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香肠的历史和现状
莱芜香肠的历史和现状
莱芜香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起初只有一个品牌叫“顺香斋”,乃清朝道光年间,历城县人苏之亭从济南经博山后迁到吐丝口(现在的口镇),在士绅名流镇长宁子斌的支持下研制生产的。它以细嫩、香醇、味美的“莱芜猪”猪肉作原料——瘦肉70%、肥肉30%,按百斤肉、十二斤半酱油、二斤半食盐、一把干肠衣配比,外加砂仁、八角、边桂、花椒、石落子、丁香等辅料,经刮肠、切肉、拌馅、灌肠、晒肠、煮肠、晾肠等工序制成。具有营养丰富、美味清口、餐有余香、增进食欲及蝇不叮、虫不蛀、久贮不变质的特点,有“肴上肴”的美誉。苏之亭去世后,苏若宴子承父业出任经理,20世纪30年代每天卖香肠近百斤。
解放前,口镇顺香斋规模很小,经理、厨师连同店员只有6人。1947年莱芜战役时,该店遭受严重破坏,幸运的是尚存一部分老汤和60多只残破酱缸。次年下半年,店员郑连城召集该店人员重整店铺,集资入股,开张营业。1955年,顺香斋店改为公私合营企业,职工增至10余人,资金总额4000余元。1956年,顺香斋店改为国营单位。1984年,该厂职工已发展到55人,贷款100多万元,对加工技术进行了改造。之后,生猪屠宰—剔骨—绞肉—搅拌—灌制—晾晒—蒸煮—包装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流水作业,到1985年末,年产香肠达到了40多万公斤。同时,口镇集体、个体和联户办的香肠加工企业一涌而上,又逐步发展起了玉香斋、义香斋、源香斋、正香斋、汇香斋等30多个加工厂,以顺香斋为龙头,迅速扩展,使口镇香肠年产量达到60多万公斤。
20世纪90年代后,各地香肠产品达到上百种,新开发出的具有德国风味的火腿、烤肠、蒜肠、啤酒肠等产品也开始走向市场。顺香斋这一知名品牌,经历了沉浮波折,曾一度在市场上失去了信誉。进入新世纪,具有远大眼光的莱芜人重整资源,重树顺香斋品牌形象,使顺香斋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重又占据了香肠业“大哥大”的地位。另外,方下茂源堂生产的“茂牌”枣肠、莱芜宾馆加工的“凤魁”香肠、乡村季风食品公司创新的“鲁香斋”香肠以及回族群众制作的清真牛肉香肠等,也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定份额。口镇下水河村顺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香肠产业,形成了家家户户加工香肠的局面,撑起了莱芜香肠的半壁江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香肠加工专业村。
莱芜香肠的制作方法:
1.原料肉和辅料选择:选健康新鲜的精瘦肉为原料。必须除去筋腱等结缔组织和碎软骨,以腿肉和臀肉为最好。肉质要有弹性,色泽鲜红。新鲜肉因粘着力强,可提高制品的保水能力。肠衣要求无异味,拉力强,有一定长度,直径为16~18毫米。
1.1 对莱芜香肠肠衣的选择
肠衣品质对香肠外观影响较大,一般用羊小肠。食盐用纯度在95%以上的精盐,要求无杂质,水分在2%以下,庶糖选用含水分和灰水少的精白糖。酱油是加工香肠的主要调味品(灌肠中不加),用量较多,对香肠风味影响较大,所以选用上等白酱油或优质特制酱油。曲酒是使干式香肠具有醇郁味的重要配料,要求使用优质曲酒。
2.切肉:将瘦肉剔去结缔组织和碎骨后,切割成长10~12厘米、宽2.5~3厘米的肉条,用清水洗泡,排出血水后沥干。
3.拌馅:将定量的瘦肉块和莱芜香肠配料掺在一起,静置2-3小时后在进行灌肠。
4.灌莱芜香肠:灌制前将肠衣洗净,泡在清水中,待其变软后捞出控干。灌肠有手工和机械两种。肉联厂都采用空气压缩灌肠机。灌制时把握肠衣的手,松紧要适当。避免肠内肉馅过多而胀破肠衣或肉馅过少,形成空肠产生气泡。灌制后的香肠,每24~26厘米为一小节,用水草绳结扎,然后在中间用小线再系结,使制品长度为12~13厘米。再用钢针刺孔,使肠内气体可排出。然后用清水洗净肠体表面的油腻、肠馅,使肠体保持清洁明亮,以利干燥脱水。
5.晾晒莱芜香肠:灌好洗净的香肠,用竹竿挂起,使香肠不相互接触,自然晾晒,转动一次香肠位置。日晒1~2天后,将香肠悬挂在通风良好的场所挂晾风干。
6.贮存莱芜香肠:在10℃条件下,可保存1~3个月。应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质量标准:色泽鲜艳,红白分明,表面干燥,无发白现象。具有特殊的香味,表面不应有较大横花纹,收缩皱纹较整齐。每条香肠长短相似,粗细均匀,肥瘦肉比例适宜。
莱芜香肠的特色:
莱芜香肠和外地粉色、红色香肠不一样,颜色是黑的,如同黑豆、黑米、黑麦、黑枣、黑芝麻、黑木耳等食品一样,黑色的健康象征,让莱芜香肠虽逾百年却依然流行不落伍。吃过正宗莱芜香肠的人,都对其美味赞不绝口。
红色、粉色香肠夏天存放离不开冰箱冰柜,吃着总觉淀粉要比肉还多。只含精肉的莱芜香肠自然存放,半年不会变质。把香肠切成蝉翼般的片状,和新鲜欲滴的小葱一起卷进煎饼,吃进多少都是口留余香,根本没有腻的感觉。
莱芜香肠不仅是莱芜当之无愧的一道名吃,还先后荣获“山东省优质食品”、“第十一届亚运会选用食品”、“山东市场畅销产品”、“山东名吃”、“山东著名商标提名奖”、“山东名牌”等荣誉称号。在莱芜不管是高朋满座的兴盛宴请,还是居家过日子的饭桌上,人们都能吃到美味的香肠。可以这样说,在莱芜的每个饮食商店几乎都有香肠的一席之地,就是在北京、济南、青岛、杭州等大城市,也能找到莱芜香肠的专卖店,说它横扫大半个中国毫不夸张。就是这样,在外地工作的莱芜人还是不断向老家人提出,去他们那里做客时别忘了带香肠和煎饼。
莱芜香肠的产地:莱芜 -
甲状腺肿营养与饮食疗法
1、多吃蔬菜 多吃下列食物:绿花椰菜、甘蓝莱芽、甘蓝、白花椰莱、芥末叶、桃、梨、黄色大芜菁、大豆、菠菜、芜菁。这些食物有助于压抑甲状腺制造荷尔蒙。
2、多吃海藻 海藻富含碘,甲状腺有吸收碘的能力,大剂量的碘进入甲状腺内能够破坏甲状腺,达到与切除甲状腺相同的目的。因此,碘可用来治疗甲亢。年龄在20岁以下,怀孕或哺乳期及有活动性肺结核或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禁用。
3、避免刺激物。 至少三个月禁吃乳制品,也避免刺激物、咖啡、茶、尼古丁、汽水等。臭豆腐中所含的物质会加重病情,甲亢病人应慎食。
4、多吃花生和凉性食物 花生有益于甲亢患者,可以常吃。有火旺表现者,可多食西瓜、菜豆、芹菜、金针菜等凉性食物。有阴虚内热表现者。可食用桑葚,甲鱼、木耳、百合、枸杞子、鸭子等食品。
5、多吃新鲜水果 可常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如苹果、桃、枣、柠檬、椰子、芒果、无花果、香蕉、柿等。花生、核桃、莲子、菱角、鸡头米等干果也可以常吃。
6、应该多食含碘的食盐。
甲状腺肿大患者适合吃哪些食物
1、多吃蔬菜多吃下列食物:绿花椰菜、甘蓝莱芽、甘蓝、白花椰莱、芥末叶、桃、梨、黄色大芜菁、大豆、菠菜、芜菁。这些食物有助于压抑甲状腺制造荷尔蒙。
2、避免刺激物:至少三个月禁吃乳制品,也避免刺激物、咖啡、茶、尼古丁、汽水等。臭豆腐中所含的物质会加重病情,甲亢病人应慎食。
3、多吃花生和凉性食物:花生有益于甲亢患者,可以常吃。有火旺表现者,可多食西瓜、菜豆、芹菜、金针菜等凉性食物。有阴虚内热表现者.可食用桑葚,甲鱼、木耳、百合、枸杞子、鸭子等食品。
4、多吃新鲜水果:可常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如苹果、桃、枣、柠檬、椰子、芒果、无花果、香蕉、柿等。花生、核桃、莲子、菱角、鸡头米等干果也可以常吃。
香芋的历史
据说清代香芋从美洲引入我国种植,海门、启东一带气候、土壤最适宜香芋繁殖生长,成为当地名菜,有香芋烧竹鸡、香芋烧茶干、凉拌熟香芋等佳肴。明清时上海、江苏地区已将香芋视为珍品。1504年上海县明代旧籍称,香芋形似马铃薯,果浓香,因马铃薯在上海叫洋山芋或洋芋,香芋因此得名。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大概内容是宝玉和黛玉讲闲话,黛玉要睡觉,宝玉怕她睡出病来,便编出扬州地方一个聪明伶俐的小耗子变香芋(香玉)的故事哄她:……小耗子道:“米豆成仓。果品有五种:一是红枣,二是栗子,三是落花生,四是菱角,五是香芋。”老耗子听了大喜,即时拔了一支令箭,问:“谁去偷米?……谁去偷香芋?”
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应道:“我愿去偷香芋……”有人质疑:是不是作者把芋艿说成是香芋?非也!《红楼梦》第五十回中曾讲到过大芋艿:“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将朱桔、黄橙、橄榄等物盛了两盘,命人带给袭人去。”说明曹雪芹把芋艿和香芋二物分得很清的。
香肠适合用什么肉 香肠放些什么调料好吃
根据个人口味看。
由于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导致香肠有很多类型,比如常见的广味儿香肠、川味儿香肠、贵州麻辣香肠、睢宁香肠、莱芜香肠、济南香肠等,使用的调料都会有所区别,而每个人对食物口味的偏好都不同,所以香肠放些什么调料好吃,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根据个人口味来看。
口香糖的历史
口香糖(chewing gum)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糖果之一。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有历史记载以前,人类的先辈就爱咀嚼天然树脂(resin),从中取乐,这是最原始的“口香糖”。几千年来,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都有嚼“胶”的习惯。如古希腊人会用树脂清理牙齿、确保口腔清新,印地安人爱咀嚼树干的液汁,中美洲的玛雅人爱嚼糖胶树胶(chicle)。 美国和口香糖有很深的情结,不只因为口香糖是美国的重要外销品之一,它还是美国发明史上的一个骄傲。我们今天吃的口香糖,就可追溯到1848年。当时美国的柯帝士(John Curtis)制造了第一个供销售和经过加工处理的口香糖。1869年,亚当斯(Thomas Adams)生产了第一个以糖胶树胶制成的口香糖商品。次年(1870年),他推出一种以甘草精调味的口香糖“Black Jack”,并把口香糖从块状改为条状售卖,大受欢迎,至今还可在市场上找到。 口香糖在1906年发明,不过第一类口香糖却太黏了,结果卖不出去,直到1928年,制作口香糖的技术终于有所改进,成功打入市场。首批口香糖是粉红色的,名为“Dubble Bubble”。无糖份口香糖则是在50年代面市。今天制作口香糖的材料主要是糖、糖浆、调味品、软化剂和胶基。 在墨西哥一带,自古就有咀嚼野梨树汁的习性;1860 年,美国的亚当斯将这种树汁凝固后贩卖,命名为 “吉库鲁”(咀嚼之意);接着,他又将吉库鲁的异味消除后,重新命名为“亚当斯树胶”而大量销售;1880 年,美国的里格雷在树胶内加入糖、 薄荷等,制造出气味芬芳、有甜味的口香糖。
什么是莱姆病 莱姆病的历史
莱姆病为全球性疾病,由来已久。1900年欧洲的皮肤病文献中已有慢性游走性红斑的记载,1975年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生此病并开始流行,并于1980被命名为莱姆病。
1985在我国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1987年分离到病原体,并对宿主动物、媒介、病原特征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红肠的历史起源
1913年,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而逐渐繁荣起来。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这里融合、发展,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城市性格逐步形成。就在此时,英商马前氏投资5.5万英镑,在哈尔滨建立当时中国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是哈埠地区最早形成的三大知名企业之一收购家鸡、家鸭、野鸡进行加工,俗称“鸡鸭公司”,这就是“哈肉联”的前身。公司引进俄籍大技师爱金宾斯的红肠加工技术,建成灌肠厂房,生产出哈尔滨“第一根红肠”,标志着“哈肉联红肠”的诞生,成为中国最早的肉灌制品加工企业。第一批红肠上市正值春节临近,一经推出,就被中国百姓和各国侨民抢购一空。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滨江物产英国进出口有限公司也是几经易主。1941年转为日本商人经营,1945年由苏联红军接管,1947年收归国有,曾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重要军需食品生产基地。1958年,企业正式命名为“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
近百年来,哈肉联历经创始期、计划经济的辉煌期、市场经济初期的低谷期、机制转换期、企业变革的转折期。1978年改革开放后,由于生猪(猪肉)、肉灌制品放开经营,企业陷入低谷。199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哈肉联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成立了大众食品集团。2004年,企业完成改制,全面退出国有,与江苏雨润产业集团实行战略重组,组建了“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肉联红肠依旧飘香东北大地。
外地来哈尔滨的客人返回家时都想带点什么东西送给亲人朋友?多数人的选择是“哈尔滨红肠”。哈尔滨红肠是哈尔滨有名的行业品牌之一,而最能代表哈尔滨红肠的则是百年品牌“哈肉联红肠”。作为中华老字号、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欧式肉灌制品第一家的“哈肉联红肠”,在哈尔滨人及外地人眼中已经成为哈尔滨食品的代表。
腊肠的菜品历史
腊肠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食物生产和肉食保存技术,指将动物的肉绞碎成泥状,再灌入肠衣制成的长圆柱体管状食品。
中国的腊肠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腊肠约创制于南北朝以前,始见载于北魏《齐民要术》的“灌肠法”,其法流传至今。中国灌肠腊肠不加淀粉,可贮存很久,熟制后食用,风味鲜美,醇厚浓郁,回味绵长,越嚼越香,远胜于其他国家的灌肠制品,是中华传统特色食品之一,享誉海内外。腊肠的类型也有很多,主要分为川味儿腊肠和广味儿腊肠。主要的不同处就在于广味儿是甜的,川味儿是辣的,而湖南地区则有咸味而非辣味的腊肠。在湖南省张家界地区,腊肠的制作是准备年货的一项重大工程。逢年冬至,土家族人民便杀掉自家养的土猪,制作腊肉和腊肠好在年夜饭上一家人吃着腊肠、血肠火锅,喝着米酒话着家常,腊肠其独特风味尤以湘小伍家出名。在以前腊肠是每年过年前制作的食品,而现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腊肠了。但是过年吃自制的腊肠已经成为了南方很多地区的习俗,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摩梭语伸布。把猪小肠洗净后将配好佐料的小块鲜瘦肉从猪肚子中挤压进小肠内,圈成8字形晾干。摩梭人加工的腊肠,其味道有独特的鲜美和举家旅行携带方便之优点。
世界上最长的腊肠是2008年12月27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厨师用70公斤肉、蒜等配料制成一根392米长的腊肠,从而打破最长腊肠的世界记录。
泰国香米的历史
泰国有5000多年的种植水稻历史,但只有著名的泰国茉莉香米才被认为是泰国的民族骄傲。1945年,泰国东部春武里府(Chon Buri)的一位农民发现了KDML 香稻品种,KDML 是 Khao Dawk Mali 的缩写,Khao Dawk Mali 泰语意为白色茉莉花。 随后 KDML 种子流传到邻近的北柳府(Chachoengsao泰国香米 ),该府农业官员收集了199个稻穗,在泰国中部地区的华富里府(Lop Buri鹄三廊县(Khok Samrong)水稻试验站采用单穗选育法开始对 KDML 进行纯系选育,筛选出了优秀品系并在泰国的北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试种。1959年5月25日,正式定名为泰国茉莉香米(Thai Hom Mali Rice 或 KDML105),后来成为泰国主要的应用品种之一。通常 KDML105 的产量非常低,但通过恰当的田间管理技术,可实现KDML105高产。
苯的发现历史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 1867)首先发现的。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从生产煤气的原料中制备出煤气之后,剩下一种油状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法拉第是第一位对这种油状液体感兴趣的科学家。他用蒸馏的方法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得到另一种液体,实际上就是苯。当时法拉第将这种液体称为“氢的重碳化合物”。
1834年,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E·E·Mitscherlich,1794— 1863)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与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待有机化学中的正确的分子概念和原子价概念建立之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C·F·Gerhardt,1815— 1856)等人又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分子中碳的相对含量如此之高,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如何确定它的结构式呢?化学家们为难了:苯的碳、氢比值如此之大,表明苯是高度不饱和的化合物。但它又不具有典型的不饱和化合物应具有的易发生加成反应的性质。[2]
奥地利化学家约瑟夫·洛希米特,他在1861年出版的《化学研究》一书中画出了121个苯及其他芳香化合物的环状化学结构。凯库勒也看过这本书,在1862年1月4日给其学生的信中提到洛希米特关于分子结构的描述令人困惑。不过,洛希米特把苯环画成了圆形。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曾提出了碳四价和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接成链这一重要学说。对苯的结构,他在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紧凑,它可以与其他碳原子相连形成芳香族化合物。于是,凯库勒集中精力研究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多种开链式结构但又因其与实验结果不符而一一否定之后,1865年他终于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
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1890年,在柏林市政大厅举行的庆祝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25周年的大会上,据他自己说这来自于一个梦。那是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应该指出的是,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
但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化学教授约翰·沃提兹对凯库勒的发现提出异议。早在1854年,法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劳伦在《化学方法》一书中已把苯的分子结构画成六角形环状结构。沃提兹还在凯库勒的档案中找到了他在1854年7月4日写给德国出版商的一封信,在信中他提出由他把劳伦的这本书从法文翻译成德文。这就表明凯库勒读过而且熟悉劳伦的这本书。但是凯库勒在论文没有提及劳伦对苯环结构的研究,只提到劳伦的其他工作。
莱阳梨的简介
莱阳梨是胶东名果中的“长者”。梨皮呈绿黄色,粗糙而有黑斑,果形头粗尾细,看去并不美观。但肉质细嫩,甘甜如饴,且清脆可口,品质居各色梨果之上。相传,莱阳茌梨是“邑人于茌平得来”。据调查,茌平历史上并无茌梨栽培。茌梨可能来源于平原县的金香梨。
《莱阳县志》载:“县河、漳水河两岸,沙土广漠,含腐植物。”这种沙土是一种独特的棕色细沙土,含云母多,土块松散,通透性好,利于梨树生长,而且对光的反射性极强,能使树叶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这种得生独厚的自然环境,是造成莱阳梨独特风味的主要原因。
莱阳梨相传是清时邑人张凤清在茌平县任督学,查学时尝到一种梨:皮薄、肉细、味道鲜美,便带回梨芽与当地杜梨嫁接培育而成的。但据新的考证,茌平历史上并无茌梨栽培。专家们在研究探索茌梨的原祖时,发现了山东省茌梨的“五姐妹”,即青岛恩梨、诸城冰糖子梨、滕县槎子梨、曹县歪把糙梨和平原县境内原恩县金香梨。它们都有莱阳梨的某些属性,“血缘”亲近,但都不及莱阳梨,莱阳梨独居各色梨果之上。
莱阳梨不但是美味的时鲜果品,还可以加工成梨干、梨脯、梨酱、梨罐头等,又可以用来酿酒、酿醋。此外,它还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它制作的“莱阳梨膏”、“止咳糖浆”是治疗支气管炎、伤风咳嗽的良药。莱阳梨种植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400余年前。解放前,莱阳梨的栽培面积只有两千多亩,年产最高不过二十万斤。如今,梨园已扩大到五十三万多亩。年产量平均都在一百五十万吨左右。
莱阳梨是什么
莱阳梨是胶东名果中的"长者"。梨皮呈绿黄色,粗糙而有黑斑,果形头粗尾细,看去并不美观。但肉质细嫩,甘甜如饴,且清脆可口,品质居各色梨果之上。相传,莱阳茌梨是"邑人于茌平得来"。据调查,茌平历史上并无茌梨栽培。茌梨可能来源于平原县的金香梨。
《莱阳县志》载:"县河、漳水河两岸,沙土广漠,含腐植物。"这种沙土是一种独特的棕色细沙土,含云母多,土块松散,通透性好,利于梨树生长,而且对光的反射性极强,能使树叶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这种得生独厚的自然环境,是造成莱阳梨独特风味的主要原因。
莱阳梨相传是清时邑人张凤清在茌平县任督学,查学时尝到一种梨:皮薄、肉细、味道鲜美,便带回梨芽与当地杜梨嫁接培育而成的。但据新的考证,茌平历史上并无茌梨栽培。专家们在研究探索茌梨的原祖时,发现了山东省茌梨的"五姐妹",即青岛恩梨、诸城冰糖子梨、滕县槎子梨、曹县歪把糙梨和平原县境内原恩县金香梨。它们都有莱阳梨的某些属性,"血缘"亲近,但都不及莱阳梨,莱阳梨独居各色梨果之上。
莱阳梨含糖量高达9.76%,比一般梨高2~3%,并含有各种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莱阳梨不但是美味的时鲜果品,还可以加工成梨干、梨脯、梨酱、梨罐头等,又可以用来酿酒、酿醋。此外,它还具有清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它制作的"莱阳梨膏"、"止咳糖浆"是治疗支气管炎、伤风咳嗽的良药。
莱阳梨种植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400余年前。解放前,莱阳梨的栽培面积只有两千多亩,年产最高不过二十万斤。如今,梨园已扩大到五十三万多亩。年产量平均都在一百五十万吨左右。
我们都知道梨子具有清心润肺的功效,很多嗓子不舒服或者夏季感觉干燥的人们,都会熬上一些冰糖雪梨,常喝或者常吃梨子的人,都会发现皮肤水嫩,嗓子洪亮的哦。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水水的女人,那就多吃些梨子吧。还有那些常常嗓子干疼的人,多喝梨子汤,有助于症状的缓解。
香槟酒的历史
历史一
香槟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省份,那里盛产葡萄,但出产的葡萄酒品质却比较一般。在17世纪后半叶,香槟地区上维莱修道院有一位担任管家的修道土,名叫D·P·佩里农,他具有丰富的化学、物理知识,还是个天才的品酒师。为了酿造出优质的葡萄酒,他打破了传统的酿造工艺,凭着自己超人的味觉,对多种葡萄酒进行混合和稀释,然后装入瓶中进行二次发酵。1687年秋天,佩里农把配好的酒装瓶,塞上软木塞密封,然后放入酒窑。经过一冬的发酵,到第二年春天,酒液内产生和积畜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当佩里农拿起酒瓶摇动时,二氧化碳从酒液中迅速释放,巨大的压力将瓶塞砰然冲开,乳白色的泡沫汹涌而出,酒香四溢,品尝者无不交品称赞。后来这种新型的发泡葡萄酒便以产地香槟命名了。
佩里农在研制和酿造香槟酒时也遇到过许多麻烦。其中最令他头痛的是在二次发酵时,由于大量产生二氧化碳,致使瓶内压力过大而发生酒瓶爆裂。在一段时间内,炸瓶率高达50%,经过改进使情况有所好转,但即使在技术相当进步的今天,香槟酒厂仍然有3%的炸瓶损耗。
历史二
香槟酒起源于法国,因地方而得名。香槟(Champagne)原是法国巴黎东北部的一个省名。相传在1760年,香槟省的郝特威尔修道院的修士柏里容,把葡萄酒加上糖,装在玻璃瓶内,牢牢地塞上木塞,保存起来。几个月后,他想起他保存的葡萄酒,打开木塞时,瓶中的葡萄酒充满了二氧化碳气味,香气扑鼻,与当初保存的葡萄酒有很大不同。最早的香槟酒就这样诞生了。柏里容修士在酒瓶中加糖保存葡萄酒的奥妙,就是那葡萄酒在酒瓶中进行了二次发酵。香槟酒实际上是经过两次发酵的葡萄酒。对于酿造优质香槟酒来说,第二次发酵至关重要。为了酿造质量优异的香槟酒,在香槟酒的家乡法国,至今仍在使用传统的瓶式发酵法,他们叫做“香巴尼方法”,就是一瓶一瓶地单独发酵。把在低温条件下储存两年多的“基础酒”中加入砂糖溶液和人工酵母,然后将酒、糖、酵母的混合原料一瓶瓶地装入香槟酒瓶中。封好口的香槟酒瓶被放入地窖里,头尾相间,水平放置。窖内保持恒温12至14摄氏度,进行缓慢低温发酵。经过80天左右,瓶内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每平方厘米有六个大气压力。香槟酒的发泡过程完成了。发酵好的香槟酒还要在贮藏室里贮存二年乃至更长时间,让瓶内的二氧化碳慢慢地、完全地溶解在酒中。完全发酵好的香槟酒又被移置于地面特制的木架上,木架成60度斜角,瓶底朝上,瓶口向下斜放,每天转瓶、嗑瓶一次,连续进行一个月以上,以使瓶内的沉淀物缓缓聚集于瓶塞处。然后将沉淀好的酒瓶放入水温为摄氏五度的冷水槽内降温,如此这般,一瓶优质香槟酒历时四到五年才能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