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反面教育不要忽视
孩子的反面教育不要忽视
当前,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常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实际上,希望通过这种做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较小。首先,并不是因为父母为孩子指明了榜样,孩子就只接触、模仿、学习这些榜样。那些父母所不期望的榜样,往往有时也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甚至去模仿和学习。其次,父母虽能在局部范围内为孩子提供相对单纯的环境,但孩子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孩子接触社会生活反面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因此,只注重正面教育,忽视反面教育,显然难以使孩子适应开放、复杂、多维、快速的社会环境。反面教育像正面教育一样,在子的教育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反面教育能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曲折与艰难。因为反面教育告诉孩子 :事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人们的合理要求也不是总能实现的。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其次,反面教育能激起孩子强大的内心能量。因为生活的反面往往最好心得不到理解,美好的事物、有价值的东西受到挫折。而这些常常能使孩子产生一种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力量,产生一种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三,反面教育能使孩子产生克服反面现象出现的心理需要。反面现象常常让孩子看到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从而使孩子在感到同情、惋惜、愤怒的同时产生一种自觉克服反面现象的心理需要,而这正是父母教育的目的之一。
第四,反面教育能加快孩子的社会进程。如果让孩子始终生活在过分单纯、受到保护的气氛之中,那么这种孩子将来肯定是脆弱的,经受不了社会的风吹浪打。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受一些挫折、失败,能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头,体会一下逆境的滋味,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从而加快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当然,反面教育也须慎重进行:
父母要能把握反面现象。遇到反面现象时,要能分析危害,找出原因,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如此。只有这样,孩子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才知道如何处理。
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搜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将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再也不会,就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孤立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请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他们有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的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神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在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至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做好胎教孩子不哭闹
人们一般认为婴儿都是喜欢哭闹的,这是个错误的认识。胎教好的孩子大多情绪稳定,不大喜欢哭闹,就连晚上也比较安静。他们的特征是,接受能力强,学会语言早,成长顺利。相反,如果胎教进行得不好,那么孩子就爱哭,晚上也经常哭闹,照顾他会特别花费时间。
那么,良好的胎教又包括哪些内容呢?家长在确定怀孕后,努力向腹中的胎儿传达关爱,使得彼此心意相通,这就是良好的胎教。相反,如果夫妇二人不努力和胎儿互通心意,反而相互争执,或者母亲承受太多的压力,这就不是成功的胎教了。接受了良好胎教的婴儿,一出生就具有让人惊讶的右脑能力。家长一定要了解这一事实。
令人惊讶的右脑能力又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能与胎儿心意相通,胎儿就会获得与母亲一致的一体感,那么孩子就有运用心灵感应(用心灵来相互感知想法的能力)的能力。所谓心灵感应是指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沟通的能力。右脑是心灵作用下的大脑,心灵感应是右脑的基础能力。
当今的教育由于忽视了心灵的作用,所以一直没能将人类与生俱来的伟大潜能发掘出来。
如果不了解胎教,心不在焉地养育孩子,将来的育儿过程就会十分辛苦。相反,若是能够在胎儿期努力与孩子沟通心灵,不仅会生出一个能力超群的宝宝,而且将来的育儿过程也会变得十分轻松快乐。
小提示:在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准爸爸准妈妈们越来越无法忽视胎教在育儿过程中的重要性。您可以从现在开始重视胎教,快乐轻松迎来可爱的宝宝。
对孩子的逃生教育不可忽视
第一、灌输给孩子逃生意识
虽然说孩子所处的学校环境相对安全,但是意外事件也是不可控的,故而要让孩子有一个清楚的逃生意识,遇见坏人或是地震等突发事件,应当果断逃生,学会自救自助,不要在原地等待着救援,容易错失最好的逃生机会。
第二、转身跑
若是有坏人冲进了学校或是幼儿园,此时孩子一定要转身跑开,跑到离坏人越远越好的地方,往人多的地方跑同时向大人们求救。
第三、藏在安全地带
如果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环境,例如在班级中,此时若是坏人进入了班级,孩子要有马上躲藏起来的意识,尽量不要让坏人发现自己,能够关上门就关上门,能够躲起来就躲到坏人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出声,别让歹徒注意到,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第四、记住求救电话
爸爸妈妈要孩子从小能够记住一些求救电话,像是110,119,120等,父母的电话号码一定要背熟,孩子是弱者,他们一定要有保护自己安全意识,等确定安全之后,第一时间给父母或是公安局打电话。
第五、不和陌生人说话
很多常用的骗人伎俩就是诱哄宝宝跟自己说话,从而降低宝宝的警惕性,针对于这个情况,父母要在宝宝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意识,不要跟陌生人随意说话,即使他说认识爸爸妈妈或是老师也不要轻信他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送孩子们上学比较安全。
第六、实战联系
想让孩子能够牢记逃生技巧,那么通过实战训练可以有很好的成效,因为孩子对于一些道理以及话语可能没有那么上心,现在很多学校都会安排模拟的逃生教育,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总结:逃生教育刻不容缓,事关宝宝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一个个幸福家庭的维系,故而逃生教育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让我们齐心协力,将逃生教育进行到底吧。
这三种家庭教育最易被孩子接受
四种不当的教育方式
1、收买
为了能刺激孩子而达到父母想要的目的,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许诺,如果他做或不做某件事就能得到奖赏等,这种就属于收买,并不能激励孩子坚持不断的努力。孩子反而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且学会讨价还价,如果不给奖赏,就不会规规矩矩,还会提出更无理的要求。
2、威胁
经常听到很多爸妈用威胁的口吻对孩子说“你再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了”,大人心目中认为十分有用其实在孩子身上不一定有效果。孩子的自主权受到挑战,自尊就会受伤,有时甚至和大人对着干,显示自己不是胆小鬼。
3、保证
孩子和父母应该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的,父母不用给孩子保证什么,也不用要求孩子作出保证。父母如果必须依靠保证来强调自己说的话,那么没保证过的话就会让孩子认为是不可信的。
4、讽刺
讽刺孩子极大的阻碍了孩子的进步,也给和孩子之间的交流设下了障碍,孩子会反击父母挖苦的语言,亲子间筑起一层屏障。因此,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不应使用挖苦、讽刺语言,降低孩子在自己或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孩子比较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
1、少命令,多商量
比如孩子该做作业了,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时间到了,你作业是不是该做了?”,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不能看电视了,马上去做作业”。商量的语气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尊重,比较愿意听话。
2、少训斥,多引导
家长越尊重孩子,孩子越自尊,越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赢得他人的尊重。不过具体情况还是得具体对待,孩子有坏习惯、坏品行时,家长没必要委婉,要平等严肃的和孩子谈话,指出危害性并要求孩子改正。
3、少窥探隐私,多交朋友
有的家长喜欢掌握孩子的一言一行,所以就翻看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这让孩子非常反感。家长想要了解孩子,可以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聊天,问问孩子的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自然会把父母当做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余也要让孩子接触社会反面现象,让孩子适应社会的复杂一面。通过反面教育让孩子知道做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正当合理的要求也可能没法实现,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给孩子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现象,促使孩子产生同情心和责任感并同时产生克夫反面现象的心理需要。总之,让孩子体验体验一些反面现象,可以体验逆境的滋味,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有很大帮助。
让宝宝刷牙的窍门 反例震慑法
适当的通过反面教材吓吓他,通过示例、绘本、动画片等让孩子知道不刷牙会造成的后果,会长蛀虫会引起牙疼,牙齿会坏掉,牙齿坏掉了就不能吃喜欢的东西等。
不要忽视保护孩子嗓子
有些孩子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在吵闹时或者被欺负,总会发出尖锐的喊叫声和哭闹声,但专家表示。
另外,除了大声喊叫外,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增殖体肥大和慢性鼻旁窦炎的小儿,由于分泌物附着于咽喉壁上,使孩子常常不由自主地频频作“咯咯”的清嗓声,久而久之会损伤声带。有些听力不良的孩子,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也会损伤声带。严重的儿童期声带损伤可能影响声带的发育,直到孩子的青春变声期也无法恢复。
儿童声带损伤的预防方法
・避免扯开嗓门叫嚷
上课发言要举手,别人发言无论对错,听完以后再表达意见,不要大声喊叫打断别人。这样既可以保护声带,又可以培养良好的礼貌修养。
・不要长时间讲话
每次讲话后要休息一段时间,喝口水。在背景声音嘈杂的环境中尽量少讲话,以免孩子需要直起喉咙喊叫才能让对方听见。长时间说话后,不适合立即吃冷饮或喝冷开水,平时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在孩子的变声期,这样可以避免孩子的声带黏膜遭受局部性刺激。孩子感冒和咳嗽时,尽量让他少发声,从而减轻由于生病引起的声带充血水肿。
・唱适合的歌曲
有的孩子在唱歌时,喜欢选一些“吼叫”型的歌曲,以为吼得越响越好,这样很容易引起声带损伤。
・积极治疗与声带相关的五官疾病
如果孩子出现声带小结,医生没有建议手术治疗,要注意保养。一般,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由于内分泌的变化,小结会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