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背部推拿的好处 揉按心俞安神益智

小儿背部推拿的好处 揉按心俞安神益智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以顺时针方向回旋揉动心俞20-30次,力度由轻至重再至轻。

功效主治:揉按心俞具有安神益智,疏肝解郁的作用。主治心痛,惊悸,健忘,癫痫,胸闷,遗尿,脑瘫,盗汗等病症。

小孩腹痛最快推拿手法 虫痛型推拿手法

主证:痛在脐周,时作时治,痛时剧烈如刀绞,患儿常高声啼哭,或躁扰不宁,止时则嬉戏如常,腹部有时可触摸到条索状,蠕动的包块,时隐时现。平素面黄肌瘦,嗜吃异物,或曾吐蛔,便蛔,如遇蛔虫逆行钻胆,则疼痛更为剧烈,伴随面青,肢冷,口吐清涎,脉涩或弦,指纹色青。

治疗原则:安蛔止痛。

推拿处方:揉一窝风,外劳,点按脾俞,胃俞,肝俞,胆俞,厥阴俞,摩腹,揉天枢,神厥,掐揉四横纹,按内关,胆囊穴等。

推拿原理:一窝风与外劳为温中散寒之要穴,又是止痛治标之穴,配背俞各穴重在调理肝脾,行气以止痛,摩腹与揉天枢,神厥为局部直接作用,能使虫安气行而痛止,辅以四横纹化积,心胸取内关及验方胆囊穴,多能提高疗效。

小儿遗尿怎么按摩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家长用掌心逆时针按揉气海、关元穴5分钟,然后,用拇指点揉中极穴1分钟。

(2)家长一手固定患儿,用另一手小鱼际自下向上推七节骨,至局部有温热感为宜。

(3)按揉太溪、三阴交穴各1分钟。

2.随证加减

(1)肾气虚型:睡中遗尿,重者每夜遗尿1~2次,或更多,表情呆板,智力迟钝,肢冷畏寒,腰腿软弱无力,小便色清量多,舌质淡,苔薄白。

①补肾经300次。

②按揉肾俞、命门穴各1分钟。

(2)脾肺气虚型:睡中遗尿,平时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排尿量减少,精神疲倦,形体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

①补脾经、补肺经各300次。

②推三关300次。③按揉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

(3)肝经湿热型:睡中遗尿,尿频而短涩,尿色黄,性情急躁,面色红赤,舌边尖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

①清肝经、清小肠各300次。

②清天河水100次。

③按揉肝俞、小肠俞、心俞各1分钟。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患儿扶抱或卧位,用滑石粉作介质,推脾经、推三关穴各300次。

(2)拿住患儿小指,先推肾经穴300次,然后在小指的第二指关节掌侧横纹中点处,即所谓夜尿点,掐10次。

(3)拿住患儿手背,揉外劳宫穴300次。

(4)患儿仰卧,摩中脘穴,5分钟。

(5)按揉三阴交穴2分钟。

生活调理

(1)在按摩治疗时,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树立起遗尿一定能治疗好的信心,绝不能对患儿进行讥笑,使其精神紧张,增加治疗的困难。

(2)诱导小儿养成夜间排尿习惯,白天不要过度疲劳,平时注意营养,适当锻炼。

(3)按摩每天进行一次,连续按摩5~1O次后,如已不遗,还应再按摩数次以巩固疗效。

怎样用按摩和针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

按摩治疗(1)基本操作:①患者坐位,以双手拇指分推印堂至太阳穴,揉眉弓。后五指分开,沿头正中线分搓,使患者有热感。再以两手捏拿风池、肩井穴。②患者仰卧,指揉推法作用于胸腹正中线,乳头直下及腋中线,往返4~6遍。再以一手按压中脘,一手按压关元,一起一伏,交替缓慢按压数次。③分别点按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及肾穴各半分钟。(2)辨证加减:①心脾两虚者:揉按心俞、肝俞、胃俞、小肠俞、足三里各一分钟,横擦左侧背部及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②心肾两亏者:先推一侧桥弓20~30次,再推另一侧桥弓穴。横擦肾穴、命门部,以适热为度。③肾精不足,元气耗损者:提拿肩井,点按肝俞、肾俞,点按关元、气海。针灸治疗(1)体针:①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安神定志。选穴: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兼喜怒无常等肝火偏盛者,加肝俞、胆俞、太冲以泻肝火。②心肾两虚:治宜补心安神,交通心肾。选穴:心俞、神门、三阴交、膻中、肾俞。阴虚火旺者,针刺涌泉、行间以滋肾平肝。③肝肾阴虚,元气耗损:治宜滋养肝肾,熄风定痉。选穴:腰眼、大椎、三阴交、复溜、肝俞、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太冲、风池、合谷。兼阳虚者,加膏肓、中脘、阳陵泉、气海以补气壮阳。④血瘀痰阻:治宜益气补肾、化瘀祛痰。选穴: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内关、丰隆、解溪。(2)耳针:选穴:神门、皮质下、枕、心、肾、脾、肝等。

小儿亚健康中医来调理

对于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儿童,刘主任建议最好找大夫进行系统的中药调理,中医根据儿童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段调理。

目前,中医临床根据儿童亚健康不同特点已开展了健脾保健推拿法、补肺保健推拿法、安神保健推拿法及益智等健脾保健推拿法,临床操作简单,儿童易接受,效果显著。

健脾保健推拿法适用于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无味或伴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舌淡苔腻、脉沉细而滑。方法为顺运内外八卦、揉板门、补脾经、清胃经,起到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

补肺保健推拿法适用于体质虚弱、反复感冒、咳嗽气喘、肺炎恢复期、哮喘缓解期的儿童。方法为:清肺、平肝、补脾、清天河水各5分钟,起到益气宣肺、顺气化痰、扶正祛邪、固表强卫、预防感冒的作用。

安神保健推拿法适用于易受惊恐、惊悸不安、烦躁不眠、急慢性惊风的儿童。方法为平肝、清天河水各5分钟,捣小天心50次,揉摸两手十指面2分钟,然后将小儿抱起,俯于大人肩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轻有节奏地扣拍督脉,自大椎向下,心腧、膈腧、肝腧、直至尾部,拍2-3分钟,在相当于心肺部位,可改用空掌拍之。其保健作用为宁心安神、镇静熄风。

益智保健推拿法适用于先天不足、五迟五软、脑发育不全、脑瘫后遗症、脑震荡、脑外伤后遗症及各种惊风后遗症等。方法为揉二马20-40分钟。其保健作用为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独穴多揉久推,必能大补肾中水火,壮元气,填精髓,强腰膝,促进生长发育。

宝宝遗尿怎么推拿

小儿遗尿是特指小儿所出现的“尿床”现象,很多家长对于小儿遗尿的问题并不重视,认为不是什么疾病。实际上,小儿遗尿症是小儿因尿液失控而出现的一种失常行为,也可以说是某种疾病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治疗时可以采取推拿疗法,

小儿遗尿分型

下元虚冷遗尿推拿

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水道失约,而为遗尿。

由于其他疾病导致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不能固摄,而为遗尿。

主证:经常遗尿,甚至一夜数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四肢不温,喜暖畏寒,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肾固涩。

推拿处方:补肾经,,揉外劳宫,揉丹田,揉肾俞,揉命门,擦腰骶部。

推拿方解:补肾经,揉丹田,揉肾俞,揉命门,擦腰骶部,温补肾气以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补肾壮阳之力,稳固下元之功。

脾肺气虚型遗尿推拿

由于其他疾病导致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不能固摄,而为遗尿。

主证:睡后遗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常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益气固涩。

推拿处方:补肾经,补脾经,揉外劳宫,揉中极,按揉百会,按揉膀胱俞。

推拿方解:补脾经,补肺经以补脾肺而益气;揉外劳宫,按揉百会以温阳升提;揉中极,按揉膀胱俞以调膀胱气化,固涩水道。

加减:大便溏者加补大肠,揉脾俞;食欲不振者加运内八卦,自汗出者加揉肾纹。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手法有哪些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手法捏脊

位置: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 手法:让孩子俯卧、背部裸露,涂抹适量的润肤介质(爽身粉),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孩子皮肤,拇、食前移,提拿皮肉、同时向上捻动,自尾椎两旁(即脊柱两侧)双手交替向前推自大椎(脖后突出部位)两旁。捏3-5遍。 温馨提示:捏完后,局部的皮肤会略显潮红。此时,再用手掌在宝宝背部轻轻地上下摩2~3次,帮助宝宝背部放松。对初次接受捏脊的宝宝,动作一定要轻柔,捏住肌肉往上提时,不要提得过重,以免宝宝产生畏惧而不愿配合。(用于保健的话不建议每天一次,隔天捏脊1次即可。)

小儿健脑益智推拿手法点按心俞

位置: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 手法:用两手拇指,或者一手食指和中指点按心俞20-30次。

小儿尿床推拿手法有哪些

小儿尿床应该分型辩证进行推拿:

下元虚寒型尿床推拿手法

主要症状:睡眠中经常遗尿,尿次较多,小便清长,面色无华,肢凉怕冷,腰膝酸软,智力欠佳,舌质淡,脉沉细。

治疗原则:温阳补肾,固涩小便。

推拿处方:补肾经,补脾经,揉上马,揉丹田,按揉百会,揉肾俞。

操作手法:

1.补肾经:用食指,中指推小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尖方向推。

2.补脾经:用拇指推拇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根方向推。

3.揉上马:用拇指揉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100-500次。

4.揉丹田:用拇指揉脐下2.5寸的丹田穴50-100次。

5.揉肾俞:用拇指指端按揉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肾俞穴50-100次。

6.按揉百会:用拇指按揉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的百会穴,按30-50次,揉100-200次。

脾肺气虚型尿床推拿手法

主要症状:经常尿床,尿频而量不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常自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固涩小便。

推拿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揉外劳宫,揉丹田,按揉脾俞,肾俞,擦八髎,揉百会。

操作手法:

1.补脾经:用拇指推拇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根方向推。

2.补肺经:用食指,中指推无名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根方向推。

3.补肾经:用食指,中指推小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尖方向推。

4.揉外劳宫:用拇指揉掌上与内劳宫相对的外劳宫100-300次。

5.揉丹田:用拇指揉脐下2.5寸的丹田穴5分钟。

6.按揉脾俞:用拇指按揉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脾俞穴50-100次。

7.按揉肾俞:用拇指按揉第2腰椎棘突下1.5寸的肾俞穴50-100次。

8.擦八髎:用掌根擦第1,2,3,4骶后孔的八髎穴5分钟。

9.揉百会:用拇指揉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100-200次。

肝经湿热型尿床推拿手法

主要症状:遗出之尿,尿量不多,但尿味腥臊,尿色较黄,面红唇红,心烦口渴,性情急躁,舌质红苔黄,指纹紫红。

治疗原则:泻肝清热。

推拿处方:清肝经,清心经,补肾经,清小肠,捣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揉丹田,推箕门。

操作方法:

1.清肝经:用食指,中指推食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尖方向推。

2.清心经:用食指,中指推中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尖方向推。

3.补肾经:用食指,中指推小指末节螺纹面100-500次,向指尖方向推。

4.清小肠:用拇指推小指尺侧边缘100-300次,从指根推到指尖。

5.捣揉小天心:用拇指指端揉大小鱼际交点处100-300次,用中指指端捣5-20次。

6.清天河水:用食指,中指指面推前臂正中100-300次,自腕推向肘。

7.揉丹田:用拇指揉脐下2.5寸的丹田穴50-100次。

8.推箕门: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自 膝盖内上缘向上直推至腹股沟部100-300次。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吗

小儿推拿对夜啼有用。

中医理论认为,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滞则胃不和而啼,适宜寒,热,惊,滞为本病主要病机。通过推拿相关穴位或部位,以起补脾健中,宁心安神,清心导滞,养血益肝之功,从而缓解小儿夜啼症状。

小儿推拿治疗夜啼具体手法如下:

脾虚脏寒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伏卧,腹痛,曲腰而啼,四肢欠温,食少便溏,面色清白,唇舌蛋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青红。

治则:温中健脾,益心宁神。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揉运脾俞,膏肓俞,神堂,意舍,揉中脘,食窦。

推拿方解:推虎口三关,有温通周身阳气以祛除脾脏寒气之功,乃“寒者热之”之施;有补脾经,摩腹,脾俞,膏肓俞,揉中脘,食窦,以补脾健中,乃“衰者补之”之治也。摩神堂,意舍,乃益心宁神之用。

心经积热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喜仰卧,见灯光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舌苔白,脉弦,指纹青紫。

治则:清心导滞,宁心安神。

推拿处方:清心经,小肠,天河水,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

推拿方解:清心经,清天河水能泻心经之郁火;清小肠,以导赤而清心经之积热;而揉小天心,总筋,内劳宫,神门,以增其清泻心经郁热,宁心安神之效。

惊骇恐惧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睡中时作惊惕,唇与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指纹色青,脉,舌无异常变化。

治则:养血益肝,镇惊安神。

推拿处方: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五指节,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

推拿方解:对于惊骇恐惧而夜啼者,有推攒竹,清肝经,揉小天心,揉五指节,镇惊除烦之施;肝气虚,肝血不足,血虚魂不守舍,有摩肝俞,膏肓俞,魂门,神堂之治,借膀胱经激发脉气,输布津液,则肝气充,肝血足,魂守舍,心神宁,而无惊恐夜啼之候。

乳食积滞型夜啼推拿

临床症状:夜间阵发啼哭,脘腹胀满,呕吐乳块,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色紫。

治则: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推拿处方:清补脾经(先清后补),清胃经,大肠经,推虎口三关,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食窦,章门,膏肓俞,脾俞,位胃俞,推下七节骨。

推拿方解:清补脾经,揉食窦,以健脾利湿退虎口三关,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利肠腑,以泻热;摩腹,摩脐,揉中脘,天枢,膏肓俞,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章门乃肝经之腧穴,具养肝益血,疏肝理气之功;且为脾脏之募穴,距健脾益气之效;又为八会穴之脏会,有补养五脏之用,故揉运章门,以其疏肝健脾,补养五脏之功,一可治小儿乳食积滞,而解“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夜啼,又可防痰湿,痰热之生成,则无疳证,惊风之发。

相关推荐

头晕扎什么穴位

治疗的原则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头面及颈部的取穴:太阳。攒竹鱼腰,印堂,睛明,四白,前额部,眼眶部。主要手法推法,按法,抹法法,拿法。操作方法:按睛明,攒竹,太阳,鱼腰,四白,每穴1-2分钟,推印堂至发际,分推额部眼眶部,抹太阳至颞侧5-8次;抹督脉,拿凤池,风府,3-5分钟。 腰背部取肝俞,心俞,肾俞,脾俞,膈俞,背部腰部。操作用横擦五脏俞及膈俞。直推背部太阳经。 四肢部取穴有神门,曲池,阳陵泉,涌泉,上下肢的6条阴经。 肝阳上亢的重推心俞,肝俞,肾俞,命门,拿曲池,三阴交,拇指推桥弓,左右各2

长期腹泻的推拿疗法

(一)腹泻的病因病机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二)腹泻基本处方、加减运用 基本处方:摩腹、脐、龟尾、推上七节骨、补脾经、捏脊。 伤食泻加:板门,清大肠。逆运内八卦,点天突。 风寒泻加:推三关、外劳宫、补大肠, 湿热泻加:清大肠、清小肠、 脾虚泻加:推三关、补大

小儿肚子疼推拿手法 小儿虫积导致肚子疼按哪里

1.将食指放在中指上,小儿手背侧腕横纹正中的穴位(一窝风)100-300次。 2.将食指放在中指上,按位于小儿手背中指与无名指掌骨中间的穴位(外劳宫),以拇指螺纹面左右之,5-10分钟。 3.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二指直推位于小儿前臂桡侧(拇指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的穴位(三关),自腕推向肘,100-200次。 4.患儿仰卧,以手掌心在小儿腹部作顺时针方向摩动5分钟。 5.患儿仰卧,用中指端或掌根旋脐部,约100-300次。 6.疼甚者,小儿俯卧,推拿者以双手拇指按位于背部第10-11胸椎旁

呃逆按哪里可以缓解 小儿呃逆基本推拿治法

治则:和中降逆,顺气止呃。 取穴:缺盆,膻中,中脘,脾俞,胃俞,膈俞。 推拿手法: 1.患儿仰卧位,推拿者坐于右侧,先拿缺盆,膻中穴约2分钟,然后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摩中脘穴约10分钟。 2.患儿俯卧位,推拿者坐于右侧,用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治疗3遍,重点在膈俞,脾俞,胃俞约5分钟。 3.按膈俞,脾俞,胃俞,以酸胀为度,最后搓两胁,使有温热感。

宝宝夜啼怎么推拿

夜啼多见于初生儿,是指经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至通宵啼哭补眠,而白天又如常者。小儿夜啼通过推拿治疗可安神定惊,温中清热。具体推拿手法如下: 脾寒型夜啼推拿 病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虚有寒,或腹部受凉,脾为寒侵,夜间阴寒,寒邪凝滞,气机受阻,发为腹痛,因痛而啼。 主证:啼哭声低,睡喜俯卧,腹喜按摩,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小便清长,面色清白,唇舌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指纹淡。 治则:温中健脾,养心安神推拿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中脘,小天心,百会,外劳宫。 推拿方解:补脾经,推三关

宝宝遗尿怎么推拿 下元虚冷型遗尿推拿

主证:经常遗尿,甚至一夜数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四肢不温,喜暖畏寒,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肾固涩。 推拿处方:补肾经,,外劳宫,丹田,肾俞,命门,擦腰骶部。 推拿方解:补肾经,丹田,肾俞,命门,擦腰骶部,温补肾气以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推三关,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补肾壮阳之力,稳固下元之功。

小儿夜啼的按摩治疗

中医认为由于中焦脾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胎热结于心脾,邪热上乘于心而扰乱心神;偶见异物,暴受惊恐,以致心志不宁,神不守舍;或食积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等致使患儿阴阳失调,不寐而啼。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安神宁志。中焦脾寒者温中散寒,健脾安神;心经积热者清心泻火,通腑安神;惊骇恐惧者镇惊安神;乳食积滞者消积导滞,理中安神。 2.基本操作 (1)患儿取家长抱坐或仰卧位:按百会100次,摩囟门一分钟,按人中100次;清肝木100次,清心火100次,小天心100次。 (2)患儿俯卧位:

推拿可以调理小儿脾胃虚吗

可以。 运用有关推拿方法推拿保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增强食欲,调理气血,增强抗御疾病能力的作用。并能提高小儿身体素质,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吐泻,营养不良等病症。小儿推拿健脾胃的主要手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补脾经 定位:拇指的螺纹面。 推拿方法: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的螺纹面旋推500次。 推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法:将孩子四指并拢,家长用拇指指腹从孩子食指推到小指部位,或用拇指指甲分别掐四个指间关节横纹处,推100-200次,掐5-10次

婴儿湿疹推拿按摩手法有哪些

小儿湿疹可以推拿以下穴位 按曲池 定位: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摩曲池穴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按板门 定位:板门位于双手拇指近侧,在手掌肌肉隆起处。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小儿的板门穴3分钟。 按血海 定位:屈膝,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处。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血海穴3分钟。 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 推拿手法:用拇指指腹稍用力旋转按足三里穴3分钟。

小孩调理脾胃推拿图解 小孩调理脾胃推拿方法

1.患儿取坐位,推拿者固定其左手,补脾经500次,运内八卦300次,掐四横纹3-5分钟,再掐足三里300次。 2.小儿取仰卧位,推拿者的掌心或四指并拢置于小儿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摩整个腹部500次。 3.小儿取俯卧位,暴露脊背,先用食指,中指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轻轻按2-3遍,再行捏脊3-5遍,最后用双手拇指在脾俞,肾俞,肺俞等各处重按3-5下,以加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