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哮喘勿入五大误区
治哮喘勿入五大误区
如果在疾病早期就没有给予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后果是十分可怕的。而一些认识、用药上的误区,又使很多患者延误病情。
1.认为只要有喘息症状就是患了支气管哮喘。
专家解析:喘息性支气管炎、反流性食道炎、心源性哮喘(如心衰)等,也会有喘息症状。
2.认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才需要治疗,平时可以不管不顾。
专家解析:支气管哮喘有间歇性发作、轻度持续发作、中度持续发作、严重持续发作等,每种发作的轻重程度不一,治疗上也有差异。因此,支气管哮喘患者平时决不可掉以轻心。生活中应注意杜绝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因素,如冷空气刺激、烟尘、刺激性气味、花粉、动物皮毛、尘螨等。
3.喘息不严重时就不吃药。
专家解析:支气管哮喘在间歇期还有轻微喘息症状的,平时应口服一些支气管扩张剂或使用喷雾,以维持疗效。
4.症状加重时,自行加药。
专家解析:患者不能自行加药。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经常被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但是,有些支气管扩张剂有副作用,如果患者自行加药,可能会引发恶心、呕吐、心慌、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假如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5.认为防治支气管哮喘,只要坚持用药就可以,而不去检查肺功能。
专家解析:支气管哮喘在严重时很危险,可能造成呼吸困难、加重心衰。而患者往往对病情不够了解,自行加减药,甚至也不定期去医院检查肺功能。这些都是误区。其实,支气管哮喘患者平时除了坚持用药,也应定期检查肺功能,了解肺功能的情况,以防引起急性发作。
以下几种情况,患者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1、以往曾长期或刚停用激素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近一年内有严重哮喘而经过抢救的,再次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3、心理及精神状况不稳定、难以客观认识病情的,要请医生判断。
4、β2受体机动剂,通过吸入后效果不明显或者不能持续三个小时以上、需要反复使用的,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5、已经全身使用激素治疗,但症状在2-4小时内还未得到改善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哮喘的防治误区
误区一:哮喘有症状再治,不喘不治
许多家长只在患儿哮喘发作时,才来医院看一下,吃点药,不重视日常的预防控制。这样对孩子的哮喘常常反复不愈,加重了病情。很多家长因经济因素和担心药物副作用,所以只要不发作就给孩子停药,但不久可能复发,反而加重负担,还可能使哮喘迁延不愈。已经确定为哮喘的儿童,必须以预防为主,及时、主动预防哮喘发作,不能等到孩子有哮喘或咳嗽是才去治疗。
误区二:害怕激素副作用,不能坚持长期吸入
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过敏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在气候变化、吸入尘螨、花粉、刺激性气体、接触或食入过敏的物质,诱发咳嗽或哮喘。激素吸入疗法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吸入激素可以控制气道过敏性炎症,降低气道的敏感性。但往往害怕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激素吸入。其实,激素的摄入量是很少的,并且只针对支气管,一般副作用是很小的,不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在哮喘发作治疗时需要全身应用激素,反而增加副作用。
家长勿入误区
误区一:家长是迟长高的,孩子也一样会迟长高。
小徐已经15岁了,身高才1.6米,已经开始变声了。爸爸说自己也是很晚才长高的,孩子有遗传,没什么可担心的。妈妈却很担心,坚持带孩子过来看医生,一拍骨片,孩子大约只能再往上长1厘米。意思即是说,孩子的终极身高是1.61米。爸爸很懊悔,说我们两夫妻都很高,孩子的奶奶也说不用担心,为什么孩子反而这么矮呢?
专家介绍,临床上这样的情况很常见。家长“长后期”,以为孩子有遗传,也是“长后期”,其实,生长发育有个体发育,父母迟长,未必孩子迟长。很多小孩小时偏食,营养不均衡,导致体弱多病,身高体重都比同龄的孩子矮小,但是老人家都说以后会追回来,父母也就信以为真了。其实不然,孩子在生长的黄金期如果身体健康问题较多,这会阻碍了他生长发育的进程,但是青春期却不理会,按照正常的时间表到来。因此就会出现孩子还未长高,青春期就已经结束了的状况。
误区二:足月低体重儿,以后还有机会追到正常身高。
足月低体重儿,也叫小于胎龄儿,即是母亲怀孕已超过37周,但出生时体重小于2.5公斤,身高小于47厘米的孩子。而正常的孩子出生时体重约为 3公斤,身高约为50厘米。这些孩子70%以上出生后会有追赶性生长,2岁前追赶到正常年龄水平。但是,如果出生时矮小,到2岁时都未能追赶上同龄的小朋友,那以后能达到正常身高的机会就很微小了。所以,如果是小于胎龄儿,家长一定要注意其生长发育的曲线,如果到了2岁还是小个子,那么以后七八成机会都是矮子。
专家强调,这些孩子身高的追赶,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孩子太胖。有些家长为了追赶,拼命把孩子催胖。这样的催胖,会导致孩子内分泌紊乱,长大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比正常的孩子高很多,如果是女孩子,成年后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几率会增大很多。但是,如果孩子过瘦、营养不足,身高增长也会缓慢。因此,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生长发育要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有的家长会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出生时会比其他小孩矮小呢,为了这一根独苗,我的太太已经山吃海喝,拼命进补了呀?梁立阳副教授说,小于胎龄儿的形成因素很复杂,目前还不清楚。估计和基因问题有关,也有可能胚胎本身就有问题,俗称种子不良,或者是妈妈的宫内调节出了问题。
误区三:女孩来了月经即是青春期到来。
事实上,青春期开始,男孩是以睾丸发育,女孩是以乳腺发育为标志的。女孩来了月经,男孩开始遗精,已经进入青春中后期了。这时候再带过来看医生,想要追赶同龄人身高,已经没有多大余地了。正常情况下,如果男孩开始遗精、女孩来了月经,那么身高大约只有5~7厘米的增长。有些孩子甚至只能增长1~2厘米。男孩小于9岁开始睾丸发育,女孩小于8岁开始乳房发育即是性早熟。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家长要特别留意,一旦孩子有早熟迹象,应及早带其就医,以免贻误最佳诊治时间。
哮喘疾病的认知误区有哪些
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 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哮喘威胁老年群体的生活,也容易使这类人群陷入治疗误区,所以,对于哮喘疾病,大家平时一定要重视危害,做好科学的防范,一旦发现有哮喘疾病的病症时,及时的到医院就诊,防止疾病的加重。
哮喘治疗的三大误区是什么
哮喘治疗的三大误区:
哮喘治疗的误区一:哮喘是治不好的。由于哮喘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从根本上或者说是一劳永逸的根治还是很困难的。毕竟,哮喘是一种慢性病,想通过一时的治疗达到永不复发是不现实的。但是,患者和家属大可不必因此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愈信心,甚至产生绝望思想或只求治喘而不求治愈。实际上,随着近年来医学研究的进步,哮喘从症状上来讲是可以治愈的。现在国际公认的治疗目标是达到:没有(或最少)慢性症状,包括夜间症状;没有(或最少)哮喘急性加重;无急诊就医;尽少使用(或不使用)β2激动剂;无体力活动和运动受限;肺功能基本正常。通过正确有效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像健康人一样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哮喘治疗的误区二:哮喘没有症状时不用治疗,什么时候喘了再治。哮喘有不同的类型,其治疗上也应采取个体化方案。间歇发作性哮喘患者(如典型的过敏性哮喘),发作时间短,可在哮喘发作时治疗;常年、频繁发作哮喘的患者,必须坚持长期、规律地治疗才行,此类患者如果不注意稳定期的治疗,很容易导致哮喘症状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久之就会发生支气管不可逆的变形损害,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走出只治哮喘发作期,忽视缓解期,只治标不治本的误区。
哮喘治疗的误区三: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后,就不用继续治了。长期以来部分患者、家属甚至临床医生,只注意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造成了哮喘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者发展成为肺气肿、肺心病而失去劳动能力。哮喘加重是发作性的,但气管炎症是长期存在的。通过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吸入长效β激动剂能良好的抑制气道炎症,比单纯治疗急性支气管收缩更能有效地控制哮喘。一旦哮喘被控制,应至少维持吸入治疗3-6个月,然后请医生根据情况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哮喘的认知误区
认知误区一、很多患者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包括不喘不治,喘了再治,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对于哮喘的认知误区就是只重视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疾病出现反复的发作,甚至出现久治不愈,可能会严重恶化,引发一些肺部的疾病的出现,所以治疗哮喘要彻底。
认知误区二、很多患者认为吸入激素治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但是专家表示这类方法的副作用大,哮喘的本质实际就是气道炎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或者静脉注射等方法使哮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长期应用会对身体产生许多副作用。正确的哮喘治疗应是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程度加用吸入长效β激动剂,这样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另外对于身体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认知误区三、很多患上哮喘的朋友认为吃药就可以康复,而忽略了日常的护理,很多人片面的认识通过不断的苭物来控制哮喘疾病的发作,这样就会导致对哮喘疾病的护理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急急火火地治疗,但是发现病情缓解后,就放弃了继续治疗,这样就容易导致哮喘出现频繁的发作,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出现。
小儿哮喘的误区有哪些
小儿哮喘的误区一:古代分一期治疗,现代分二期治疗;
小儿哮喘的误区二:重药轻防;
小儿哮喘的误区三:过分强调冬病夏治;
小儿哮喘的误区四:有病有根无苗;
小儿哮喘的误区五:重症状轻体质;
小儿哮喘的误区六:不分年龄,统一治疗;
小儿哮喘的误区七:哮喘不用治,长大就好;
小儿哮喘的误区八:治治看,没有完整的治疗计划。
以上就是小儿哮喘的误区,希望患者多加注意。专家提醒:我们的患者在面对病情时,不要太恐慌,要保持乐观的心情面对一切,这样才能早日康复。
小儿哮喘防治要趁早
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患上哮喘这种疾病,应该也是让家长们很揪心的一件事。小儿哮喘发作频繁,不易控制,治疗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天气变冷和饮食过敏是冬季儿童哮喘高发的两大主因,所以儿童哮喘的防治还得趁早哦。
哮喘、感冒大不同
哮喘与通常所说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的炎症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是指由于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气道发炎,需要消炎治疗。而哮喘是由于吸入过敏原(如螨虫、花粉等)和刺激性气体、呼吸道病毒感染、药物和运动等激发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应进行抗炎治疗。消炎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抗炎则需要用抗过敏反应性药物,如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反而有加重病情的可能。
对于典型性的哮喘,一般容易发觉,如部分患儿在接触过敏原或吸入刺激性气体后突然起病,出现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咳嗽和喘息多在清晨、夜间或运动后加重,有些患儿夜间不能平卧睡眠,有时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嘶嘶”的喘息声。
最难诊治的是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表现没有喘息,而是长期咳嗽,以凌晨或夜间为重,干咳无痰,运动或受冷空气刺激后加重,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平喘药有效。这些患儿极易被误诊,如不能得到及时正规治疗,可发展成典型哮喘。
因此当您或您的孩子有感冒后咳嗽不止、抗菌素治疗无效、或一遇到冷空气就咳嗽或气喘、或白天如常人,夜间无缘无故突然胸闷、喘息发作,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月内按感冒进行治疗无效,就应找专科医生就诊,以排除哮喘的可能。
小儿哮喘误区多
对哮喘慢性病的治疗,尤其是小儿哮喘的治疗,家长们的认识误区往往会延误治疗,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1.小儿哮喘可不治自愈
许多人认为,“哮喘患儿长大了自己就好了,治不治不要紧”。其实儿童哮喘发展为成人哮喘的比率最高可达60%-70%,而在积极治疗的情况下可降低至5%-10%。小儿时期病情尚处于可逆阶段,所以对小儿哮喘的系统治疗越早越好。对于病程短于2年、年龄小于5岁的小儿,有痊愈的希望。
误区2.治病“临时抱佛脚”
家长仅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才带孩子到医院诊治,一旦病情缓解就停止治疗。这种被动性的治疗方法,往往使得气道炎症呈慢性进展,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误区3.滥用抗生素和平喘药
有些家长甚至有些医生仍把哮喘当作感染,滥用抗生素治疗;也有患儿靠长期服用或吸入平喘药来控制症状,以至于病情难以好转或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
误区4.迷信“祖传秘方”
有些家长迷信一些“根治哮喘”的“祖传秘方”。
治疗哮喘主动出击
医师认为,哮喘儿童应从夏秋季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耐寒锻炼。具体措施包括有计划少穿衣服,适当地接触冷水,每日进行晨跑等。该过程要循序渐进。护理哮喘孩子,具体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为自己的孩子建立一份“家庭病案”。把孩子每次哮喘发作的时间、地点、气候,有无特殊饮食和特殊化学物质的接触,用药情况,是否有过剧烈活动、有无大哭大笑等详细记录下来。
2.布置一个适于哮喘儿童的生活环境。
3.培养哮喘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让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户外活动。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哮喘患儿而言,他们的身体并不怕冷,关键在于吸入过冷、过干或过湿的空气,易对气道产生刺激而诱发哮喘,因此在温差变化较大的季节,戴一下口罩是有效的。患儿如能按医生计划长期参加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减少激发哮喘的反应,如散步、慢跑、做体操、骑自行车慢行等。
4.监测孩子的哮喘先兆。
对于小儿哮喘防治要趁早的一些介绍,想必大家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建议家长朋友们发现孩子的病情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治疗,以免严重了造成了更大的影响,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痛苦。
男性减肥勿入误区
男性的赘肉多出现在腹部,一些人认为只要多做仰卧起坐,就可以消除大肚腩,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仰卧起坐属于肌肉训练,而不是燃烧脂肪的有氧运动。它能有效锻炼腹部肌肉,但是并不会使赘肉减少。
一些男性为了减肥向女性学习节食,饿的时候只吃水果或蔬菜,这也是一种误区。水果和蔬菜的确不含脂肪,长期只吃一种或几种食物,体重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会减轻。但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因为食物,而是因为身体摄取的热量变少了。这种方法隐患不小,由于营养摄入不均衡,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危害到身体健康,出现皮肤失去弹性、脱发等问题。
有的男性没有时间锻炼,也不想节食,而是想依靠减肥药减肥,其实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大部分的减肥药都通过抑制食欲来减肥。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但是一旦停止吃药,便又会反弹,于是又会去寻找更强效的抑制食欲的减肥药,长此以往身体就会产生抗体,减肥药起不了作用,自身的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