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骨质疏松应吃什么饮食
男人骨质疏松应吃什么饮食
有利于骨头增长的元素就是钙,所以对于男人的两性保健来说,一定要记得在生活中通过饮食的方法,多为自己补钙。那么想要不够那些食物才是最好的呢?是不是我们一直奉承的“吃骨补骨”呢?下面就去详细的了解一下。
要想知道该补什么,首先要明白,骨骼到底缺什么。从西医角度来说,骨质疏松是由钙质流失引起的,因此“补骨”就是补充钙以及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维生素C、雌激素等。但在中医里,情况却复杂了很多,骨骼健康与否往往跟各个脏器的健康息息相关。
此外,脾虚会影响胃肠对钙、磷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气滞血淤则是其促发因素,血淤痹阻脉络,气血津液不能养筋骨。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血液运行不畅,也会使营养成分无法被及时运送到骨骼中。中国有句古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骨 骼健康中也是这样的意思,所以,养血和健脾也是“补骨”的前提。
因此,调理骨质疏松应重在“补其不足”,其中补阳药以补肾的为主,补血药以补血养脾为主,补气药以健脾益气为主。由此推出目前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用药规律:一是以补肾健脾益气方药为基本药物组成。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当归、黄芪、枸杞子、鹿角胶、龟板、党参、白芍、菟丝子、山药、杜仲、女贞子等。二是以活血祛淤药为主配伍药物。活血祛淤药是除补虚药以外用得最多的一类中药。常用的药物有牛膝、丹参、川芎、延胡索、桃仁、穿山甲、鸡血藤等。
中老年人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经过调查,我国中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症的不在少数,专家认为,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并注重检查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整个病程很漫长,在刚刚发病时人体很难感觉到,故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无声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
研究人员对广州地区1024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腰椎骨密度没有随增龄持续降低,但髋部骨密度随着增龄逐渐降低;而女性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从60岁开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髋部的骨密度都显著低于腰椎。“这说明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老年人骨质疏松有什么发病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
研究人员对广州地区1024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腰椎骨密度没有随增龄持续降低,但髋部骨密度随着增龄逐渐降低;而女性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从60岁开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髋部的骨密度都显著低于腰椎。“这说明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提醒,对中老年人骨密度测量有诊断意义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
广州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53.7%
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中老年人骨量减少症总患病率约为33.1%,其中男性为43.7%,女性为24.5%。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总患病率为53.7%,男性为39.1%,女性为65.6%。而10年前的一份根据1160例40岁以上广州市内及郊区乡村居住20年以上的男女性人群的调查显示,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5.9%,女性为19.6%。因此,目前,广州地区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3.3成和4.6成。
研究人员提醒,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中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80.8%
数据显示,中老年女性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65.6%,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则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50~59岁组骨密度值开始下降明显,60~69岁组骨密度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改变,而此时正为女性绝经后5~10年阶段,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
女性进入老年初期的累积骨丢失量约占终生骨量丢失的72%,女性50岁以上大多数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高,骨量丢失加速,结果导致绝经后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研究人员还发现,骨量减少在女性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1.4%和37.5%,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因此,女性应注意早期进行50岁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筛查工作,积极防治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可以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
研究人员提醒,绝经后及老年女性,应注重早期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
中老年男性
骨折后致残率死亡率高女性4倍多
同时,报告指出,广州地区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9.1%,骨量减少症患病率为43.7%,在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人群中占一定比例。
报告指出,大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骨量低的人群。从50岁开始,男性骨量减少症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且,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后的致残率、死亡率高于女性4倍多。
研究还表明,男性在70~79岁组髋部骨密度值出现明显下降,表现为骨质疏松改变。其可能原因与性激素水平下降、体力活动缺乏、日照时间减少,饮食中钙、维生素D缺乏等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也是重要的患病因素。
研究人员提醒,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人忽视,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不低,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因此,中老年男性应从50岁开始重视骨质疏松症预防。
老年人骨质疏松有什么发病特点
经过调查,我国中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症的不在少数,专家认为,应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并注重检查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整个病程很漫长,在刚刚发病时人体很难感觉到,故骨质疏松又被称为“无声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
骨质疏松患者需要注意哪些误区
一、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骨质疏松是因为老年后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加快,骨形成延缓,导致骨量不断丢失所致。合理治疗,包括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及双膦酸盐等药物治疗,可以延缓骨量丢失,预防骨折的发生。
只要接受正规的治疗,无论何时均可显效,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还可间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当然,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
二、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
骨质疏松是老年病,是机体老化的结果,人皆有之,对此只能听天由命。的确,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从年轻时就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运动的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低,或将最大限度地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病患即便出现,症状也较轻,且发展的速度较慢。
三、治疗骨质疏松最好的办法就是补钙
骨头与其他组织一样,一直处于新陈代谢之中,旧骨里的钙不断释放入血循环及细胞外液中,肠道吸收的外源性钙和人体重吸收的钙不断沉积在新骨中,由此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维持着钙在体内新陈代谢的平衡。
因此,钙的代谢是这两种细胞起作用的结果。可以想像,骨质疏松患者是破骨细胞的作用超过了成骨细胞的作用,此时补钙,就像提供修补墙壁用的水泥,有一定作用。所以,只有药物与补钙相结合,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骨质疏松好转。
四、一旦骨质疏松,就无法增加骨密度,只能延缓其流失
诊断骨质疏松的客观依据是骨密度下降,那么是不是骨密度下降后就无法再增加了呢?根据我们临床所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合理治疗一年后,复查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治疗并非只是延缓骨质的流失,而是使骨质流失停止,是治本的。
五、不能补充雌激素的人无法抵抗骨质疏松
这些人一样能抵抗骨质疏松。不宜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地应用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制剂、降钙素等。目前,国外已有一些新的药物上市,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等,疗效很好,增加了骨质疏松患者的药物选择。
六、多吃骨头汤有益于防止骨质疏松
我国民间流传着多吃骨头汤可防治骨质疏松的说法。就像前面所说,服用任何钙剂都要考虑能否被吸收到体内,因此这种传说是一种谬误。动物骨头里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因此,食用骨头汤并不能解决骨质疏松患者补钙的需要。
老人补钙吃什么好
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如奶中的乳白蛋白,骨头里的骨白蛋白,核桃中的核白蛋白,蛋类的白蛋白,都含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故老年人应有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C。
2、补充适量钙质
中老年人骨质流失较快时最大的问题,骨质流失的话,对行动是极为不便的。走路吃力,腰膝酸软,都是很常见的。想要改善的话,最基础的就是平时多吃一些钙片,每日饮食上可以多以吃骨汤、虾蛋之类的补钙食物,就可以很好地改善了。
3、骨质疏松患者注意多食用维生素D、维生素A丰富的食品
如蛋黄、动物的肝脏、黄、红色蔬菜、水果等,都有助于补充体内维生素A。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多知道一些老年人骨质疏松吃什么好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家里老人骨质疏松患者增加营养,减少老人骨质疏松带来的伤害。很多老人的全身痛疼很可能是骨质疏松造成的,应该引起重视的哦。
骨质疏松诊断鉴别
诊断
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首先需排除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骨质软化症、肾性骨营养不良、儿童的成骨不全、转移瘤、白血病以及淋巴瘤等。
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级诊断:正常为BMD或BMC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个标准差(SD)之内;骨质减少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个标准差;骨质疏松症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严重骨质疏松症为BMD或BMC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脆性骨折。该诊断标准中BMD或BMC可在中轴骨或外周骨骼测定。
鉴别诊断
主要和骨软化、骨髓瘤、成骨不全以及各种癌性骨病相鉴别。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的6个误区
误区一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为时已晚
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合理治疗,包括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的补充及双磷酸盐等药物治疗,可以延缓骨的丢失,预防骨折的发生。只要接受正规的治疗,无论何时均可显效。不仅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症状,还可间接减少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应立即到医院接受相关治疗。
误区二 骨质疏松属退行性疾病,无法防范
一般而言,从年轻时就注重饮食补钙并坚持运动的人,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低,或将最大限度地推迟骨质疏松的发病年龄,病患即便出现,症状也较轻且发展的速度较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维持一定的体重对预防骨质疏松有好处。那些在短时间里大幅度减肥的人,骨密度会明显下降,由此诱发骨质疏松,当引起重视。
误区三 治疗骨质疏松最好的办法就是补钙
骨头与其他组织一样,一直处于新陈代谢之中。旧骨里的钙不断释放入血循环及细胞外液中,肠道吸收的外源性钙和人体重吸收的钙不断沉积在新骨中。由此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维持着钙在体内新陈代谢的平衡。谁在使旧骨不断破坏呢?是一种叫“破骨细胞”的在起作用;又是谁在使新骨形成呢?是一种叫“成骨细胞”的在起作用。钙的代谢是这两种细胞起作用的结果。骨质疏松患者是破骨细胞的作用超过了成骨细胞的作用,此时补钙,就像提供修补墙壁用的水泥,有一定作用。但是,提供水泥并不等于补墙,还要有泥水匠的操作。药物就充当了泥水匠的作用,可以干预上述两种细胞的 “工作”。所以,只有药物与补钙相结合,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骨质疏松好转。
误区四 一旦骨质疏松,就无法增加骨密度,只能延缓其流失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合理治疗一年后,复查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治疗并非只是延缓骨质的流失,而是使骨质流失停止,是治本的。
误区五 不能补充雌激素的人无法抵抗骨质疏松
不能补充雌激素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性地应用活性维生素D、双膦酸盐制剂、降钙素等。目前,新的药物上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等。
误区六 多吃骨头汤有益于防止骨质疏松
动物骨头里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因此,食用骨头汤并不能解决骨质疏松患者补钙的需要。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对老年人,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老人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老人骨质疏松是一种较常见的病,老人骨质疏松骨头内里会出征象蜂窝一样的空洞,老人在生存中稍稍的不注意就会产生骨折,这种骨折是没有措施接起来的,老人只能带着骨折生存,骨折没法手术会有许多的并发症产生,老人的继承生存时间会很短,生存时间里老人一样通常必要卧床。
老人骨质疏松可以是没有任何的症状,老人必须养成定期到医院做骨密度检测的好习惯,老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必须在大夫的引导下治疗,同时饮食调治,老人骨质疏松吃什么好呢?
1、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如奶中的乳白蛋白,骨头里的骨白蛋白,核桃中的核白蛋白,蛋类的白蛋白,都含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故老年人应有充足的蛋白质与维生素C。
2、补充适量钙质
目前国内市场各类钙片很多,除饮食补充外,可适当补充钙片,只有膳食中的钙与蛋白质结合后,才能充分的被机体所利用,所以提倡膳食中补钙。应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如各种发酵类谷类食品,各种乳类,以牛奶为例,250克的牛奶中含钙量为250克。鸡、鱼、瘦肉、蛋类、绿叶蔬菜,或黄、红色蔬菜、水果、豆制品、虾皮含钙量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