临证知变才算良。
产后妈妈 宜服中药生化汤
服用产后生化汤,有加速子宫复元,减轻腹痛和促进乳汁分泌等作用。如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至汗出气短神疲,辨证属热,则不宜原方照服,应辨证加减变通使用,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生化汤首见于《傅青主女科》一书,方由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草五味组成。用童便、黄酒各半煎服。其功用是专治因产后血虚阴亏血瘀留滞等。瘀血除去,新血始生,若单用破瘀则血愈伤,单用补益则血反滞。故方中用芎、归及桃仁三味攻旧血、生新血,佐以黑姜入血分协助化瘀生新,配炙草调和诸药,使急中有缓,行中有补,补中有化,去旧生新,故名生化汤。
生化汤确系治疗产后各种疾病的良方妙药,如产后血晕、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发热、产后自汗等证。以往生化汤临床运用仅限于产后病,现在临床中抓住妇女“久病多瘀”的特点,广泛用于临床,尤其在治疗妇科方面疾病。如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安放节育环后阴道出血、痛经、宫外孕、葡萄胎、子宫肌瘤、不孕症、阴吹症、闭经、习惯性流产、中期妊娠引产等。临床根据不同疾病的病机和病状进行加减,灵活运用,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临床治用生化汤加减如下:
产后恶露不绝加益母草、泽兰、地榆炭;产后血晕气血双亏加炙黄芪、党参;烦渴加麦冬、五味子;汗多加桑叶、麻黄根;恶露已停,瘀不重者,破血之桃仁可不用或少用。腹中有块而疼痛者,瘀血重者,或子宫缩痛加元胡、五灵脂、生蒲黄;产后血虚、宫寒腹冷加肉桂;产后血虚发热加丹参、赤芍,或加减小柴胡汤,热甚者可酌加黄芩、金银花;胞衣不下、胎盘残留,出血腹痛者,加益母草、牡丹皮、艾叶等,亦可与胶艾四物汤合方治疗;产后食积不化加山楂;产后便秘属血虚精亏者加枳壳、肉苡蓉。
“产后宜服生汤,芎归桃草与炮姜。”生化汤不失为一个妇科常用名方,临床辨证施治多取效。金元名家宋丹溪提出:“产后必大补气血为先,虽有它证,以末治之,斯言尽治产之大肯。”张子和则认为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傅青主虽同意丹溪治虚补损为主的治疗原则,但亦感张氏之说未尽全面。这是因为产后气血暴虚者因多,但因气滞瘀停、恶露不停或瘀血未散等虚中挟实而导致其他病者亦不少,但最根本的病机是阴血骤虚阳易浮散而致病。傅青主合二氏之论,既不泥于丹溪之全补,亦不拘于子和之主攻,乃以治虚为主,兼去其实,治疗亦为全面有效。此论切合临床实际。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吗
脚后跟疼可以艾灸。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艾灸可以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既能帮助身体部位疏通不通导致的痛,也能促进营养帮助缓解不荣导致的痛,所以脚后跟疼很适合使用艾灸来治疗。
脚后跟疼艾灸取穴
1.大钟穴
定位:大钟穴位于脚内踝后下方,在跟腱内侧前方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以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疏通经络,排毒御寒,主治咽痛,气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
2.然谷穴
定位:然谷穴位于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取穴时,在脚弓高点的赤白肉际取按压痛点就是然谷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的方法。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7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升清降浊,主治喉痹,咳血,消渴,阴痒,阴挺,月经不调,阴痿,遗精,脐风口噤,足跗肿痛等,是脚后跟疼艾灸治疗的适宜选穴。
3.仆参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脚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散热化气,主治足跟痛,脚气,腰痛,癫痫,踝关节炎等,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4.昆仑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血,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6.太溪穴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舒筋活络,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是艾灸治疗脚后跟疼的适宜穴位。
7.三阴交
定位:仆参穴位于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补肾通络,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适合用于艾灸治疗脚后跟疼。
8.阿是穴
定位: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艾条以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1~2次,每次3~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阿是穴既是治病的最佳刺激点,同时也是疾病反映点,阿是穴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组织相联系,而经络系统在生理上具有沟通上下内外,将气血营养输布至全身的作用;病理上又是将病邪由表入里的传注途径,所以选择阿是穴艾灸治疗脚后跟疼是很适合的穴位。
产后血晕的原因
一、血虚气脱
新产元气虚惫,或因分娩伤损胞宫,血去过多,营阴下夺,气随血脱,心神失养,致令血晕。
二、血瘀气逆
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内侵,血为寒凝,瘀滞不行,恶露涩少,血瘀气逆,扰乱心神,而致晕厥。
羊血有什么作用
羊血,是牛科动物的血液,成分除含有4/5的水分以外,则是多种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以及少量的纤维蛋白。另外尚含有少量磷脂、胆固醇等脂类及葡萄无机盐等成分。主治吐血、鼻血、肠风痔血,妇女崩露,产后血晕,毒草莓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意外出血。主治产后血晕,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等症。羊血具有止血,祛瘀功效。治吐血,衄血,肠风痔血,妇女崩漏,产后血晕,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补血益气:适宜肤色没有光华,失去红润、手脚冰冷的人群。止血凉血:含有大量胶质,生成血小板,有止血功效。活血祛瘀:促进人体气血运行,宜于治疗血瘀证。
产后血晕的药膳
血虚气脱型药膳方
黄芪粥:黄芪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粳米50克煮粥,熟后加入药汁和适量红糖,再稍炖即成,每日早晚各服1次。
五味子大枣人参汤:五味子50克、大枣10枚、人参12克,水煎共煮。取药汁加红糖适量,温服,每日1剂。
莲子粉粥:莲子共研细末,每次取15克,同粳米30克煮粥,熟时调入适量红糖即成,每日早晚各1次。
当归羊肉芪姜汤:羊肉500克(洗净后切片),当归60克,生姜、黄芪各30克,大枣10枚,加水文火炖汤,吃肉饮汤。
血瘀型血晕的药膳方
桃仁粥:桃仁15克,捣烂后加水浸泡,取汁。粳米50克,煮粥,粥半熟时加入桃仁汁与适量红糖,炖至粥熟,每日清晨服食。
佛手元胡山楂汤:佛手、元胡各6克,山楂10克,水煎,取汁饮服,每日1剂。
黑豆红花汤:黑豆30克,红花6克,水煎,取汁冲50克红糖温服,每日1次。
艾叶干姜醋糖饮:艾叶、干姜各9克,水煎,取汁,加入米醋100毫升,再加适量红糖,稍煎片刻,温服,每日 1次。
产后血晕八大药膳
黄芪粥:黄芪2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粳米50克煮粥,熟后加入药汁和适量红糖,再稍炖即成,每日早晚各服1次。
五味子大枣人参汤:五味子50克、大枣10枚、人参12克,水煎共煮。取药汁加红糖适量,温服,每日1剂。
莲子粉粥:莲子共研细末,每次取15克,同粳米30克煮粥,熟时调入适量红糖即成,每日早晚各1次。
当归羊肉芪姜汤:羊肉500克(洗净后切片),当归60克,生姜、黄芪各30克,大枣10枚,加水文火炖汤,吃肉饮汤。
血瘀型血晕的药膳方
桃仁粥:桃仁15克,捣烂后加水浸泡,取汁。粳米50克,煮粥,粥半熟时加入桃仁汁与适量红糖,炖至粥熟,每日清晨服食。
佛手元胡山楂汤:佛手、元胡各6克,山楂10克,水煎,取汁饮服,每日1剂。
黑豆红花汤:黑豆30克,红花6克,水煎,取汁冲50克红糖温服,每日1次。
艾叶干姜醋糖饮:艾叶、干姜各9克,水煎,取汁,加入米醋100毫升,再加适量红糖,稍煎片刻,温服,每日 1次。
荆芥能泡茶喝吗 荆芥泡水喝的功效与作用
1.解表散热: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温,能祛风,解表,治疗感冒。
2.抗炎、镇痛:荆芥所含的苯丙呋喃类,呋喃类衍生物对3-α羟类固醇脱氢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促进皮质类固醇的生成,而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
3.抗过敏:荆芥中含有橙皮苷,对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脂氧酶有抑制作用。因此荆芥有抗过敏的效果。
4.减少氧自由基:橙皮苷成分,还可以抑制过氧化酶的作用,使生物体新陈代谢产生的氧自由基减少。
1.治疗普通感冒,鼻塞流涕,轻度发热、畏寒。
2.辅助治疗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
3.治疗产后血晕。
4.缓解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湿疹、银屑病等皮肤过敏性免疫性疾病。
针灸治疗产后腰痛
处方
耳穴:神门皮质下(配:腰区髋区)体穴:大肠俞肾俞关元三阴交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血海
操作
首选耳穴探测出明显的痛点,用王不留行贴于痛点以缓解疼痛,然后取体穴。关元、肾俞、三阴交施以补法;血海以平补平泻;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施以泻法。
治验
女,32岁。产后腰腿部剧烈疼痛1周。检查:左腿不能伸屈,肢体不能转侧。舌质淡,舌尖微红,苔薄白,脉虚细而紧。诊断:产后剧痛。依上方上法治疗5次告愈。
按语
该患为多产妇,产后血虚,故补泻兼用,收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效,而达治愈之目的。
产后腰痛的自我按摩治疗
产后腰痛
由于在产时、产后失血,导致气血亏虚;或产时及产后不慎受风;长时间站立抱婴儿而会产生腰痛。
自我按摩治疗:
1.用一手掌从上向下推搓腰部3-5遍,以皮肤有温热感为宜。
2.用双手拇指从上向下沿着两侧的腰肌进行按压3-5次。
3.双手握拳用拇、食指面沿着腰肌从上向下交替扣击,以皮肤有温热感为宜。
4.双手掌交替在腰骶部从上向下推摩,以皮肤有热感为宜。
同时应注意平时腰部保暖,坐姿时间不应过长,并注意腰部适当的活动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