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的中药有哪些 大黄泻下攻积
泻下的中药有哪些 大黄泻下攻积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三七和什么搭配最好 大黄
大黄,苦寒,善泻下攻积,活血祛瘀,有破瘀通腑,通淤而不伤正之特性。
功效:三七与大黄配伍一热一寒,一通一涩,引邪下行,止血效果较好,常用于各种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病症。用法:可取大黄3~5克,三七3克研成粉末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服用,据症状情况确定服用天数。
大黄可以泡水喝吗
大黄可以直接泡水喝。但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之功,其用法是:用量3-12克,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直接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及不峻下者。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死胎如何引产 中药处理
如果出现死胎也可以用中药引产的方式引产,例如:桃仁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赤芍、川芎、蒲黄、桃仁各9g,红花3-9g,大黄、木香、牛膝、鬼臼、急性子各9g。
功效:本方以当归、川芎、蒲黄、桃仁、红花行血化瘀;大黄泻下祛瘀;牛膝引药下行;木香理气行滞;鬼臼、急性子催下死胎。
五款中药最易导致腹泻疾病
5种中药易致腹泻
巴豆
性味辛热,有大毒,峻下寒积,荡涤胃肠沉寒痼冷、宿食积滞,药力刚烈,有斩关夺隘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品含巴豆油34%~57%。巴豆油是剧烈的泻下药,口服半滴至1滴对口腔、胃肠等粘膜及皮肤均有强烈刺激作用,产生严重的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在半小时到3小时内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其泻下作用主要是由于巴豆油在肠内遇碱性肠液,析出巴豆酸,刺激肠道,使分泌和蠕动加强所致。
牵牛子
性味苦寒,有毒,具有泻下去积功效。现代研究认为,本品所含的牵牛子甙在肠内遇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能刺激肠道,增进蠕动,导致强烈的泻下。牵牛子对人体有毒性作用,但不大,大量服用除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粘液血便外,还可刺激肾脏引起血尿。
大黄
本品苦寒沉降,善荡涤胃肠,峻下实热,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隘之功,主入阳明大肠经,攻积导滞,泻热通便。现代研究认为,大黄所含结合蒽醌为泻下主要成分,能刺激大肠,增加蠕动而排便,其作用缓和,服后6小时左右排下稀便或软便。由于鞣质所致,泻后有便秘现象。
郁李仁
性味辛苦甘平,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品含苦杏仁甙、脂肪油、挥发性有机酸及油酸等,具有润滑性缓泻作用。
甘遂
性味苦甘寒,有毒,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效。现代研究认为,本品含三萜类,其中所含大戟酮、大戟二烯醇、α-大戟醇及巨大戟二烯醇的醇浸膏对小鼠有明显泻下作用,能强烈刺激肠粘膜,引起炎症性充血和蠕动增加,造成峻泻。
大黄伤肝还是护肝
护肝。
大黄萝科植物大黄的干燥根以及根茎,主要有清热解毒、退黄、泻下的作用,含有大黄酚、大黄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食用后能帮助疏通胆道,避免胆汁淤滞,还能调节胆汁分泌,帮助消化代谢,同时大黄食用后还能提高胆囊的收缩能力,有很好的护肝的作用。
泻下的中药有哪些
大黄泻下攻积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芒硝泻下通便
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将天然产品用热水溶解,滤过,放冷析出结晶,再取萝卜洗净切片,置锅中加水与之共煮,取出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芒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满,大便燥结,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冲入药汁内或开水融化后服用,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不宜与硫黄,三棱同用。
番泻叶泻热行滞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通常于9月采收,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g-3g,煎服2-6g。宜后下。
郁李仁润肠通便
郁李仁味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干燥,生用,去皮捣碎用。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润肠通便,下气利水,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6-10g。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大黄的药用价值
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野大黄与虎杖的区别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泻下通便,皆可治痈肿疮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血瘀经闭、跌打损伤、湿热黄疸、热结便秘。
同中之异:
虎杖清利湿热力强,大黄泻下通便力胜。
不同点:
虎杖能化痰止咳,又可治肺热咳嗽;大黄能凉血止血,又可治血热吐衄。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
大黄对结肠的电活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特点为群集性放电,峰电频率明显增快,幅度明显增高,收缩活动增强,阿托品可阻断大黄对结肠的兴奋作用。阻止结肠内水分吸收,加快结肠内溶物的排出而发挥其泻下作用。提示大黄泻下作用是通过肠管中M受体而发挥效应。
食用大黄的副作用有哪些
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大黄本身是一味苦寒性中药,分类于泻下药,具有泻下攻积的功效。对于大便燥结的便秘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大黄的副作用在于,大黄味苦寒,容易伤到胃气,对人体的肠胃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胃寒、胃虚、胃痛等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大黄。
孕妇及月经哺乳期不宜使用
大黄性寒凉,具有活血化瘀的、行淤通经的功效。对于淤血阻滞导致的闭经,产后淤阻或者是跌打损伤有着良好的活血通经的疗效。但是怀孕期间的孕妇倘若使用这类药物则可能会引起流产现象。而月经和哺乳期如果使用活血药物,则会引发大出血,这也是大黄的副作用之一。
过敏体质者不宜使用
大黄的副作用还体现在它的用量方面,过量使用不仅会引起恶心头晕,腹痛腹泻的现象。同时还会引发一些可能的过敏反应,如皮炎,水泡,哮喘加重等。因此过敏体质或者有过敏史和哮喘的人群尽量不宜使用。
大黄的用途十分广泛,但同时大黄的副作用也不少,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要也要遵循适量使用的原则,千万不可过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