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恶性淋巴瘤有治愈的可能吗
b细胞恶性淋巴瘤有治愈的可能吗
细胞恶性淋巴瘤最好采用有效的传统中药保守治疗,许多患者康复后能够长期存活,中医中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建议你用虫草、猪苓、明党参、桑寄生、青阳参、香菇、红豆蔻、桑白皮、杜仲、降香、茯苓、白术、八月札、知母、片姜黄、制南星、山萸肉、木瓜、仙茅、制半夏、补骨脂、独活、石菖蒲、仙鹤草、大蓟、山奈、枸杞子、薏苡仁、地榆、白前、丹皮、射干、当归、土鳖虫、青黛、肉桂、苦参、金精粉、葫芦巴、白癣皮、赤芍、山豆根、远志、泽泻、金银花、乌术粉、制鳖甲、连翘、紫草、桃仁、三七等配合治疗,见效快,疗效确切,许多患者使用后长期存活。这些药物配合使用能在短期内缩小肿块、控制转移扩散、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甚至达到临床治愈,有康复的可能。这些传统中药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癌细胞转移扩散,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增强机体免疫力,最终有可能达到战胜癌症的目的,并可以防止残存癌细胞卷土重来,防止复发转移。
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分析
1、组织学分级与FL的预后的关系
组织学分级与FL的预后有关,1~2级为惰性淋巴瘤(临床过程缓慢),不易治愈,3级有较强的侵袭性,但如果采用较强治疗方法有治愈的潜在可能性,类似于DLBCL;2级FL是否可治愈还有不同看法,多数研究显示2级FL的生存率下降,也有的显示2级FL是可治愈的。绝大多数研究显示3级FL具有显著的临床侵袭过程,采用类似治疗DLBCL联合化疗,显示的预后似乎较DLBCL稍好,但复发的可能性亦增加。最近在REAL分类研究中,当采用非阿霉素治疗,结果显示3级FL的总体预后明显较差,用了阿霉素治疗的病例预后与1级和2级相同。
2、滤泡性淋巴瘤预后研究内容
很多研究显示1~2级FL中,即使存在大片弥漫区域也不会明显改变预后。因此,只要滤泡中心型淋巴瘤中见到肯定的滤泡区域,这个淋巴瘤就应分类到滤泡性淋巴瘤。然而,也有研究提示结节(滤泡)的程度确实对生存率有影响。鉴于此,我们建议在病理报告中应对滤泡和弥漫区域做出评估。3级滤泡淋巴瘤(滤泡大细胞)中,存在弥漫区域是较普遍的,并且多数研究显示这一现象意味着预后较差。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伴有单核样B细胞分化的病例预后较其他病例差,但这一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3、研究显示
当存在6个以上染色体断裂,则预后不好。另外,染色体断点发生在6q23-26或17p意味着预后较差,并且较短时间内会出现向高度恶性转化。
4、儿童预后指数
儿童患者的预后似乎较好,大多数病例的最终随访都为无病生存。临床因素包括国际预后指数,如LDH和完成情况,对于FL结果的预测具有与分级同样的重要性。
5、预后结论
25%~30%的FL会转化或“进展”为大B细胞淋巴瘤,通常是弥漫性的。一旦发生转化,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并且肿瘤坏死,预示治疗会很困难。
淋巴癌临床表现
恶性淋巴瘤是具有相当异质性的一大类肿瘤,虽然好发于淋巴结,但是由于淋巴系统的分布特点,使得淋巴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
因此,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按照不同的病理类型、受侵部位和范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局部表现 包括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表面光滑、活动,扪之质韧、饱满、均匀,早期活动,孤立或散在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晚期则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形成溃疡;咽淋巴环病变口咽、舌根、扁桃体和鼻咽部的黏膜和黏膜下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组成咽淋巴环,又称韦氏环,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鼻腔病变原发鼻腔的淋巴瘤绝大多数为NHL,主要的病理类型包括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胸部病变纵隔淋巴结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多见于HL和NHL中的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前体T细胞型淋巴瘤。胸部X线片上有圆形或类圆形或分叶状阴影,病变进展可压迫支气管致肺不张,有时肿瘤中央坏死形成空洞。有的肺部病变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此时临床症状明显,常有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继发感染可有发热;恶性淋巴瘤可侵犯心肌和心包,表现为心包积液,淋巴瘤侵犯心肌表现为心肌病变,可有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等表现;腹部表现脾是HL最常见的膈下受侵部位。
胃肠道则是NHL最常见的结外病变部位。肠系膜、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等亦是淋巴瘤常见侵犯部位;皮肤表现恶性淋巴瘤可原发或继发皮肤侵犯,多见于NHL;骨髓恶性淋巴瘤的骨髓侵犯表现为骨髓受侵或合并白血病,多属疾病晚期表现之一,绝大多数为NHL;神经系统表现:如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感觉或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多发性肌病等其他表现。恶性淋巴瘤还可以原发或继发于脑、硬脊膜外、睾丸、卵巢、阴道、宫颈、乳腺、甲状腺、肾上腺、眼眶球后组织、喉、骨骼及肌肉软组织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注意鉴别。
全身表现包括1.全身症状恶性淋巴瘤在发现淋巴结肿大前或同时可出现发热、瘙痒、盗汗及消瘦等全身症状。2. 免疫、血液系统表现恶性淋巴瘤诊断时10%~20%可有贫血,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增多,血沉增快,个别患者可有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乳酸脱氢酶的升高与肿瘤负荷有关。部分患者,尤其晚期病人表现为免疫功能异常,在B细胞NHL中,部分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多少不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3.皮肤病变恶性淋巴瘤患者可有一系列非特异性皮肤表现,皮肤损害呈多形性,红斑、水疱、糜烂等,晚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免疫状况低下,皮肤感染常经久破溃、渗液,形成全身性散在的皮肤增厚、脱屑。
靶向药物治疗淋巴瘤是怎样的
一方面是新的治疗方案不断出现,从传统的老方案到现在根据不同的病理分类,比如低度恶性淋巴瘤和高度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案是不同的,现在一代一代方案在出现。
第二,新药的出现,针对B细胞淋巴瘤表面抗原的特异性,出现了B细胞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就是常说的靶向治疗,瑞士罗氏公司生产的,叫美罗华,很快有国产的药要上市。这个药物跟化疗相结合,使得淋巴瘤有效率提高了15-20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难得的。过去单纯化疗只有60%—70%的有效率,加上靶向治疗药物达到80-90%的有效率,有效的概念是肿瘤缩小一半或者消失。目前针对T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也正在研发,但是滞后于B细胞淋巴瘤。这是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有人叫免疫化疗。
现在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在这种靶向治疗药物上挂上具有放射性同类素,叫做放射免疫化疗,这个在国外已经用得很多,而且正在积极研究。但在我们国家迄今为止还没有开展,原因就是造价非常昂贵,一个B细胞淋巴瘤一个疗程下来花费要达到9-15万人民币,对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社会经济情况,我们的医疗保险还不能支付这么昂贵的费用,但是西方,欧洲欧盟,已经开使用放射免疫治疗,放射免疫治疗的有效率比刚才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又有了提高。所以,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人类很有信心,大家不必要恐慌,如果得到正规、科学的治疗,治愈率非常高。
当然还有骨髓移植的方法,恶性淋巴瘤接受规范治疗以后,达到了完全缓解,或肿瘤负荷达很小的时候,可以采取造血干细胞,或者骨髓移植来根治淋巴瘤。
淋巴瘤分类有哪些
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
B细胞淋巴瘤
1、前驱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LL/LBL)
2、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3、B-前淋巴细胞白血病(B-PLL)
4、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
5、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绒毛状淋巴细胞(SMZL)
6、毛细胞白血病(HCL)
7、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PCM/PCL)
8、MALT型节外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MALT-MZL)
9、淋巴结边缘区B 细胞淋巴瘤,+/- 单核细胞样B 细胞(MZL)
10、滤泡淋巴瘤(FL)
11、套细胞淋巴瘤(MCL)
12、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DLBCL)
13、伯基特淋巴瘤(BL)
T/NK细胞淋巴瘤
1、前驱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T-LBL)
2、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
3、慢性前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CLL/T-PLL)
4、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
5、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CL)
6、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ATCL/L)
7、节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
8、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ITCL)
9、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
10、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11、菌样霉菌病/赛塞里(Sezary)综合征(MF/SS)
12、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T和非T非B细胞, 原发性皮肤型
13、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
14、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CL)
15、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 T和非T非B细胞, 原发性全身型
霍奇金淋巴瘤(HL)分类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HL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1)淋巴细胞为主型(LP)
(2)结节硬化型(NS)
(3)混合细胞型(MC)
(4)淋巴细胞消减型(LD)
相关百科
什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大部分为B细胞性,病变的淋巴结切面外观呈鱼肉样,镜下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和淋巴窦可消失。增生或浸润的淋巴瘤细胞成分单一、排列紧密。NHL易发生早期远处扩散。有的病例在临床确诊时已播散至全身。侵袭性NHL常原发累及结外淋巴组织,发展迅速,往往跳跃性播散,越过邻近淋巴结向远处淋巴结转移。
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订了NHL国际工作分型(IWF),依据HE染色的形态学特征将NHL分为10个型。
2000年WHO提出了淋巴组织肿瘤分型方案。该方案既考虑了形态学特点,也反映了应用单克隆抗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对淋巴瘤的新认识和确定的新病种,该方案包含了各种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
以下是WHO(2001)分型方案中较常见的淋巴瘤亚型:
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边缘区指淋巴滤泡及滤泡外套(mantle)之间的结构,从此部位发生的淋巴瘤系B细胞来源,属于“隋性淋巴瘤”的范畴。
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是发生在淋巴结边缘区的淋巴瘤,由于其细胞形态类似单核细胞,亦称为“单核细胞样B细胞淋巴瘤(monocytoid B-cell lymphoma)”;
脾边缘区细胞淋巴瘤(SMZL):临床表现为贫血和脾大,淋巴细胞增多,伴或不伴绒毛状淋巴细胞;
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边缘区的淋巴瘤,可有t(11;18),亦被称为“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laoma,MALT淋巴瘤),包括甲状腺的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涎腺的干燥综合征(Sjögran’s syndrome)以及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淋巴瘤等。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系生发中心的淋巴瘤,为B细胞来源,CD10+,bcl-6+,bcl-2+,伴t(14;18)。多见老年发病,常有脾和骨髓的累及,也是“惰性淋巴瘤”,化疗反应好,但不能治愈,病程长,反复复发或转成侵袭性。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来源于滤泡外套CD5+的B细胞,常有t(11;14),表达bcl-1。临床上老年男性多见,占NHL的8%。本型发展迅速,中位存活期2~3年,属侵袭性淋巴瘤,化疗完全缓解率较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NHL,包括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等。5年生存率在25%左右,而低危者可达70%左右。
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Burkitt lymphoma/Leukemia,BL):由形态一致的小无裂细胞组成。细胞大小介于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之间,胞浆有空泡,核仁圆,侵犯血液和骨髓时即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CD20+,CD22+,CD5一。发现t(8;14)与MYC基因重排有诊断意义,增生极快,是严重的侵袭性NHL。在流行区儿童多见,颌骨累及是其特点;在非流行区,病变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和腹部脏器。
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CL):即过去所谓“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AILD),是一种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发热,淋巴结肿大,Coombs试验阳性,伴多株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应使用含阿霉素的化疗方案治疗。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亦称Ki-1淋巴瘤,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类似R-S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混淆。细胞呈CD30+,亦即Ki-1(+),常有t(2;5)染色体异常,ALK基因阳性。免疫表型可为T细胞型,临床发展迅速。
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所谓“周围性”,是指T细胞已向辅助性T细胞或抑制T细胞分化,表现为CD4+或CD8+,而未分化的胸腺T细胞CD4、CD8均呈阳性。本型为侵袭性淋巴瘤的一种,化疗效果可能比大B细胞淋巴瘤较差。本型在欧美约占淋巴瘤的15%左右,我国也较多见。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是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特殊类型,与HTLV-I病毒感染有关,主要见于日本及加勒比海地区。肿瘤细胞具有特殊形态。临床常有皮肤、肺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伴血钙升高,通常伴有免疫缺陷。预后恶劣,化疗后往往死于感染。中位存活期不足一年,本型我国很少见。
蕈样肉芽肿/赛塞里综合征(mycosis fungoides/Sézary syndrome,MF/SS):常见为蕈样肉芽肿,侵及末梢血液为赛塞里综合征。临床属惰性淋巴瘤类型。增生的细胞为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呈CD3+、CD4+、CD8一。
滤泡性淋巴瘤3a是什么
滤泡型3a级的一般认为恶性程度是低度的,不是很严重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多见,其次为腋窝、腹股沟部等。
滤泡性淋巴瘤3期治疗:
滤泡性淋巴瘤是对化疗和放疗最有效的恶性肿瘤之一。另外约25%的病人可以发生自发缓解——经常是暂时的。对于一个无症状的老年病人,开始观察等待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对于极少数局限性滤泡性淋巴瘤,受累野的放疗将会产生极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需要治疗的病人,以前单药瘤可宁或环磷酰胺或联合化疗方案CVP或CHOP最经常被应用。
最近几年多个临床试验已证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含氟达拉滨方案或R-CVP或R-CHOP方案更有效,已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年老或体弱患者的一线方案可选择单药烷化剂(瘤可宁或环磷酰胺),但更推荐利妥昔单抗单药应用。
而且已经证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能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标记放射性同位素的单克隆抗体的疗效也得到肯定。肿瘤疫苗的试验是令人鼓舞的。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复发的滤泡性淋巴瘤病人产生高的完全缓解率,可以产生长期缓解。
预后
滤泡性淋巴瘤有很高的比例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每年7%)。大约40%病人在病程的某个时候重复活检被证实有转型,而死检时几乎所有病人有转型。这种转型常常因局限性的淋巴结快速生长和发生全身症状诸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而被预知。尽管这些病人预后很差,但加强的联合化疗方案有时候可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完全缓解。
如果这个滤泡性淋巴瘤疾病都已经用3a来表示的话,说明这个疾病已经很严重了,对待这个疾病就考虑是恶性的肿瘤疾病,治疗的时候只有手术治疗才会有好的希望,而在面对恶性淋巴瘤疾病的时候我们的心不要慌,也不要怕,否则是一点还生的机会都没有了,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时候还有可能会做化疗,建议自己检查清楚。
生物疗法治疗淋巴瘤怎样
不同的淋巴瘤类型,治疗方案和疗程不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10%左右,是一组疗效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分两大类、共五种类型,即4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最常见,治疗方案相对简单经济,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生存概率也比较高。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是预后最好的淋巴瘤类型,10年的生存概率达到95%,可惜的是这型淋巴瘤非常罕见,在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比例不足10%。在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0%左右,并且发病率逐年升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B细胞型和T/NK细胞型两大类。B细胞型淋巴瘤占70%左右,又进一步分为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三大类,T/NK细胞型淋巴瘤占30%,主要分为高度侵袭性和侵袭性两大类,少数病理类型属于低度恶性淋巴瘤。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淋巴瘤的分类还在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如何引起的
一、病因:
1.遗传学异常(20%):
通过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存在染色体方面的异常,因而成为恶性淋巴瘤患病的高危群体。
2.免疫缺陷性疾病(30%):
严重临床免疫缺陷的原发免疫缺陷性综合征(PIDS),是人类发生恶性肿瘤的最高危险因素之一,而继发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或同种器官移植和某些非肿瘤性疾病医疗所导致的免疫持续抑制状态,造成了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发生明显上升。
二、发病机制:
由于淋巴细胞的分化阶段不同,因而在受侵的淋巴结或淋巴组织中可出现不同阶段的瘤细胞。在同一病灶中,可有低分化的瘤细胞,也可有分化较为成熟的细胞。随着病变的进展,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类型可有转变,如结节型可转变为弥漫型。
增生的肿瘤组织可呈单一细胞成分,但由于原始多能干细胞可向不同的方向分化,有时细胞成分可是两种以上或多种多样的。
近年来由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已有可能辨别不同分化阶段的T、B淋巴细胞。
发生于包膜下皮质胸腺细胞的肿瘤通常是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所有其他T细胞淋巴瘤都是来自比较成熟的T细胞,CD4阳性,其中包括成人T细胞淋巴瘤(ATL)、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多数所谓的周围性T细胞淋巴瘤(国际工作分类中的弥漫大细胞、免疫母细胞和混合性淋巴瘤)及半数以上的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一些周围T细胞淋巴瘤、近半数的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一些Tγ淋巴增生性疾病,CD8阳性。
B细胞淋巴瘤的特异性抗体较少,但有表面免疫球蛋白表达。最早期的B细胞表面有CD10、CD19的表达,细胞内有终端转移酶并有重键基因的重组。以后细胞表达CD20,细胞浆内产生μ重键,K轻键基因的重组、λ轻键基因的重组及终端转移酶脱失。这些代表发展中的前B细胞阶段。细胞丢失CD10的表达以后即成为不成熟的B细胞,表面有IgM表达。以后细胞表面表达CD21受体(C3d)膜上产生IgD和IgM。所有B细胞的发展阶段都是在抗原刺激下发生的,同时免疫球蛋白基因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被启动而分泌。此后,细胞丢失CD21、CD20和表面免疫球蛋白,获得浆细胞的标记物PC-1和PC-2分泌免疫球蛋白。这是细胞滤泡中心B细胞的发展过程,发生恶性变后即成为淋巴细胞淋巴瘤。
滤泡中心B细胞的成熟和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启动均受T辅助细胞调控,但也有一些不明的B淋巴细胞。套细胞区的B细胞似乎相对比较少受T细胞的影响,这些细胞CD5阳性,这是一全T细胞标记物,似乎也与免疫球蛋白无关。
多数急性淋巴细胞的白血病来源于前B细胞,Burkitt淋巴瘤及白血病来源于表面IgM阳性的不成熟B细胞,多数滤泡性和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来自成熟的或活化的B细胞。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综合征)和多发性骨髓瘤则来自分化的终末阶段,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达CD5,弥漫性中等分化淋巴瘤表达CD5及CD10,可能说明这些是来自套细胞区而不是滤泡中心的B细胞。
有些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及临床表现还很混乱。弥漫大细胞淋巴瘤可能最不均一,可来自B细胞、T细胞及组织细胞。所以,这些病人的预后不完全取决于临床分期。成人T细胞淋巴瘤从免疫表型来说是来自成熟的T细胞,但临床表现很凶险,像来自不成熟T细胞的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不同基因在其中的作用。
霍奇金淋巴瘤会不会复发呢
经过化疗或者联合放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肿瘤患者,并非就彻底根除了肿瘤细胞,这种完全缓解只是一种临床意义上的初步治疗成功,实际上此时体内还残留几十 万、上百万的肿瘤细胞,只是用普通的CT、B超、甚至PET/CT和血液学检查难以检测到而已。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虽然初治的有效 率很高,完全缓解率也很高,约1/4至1/3的病例会复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复发率就更高了。而绝大多数惰性淋巴瘤是不可治愈的,或早或迟几乎都会复发。目前,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仅对于滤泡性淋巴瘤有比较肯定的结论,认为单药维持治疗,每2-3个月一次,可以延缓复发的时间,是否能够减少复发的概率还不得而知。对于其他B细胞淋巴瘤类型,结论不是非常肯定,通常要依据具体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过程综合分析。对于其他类型淋巴瘤,还没有预防复发的确切、有效的措施。因此,淋巴瘤治疗结束后绝不能掉以轻心,仍然需要定期复查。通常治疗结束后的前两年复发的风险比较高,因此复查的频率要高一些,通常3-4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后可半年复查一次,五年后可改为每年复查一次,坚持终身。虽然通常把治疗后五年不复发作为肿瘤治愈的判断标准,但是不同类型淋巴瘤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在治疗结束后20年也有可能复发,惰性淋巴瘤由于不能根治随时都有可能复发,而伯基特淋巴瘤在治疗结束一年后就很少复发了。
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已经因为该病而失去生命,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于该病没有多少了解,无法发现该病,往往会延误病情。那么,恶性淋巴瘤有哪些临床表现呢?下面就来看看相关内容的介绍吧:
恶性淋巴瘤是具有相当异质性的一大类肿瘤,虽然好发于淋巴结,但是由于淋巴系统的分布特点,使得淋巴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几乎可以侵犯到全身任何组织和器官。因此,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同时按照不同的病理类型、受侵部位和范围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局部表现 包括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表面光滑、活动,扪之质韧、饱满、均匀,早期活动,孤立或散在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晚期则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或形成溃疡;咽淋巴环病变口咽、舌根、扁桃体和鼻咽部的黏膜和黏膜下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组成咽淋巴环,又称韦氏环,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鼻腔病变原发鼻腔的淋巴瘤绝大多数为NHL,主要的病理类型包括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胸部病变纵隔淋巴结是恶性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多见于HL和NHL中的原发纵隔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前体T细胞型淋巴瘤。胸部X线片上有圆形或类圆形或分叶状阴影,病变进展可压迫支气管致肺不张,有时肿瘤中央坏死形成空洞。
有的肺部病变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改变,此时临床症状明显,常有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继发感染可有发热;恶性淋巴瘤可侵犯心肌和心包,表现为心包积液,淋巴瘤侵犯心肌表现为心肌病变,可有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等表现;腹部表现脾是HL最常见的膈下受侵部位。
胃肠道则是NHL最常见的结外病变部位。肠系膜、腹膜后及髂窝淋巴结等亦是淋巴瘤常见侵犯部位;皮肤表现恶性淋巴瘤可原发或继发皮肤侵犯,多见于NHL;
骨髓恶性淋巴瘤的骨髓侵犯表现为骨髓受侵或合并白血病,多属疾病晚期表现之一,绝大多数为NHL;
神经系统表现:如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病、感觉或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多发性肌病等其他表现。
恶性淋巴瘤还可以原发或继发于脑、硬脊膜外、睾丸、卵巢、阴道、宫颈、乳腺、甲状腺、肾上腺、眼眶球后组织、喉、骨骼及肌肉软组织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注意鉴别。
恶性淋巴瘤的危害是很严重的,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一定对该病的症状有所了解了,也可以根据上述的介绍,来及时的发现该病的出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的制止疾病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淋巴瘤治愈后会不会复发
目前,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仅对于滤泡性淋巴瘤有比较肯定的结论,认为单药维持治疗,每2-3个月一次,可以延缓复发的时间,是否能够减少复发的概率还不得而知。对于其他B细胞淋巴瘤类型,结论不是非常肯定,通常要依据具体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过程综合分析。对于其他类型淋巴瘤,还没有预防复发的确切、有效的措施。
因此,淋巴瘤治疗结束后绝不能掉以轻心,仍然需要定期复查。通常治疗结束后的前两年复发的风险比较高,因此复查的频率要高一些,通常3-4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后可半年复查一次,五年后可改为每年复查一次,坚持终身。虽然通常把治疗后五年不复发作为肿瘤治愈的判断标准,但是不同类型淋巴瘤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例如,霍奇金淋巴瘤在治疗结束后20年也有可能复发,惰性淋巴瘤由于不能根治随时都有可能复发,而伯基特淋巴瘤在治疗结束一年后就很少复发了。
检查的项目依病变部位、病理类型而定,总之,原来的患病部位是复查的重点,其他部位及血液学检查也要兼顾。
PET/CT是当前一种重要的医学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够显示肿瘤病灶的大小,还可以显示肿瘤内部的代谢活性,尤其对于淋巴瘤,常规CT/B超有时候难以判断稍大的淋巴结是正常淋巴结?淋巴结增生?还是淋巴瘤侵犯,此时PET/CT就具有较好的判断价值。但是每种医学检查手段都有自身的局限性,PET/CT也不例外,高度敏感性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误诊率,此外价格也比较昂贵,而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目前在淋巴瘤界,对于PET/CT用于霍奇金淋巴瘤的 期、评效检查是持肯定态度的,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评效检查手段也是比较肯定的,在其他类型淋巴瘤分期、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还存有一定争议,主要与操作水平、判断标准和疾病特点有关,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是否需要做主要根据病例的临床特点而定。这种争议有望在2013年得到解决。
但是,通常不把PET/CT作为常规的随访检查手段,只有在临床上可疑病情复发,或者某些B细胞低度恶性淋巴瘤可能向侵袭性淋巴瘤发生转化时,为判断病情或者指导更加精确的病灶定位活检,一般才会考虑进行PET/CT检查。
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系统肿瘤病理分类标准”,目前已知淋巴瘤有近70种病理类型,大体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因此对淋巴瘤的治疗也是有针对性的。
一 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在我国,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9%~10%,是一组疗效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分两大类,共五种类型,即四种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一种以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的霍奇金淋巴瘤。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结节硬化型和混合细胞型最为常见,治疗方案相对简单经济,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生存率也比较高。
局限期(Ⅰ~Ⅱ期,早期)霍奇金淋巴瘤可以选择化、放疗联合的治疗模式,也可以单纯选择ABVD方案化疗。
早期患者如果伴有比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以及晚期患者,则予以BEACOPP方案为首选的一线治疗方案,必要时也可以联合放疗。
二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
在我国,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比率高,并且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B细胞型和T/NK细胞型两大类。
1 B细胞型淋巴瘤占70%左右,又进一步分为高度侵袭性、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三大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可谓为阶段性治疗,
①Ⅰ~Ⅱ期、没有危险预后因素的患者可以选择美罗华+CHOP的化疗方案3~4个周期,根据病情可联合局部放疗,不宜放疗者可行6~8个周期化疗。
②Ⅲ~Ⅳ期、有危险预后因素的患者应该行 6~8个周期化疗。
2 T/NK细胞型淋巴瘤约占30%,主要分为高度侵袭性和侵袭性两大类。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淋巴瘤的分类还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①外周T/NK细胞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另一大类。即使初期治疗有效的患者也很容易出现复发或病情进展,因此,大多数采用弥漫大B细胞的Ⅲ~Ⅳ期、尤其是伴有多个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在获得缓解后建议继续进行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巩固治疗,有些病例甚至需要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②惰性淋巴瘤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大类型,包括多种B细胞和T细胞亚型。这组淋巴瘤进展较为缓慢,可以长期带病生存,甚至不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即使进行大强度的治疗也无法保证根治这组淋巴瘤,而适当的观察或小强度的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让患者生活的更加乐观、更接近健康人的生活状态。因此,在没有严重的症状或不适,病情进展不快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推迟治疗的时间。但部分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能会进展成侵袭性淋巴瘤类型,此时就需要积极治疗。
不同的淋巴瘤类型,治疗的原则不同,治疗方案和疗程也不同;即便是同一种类型,不同的分期、不同的部位和预后条件、不同的年龄,治疗也不完全相同;血象、肝肾功能、心脏疾病、糖尿病、肝炎等都会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药物剂量的调整。
尽管临床表现多样,诊疗过程复杂,不易早期诊断,但幸运的是淋巴瘤现在已经成为不多的可以完全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淋巴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成为恶性肿瘤中进步最快的领域之一,目前通过化疗或联合放疗,大部分淋巴瘤类型有希望得到治愈或实现长期生存,甚至分期极晚、症状很重的一些病例,正确治疗后仍然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滤泡性淋巴瘤3期疗法
滤泡性淋巴瘤3期治疗:
滤泡性淋巴瘤是对化疗和放疗最有效的恶性肿瘤之一。另外约25%的病人可以发生自发缓解——经常是暂时的。对于一个无症状的老年病人,开始观察等待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对于极少数局限性滤泡性淋巴瘤,受累野的放疗将会产生极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需要治疗的病人,以前单药瘤可宁或环磷酰胺或联合化疗方案CVP或CHOP最经常被应用。
最近几年多个临床试验已证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含氟达拉滨方案或R-CVP或R-CHOP方案更有效,已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年老或体弱患者的一线方案可选择单药烷化剂(瘤可宁或环磷酰胺),但更推荐利妥昔单抗单药应用。
而且已经证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能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标记放射性同位素的单克隆抗体的疗效也得到肯定。肿瘤疫苗的试验是令人鼓舞的。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复发的滤泡性淋巴瘤病人产生高的完全缓解率,可以产生长期缓解。
预后
滤泡性淋巴瘤有很高的比例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每年7%)。大约40%病人在病程的某个时候重复活检被证实有转型,而死检时几乎所有病人有转型。这种转型常常因局限性的淋巴结快速生长和发生全身症状诸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而被预知。尽管这些病人预后很差,但加强的联合化疗方案有时候可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完全缓解。
在对滤泡性淋巴瘤3期治疗有一些了解,改善滤泡性淋巴瘤3期的时候,患者要注意一定要长期进行,这个时候病情比较严重,治疗时间一定要长些,否则很难控制疾病,这点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也是要注意的,避免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