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血小板减少应该怎么办呢
孕期血小板减少应该怎么办呢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为ITP),即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下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妊娠合并ITP的发生率为3.O‰~8.4‰。
孕妈妈,一般表现为皮肤及黏膜出血,体表可见出血点,或皮下成片出血而成紫斑,刷牙时牙龈、口腔出血,或者是便血、尿血等。出血反复发生,可引起贫血。孕妈妈如发现自己身上有皮下出血点或黏膜出血,不可大意,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1、要向医生陈述病史,在产前2周口服泼尼松,以提高血小板数量,阻断胎儿体内出血倾向,减少分娩时的出血量。
2、要避免外伤和感染,这二者会增加血小板的消耗。
3、禁止使用损害血小板的药物和检查,如不要服用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和进行X线检查。
4、要在预产期前1周住院,为分娩做准备,以减少分娩时的危险。
5、分娩后要在医院住一段时间,让医生对母婴双方的病情进行观察和治疗。
6、孕妇产后要避孕,不宜生第二胎,也不要用避孕环。
7、避免母乳喂养婴儿,以免母体的抗血小板抗体和药物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伤害婴儿。
血小板减少的疾病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出血症状发生前有潜伏期,短者可于服药后数小时内发病,长者可以数月后发病。一般5-10天。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患者表现全身皮肤紫癜,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偶而还可见肾脏受损征象如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等。神经系统的症状甚少见。
出、凝血性疾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
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血小板减少的危害
1、会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
和中枢神经内出血可危及生命。血小板减少若长期不愈,就会引起粘膜渗血致便血,尿血,呕血等,甚至心脏粘膜出血。
2、引发内脏出血
血小板太低时就会引发内脏的出血,像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威胁生命。
3、手术后大出血
因为患者的止血以及凝血功能不全的原因,则会导致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大出血的症状。而且女性月经时候的月经量也变多,甚至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呕血以及便血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遗传性 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3.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奎宁、奎尼丁、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呋塞米、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磺脲类降糖药及苯妥英钠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降温。
5.血小板丢失
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
6.其他
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怎么办
对急性发作的出血及血小板数过低时应适当休息,防止各种损伤引起严重出血。治疗本病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现象,减少血小板破坏,改善血小板的生成情况。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有下列几项:
1.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治疗本病的重要药物,对急、慢性病例均有一定疗效,其剂量应根据病情而定。病情较轻者强的松0.5毫克/公斤体重/日,中度严重者强的松1毫克/公斤体重/日。非常严重者血小板低于1万/立方毫米强的松2毫克/公斤体重A日。由于本药副作用大,待血小板计数回升至正常后逐渐减量至最小维持量,维持时间 3~6个月。
2.脾切除术。脾切除可以消除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来源,去除破坏血小板的主要部位。因此至少有2/3的病人脾切除是有效的。但50岁以上病人的疗效比年轻人要差,所以老年患者行脾切除时要慎重,不宜草率从事。
3.免疫抑制疗法。本法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疗法,适应症如下:1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疗效不明显;2脾切除后无效及复发;3有皮质激素禁忌症,又不适宜脾切除者。常用药物有:硫唑嘌呤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胃热口服,环磷酰胺1.5~3.0毫克/公斤体重/日,口服。
血小板减少会怎样
1、血小板减少后如果我们没有进行治疗的话,很容易引起皮肤粘膜出血。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鼻粘膜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粘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等。
2、身体的多个部位会出现瘀斑,该病症主要发生于人体的腿部。若是进行手术治疗的话,在手术后很容易出现大出血的症状。
3、血小板减少病症若是不能及时治愈的话,还会引起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内出血。严重时,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另外,该病症若是长期不能治愈的话,还会引起粘膜渗血,进而出现便血、血尿、吐血等症状表现。
4、患者会出现心肌渗血的症状,这也是血小板减少危害之一。以至于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或者是脑出血的症状表现。严重时,还会导致亦昏迷或死亡。另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过早老化、黑色素沉着、各脏腑功能低下而早衰的现象。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出血:
出血是血小板减少最多见的症状,出血常表现为包括皮肤黏膜紫癜、鼻出血或齿龈的自发性出血,严重者可见内脏出血,如颅内出血,但较为罕见,但若出现则多发病急骤。
发烧:
发烧也是血小板减少相对多见的表现,这里的发烧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皮肤青紫色改变:
如果血液中的还原红蛋白增多、皮肤则会出现皮肤青紫色改变,医学上称为发绀,常常在舌、嘴唇、耳廓、面颊、肢端最为明显,这也是血小板减少相对多见的表现。
急性型血小板减少
常常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患病率相近。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
经常于青年女性,女性是男性的3、4倍。该病起病隐匿,病症较轻,出血会反复出现,每次持续数天到数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1)急性型 常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少数病例表现为暴发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畏寒,突发广泛性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多见,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牙龈,口腔可有血疱。(2)慢性型 常见于年轻女性,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持续数天到数月。皮肤紫癜、瘀斑、瘀点以下肢远端或止血带以下部位多见。可有鼻腔、牙龈,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有时是惟一症状。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有原发病表现或发病前有某种致病因素接触史,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可无出血表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黏膜瘀点、紫癜、瘀斑、鼻出血、口腔血疱等。严重者会发生颅内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小板消耗性减少 引起皮肤、黏膜、内脏广泛出血,严重者有颅内出血。
(2)红细胞损伤 红细胞受机械性损伤而破碎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或伴脾大。
(3)神经精神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的特点为变化不定。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紊乱,眩晕、头痛、惊厥、言语不清、知觉障碍、精神紊乱、嗜睡甚至昏迷。部分可出现脑神经麻痹、轻瘫或偏瘫,但常于数小时内恢复。
(4)肾血管广泛受累 肾血管广泛受累时表现为蛋白尿、镜下血尿和管型尿。重者可发生氮质血症和急性肾衰竭
。(5)发热 可见于不同时期。
(6)如心肌、肺、腹腔内脏器官微血管受累 均可引起相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