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蓝光对眼睛的危害有多大

蓝光对眼睛的危害有多大

研究显示,电脑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等基于LED技术的数码产品显示屏会发出高能蓝光。LED虽然具有节能省电的优点,但其产生的高能蓝光可以穿透角膜和晶状体,直达眼底黄斑区,对眼球末端的黄斑区造成伤害。在这样的光照下,视网膜色素上皮毒性大大增加。

高能蓝光的损害作用是一个连锁反应,先引起光敏感细胞死亡,再引起视网膜黄斑变性,继而导致视力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而这种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蓝光的危害因年龄而异

科学家发现,蓝光对眼睛的危害程度因年龄而异,6-19岁为80%~90%,20-39岁为60%~70%,40-60岁约50%。

而高能蓝光最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加重视网膜黄斑部疾病、导致白内障术后的眼底损伤、引发视觉模糊、导致视觉疲劳、引起CVS视疲劳综合征、引发眩光;除此之外,蓝光还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扰睡眠,提高自身重大疾病的发生率。

有数据显示,63.5%的中国网民因蓝光辐射有视力下降、白内障、失明等不同程度的眼疾。

2—6岁孩子慎玩电子产品

由于儿童及青少年正处于人类视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期,相较成人更容易受到高能蓝光的伤害。家长需要严格把控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同时应该借助于防蓝光产品对其进行防护。

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电子产品蓝光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0-2岁的儿童不宜使用电子数码产品,2-6岁以内的幼儿每次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一天累计以不超过1小时为宜。

儿童及青少年在使用电子产品时,最好预先在手机、平板电脑的屏幕端加贴防蓝光保护膜/板,或者佩戴具有专业防护能力的防蓝光眼镜,在人眼和屏幕间建立有效的高能蓝光阻隔。

以上就全面介绍了蓝光对眼睛的危害,所以在全面了解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不受到蓝光对眼睛的伤害,在全面了解以上介绍后,在平时一定要避免直接用眼睛对视蓝光,这样才能避免或者是减少因蓝光对自己眼睛造成的危害。

防近视膜真正的有用吗

因3C数码产品屏幕散发的光线中含有大量高能短波蓝光,蓝光直接照射眼睛会伤害视网膜散,从而引起视力疾病。防近视膜的原理是通过吸收并转化发光源散发出来的高能量短波蓝光,大大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刺激,预防近视。所以,防近视保护膜又称为防蓝光保护膜。

德国著名眼科专家查德·芬克教授在2011年8月《欧洲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一篇题为《蓝光严重危害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报告,指出蓝光持续照射我们的眼睛,会引发视力疾病。尤其是LED灯,手机屏幕等发出来的光里面含有大量不规则频率的高能短波蓝光。当防近视膜接收到光照射时,其膜内说包裹的纳米材料会让对眼睛没有危害的低能蓝光通过,其中高能短波蓝光会被纳米材料过滤,从而大大减少眼睛的损伤。

我们在选购防近视保护膜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几点:

1、防近视手机膜做工非常讲究,可以选择质量可靠的大品牌。

2、因为预防近视是运用防蓝光伤害眼睛原理,所以可用防蓝光测试灯对手机膜进行检测。

3、再来,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了,那就是靠专业的检测防蓝光的仪器,这样的方法比较的可靠。但我们不可能去买台机器的,那就只能挑通过国际爱眼组织认证的防蓝光手机膜了,最近的爱眼日公益活动有许多商家参与,其中就有防蓝光的黑客氧眼膜。

注意:长时间对着手机电脑的话蓝光危害还是很大,应避免用眼过度所带来的伤害,减少使用时

间最好。

呵护宝宝眼睛的5大行动

行动1 0~6岁·健康基础

宝宝出生后到幼儿期间,眼睛及视觉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发育的,通常宝宝的视力到6岁才能达到成人的水平。6岁前的许多眼睛疾病,都是可以矫正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在宝宝0~6岁的阶段,应该多注意宝宝眼睛的发展状态。

行动2 视力好·学习佳

人的大脑在出生的第一年里可以成长到80%,特别是前6个月,眼睛快速发育,视觉也快速发展。宝宝的学习非常依赖感官,所以当宝宝凭借视觉建立物体、空间的概念后,才能进一步发展抽象概念。而视觉发展不佳,除了影响学习效果外,也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

行动3 避免蓝光·降低病变

蓝光是宝宝眼睛的隐形杀手之一,因为它是一种肉眼无法分辨的光谱。暴露于过度的蓝光下会使眼睛受伤害,特别是会引起黄斑部病变。很多人都知道紫外线会损害眼睛,但紫外线伤害的只有角膜和水晶体,因为紫外线不能穿透这两者进行深入的危害,但蓝光却能够穿透水晶体,直达黄斑部。

0~2岁蓝光穿透水晶体比例最高

0~2岁 2~10岁 30~90岁

70%~80% 60%~70% 20%

行动4 年纪越小·越要护眼

由于初生婴儿与幼儿的水晶体是完全透明的,蓝光穿透水晶体到达视网膜的比例比较高,所以初生婴儿与幼儿的眼睛最易受到蓝光的伤害。但随着年龄增长,水晶体会逐渐变黄,而黄色可以阻隔和过滤蓝光,因此相较于成人来说,婴幼儿眼睛受到蓝光穿透水晶体而到达视网膜的比例,较成人高出4倍之多。

行动5 保健之道·均衡饮食

均衡的饮食摄取,也能够有效避免蓝光对宝宝眼睛的伤害。母乳中含有许多天然的叶黄素,因此用母乳哺乳新生婴儿,也能够有效帮宝宝摄取到最天然与足够的叶黄素营养,避免蓝光对眼睛造成的伤害。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叶黄素可以吸收、过滤黄斑部的蓝光,避免视网膜受到伤害。由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叶黄素,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因此建议多食用深绿色蔬菜。

眼睛发红有血丝怎么解决

有很多人经常用电脑,并且眼睛会出现酸涩、疼痛、流泪等症状,更严重的出现视力下降。所有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是眼睛自我保护的一种信号,这些信号意味着:眼睛已经受到伤害,需要保护。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症状,后果就是视力的进一步损伤,这种损伤通常无药可医。 长期用电脑已经成为目前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很多人为了保护眼睛,点眼药水、买防辐射屏幕或者带防辐射眼镜,或者吃保健品,到底哪种方式更能有效的保护眼睛呢?下面将用专业的医学研究文献来向大家揭示电脑伤害眼睛的真相,当大家了解了真相后才能真正有效的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1、有规律的休息,避免长时间用眼:每过一个小时,眼睛离开电脑,放松休息一下缓解眼睛疲劳。 2、过滤蓝光,佩戴可以过滤蓝光的电脑防护眼镜,如德国的哈啰电脑眼镜:电脑蓝光是加重眼睛疲劳,引起视觉细胞损伤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过滤蓝光才能消除持续蓝光辐射的伤害。过滤蓝光不但能够消除看电脑时眼睛酸涩、疼痛等症状,还能缓解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能够阻止蓝光对视觉细胞的损伤。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滤过蓝光可减少细胞凋亡及视网膜变性的发生率,在对白内障术后病人的研究中证实,过滤蓝光的黄色人工晶体能够有效吸收大量的蓝光,预防蓝光直射视网膜导致的黄斑病变。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用过滤蓝光的眼镜是预防蓝光损伤的最有效方法。普通的防辐射眼镜只能过滤紫外线,而不能过滤蓝光。黄色的专用防蓝光眼镜不但能够有效的隔离紫外线而且能够过滤90%以上的蓝光,适合在户外和看电脑或者电视时用,可以大大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刺激,消除眼睛酸涩、发热或者疼痛等不适症状,缓解眼睛疲劳。 3、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蓝光对眼底的照射会引起光氧化反应,产生过度的自由基损伤光敏感细胞,因此需要补充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如:花青素、水果中的维生素c,临床上采用的自由基清除剂有二甲硫脲、高剂量的别嘌呤醇,能有效的保护蓝光视网膜损伤。另外采用强效抗氧化剂对抗视网膜氧化损伤,如丁羟基甲苯和维生素e,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视网膜蓝光损伤。 4、酶活性保护剂:研究表明叶黄素、玉米黄质具有保护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功能,使视网膜免受蓝光损伤。

上面就是关于眼睛发红,有红血丝的一些应对和解决方法,希望大家对这些常识,都能够重视,在平时生活当中,只要我们科学地认识这些常识内容,才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些不良问题,个眼睛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因为保护好我们的眼睛,是每个人的责任。

孩子戴太阳镜好吗 孩子到底有没有佩戴太阳镜的必要

人的眼睛就像一个照相机,视网膜是照相机的底片。而在视网膜的中央,有一个结构叫做黄斑,有最多视觉细胞,是人眼看东西最主要的结构,它特别害怕蓝光和紫外线。而阳光中的蓝光能穿过眼角膜及晶体直达视网膜,蓝光会加速视网膜黄斑区的细胞氧化,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损伤视觉细胞,还有可能造成视力永久损伤。而阳光中的蓝光能穿过眼角膜及晶体直达视网膜,严重损害负责人体九成视力的黄斑区。而佩戴合适的太阳镜,就可以过滤掉阳光中的蓝光和紫外线,保护孩子的黄斑。

其次,我们要知道蓝光射入眼球的数量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比例。

年龄段;蓝光摄入量

0~2岁;约70%~80%

2~10岁;约60%~70%

10~20岁;约50%~60%

20~60岁;约50%左右

60~90岁;约20%左右

由此可见,蓝光最大的危害往往发生在生命最初的阶段。因此,父母需要谨防蓝光可能对婴幼儿眼睛健康造成的伤害。但是,当宝宝小于三岁的时候,视觉处于一个发育的状态,过度的配戴墨镜、太阳镜容易遮挡光线,对宝宝视觉的发育是不好的。而且年龄太小的宝宝,也不会配合家长把眼镜戴在眼睛上。所以我建议,大于三岁的宝宝,才需要配戴太阳镜,而更小的宝宝家长就要注意不要让阳光直射到孩子的眼睛里。

工作族视力下降可以避免吗

误区一、防辐射可以保护眼睛

防辐射这个概念被商家炒作的尽人皆知,其实电脑的辐射非常小,对人体和眼睛危害很小,大家可在百度百科中搜索“辐射”来详细了解电脑辐射。防辐射眼镜对眼睛保护作用有限,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用电脑后眼睛还是会酸涩、发热甚至疼痛流泪。

误区二、防紫外线可以保护眼睛

紫外线确实会引眼底细胞的损伤,但是眼睛的结膜和晶体可以阻挡和吸收大部分紫外光,真正能够照射到眼底的紫外光很少。很多眼镜都可以过滤紫外光,可是戴着这些眼镜用电脑,时间稍长眼睛还是会出现酸涩、发热甚至疼痛等不舒服的症状。因此防紫外线眼镜不能完全保护眼睛。

误区三、调暗电脑背景光可以减少对眼睛的伤害

调暗电脑背景光虽然能够减轻亮光的刺激,但是无法减少蓝光对眼睛的刺激,因此时间稍长眼睛还是会出现各种不适。

蓝光的主要来源

蓝光大量存在于电脑显示器、荧光灯、手机、数码产品、显示屏、LED等光线中,该波长内的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我们的眼睛健康。[1]

日常生活蓝光随处可见,但接触到的有害蓝光主要来源为LED液晶屏幕。如今液晶显示屏采用的都是LED背光。由于背光需要白光的效果,所以业界使用蓝色LED混合黄色荧光粉来形成白光。[2] 由于蓝色LED是一个主体硬件,因此这种白光中的蓝色光谱就拥有一个波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有害蓝光伤眼的问题。[1]

LED液晶电视作为客厅娱乐的主要载体,大部分家庭选择晚上睡前看电视,甚至不少民众会在看电视时关上灯光,加之闪屏等因素,导致有害蓝光对眼睛造成伤害。[2] 而且由于看电视时间较长,那么受到的伤害也就更深了。由于有害蓝光对眼睛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因此电视蓝光对眼睛的伤害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青少年儿童。[1]

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显示屏幕,也离不开电视。[3] 有害蓝光主要来源为LED液晶屏幕,它惯用的蓝色LED背光技术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有害蓝光伤眼的问题。[3] 而随着无有害蓝光辐射的OLED有机电视成为新选择。[3]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全称“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显示屏幕技术。OLED有机电视的屏幕面板每一个像素点都能独立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2] OLED有机发光体有3317万个固体微粒,能自动发光,只要向电极中输入电压,激发层就能产生所需要的彩色光,产生的蓝色光波段主要集中在460nm处,而非波长在400nm-450nm之间的有害蓝光,能量较小,对人眼危害微乎其微。

蓝光对眼睛伤害有多大

三种颜色的LED

从光谱上来说,LED发的光与传统的白炽灯以及日光灯发出的光非常不同,所谓“光谱”就是指物体发的光都对应有一个“彩虹”。

传统的白炽灯、日光灯发的光与太阳光一样都具有“红橙黄绿青蓝紫”这7种颜色。

但是,一般LED发的光只有“RGB”这3种颜色,其中R就是red,表示红光;G表示green,就是绿光;而B表示blue,就是蓝光。

这3种颜色的LED,以400nm到500nm之间的“蓝光LED”最为重要,也最为基本。

蓝光的特殊性

“蓝光”的真正名称叫做High Energy Visible Lights,也就是高能可见光。光是一种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性,是随着能量,或者说频率上升而加强的。比如能量高的、频率高、波长短的宇宙射线对人体的伤害是最强的,频率再低一级的紫外线也会对人体的眼睛造成伤害,并可能引起皮肤癌。

“蓝光”是指的可见光中最接近紫外线的部分,这些波长在400-500纳米范围内的光频率比紫外线略低,是可见光中能量最高的部分,颜色则是蓝色和紫色,因此就被俗称为“蓝光”。

蓝光LED技术是在1998年被开发出来的,这个技术还得了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蓝光对于人体的伤害现在还属于“早期研究”——不像紫外线伤害有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病患作为案例,蓝光的危害证据目前还主要集中在鼠兔猴这些可怜的实验动物身上。这样一来,其实蓝光对人的伤害并未确认,自然也就无法设计出标准的蓝光防护产品。

关灯玩手机对眼睛的危害

晚上关灯玩手机对眼睛危害是很大的,具体如下:

1、晚上关灯玩手机,对人体眼睛影响最大的就是泪膜,手机是具有一定辐射的,长期关灯玩手机,会对人体泪膜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人体眼睛眼干、眼胀和异物感等。

2、在灯光暗的情况下,人体眼睛瞳孔会不断的散大,时间一长会堵塞房水循环通路,这样就可能会诱发青光眼。

3、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晚上关灯刷手机,最容易诱发黄斑病变,黄斑区是视力最敏锐的地方,一旦发生病变就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视物变形等。

手机护眼模式真的有用吗

有没有感觉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看眼睛很不舒服?其实罪魁祸首就是屏幕中发出的蓝光。为了规避这个严重损伤视力的因素,手机及面板厂商做出了不少努力,最近一两年频见于智能手机上面的护眼模式因此出现。那么护眼模式的原理是什么,它对于保护视力是否有用呢?

有数据称现代人平圴一天用眼长达16小时,其中约8-10小时的时间盯着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各种屏幕。而这其中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由于距离眼睛距离更近,对眼睛的损害更严重。这个距离有多近?数据称平均为30厘米,但笔者认为很多人玩手机的时候眼睛距离屏幕的距离要远小于这个数字。

那么这些屏幕的危害在哪儿呢?罪魁祸首就是它们发射出的蓝光。智能手机屏幕释放的光主要为在可见光谱末端的短波高能蓝光,极易造成伤害的高能蓝光的波长在380-450nm之间。对视网膜色素影响的研究显示,细胞处于波长在415-450纳米范围的曝光下将会丧失活性,而这一范围正是我们每天眼睛暴露在各种屏幕释放的光的范围。长此以外,人们患黄斑变性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眼睛如果长期处于蓝光照射下,对视网膜将产生极大的伤害,轻则诱发干眼症、眼疲劳、生物钟紊乱,严重的会导致眼睛黄斑变性,视力受损甚至是失明。另一方面,蓝光也干扰人体分泌褪黑素,让人们难以入眠,而难以入睡的时候人们又愿意玩手机,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软硬件去蓝光手法解读

鉴于蓝光的巨大危害,最近一两年手机厂商和面板厂商开始致力于减少蓝光的危害。目前主流的去蓝光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调暗屏幕亮度或者增加黄色调,另一种是调整LED背光源的蓝光波长,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下。

现阶段绝大多数厂商采用的去蓝光手段是第一种,也就是软件去蓝光。通过特定的软件算法,可以让屏幕发出的蓝光减少。由于现有LED显示屏多采用RGB三色像素,当蓝光减少时,红色和绿色的光谱融合后会呈现一种趋近于黄色的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软件去蓝光的屏幕都显得发黄的原因。

这种手段的代表是小米和苹果,小米在MIUI 7中加入了护眼模式,支持用户自定义。用户可以自己选择护眼模式的适用范围,仅限于阅读应用或者全局应用都可以。后来iOS 9.3中也加入了名为Night Shift的模式,不仅可以调整色温还能够自定义护眼功能的开启时间。

不过这种软件去蓝光的手段也有其弊端,第一,它仅能去除约30%的蓝光,对视力的保护作用有限;其次,屏幕色温过高导致色彩偏黄,而不少厂商又在这一模式下令屏幕变暗,二者叠加导致护眼模式下用户的阅读体验严重下降。

另一种去蓝光手段更多倾向于硬件上的调整,通过微调LED背光源将蓝光峰值波长从450nm变为460nm,从而大大减少蓝光对眼睛的损害。这种手段更加彻底,能够过滤掉约85%的蓝光且屏幕显示效果不会发黄,但由于成本较高普及难度比较大。

作为一项保护健康且比较有效的功能,目前支持护眼模式的手机产品不多,但相信它在2016年将成为新机的主流配置。当然了,虽然软硬件都可以过滤部分蓝光,但现阶段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完全过滤蓝光,因此长时间玩手机对视力的损害还是不容忽视的。即使您使用的手机支持护眼模式,笔者还是建议各位在晚上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实在要使用的话也一定要开启护眼模式,哪怕屏幕黄一些亮度暗一些。

眼镜非球面和球面区别 近视镜片防蓝光有用吗

有用。

目前的证据已经表明,蓝光可以有效隔绝一些对眼睛有害的光线,而近视人群的眼睛更为脆弱,因此近视镜片防蓝光是有用的。

只不过防蓝光眼镜,并不代表能够改善因长时间使用眼睛,而引起的酸胀、干涩、近视下降以及眼底病变等情况,因此近视镜片防蓝光的作用是有限的,建议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是否要配伍。

日常最易伤害宝宝眼睛的光线

对黄斑的伤害:黄斑是人的眼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一旦黄斑发生病变,视力就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对黄斑伤害最大的是蓝光,而生活中很多光源都包含蓝光成分,比如太阳光、灯光、电脑显示器、iPad、大屏幕手机等,都能对宝宝的眼睛造成伤害。

婴幼儿的眼睛最容易受到蓝光伤害,因为宝宝年龄越小,眼睛的晶状体越清澈透明,难以过滤蓝光。两岁以下的宝宝,大约70%~80%的蓝光可以穿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2~10岁的儿童,大约60%~70%的蓝光会照射到视网膜。而且蓝光对眼睛的损伤是逐渐积累形成的,短时间内难以发现。

对角膜的伤害:角膜是位于人的黑眼球表面的一层透明膜,光线通过这里照射进眼睛,在视网膜成像后,我们才能看见周围的世界。如果角膜损伤了,对视力的影响非常大。强烈的日光、灯光、激光都可能伤害宝宝的角膜。

对晶状体的伤害:白内障就是晶状体浑浊造成的,后天性白内障一般发生在老年人中,看似与宝宝没关系,但是父母应该知道,眼睛受到紫外线(太阳光就含有紫外线)照射是导致后天性白内障的原因之一,这种伤害比较缓慢,需要长期的积累。如果宝宝从小不注意防止紫外线照射眼睛,步入老年后就可能比其他人容易发生白内障。

相关推荐

蓝光对眼睑的危害 蓝光会引起视网膜黄斑变性

很多人都知外线和红外线通常都被角膜和晶状体所吸收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但是它们一般不会接触到视网膜。而蓝光,则可以穿过角膜和晶状体接触到视网膜,导致视网膜光受体出现慢性损伤退化,如果黄斑区长期接触蓝光,这种慢性的累及性的伤害最终会增加眼睛出现黄斑病变的风险,甚至可能造成视力永久受损。老年人由于常年的蓝光累及效应,患上老年白内障和其他眼睛疾病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

胎停育危害多大?

李女士完成研究生学业后已经28岁,回到郑州市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和爱人一起买房、结婚,再等到工作走上正轨,她已经31岁了。她开始考虑要 宝宝的事了,谁知怀孕的惊喜还没持续多久,刚刚孕满10周的她发现下身出了少量的血。难道是出意外了?李女士越想越不对劲,连忙打车到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医生说李女士出现了胎停育,胎儿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虽然医生说保胎已经没多大意义,但李女士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结果,仍旧住进医院进行保胎,希望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挽救宝宝,还四处找专家咨询,但是专家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只能选择流产。 “

引产的危害多大

1、引产的风险:在进行引产术时时,可能会伤及女性的子宫内膜下层,今后再妊娠很容易发生植入,也就是受精卵着床如扎根一样向下长,再做人工流产术再度刮宫,就相对比较麻烦,通常需要再次进行刮宫术。 2、造成女性子宫受伤的机率加大了,进行而影响女性再孕:多次引产,容易造成女性子宫人流或引产时子宫受伤的机率,而引产对子宫内膜的损伤,由于子宫是受精卵赖以生存的摇篮,会影响再次的孕育。 3、引产可能会造成月经异常:子宫内膜的形态会影响到月经量的多少,也是子宫内膜最直接的反应,若是月经量少于平时月经说明子宫内膜受伤了。

电脑辐射对眼睛的伤害

蓝光辐射 。这些液晶显示屏为了增加清晰度,除了靠屏幕背后的光管提高亮度外,还普遍使用了经过特别“擦亮技术”使显示屏表面看起来像装了块 玻璃一样,显得很质感,而且还提高了屏幕的色彩对比度及饱和度。长期使用这种显示屏的消费者,很容易被光线“ 刺伤”,并产生眼睛疲倦的症状,慢慢地还会引起视力下降和头痛的健康问题。这些“不合适 的光”持续照射我们的眼睛,会引起功能失调,尤其是LED灯,电脑屏幕等发出的光,里面含大量不规则频率的高能短波蓝 光, 这些 短波蓝光极高能 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蓝光照射视

蓝光对人眼的伤害

第一,容易引起视力疲劳,其实这不仅仅是蓝光的作用,长时间盯着屏幕本身就容易引起视力疲劳。 第二,长期在此类光环境下作业,可能会对视网膜黄斑所影响,年老时诱发黄斑变性的可能性会增加。 所以虽说不要过大夸张蓝光危害性,但对于部分长期处于危害蓝光下的人,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防护,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合格的防蓝光眼镜,避免不合格镜片导致色觉偏差及视疲劳等。

缺水的危害多大

中老年人最容易发生体内慢性缺水。这是因为人过中年后肾上腺素水平呈进行性下降、心钠素分泌增加,从而导致体内的钠离子不断丢失,使人体对失水的口渴反应减弱,平时饮水不足,而导致慢性脱水。长期慢性脱水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甚至直接威胁生命。 人们在正常情况下一天排出的水分量约为2.5公升,因此必要通过饮食补充相当的水分,让支气管在抗病毒前线发挥最大的能力。 人过中年应特别注意补充水分。无论春夏秋冬,应保持体内足够的水分。水的摄入既要适量,更要适时,一般来讲,少量多次饮水比较好。

胃癌的危害多大

通过我国的胃癌医学研究者调查显示,在我国胃癌的患病率和胃癌的死亡率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每两到三分钟就1人死于胃癌。而这与胃癌病人发现晚和发病趋年轻化关,必须引起重视。 同时医学专家也提醒道,胃癌的发生几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成正比的关系,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80岁。但从临床情况来看,近5年来,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睡眠严重不足、饮食无规律、工作和心理压力过大,以及对胃部不适或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不以为然,都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患胃癌的主要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导

幼儿如何保护眼睛

除了规避蓝光伤害以外,还可以通过补充促进眼睛健康的营养素来为婴幼儿眼发育护航。 蓝光是可见光光谱中波长在400nm-500nm的高能量光线,它能穿过角膜和晶状体并且接触到视网膜。蓝光会加速视网膜黄斑区的细胞氧化,过量照射甚至会损伤视觉细胞。视网膜中的黄斑区是眼睛中收集信息最丰富最敏感的区域,直到儿童4岁左右才发育完全,与成人相比,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眼睛易损性。如果黄斑区长期接触蓝光,就会加大年老时出现黄斑病变的风险,甚至造成视力永久受损。因此蓝光是最容易对视网膜产生不良影响的光。 家长们要注意避免蓝光

小孩眼睛疲劳怎么办

电脑和手机屏幕的主要伤害来自屏幕的蓝光和紫外线对眼睛特别是眼底的长期光损伤,所以建议在电脑前保护眼睛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另外,电脑屏幕持续不断的屏幕抖动也影响了眼镜的聚焦频率,这种抖动引起的重复聚焦也会加重眼睛的疲乏。 在电脑、智能手机、平板型终端等液晶屏幕发出的大都是蓝光,越来越多的人长时间使用这些设备,医生们对于因此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心。日本一个专门研究这种蓝光的研究会认为,由于蓝色的光是眼睛能看到的光中波长最短、能量非常强的光,与其他颜色的光相比,对眼睛造成的负担很大,长时间观看则可能诱发视

胃癌的危害多大?

胃癌的危害多大?胃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极大癌症之一,由于胃癌发现的时候基本都是在中晚期对于治疗已经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如果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降低胃癌发生的最好方法。 通过我国的胃癌医学研究者调查显示,在我国胃癌的患病率和胃癌的死亡率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每两到三分钟就1人死于胃癌。而这与胃癌病人发现晚和发病趋年轻化关,必须引起重视。 同时医学专家也提醒道,胃癌的发生几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成正比的关系,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80岁。但从临床情况来看,近5年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