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缺碘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孕妇缺碘对自身的影响
孕妇缺碘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孕妇缺碘对自身的影响
孕妇中度缺碘,到28周以后,很可能会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的困恼,而重度缺碘的准妈妈,出现该症状的概率高达30%。
甲状腺肿大也就是常人所说的“粗脖子”,多发生在缺碘严重的区域,若孕妇缺碘的话也会变身“大脖子”。
孕妇碘缺乏影响胎儿智力发育
孕期补钙、补叶酸是大部分准妈妈都知道的,不过对于补碘,有很多人不太清楚。其实,孕妇很需要补碘,因为碘缺乏对胎儿发育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孕妇缺碘致宝宝智力损害不可逆
人脑在形成时有两个发育、分化的旺盛期,也是最容易受损害的时期,科学界把它称为脑发育的临界期,一是胎龄10~18周,这是神经母细胞增殖、发育及分化、迁徙、形成脑组织的时期;二是生前3个月至生后2岁,即脑发育成熟的主要阶段。这两个阶段需要更多的碘来合成足量的甲状腺激素供应脑发育,若缺碘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轻者会导致5~10个智商的丢失,重者导致呆傻,而且智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人类智力损害中的80%是碘营养缺乏所导致的。资料证明:我国现有1070万儿童智力发育不良,80%由于缺碘引起,而且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增长。
碘缺乏的表现,除了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地方性克汀病以外,还有我们极易忽视或了解不足的隐匿性碘饥饿给人类智力带来的损害。
此外,婴幼儿很少或几乎不吃盐,主要从母乳中获得营养和碘;非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近年有增多趋势,他们缺碘的危险性更大。
所以孕妇、乳母、婴幼儿便成为吃不够碘盐的特殊人群,必须额外重点补碘。
因为环境缺碘,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孩子,都处在轻微缺碘的隐匿性碘饥饿状态,使脑发育在关键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永久性损害,智力未达到最佳状态。
孕妇缺碘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而甲状腺激素又是人脑发育所必需的内分泌激素。胎儿在胚胎发育的3个月时才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甲状腺,故0~3个月的脑发育,主要依赖于母亲提供甲状腺激素,从怀孕的3个月以后,则主要靠胎儿自己合成甲状腺激素。当母亲怀孕时碘摄入不足,母亲和胎儿的甲状腺都要从母亲的血液中摄取碘,由于胎儿的甲状腺功能在发育中还不健全,因此在竞争摄取碘时处于劣势,故母亲怀孕期间的缺碘会造成胎儿脑发育障碍。
由于碘缺乏造成的胎儿智力发育损害是不可逆的,也就是无法通过后天的补偿而恢复的,所以,孕妇一定要重视补碘,多与专家沟通,确定补碘的方式和补碘的剂量。
备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加碘盐
我们知道缺碘会导致出现一些疾病,所以无论是孕妇还是正常人都应该需要补碘,虽然现在我们炒菜都用的是加碘盐,可是由于炒菜的时候差不多都挥发掉了,所以在日常中,我们应该要补碘,尤其是孕妇,如果孕妇缺碘严重会导致胎儿流产,所以孕期孕妇一定要注意补碘。
孕妇缺碘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准妈妈身体缺乏碘元素,会导致胎儿的甲状腺激素也缺损,而这会直接干扰胎儿的中枢神经发育,对于大脑的伤害是非常明显的,会直接造成幼儿智力低下,产出呆傻儿。
准妈妈缺碘生出的孩子无论是头围、身高还是体重都难以达标,特别是女宝宝,受到的侵害更为严重。这类宝宝普遍发育迟钝,个头矮小,反应慢,性器官出现异常,听说能力差。
若是准妈妈身体中的碘含量少于25ug/d时,还将直接造成幼儿患上克汀病。
胎儿的生长,不仅依赖准妈妈提供的甲状腺素,在怀孕10周后,胎儿自身的甲状腺也具有利用碘来合成甲状腺素的能力,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所以,若是准妈妈缺碘严重,胎儿就会生长停滞或出现异常,发生死胎、畸形,引起流产。
长期吃无碘盐会怎么样
长期吃无碘盐对于不同人群造成的危害会有所区别,具体情况如下:
1.成人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碘是合成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若是成人长期吃无碘盐,可能会导致碘元素不足,机体不能及时的合成甲状腺激素,从而出行甲状腺增生的情况,引起甲状腺肿大。
2.孕妇缺碘会对自身和胎儿有影响孕妇本身是一个特殊人群,若长期食用无碘盐,会使自身缺少碘,从而对自身和体内胎儿的生长发育有所影响。
3.儿童缺碘会影响身体发育儿童处于一个生长发育的阶段,若长期食用无碘盐,会使自身缺乏碘,从而对智力、骨骼、生殖器官等各方面的发育有所影响,容易出现长不高、营养不良的情况。
孕妇不能吃哪些蔬菜 海带
据研究,孕妇缺碘会影响胎儿发育不良,造成智能低下,因此孕妇适宜吃些海带,以补充体内的碘。但应注意的是,孕妇若过量地服食海带,过多的碘又可引起胎儿甲状腺发育障碍,这对胎儿会产生不良影响,婴儿出生后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这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孕妇盐有必要吃吗
专家:合理饮食不缺碘
普通食盐含碘量下调,而孕妇对碘需求量大,会不会因此导致缺碘?
对此,在怀孕期间,准妈妈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肾脏碘排泄增加,以及胎儿碘需求增加,导致准妈妈的碘需要量比普通女性显著增加。孕妇缺碘会增加流产几率,并影响到胎儿大脑发育,严重者可引起胎儿智力低下和发育障碍。
即使买不到孕妇专用碘盐也无需紧张,在食用普通碘盐的基础上注意科学饮食即可。平时烹饪时注意尽量晚些放盐,炖汤起锅后再放盐,炒菜临起锅时再放盐,这样可避免长时间爆炒和炖煮,导致食盐中的碘受热挥发而失去补碘的作用。另外,孕妇多食海带、紫菜、蛋、奶等含碘量相对稍高的食物,也都会起到明显的补碘作用。
孕期适量补碘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素通过影响人体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来调节机体生理代谢,从而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摄取少量碘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要。
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著名学者提示了碘缺乏对于下一代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严重危害。而脑在胚胎时期的分化发育是其以后发育的基础,于是妊娠期妇女碘缺乏对胎儿的影响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怀孕10-18星期后是胎儿脑发育的第一个旺盛时期,开始有神经母细胞的增生、分化与迁移,开始有前脑特异性神经元成熟、神经胶质形成和交感神经发育,是脑发育的主要时期,被认为是脑组织发育的临界期或易伤期。如果此时母亲处于相对或绝对碘缺乏状态,会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首先影响特定时期脑的分化成熟,尤易招致中枢神经及听神经的损害,引起先天性痴呆、哑、聋、小头及痉挛性瘫痪等。同时还影响骨骼的发育,主要表现为骨发育迟滞,长骨骨干不规则钙盐沉着,骨龄延迟等。严重缺碘还可使子代生长停滞、智力低下而成为先天性克汀病(呆小症),也可出现先天性甲状腺肿。
妊娠期妇女新陈代谢加快,自身碘需求量增加,同时还需供碘给腹中的宝宝,满足宝宝生长发育时碘的需求。以一直被认为是全国唯一非碘缺乏区的上海为例,1996-1997年间,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对290例孕妇进行观察发现,孕产妇缺碘发生率高达24.48%,显著高于未孕育龄妇女。而且,新生儿对碘缺乏比母体敏感,缺碘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其体重等指标明显低于同龄健康妇女所生的新生儿。因此,怀孕后有相当一部分准妈妈处于“缺碘状态”,妊娠期供应足够量的碘尤为重要。
目前,碘缺乏病已被认为是一个可预防的严重的全球性公共营养卫生问题。普遍认为,怀孕前、孕期及怀孕最初三个月补碘是纠正因缺碘而造成不良后果的有效方法。成人每人每天摄取碘150微克,孕妇和乳母摄取碘200-300微克即可达到预防目的。
补碘的途径有食补和药补两种。
食补是最好的补充途径。含碘量最丰富的食品为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淡菜、海参、干贝、龙虾、海鱼等。食用时应注意烹调方式,避免碘缺失,而碘盐的摄入是补碘的又一重要途径。
边缘性低碘地区的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含碘的维生素片,可预防或纠正相对性碘缺乏。碘缺乏地区或严重碘缺乏的孕妇应充分供给含碘物质,如碘化钾片、甲状腺数片、碘油口服肌肉注射碘油等进行治疗,极大程度上可逆转胎儿的碘缺乏状态。但也有报道说,孕妇长期服用大剂量的碘化钾可引起产后甲状腺肿,有时还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故药物补碘应慎重。一般认为,每人每天碘摄入量不超过1毫克,应是安全的。
孕妇缺碘影响儿童智力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在采取长期供应加碘食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碘缺乏病。谈起碘缺乏病,人们往往会想到甲状腺肿大,也就是俗称的“大脖子病”。事实上,碘缺乏的危害并不限于此。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杨晓光介绍说,除了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肿大,碘缺乏还将对青少年智力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孕妇和婴幼儿最怕缺碘:“碘缺乏病的危害:在胎儿期可以造成流产、死胎,胎儿甲状腺功能减低。在儿童期和青春期主要有智力障碍等。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生活在碘充足和缺碘地区的个体之间的智商,将有13.5分的差距。”
中国曾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国家之一。上世纪70年代调查显示,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均不同程度地流行碘缺乏病,受威胁人口约7.2亿。而目前,除了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外,全国28个省份均已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食盐加碘以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1990年以来,通过实施食盐加碘,世界范围内“大脖子病”高发地区儿童和青年的患病率降低了40-95%。据介绍,印度在2000年曾经暂停食盐加碘,结果没过多久,已经基本消除的碘缺乏病又卷土重来,政府只好重新恢复食盐加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