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危害
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危害
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危害:
一、消化不良综合症:萎缩性胃炎由于胃酸的缺乏、脾胃功能的紊乱、让患者摄取的食物无法完全被消化、进而出现饮食导致的胃胀、食物酵解产气的嗳气、打嗝...我们合称消化不良综合症,是萎缩性胃炎极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二、烧心反酸:在临床上我们发现-部分高胃酸型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会伴有烧心反酸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心绞痛。因此烧心反酸也不是反流性食管炎的独有症状。
三、胃痛:由于胃粘膜血管透见、黏膜变薄,随着饮食的大量摄取、食物磨损黏膜、以及高胃酸型萎缩性胃炎患者,极其容易伤及神经末梢,从而出现胃部疼痛。
四、贫血:消化不良导致了造血原材料的缺乏、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极其容易并发缺铁性贫血。
五、癌前症状: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化生是因为致癌因子的刺激及诱导,导致了萎缩性胃炎可出现上皮细胞分化失常,导致部分肠上皮细胞化生,具体可分为大肠化生和小肠化生,大肠化生更接近胃癌;异型增生是指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细胞出现了不受节制的增生模式,已经逐渐失去控制,是典型的癌前病变迹象!
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
在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胃炎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提高。国外文献一般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随访10—20年,癌变率为10%左右。我国单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者0.2%,但伴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者则癌变率为5.4%。
对肠上皮化生是否为癌前病变,医学界还有不同意见。但肠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及大肠型化生。后者与胃癌关系密切,是癌前病变,这一点在医学界看法是一致的。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是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浅表性胃炎转变而来,或由于营养缺乏而致。
在饮食方面要有规律,应忌酒,多吃易消化的、营养较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多吃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以及对浅表性及萎缩性胃炎及时进行积极的治疗,这样就能较有效的控制胃癌的发生。
二、胃溃疡:
癌变率为2%—10%,因此胃溃疡患者应定期随访,真正良性溃疡转变成胃癌的为数不多,溃疡癌变通常经过不典型增生阶段,因此溃疡边缘粘膜的不典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期病变。为防止癌变,除积极治疗胃溃疡(例如经久不愈者应行手术)外,还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发霉变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富有维生素c的食物,减少致癌物质—亚硝胺的摄入及体内合成,补充维生素c及钙,饮茶饮牛奶。
三、胃息肉:
癌变率为6%—27%不等,腺癌性息肉,尤其是大于2厘米多发性者,癌变率高。手术切除为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也可能在数年后癌变,因此息肉宜早切除。
四、残胃粘膜:
胃部分切除后,经10—30年可能发生残胃胃癌。关于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后增加残胃癌发病率的问题,可能与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反流的胆酸与胃粘膜接触时间长,引起或促进胃癌发生。国内51例(18个医院)中发生癌变率为2.24%.
五、胃粘膜不典型增生:
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关系密切,为癌前病变。
六、与胃癌有关的皮肤病:
如黑棘皮病,患者半数以上伴有胃癌,红皮病亦可伴有胃癌。部分皮肌炎患者于一年内出现胃癌。
有以上癌前病变者可认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随访,特别注重胃镜检查及活检。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萎缩性胃炎演变为胃癌的几率约为2.55%,但是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并不就是马上可以转变为癌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也有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的也不能说就一定会转为恶性。
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临床上分为小肠型和大肠型两类,一般来说大肠型危害程度为高。
非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中度三期,而重度非典型性增生则很难逆转,常转变为癌。
肠化就是指肠上皮化生,通俗的来说就是胃腺体粘膜细胞当中出现了一种肠型细胞。由于这种细胞具有吸收的作用,所以可以提前在胃里把一部分营养物质吸收,但是这种细胞缺少一种"乳糜管"的组织,不能把营养供给全身吸收,只能自我生长发育,时间长了就出现了增生。
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可能会癌变,因此一旦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就要提高警惕,保持一颗警戒的心,但同时也要放松心情,不可压力太大。及时的追踪复查以及良好的心态都要双管齐下!毕竟癌变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因此还是要放松做好早发现早治疗。
能治愈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
1治疗,中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这种疾病我们要注意这种疾病是癌前病变,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去治疗。治疗这种疾病主要是采用三联治疗,使用抑制酸比如说奥美拉挫来根除幽门螺。
2患有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这种疾病,平时患者要注意饮食上多注意少吃辛辣的食物,定时吃饭,平时还要注意少吃多餐。平时患者也要做好定期的去医院进行复查,为了避免出现胃癌发生。
3患有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的患者朋友,临时针对这些不良的症状。出现重度异型增生,最好是采用手术来进行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内镜下胃黏膜要求的手术。来帮助患者预防。
注意事项:平时患者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说不要经常地暴饮暴食,也不要经常的喝酒,不要经常的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物,能够改善疾病。
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治疗方法
1.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有胃痛困扰的人最好还要养成运动习惯,一个星期中尽量找出2~3天来运动。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帮助胃肠蠕动,一些运动姿势还可以预防胃部不适。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每天两杯郑9味欣谓茶,养胃的同时兼顾调理脾脏及相关脏腑,缓解胃部不适等。.
2.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两种慢性胃炎的主要区别
(1)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有:①胃粘膜充血、水肿,充血区和水肿区可交叉存在,形成红白相间,并以充血的红色为主;②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粘液斑;③胃粘膜有出血点;④有时粘膜上可看到小的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是:
①胃粘膜颜色变淡,呈淡红、灰黄,重者呈灰白或灰蓝色。可为弥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块状分布;
②粘膜下血管显着。萎缩初期可见粘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严重者可见粘膜的蓝色树枝状较大静脉;
③粘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
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⑤萎缩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如何
目前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及时积极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其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被称为胃癌的背景性疾病,但根据国内多年随访资料分析,其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癌变,其癌变率为1%~3%。
单纯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轻、中度萎缩性胃炎癌变率低,而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阳性的病人,癌变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随访,每3至6月复查胃镜一次,有条件者可查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含量及肿瘤相关抗原;手术后萎缩性残胃炎者因其长期受胆汁反流的刺激,癌变率亦较高,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碱性反流液的刺激,预防癌变的发生。
慢性浅表性胃炎会发展成为胃癌么
就慢性胃炎本身而言,无论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都不会直接变成胃癌。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年以后,胃黏膜会出现与胃癌有—定关系的病理改变,如不典型增生。这种不典型增生如不作观察和治疗,若干时间后会癌变。所以,不典型增生被称为“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也有不同的等级。根据其在组织、细胞形态结构上与正常组织的差异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只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才与胃癌最为接近,而且也被认为不会好转。大部分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经过治疗以后可以逆转。有的重度不典型增生也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完全转变为典型的胃癌。
据国外同行研究报道,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癌发病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成年人常见病,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萎缩性胃炎,严重萎缩性胃炎常有低酸、无酸,并有广泛肠上皮化生,有些还合并有异型增生,与胃癌关系密切。2009年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报道,慢性胃窦炎伴严重萎缩者,胃癌十年累计危险率4%~30%,慢性胃体炎伴严重萎缩者1%~9%,而正常胃粘膜者<1%。说明慢性胃炎,尤其是胃窦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于慢性胃炎,二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区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以胃镜和胃粘膜活检为重要。
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 细 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 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 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 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 2/3者为 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