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乃临床小疾,但若取得全功,并非易事。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已有广识,然常法之外,仍乏特效之法。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名,依其症状,审其病机,当属中医痞满症。中医治痞,独有其长,临证审机,谨慎处方,加以人文关怀,临床多效。 先贤传秘,流芳后世,治痞之法,分而治之:脾胃虚寒者,脾阳受损,失于温煦,气机不通,故施以温中散寒之法;肝郁气滞者,肝气横逆,脾胃升降失职,故治以疏肝理气之法;脾气虚弱者,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无力推动,故以益气健脾之法;寒热错杂者,寒热互结,阻遏中焦,气机不通,升而不降,降而不升,故理以辛开苦降之法;饮食内停者,食滞胃脘,胃腑失和,气机壅塞,故以消食导滞之法等等。 笔者临证二十余载,追溯往昔临诊,或有投药即效,或初而有功,久而无效,或有数剂难愈,折磨至极,思之审之,疑常法之外,尚有变法,探本穷源,略悟一二,分而述之,共享同道。 理气当适度 痞满病机乃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其本在五脏,标在气机,故众医皆治于理气一则,若病人实属肝郁气滞,则药入病所,症状自消。然痞者,非肝郁气滞一证则已,若一味理气,则只见表象,未识本机。痞满之本乃脾胃虚弱,胃肠怠惰,无力运转,气机不通,停滞中焦,因而发痞,遂当健脾,如车灌油,如树浇肥,油输车中,则动力增,轮转车起,脾亦如此。痞满之疾,亦有气滞之实,脾弱之虚,临证之时,当分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大法,遂脾虚者,宜当健脾运脾,予脾之动力,投以参、苓、术、薏等君子汤之辈,绝非枳壳、厚朴、木香理气之属所能根及也。 脾贵于运,五行之中,脾属土,脾健则土壤肥沃,万物生长,然勿投理气之剂过也,药过病所,变生他症,故当中病即止,如《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脾喜燥恶润,胃喜润恶燥,然绝非全部于此。脾虚湿盛者,理当健脾燥湿,此乃常法也,倘若燥之过猛,辛散量极,则脾燥而不运,此为太过,反伤脾气也。胃者,主受纳也,藏水谷精微,故不能损其津液,理应润之降之,倘若润之过度,则壅塞于胃,水谷食物,停于胃中,难于运化,气机壅滞,亦发痞满;另脾胃本弱,再因饮食自倍或恣饮酒浆,脾胃难以运转,水谷水液停蓄,壅塞中焦,此时虽有腹胀口干,不可再滋阴养胃,思之慎之。盖脾者,不可燥湿过猛,胃者不可润之过极也。 升降需有衡 《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谷代谢,五脏协作,升降有序,犹如车轮,脾胃为毂,统筹运转,为枢为纽,肝胆如辋,左右升降,气机旋转,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痞满之证,医者多治以通降胃气,以其胃气不降,气机不畅,水谷难下,滞而为痞,遂降胃气,投以旋覆花、代赭石、莱菔子之类,以通气机。然进而思之,气机运行,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周而复始,岂可只降胃气者乎?若使人身健壮,必气盛血充,气机升降,有升有降,上下调畅,则脾运无阻,五脏安和,诚如《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消痞之法,不可过降,降而又降,如丹溪言:“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应两者兼之,脾胃同治,升降共调,治宜寻仲景泻心汤之意也,倘若降之过极,则气机不升,中气下陷,如林佩琴《类证治裁》记载:“以人生五十后,升气少,降气多,渗利太过是降而益降,未免重竭其阳,泻多则亡阴,谓亡其阴中之阳”,故治痞亦当循《内经》“下者举之”之法也。 心理莫忽视 《内经》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若人春秋百岁,必心神合一,天人相应,心无烦恼,断绝杂念,清心寡欲,方能享其天年。今时之人不然也,心负重任,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抬头工作,低头家务,如此繁重,何谈清心?然“过思伤脾”“思则气结”,《内经》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结日久,肝郁脾壅,疏泄不利,运化失职,气阻中焦,壅塞不通,滞而痞成。 故痞满者,虽病脾胃,然不可忽略于肝,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肝木脾土,五行生克,疏肝者,亦当护脾,健脾者,亦当疏肝,肝疏脾运,升降复原,则气机始畅,中焦始宽也。 临证之时,对证施药,此乃大法,然单汤独药,何以告愈?故尊于成无己“因人制宜”,鉴于疏肝健脾,行气解郁之上,酌以清心安神之品,且劝以安抚慷慨之语。则健脾理气调其身,清心善语梳其心,身心和合,内外如一,痞消满除不远矣。当今西学博大,西人言其脑肠相连,名脑肠轴,中有驿使,名脑肠肽。余思两者,颇为相似,其中必有相仿之理,待于后世深思。 参药理用药 痞满者,脾胃之疾也,脾胃受损,则治以健脾和胃也。然西药中有一药剂,既非扶正,亦非祛邪,名胃黏膜保护剂,药入胃中,形如屏障,如伞遮雨,如树抵风,使脾胃不受六淫、内伤之邪侵犯,此乃良药也。然“满山芳草仙人药”,岂无保脾护胃者栽?非也!满山芳草,益脾胃者,比比皆是,亦可护其脾胃黏膜。譬如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本草崇原》记载:“黄白色为末作糊,性稠黏难脱”,以其性黏稠难脱者,21nx.com故可附于胃肠内壁,如兵之铁甲,抵邪于外;又如海螵蛸,味咸性温,制酸收敛,如《现代实用中药》记载:“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另凤凰衣乃鸡蛋壳内膜,味甘、淡,性平,微有腥臭气,具有养阴收敛的功效,其含有胶原蛋白、角蛋白、与黏多糖类相结合的复合蛋白质,对溃疡创面提供一层新的保持膜和屏障,是天然的黏膜保护剂,奇效甚妙。 阴津当固护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津液,胃纳而受之,脾运而升华,如《内经》云:“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然痞满者,气滞日久,必耗损胃阴,或郁而化热,灼伤阴液,或阴血不生,胃阴难复。故治痞者,不可忽略养阴也,鉴《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香燥,胃喜柔润也。” 痞者,虽病于胃,然独养胃阴,此非万全之策也。《内经》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盖病胃者,切不可只顾胃而弃他脏。若感外邪,化火伤肺,子病犯母,累及胃阴,胃不受纳,亦可致痞,此乃肺胃阴虚,须投以甘寒凉润之品,麦冬、沙参是也;若情志失常,郁而化火,损及肝阴,木郁克土,胃乃阳土,故胃阴亦损,胃气不降,气机不通,遂成痞满,此乃肝胃阴虚,当投以酸甘之品,白芍、木瓜是也,酸甘化阴,复肝胃阴,则痞满自除也;若思虑过度,暗耗心阴,心阴受损,母病及子,胃阴亦损,此乃心胃阴虚,治当以养阴安神,投以石斛、沙参、玉竹滋阴而安神,心胃同治也;若胃阴虚者,亦可致肾阴虚也,此所谓“胃者,肾之关也”,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之阴靠胃之水谷为其充养,故胃阴虚者,日久肾阴亦虚也;然肾阴为一身之阴,胃润而不燥,亦赖于肾阴滋养,故肾阴虚者,亦损胃阴,此胃肾同病,治当投以玄参、生地、龟板之品。故痞满者,必重胃阴,亦养五脏之阴,此亦历代医者之忠言。养胃益肾,滋阴育阴,此法不可疏遗也。 大凡疾病,言其病因,无非外感内伤,饮食情志;言其治则,无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然此乃常法,以此治病,十去其八,所剩其二,常法不效,需施变法。医者治痞,多施以常法,然于此之外,更需圆机活法,寻取变法,方能祛病除疾也。此为笔者多年临证所得,颇为浅浅,投此为砖,引他山之玉,望同道思之审之,齐攀中医之峰!
功能性消化不良如何诊断
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症状表现为断断续续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反酸)、嗳气等。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到医院检查,除胃镜下能见到轻型胃炎外,其他检查如B超、X光造影及血液生化检查等,
1)详细问病、系统查体:详细询问病史以了解患者的症状类型,判断症状的来源和性质。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有无精神刺激、抑郁、焦虑,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检常无阳性发现,但要特别注意营养状态,腹部压痛的部位和范围,肝脾有无肿大。
2)实验室检查:为排除器质性病变,下列项目应作为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粪隐血试验,肝、肾功能,血糖,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
3)器械检查
A.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肝胆胰B型超声、胃镜应作为常规检查,不愿或不适应胃镜检查者可行气钡双重造影。
B.CT或ERCP:个别患者B型超声不能明确者,必要时尚需做CT或ERCP。
C.体表胃电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过缓比较多见,也可有胃动过速或节律失常。都不能检查出不正常的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吃什么 功能性消化不良推荐食谱
普洱茶12克,大米100克。先将普洱茶加清水煮取茶计,然后将茶计与大米同故锅內煮粥,亦可食用。
山楂.神曲.陈皮各5克,麦芽30克,获苓、法半夏、连翘各10克,大米100克.砂糖适量。先将上述材料煎取出汁,然后将计与大米放入锅內煮粥,粥熟后加人少量砂糖即可。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
本病可能与胃动力及感觉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弯曲杆菌感染及胃十二指肠炎、精神、应激及环境因素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诱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为发病诱因比较常见。精神紧张或抑郁状态下,胃的运动与分泌减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郁,灰心时,肠蠕动呈抑制状态,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状态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的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症状体症]
1.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不适;2.腹胀;3.嗳气;4.早饱;5.厌食;6.恶心7.呕吐;8.反酸;9.烧心;10.胸骨后不适或疼痛;11.反胃;12.不安、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心悸、手足多汗、血压偏低等。
[诊断依据]
1.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超过三个月;2.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3.实验室、超声波、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4.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精神病等;5.无腹部手术史;6.追踪2 ̄5年,2次以上胃镜复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
如何区分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正确区分器质性消化不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与关键。器质性消化不良可通过有关检查显示相关病因,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肿瘤等,也包括全身性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如糖尿病性消化不良、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等。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师对于“报警症状和体征”应予足够的重视, 一旦出现,应立即给予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
目前认为,报警症状和体征包括:45 岁以上近期出现症状;消瘦、体重下降大于3 千克;贫血、呕血、黑便;黄疸;发热;吞咽困难;腹部肿块;症状进行性加重;内科治疗无效。常用的一线检查方法有:血常规、血沉、粪潜血试验、电子胃镜、肝胆胰超声;进一步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胸部X 线检查等。值得强调的是,电子胃镜检查在消化不良的诊断中尤为重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应该是排除诊断,即排除器质性消化不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排除。
按照罗马Ⅱ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持续或反复上腹正中部疼痛或不适;所出现的症状没有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症状与排便无关;上述症状在近12 个月内至少出现12 周,症状可以间断性出现。亦可进一步根据病人存在的不同症状,分为3 型:溃疡型、运动障碍型、非特殊型。
如何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
(1)按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2)避免摄入过于油腻、辛辣的饮食。
(3)避免贪食过冷、过烫的食物。
(4)进餐期间避免腰带过紧。
(5)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睡眠。
功能性消化不良怎么办
一、健脾益气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的功能异常有关。脾之与胃,相互制约,协调互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内在的损伤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主要因素。况且功能性消化不良易反复,多病程较长,久病必虚。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基本内因。脾气主升,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及津液水湿,胃气主降,为脾行其受纳、腐熟之功。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升胃降,升清降浊,共同腐熟水谷,调整胃肠道正常的运动功能。
二、调理肝脾
功能性消化不良部位在胃,但与肝密切相关。肝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微,并顺降于肠,其问有赖于肝的疏泄条达。肝与脾胃功能失调可互为因果。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为木强乘土,可出现胃脘饱胀、嗳气、呕吐等症状,属实。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肝气乘脾,脾土受伐,为土虚木乘,亦可出现上述症状,属虚。临床辨证时,要辨清虚实。治疗前者以“抑木”为主,后者以“培土”为主。治疗上以疏肝和胃,宜四逆散加减。
功能性消化不良会传染吗
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属于传染病的范畴,但是某些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症状的因素,例如幽门螺杆菌是可以在人群之间传染的。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一、西医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要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2、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对所患疾病的恐惧和疑虑;失眠、焦虑者可于睡前口服适当镇静催眠药。
3、药物治疗:FD尚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对症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适用以上腹痛伴有反酸为主要症状者,可选择碱性制酸剂或酸分泌抑制剂,如西咪替丁等H2受体拮抗药或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药等。
(2)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者。多潘立酮为周围性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常用剂量为10mg,3次/d,饭前15min服;西沙必利为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用量为5~10mg,3次/d,餐前15~30min服用,疗程2~8周。但西沙必利可致腹鸣、稀便或腹泻、腹痛和心肌QT间期延长等副作用,故现已较少应用,心脏病人更应慎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为中枢性及周围性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因长期服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大,故现已少用或不用。近年来新的促胃肠动力剂,如莫沙必利、依托比利等也可选用,莫沙必利常用剂量为每次5mg,3次/d,于餐前1/2h服用。对疗效不佳者,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可轮换用或合用。
(3)抗H.pylori治疗:对小部分FD伴有H.pylori感染的患者应加用杀灭H.pylori药物,一般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疗法。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明显焦虑、紧张、抑郁等症状者可试用抗抑郁药,但起效较慢。常用药有二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25mg,2~3次/d;具有抗5-羟色胺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氟西汀20mg,1次/d等,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副作用。
(5)其他:可用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凝胶、铋剂、硫糖铝、麦滋林-S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
1、实证
(1)邪热内结:
治宜清热消痞。代表方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胸闷加瓜蒌,恶心呕吐加竹茹,口渴加花粉。
(2)饮食积滞:
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代表方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枳实、连翘)。
(3)痰湿内阻: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平胃二陈汤(苍术、半夏、厚朴、陈皮、茯苓、甘草)。气逆噫气不除加旋复花,胸膈满闷加瓜蒌、薤白,痰黄,口干加黄芩。
(4)肝郁气滞: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代表方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炒山栀、神曲)加味,气郁甚加木香、枳壳,痰多加陈皮、半夏。
2、虚证:
治宜健脾理气。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内金、枳壳)。若脾阳虚,加干姜,温运中焦,振奋脾阳。命火不足加附子、肉桂,脾肾同治。若脾虚而又水热互结、虚实相兼者,可用仲景泻心汤意,既调补脾胃,又辛开苦降,和中消痞。半夏、黄芩、黄连、生姜、干姜、党参、炙甘草、大枣。
3、中药
(1)香砂六君子丸(《中国基本中成药》):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治脾虚气滞,胃部胀痛。
(2)枳木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化食,行气消痞,治脾虚气滞食积,胃胀胃痛。
(3)平胃散(《实用中成药手册》):燥湿运脾,宽胸消胀,治湿浊中阻,胸满腹胀。
(4)香砂养胃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祛湿,和胃畅中,消胀除满。
(5)加味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消食导滞,利湿和胃。
(6)越鞠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解郁舒气,和胃消食。
(7)左金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泻肝清胃,治肝胃热郁,泛酸灼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