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夜遗尿发病因素是什么

夜遗尿发病因素是什么

1.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2.疾病因素

(1)因病引起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2)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3)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

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儿童尿床是什么病 疾病导致尿床

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脊髓损伤、癫痫等,都有可能引起小儿夜遗尿。但因疾病引起的遗尿所占比例较小。

小孩遗尿症家长如何发现

1、按发病时间分:

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一直尿床者,约占遗尿儿童的70-80%。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

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一段时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约占遗尿儿童的20-30%。

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

2、按遗尿时间分:作为遗尿症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不严格的。

夜遗尿症(俗称尿床)和昼遗尿症。昼遗尿症患儿在白日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障碍等症状,在夜间肯定也遗尿,所以这只是一种习惯叫法。昼夜均有遗尿的患儿如不及时治疗可推迟到成年而不消失。

3、按发病原因分:

(1)功能性遗尿:由非器质性病变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不自主的排尿,并且遗尿为唯一症状者。

(2)器质性遗尿:因神经系或泌尿系器质性病变而引起3周岁以上儿童的不自主排尿现象。

其中原发性遗尿一定为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尿可为原发性遗尿或继发性遗尿,故有原发功能性遗尿和继发功能性遗尿之称。继发性遗尿可能是功能性的也可能是器质性的,出生即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只能称为器质性遗尿,无原发、继发之说。

小孩尿床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2、疾病因素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

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3、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4、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

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5、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6、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另外,还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控制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

尿床对孩子心理伤害有多大

孩子生下来都会尿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泌尿系统会逐步发育完全,尿床现象就会逐渐消失。通常来说,孩子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

其后,3-4岁的孩子控制排尿能力大大增加,如果5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3个月,医学上就称为“遗尿症”。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大体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尿床,分别有以下表现:

原发性遗尿:是指尿床从婴儿期延续而来,之前没有不尿床记录并且超过6个月,占遗尿患儿的69%。

继发性:患儿之前已经停止尿床至少6个月,又出现尿床. 继发性遗尿文献报道多为器质性病变引起,临床发现和饮食精神紧张等有关。

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原发性遗尿症,它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2、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3、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

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4、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5、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另外,还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控制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

6、功能性膀胱容量小

膀胱容量和夜间产出尿液量不匹配,膀胱容量小,低于正常膀胱容量。多和逼尿肌功能紊乱有关。

建议治疗具体做法有:

(1).生活管理:生活规律,定时睡眠,不要玩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不看过于刺激的电视节目,睡前不要过度玩耍,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

(2).饮食禁忌:不喝饮料,不吃辛辣膨化小食品,不吃甜点,晚上不吃水果、不喝小米稀等利尿饮品,睡觉前2小时开始不再喝水、稀饭。

(3).膀胱训练:鼓励患儿白天尽量多饮水,并通过转移意力的方法延长排尿时间,使其膀胱容量增大.让孩子在白天排尿时,排尿、中断、再排尿、再中断,重复直至排空膀胱(有残余尿的孩子不适用)。

(4).唤醒训练:父母掌握患儿遗尿规律,在尚未尿床前亲自或闹钟唤醒孩子,一定令孩子清醒后自行下床排尿,不能接尿、不能把尿。经多次反复训练,使其能自觉醒来排尿。不能怕孩子尿床一夜多次叫醒孩子,接受治疗后,可以把叫醒孩子时间往后延,叫醒后观察孩子排尿量,尿量少,时间再往后拖延,直到孩子一夜不排尿。另外孩子很久不尿床,因饮食、阴雨天、疲劳偶尔出现一次尿床,第二天夜间一定叫醒孩子排尿,不能让孩子连续出现尿床,若连续尿床3个晚上,可能治疗又要从零开始。

年龄满5周岁,在家长不叫醒、不把尿的情况下,每周尿床2次以上,需要及时到遗尿专科门诊就诊;另外年龄3-5岁学龄前儿童尿床1次/夜以上,伴有午睡尿床,或伴有白天尿频尿急、尿裤,经以上调理症状无改善者,也要及时到遗尿专科门诊就诊。

小孩尿床是怎么回事

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疾病因素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

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另外,还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控制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

尿床的病理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控制排尿,如果5-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医学上就称为“遗尿床尿症”。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中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排除疾病引起尿床的原因,原发性夜遗尿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面的这些因素有关:

病因分类

l.真性尿失禁 膀脱结石、结核、肿瘤等疾患,使逼尿肌过度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或麻痹,使膀胱失去贮尿功能,有尿即排出,亦称自主膀胱。2.假性尿失禁 下尿路梗阻,慢性尿潴留患者,膀胱过度膨胀,膀胱内压升高,使尿液被迫溢出,称假性尿失禁,又称遗尿。见于先天性隐性脊柱裂;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还见于5岁以下健康儿童,小儿由于身体发育不健全,排尿神经反射弧建立不牢固,在夜间熟睡时,尿液自动排出,称尿床,随着生长发育,可自行停止,不代表病态。3.应力性尿失禁 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当患者咳嗽、大笑、打喷嚏等使腹压突然升高时,有少量尿液可不自主排出,见于老年人尿道括约肌退行性变;青壮年妇女功能性尿道括约肌松弛;亦见于妊娠子宫压迫膀脱;肿瘤压迫膀胱。4.先天性尿失禁 见于先天性尿路畸形,尿道异位开口,脐尿管未闭,尿道上裂,膀既阴道瘘。

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疾病因素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环境因素

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另外,还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控制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

两岁半宝宝尿床怎么回事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3-4岁开始控制排尿,如果5-6岁以后还经常性尿床,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医学上就称为“遗尿症”。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排除疾病引起尿床的原因,原发性夜遗尿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面的这些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尿床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疾病因素

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抱孩子去厕所撒尿,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通过介绍如果发现两岁半的宝宝经常的会出现尿床,就要引起警惕了,是不是因为身体的疾病引起的,比如有一些尿道方面的感染,而且有一些遗传因素,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如果通过治疗缓解一下有好转,说明能够杜绝这样的情况。

黑胡椒可有效治疗小儿遗尿

夜遗尿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男孩子比女孩患此病的概率高,排除疾病引起尿床的原因,原发性夜遗尿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下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黑胡椒可有效治疗小儿遗尿的偏方。

治疗小儿遗尿偏方

小儿不自觉地排尿。睡中自出者,俗称尿床。常见于三岁以上的小儿。多因肾气不足,膀胱寒冷,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质虚弱,脾肺气虚,或不良习惯所致。如下为大家介绍一款黑胡椒有效治疗小儿遗尿的民间小偏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材料:黑胡椒适量。

用法:上药烘干研末。睡前将药放在肚脐眼中,以添满肚眼为准,用伤湿止疼膏贴盖。次晚揭去更换,7天为一疗程。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非器质性的遗尿症,一般1-3疗程可愈。

家长应如何对待宝宝夜遗尿

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完善,正常婴儿及幼童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别的指导和训练。但如果5岁或5岁以上的儿童多次发生入睡后无意识排尿,每周达2次以上并且持续至少6个月,而清醒状态下则无此现象,则应被视为异常,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夜遗尿症。

小儿夜尿症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所知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遗传因素,若父母一方患此症,出生的婴儿有50%的机会患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患过此症,孩子的患病机率可增加到75%。其次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不完善。婴幼儿身体生长迅速,而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方面孩子睡眠深沉,当膀胱中有尿时,尿意在睡眠中不能及时传达给大脑;另一方面大脑也不能及时发出“醒来”的命令,这些孩子夜间遗尿前常常做梦找厕所,最终就“床”解决。第三,人脑中分泌一种能使尿变浓的激素,叫利尿激素,一部分孩子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尿浓缩功能受影响,儿童夜间尿多,再加上不能及时醒来去厕所而尿床。

专家认为,面对夜遗尿这一顽疾,目前还没有立竿见影的药物可以做到药到病除,夜遗尿症是一个相当系统的工程,要求医生、患者与亲属全面配合,结合药物治疗、生活管理、心理治疗及功能训练等多种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效果。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的对症药物是醋酸去氨加压素类药物,同时还要配合夜间叫醒、控制睡前饮水等行为矫治和诱导、沟通等心理治疗,家长特别注意的是避免说教、训斥以及在人前提起孩子尿床的话题,以免刺激孩子的感情。

小儿遗尿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夜遗尿通常在家族中显性遗传,若父母都曾为夜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便有3/4机率尿床。若父母一方有曾为遗尿患者,他们的孩子有1/2的机率患病。

2.疾病因素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3.睡眠很深不能及时醒来排尿。

4.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由于膀胱的夜间控制能力发育迟缓,夜遗尿患者随年龄的增长,症状或许有所改善,停止尿床;但停止夜遗尿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甚至有1%的人进入青春期后还继续尿床。

5.环境因素环境的改变、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6.不能产生足够的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是一种由人体自然产生并可减少尿液量的激素。有20%~30%的夜遗尿孩子在睡眠中,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控制尿激素ADH。

7.其他部分患儿没有受到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尿布,父母夜间不唤醒孩子,甚至有些父母在孩子躺在床上睡眠时帮他们排尿,造成孩子睡眠中排尿的习惯,久之容易发生夜间尿床。

相关推荐

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表现

1.遗尿有一定的规律性,多数患儿遗尿症出现在晚上睡眠后固定的时间,一般前半夜最多,表现为一夜数遗或数夜一遗,严重者午睡也可发生遗尿。 2.遗尿可呈阶段性,有些患儿每月仅遗尿1~2次,也有连续几夜遗尿后,几周不再遗尿。 3.患儿在睡觉时,睡得比较沉,很难叫醒。 4.患儿在过度兴奋、疲劳、紧张、恐惧等情况下,遗尿次数会明显增多,并多伴有夜惊、梦游、说梦话等情况,或出现情绪和行为异常,如忽然变得好动、抑郁、暴躁等。

胶质瘤的发病因素什么

一、肿瘤起源 有理论说肿瘤发生的原因原始细胞的胚胎残余灶生长成为肿瘤,这些残余细胞可因炎症刺激而致慢性增殖,形成肿瘤。多发性胶质瘤或称胶质瘤病则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肿瘤发生。 二、遗传因素 有关胶质瘤的家族发生率各类报道结果不尽相同。近20年对胶质瘤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发现多在C组染色体有异常,但与胶质瘤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 三、生化环境 胶质瘤细胞中的色素氧化酶、磷酸激酶及ATP均较正常细胞为低,但β葡萄糖醛酸酶较正常脑组织高,LDH因肿瘤组织的高代谢而与正常脑组织不同。 四、电离辐射 长期暴露在有辐射的

遗尿症儿童更需要心理保护

尿床也称为夜遗尿指5岁或以上的儿童于睡眠时不自觉的排尿现象。一般轻微的尿床并不算一种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的现象通常都会自然消失。如果,5岁以上的儿童仍有每周超过两次以上尿床现象,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儿童自尊发展共有4个要素:外貌、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而尿床问题与后3大要素关系密切。因此,为避免尿床儿童的自尊心受伤害,父母的态度十分关键。据香港《明报》报道,发现在香港超过16,000名5-1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约有2%的儿童有夜遗尿;而接受调查的5岁儿童当中,大约有16

引发外痔发病因素什么

1。肛门部感染:痔静脉丛先因急慢性感染发炎、静脉壁弹性组织逐渐纤维化、变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扩大曲张,加上其它原因使静脉曲张,逐渐加重生成痔块。 2。由于工作的原因,导致长期久站或久坐,长期负重远行等,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又因运动不足、肠蠕动减少、粪便下行迟缓或习惯性便秘,压迫和刺激静脉,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痔静脉内压力升高、静脉壁抵抗力降低。 3。疾病因素:由于腹内恶变、子宫恶变、卵巢恶变、前列腺肥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遗传因素

父母糖尿病患者,则其子女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比较大。并组1型和2型糖尿病都有遗传。

抑郁症发病因素怎样的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抑郁症的几率较高,这可能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其中双相抑郁症的遗传性更高些。然而,并非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都会得抑郁症,而且并非得了抑郁症的人都有家族史,这表明遗传给并非唯一决定性的患病因素。 生物化学因素:证据表明,脑内生化物质的紊乱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现在已知,抑郁症患者脑内有多种神经生物细胞出现了紊乱;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模式与正常人截然不同。另外,特定的药物能导致或加重抑郁症,有些激素具有改变情绪的作用。 心理应激和药物反应:严重的丧失、失

儿童尿床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习惯性尿裤 习惯性屎裤儿童遗便症的主要表现,儿童遗便症指在3-4岁以后仍不能根据场合排便的非生理疾病因素造成的疾病。所谓生理疾病因素指器质性因素(包括损伤或功能不全)和痢疾、尿道炎等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有关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儿童遗便症都心因性疾病,即心理疾病。 2.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

糖尿病的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

越有20%-30%的糖尿病患者有家族病史,提示糖尿病的发病可能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什么儿童遗尿

儿童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由于尿道口受刺激、晚上癫痫发作、脊髓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等引起的晚上睡眠时排尿不属遗尿症。 有的幼儿,晚上没有自觉的醒后排

银屑病的发病因素什么呢

1、遗传:银屑病病人会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亲都患银屑病的,其子女的患病率会比健康者的子女高3倍,如果父母亲只有一方患银屑病,其子女患银屑病的几率更高。这也导致银屑病的原因之一。如果单亲发病其遗传几率在17%左右,如果双亲都有银屑病其几率可以达到50%以上。 2、感染:呼吸道感染比较常见的导致银屑病的原因。有实践证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扁桃腺炎会导致银屑病的发生。调查显示,6%的银屑病病人有咽部感染史。感染在青少年银屑病患者中所占比率较大,感冒所引起的扁桃体发炎或咽炎都会诱发银屑病,另外还有一类外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