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来的大肠癌
吃出来的大肠癌
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等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明显缺乏是诱发肠癌的主因。天津市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科主任柳建中教授说:“许多致癌物都是脂溶性的,因此,从饮食中摄入的动物脂肪越多,溶解和吸收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就越大;另外高脂肪饮食可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后者对肠道黏膜有潜在的刺激和损害。长此以往,可能诱发大肠癌。”
除了饮食,大肠癌也受到疾病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家中父母有多发性息肉的,就应予以高度重视;本身肥胖,有炎症(结肠慢性炎症)、息肉以及胆囊结石等病的人,也应对大肠癌提高警惕。
今年“世界癌症日”时,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防癌果蔬推荐量,为每天食用2份水果5份蔬菜,可以大大降低肠癌风险。柳建中建议,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藻类等,注意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油、肥肉、动物内脏、鱿鱼、墨鱼、鸡蛋黄,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植物油(包括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限制在每人每日20—30克左右(约合2—3汤匙);在烹调过程中,避免将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油过度加热(包括烹调温度过高及加热时间过长)。每日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保持正常的体重。
现代人必须进行大肠癌检查
大肠癌重在早发现,早治疗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4年人口动态统计,女性癌症死亡者中因大肠癌致死的比例最高。可能有人会认为女性大肠癌死亡者很多,其实在日本,大肠癌、胃癌、肺癌、肝癌的死亡者都是男性居多。而女性各种癌症死亡者的总数比男性少,所以因大肠癌致死的女性比例才会跃居首位。
女性因大肠癌死亡的比例高,主要是因为现代女性饮食方式的西化(摄入较多高脂肪食物)和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另外,女性患慢性便秘的人数比男性多,再加上很少接受定期检查,等到出现症状时大都比较严重了。
大肠癌早期可以治愈
大肠癌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治愈率还是很高的。但在发病初期,患者一般没有感觉,等到发现时很多人已处于晚期。因此,定期检查很重要。特别是家族中有大肠息肉或癌症患者的人,或平时摄入脂肪较多,经常喝啤酒的人,更应该积极接受检查。
绝大多数大肠癌是经息肉演变而来。大肠癌早期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切除息肉,做到检查和治疗同时进行。
大肠癌常用的检查方法
大便潜血试验目前多作为大规模人群大肠癌普查的初筛手段。由于易与非肿瘤性出血,如痔疮出血引起的便血混淆.所以这种检测法的准确率大约为50%。
钡灌肠X
线检查从肛门插进一根肛管,灌入硫酸钡后做X线检查。这种方法能在大肠内进行较大范围的检查,但有时无法诊断出扁平的息肉和小的癌灶。
直肠指诊检查直肠内是否有息肉和癌灶。医生会带上薄橡胶手套把手指伸进肛门进行检查,但仅限于手指能触及的范围。
大肠内窥
镜检查将前端带有微型摄像头的细管子从肛门插入肠内,可以检查大肠内的情况。医生通过反映到监视器上的画面进行诊断,即使是小的息肉也能检测出来。另外,医生还可以一边看着监视器一边使用特殊仪器进行治疗。内窥镜检查能有效预防大肠癌
内窃镜检查的优点
采用大肠内窥镜检查的最大优点是在检查的同时可以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大肠息肉是癌变前的一个阶段,如果这时候进行治疗,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2年做一次内窥镜检查。
身体有这特征的人必是大肠癌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0%,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约为2:1。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能够得到早期确诊的大肠癌患者仅占全部该病患者的5%。在临床上,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偏低,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该病的早期信号没有足够的重视。
存在4大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大肠癌
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可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大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与并发症的发生才出现症状。据国内资料,大肠癌患者首诊主诉症状以便血最多(占48.6%),尤其是直肠癌患者,其次为腹痛(占21.8%),尤以结肠癌患者为多。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大肠癌的可能,尤其老年人,要引起格外重视。
便血:是大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确诊时机。
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当这种症状出现在老年人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变细了。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贫血:老年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人,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或大肠癌的可能性。
直肠息肉对直肠癌有作用
摘除直肠息肉,可阻断直肠癌的自然史,使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40%和50%。这表明,摘除直肠息肉对直肠癌发生有预防作用。
1977年至1980年期间,他们在海宁市2次对30岁以上的23万余例大肠癌高危人进行15cm肠镜筛检(第1次检18万余人、第2次检8万余人),共检出4077人有直肠息或有腺瘤。对上述4077人在直肠镜下施行息肉摘除术,并对息肉摘除者作定期肠访,目前肠镜检查深度已达24cm。
经过20余年的肠镜随访,海宁市接受筛检人群的20年累计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为68.6%与82.4%。研究分析表明,海宁市受检的人群20年内的直肠实际病数为50例,比按数字模型预测直肠癌发病人数减少了229例。在此之前海宁市每年肠癌一会有40~50例。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有统计资料显示直肠癌约占大肠癌的2/3。大多数大肠癌从肠腺瘤发展而来,大约需要10年至15间。因此,早检查、早摘除息肉对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天排便几次是恶癌先兆
息肉其实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多指腺瘤,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果家族中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应进行相关检查并尽早治疗,以防癌变。但即便是腺瘤发展到癌一般需要5~20年,而且癌变几率与腺瘤大小、数目、病理类型、部位,以及患者年龄性别相关。非肿瘤性息肉则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基本不会发生癌变,但也要尽早切除。结直肠癌的病因:结直肠癌的发病与很多因素,如饮食习惯、遗传,结肠炎症等有关。
1、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动物蛋白、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肠癌发病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起倡导改变饮食习惯导致大肠癌发病趋势下降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而与之相对的,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在菜谱中日益增加。这也是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这一。
2、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反复炎症,对肠道粘膜细胞是一种慢性刺激,这种刺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粘膜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发生恶变。存在大肠息肉的患者也一样,其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因为息肉本身虽然是良性的,但是息肉可能会恶变。
3、遗传因素: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病人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4倍,约10%-15%的大肠癌发生在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病史的人群中。
4、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样,而且里边似乎有有血或是脓,多提醒肠道里面可能出现了问题,应该到医院进行建检查。(应当指出,这些症状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见,因此如果你有上述症状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尤其是发生于青年人时。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常常发生便秘腹泻等肠功能紊乱,且正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时,应当引起注意,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征兆。
大肠癌多久检查出来 大肠癌和痔疮怎么区分
大肠癌和痔疮两者在临床上都可以出现便血,但是痔疮的便血一般是会便后出现鲜红色的血,而且像外痔,它在肛门外,是可以摸到一团肉样的肿物,那个一般是痔疮。大肠癌的肿瘤是长在肠道内的,需要通过做肠镜来确诊,而且大肠癌会有一些其他的症状,比如说大便习惯的改变,粪便变细,还有就是便秘,或者是腹泻这些其他的症状。
一天排便几次是癌症征兆
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 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样,而且里边似乎有有血或是脓,多提醒肠道里面可能出现了问题,应该到医院进行建检查。(应当指出,这些症状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见,因此如果你有上述症状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尤其是发生于青年人时。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常常发生便秘腹泻等肠功能紊乱,且正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时,应当引起注意,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征兆。
患大肠癌的饮食禁忌
大肠癌的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地域有关系。据世界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大肠癌在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发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则低。根据有限资料,非洲大肠癌的发病率似乎非常低,Burkitt报道分布于非洲各地的21家医院,最多的一家医院每年可遇到4例大肠癌。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较高。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属于低发区。近年来大肠癌同肺癌一样有上升趋势,我国亦不例外。该病在国内的发病率亦有地区差异,以上海、浙江、福建为高发区。
而且男性和女性得上大肠癌的几率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男女的比例约为1.6:1。发病率年龄方面资料,据国内统计,以40~50岁为多,年龄组中位数为45左右,40岁以下者全部病例的1/3左右,30岁以下者占10%左右。
高发国家大肠癌高发年龄为60~70岁,30岁以下者占6%左右。我国大肠癌好发年龄比国外提早10~15岁,30岁以下者占11%~13%,这是我国大肠癌的一个主要特点。
通过以上介绍,您了解大肠癌了吗?此病危害极大,希望能够引起大家重视,积极做好预防措施,不要等到疾病缠身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