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春天踏春要注意十件事
老人春天踏春要注意十件事
1、提前观察天气
当发现墙缝有渗水、天气闷热异常、湿度明显加大,这种情况说明两三天内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为好,最多不超过两天的路程。过远春游,舟车之累,身心疲惫,既不利于健康,也减少了兴趣。另外,要补充各种营养不能乐而忘返,造成过度疲劳。如果出现心悸、乏力多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尽早休息,切忌勉强。
3、穿戴适当
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要带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应选用轻便、无跟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大小要合适,以免影响血液流通,防止脚趾挤伤和脚底麻木不适。同时可准备戴防风镜和墨镜。
4、注意饮食保健
踏春时,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较多,所以踏青中的饮食是保健的重点。
5、注意场所
选择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园、林区、山区等场所,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负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虫叮咬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各种昆虫滋生的季节,如果你不慎被昆虫叮咬,切莫置之不理,更不可搔抓,而应立即涂擦风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质制剂,被松毛虫、蜘蛛、蜜蜂、蝎子等叮伤后应冷敷处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时,应尽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独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时,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随身带好常用的急救药品。
8、预防花粉过敏
春天百花争艳,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首先要找准过敏源,最好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查出自己的过敏源,如果没有进行过彻底的脱敏治疗,在选择的春游地点,应尽量回避有花之处。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扑尔敏或安其敏等抗过敏药物,户外活动时不要近距离“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觉,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与花朵或树叶接触,以免过敏现象发生。
9、热水洗脚
踏春时脚部肌肉不停地进行收缩运动,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热水洗脚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还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热作用恢复正常。
10、时刻注意防晒
春季万里无云的天气,紫外线较强,春光中的紫外线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温柔,它会潜入人体直接暴露的肌肤,面部皮肤被太阳晒得绯红发热,千万别用冷水洗面,应该让皮肤休息一会儿再用温水洗。另外,春季皮肤容易脱水,嘴唇和手足容易干裂开口,面部易起皱纹,甚至出现头晕眼花。要及时涂抹防晒用品,但不要化妆,因旅行中很容易出汗,很容易引发毛囊炎或化妆品感染。
春季老人怎样养生
一宜调养情志,振奋精神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老年人不要孤眠独坐,自生郁闷。凡事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戒郁怒以养性。改善不良情绪的最佳方法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情怀,可约上亲朋好友外出踏春赏花,游山戏水,散步练功等,以此陶冶性情,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
二宜起居有常,防风御寒
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舒展形体,使一天精力更加充沛。早晨空气清新,有利于排出夜间沉积在呼吸道内的有害物质,促进新陈代谢。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退化,早晨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因为老年人韧带组织比较松弛,如果突然由卧位变为立位,不仅容易扭伤腰背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如果突然改变体位,还可能发生意外。老年人醒来后,可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再下床。另外,早春气温乍暖乍寒,如同孩儿脸,说变就变,常有寒潮来袭,因此在衣着方面也不可大意(见“一忌”)。
三宜饮食有节,补益阳气
由于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营养消耗相应增加,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之品,如参、烈酒等,以免助热生火。应多选用既升发又富营养之品,如黄豆芽、绿豆芽、豆腐、豆豉、大麦、小麦、大枣、瘦肉、鱼类、蛋类、花生、黑芝麻、柑橘、葱、姜、蒜、香菜、蜂蜜之类;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容易造成摄入维生素不足,所以春天来了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荠菜、马兰菜、枸杞、香椿等。
四宜强身健体,锻炼体质
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淋漓而伤阳气,以运动后精力充沛、身体轻松、舒服为度。一般可选择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太极拳、散步、慢跑、踏青以及放风筝、荡秋千等。
五宜养生保健,预防疾病
春天除了注意饮食起居外,还要注意预防各类疾玻因为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细菌、病毒易于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流脑、猩红热、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玻所以平时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传染病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
春季老人怎么养生比较好,看着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老人在春季养生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不仅是饮食,还有心态、运动等,因此老人想要在春季打好身体的基础就需要在饮食上注意营养和清淡,还有就是要多出去走走,感受新鲜的空气,注意休息,这样身体就会更好了。
春天养生五件事排毒喝花茶
第一件:排毒喝花茶:
早上喝杯淡盐水,能利小便、助排毒。血压偏高的人,可以换成温开水;血糖不高的人,就来杯蜂蜜水,同样有效。春天讲究喝春茶,不管是绿茶还是花茶,都能起到排毒、提神养气的作用。特别是茉莉花茶,气味芳香,提神效果更好。
要想给身体排毒,必须保证大便通畅。建议大便不好的人适当多吃萝卜、白菜、土豆、红薯,帮助排便;也可以进行自我按摩,每天绕肚脐顺时针揉按至少36次,按压肚脐左右三指宽处的天枢穴至有酸胀感,均有通便作用。
第二件:晨练拉拉筋:
古人提倡在春天晨练,他们认为这是一年四季中锻炼效果最好的时期,可以彻底放松禁锢一冬的身体。年纪稍大的人,最适合散步,还可以在空气较好的公园做个深呼吸,伸伸腿、拉拉筋。有句话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这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适当抻拉韧带确实有助身体气血畅通,甚至可起到祛痛和排毒的效果。春天要养肝养胆,所以锻炼时,不妨拍打一下两肋外侧。这里是中医所指的肝胆区,以掌心适度拍打,可通畅气血经络,达到养肝养胆之效。
一年之计在于春,除了户外锻炼,更应该多外出踏青旅游。可以在年初制定一套旅行计划,按照假期长短、季节特点等规划四季旅游,并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身体力行。
第三件:春吃酸甜口: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记载,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因为春天吃过多酸性食物会使肝火过旺,从而损伤脾胃,应多吃些性温味甘的食物以助消化,如糯米、南瓜、大枣、山药、银耳等。从另一个角度说,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就会损伤阳气。但所谓少酸多甜也只是个相对概念,不能走极端,更好的方法是,多吃点酸甜口味的东西,水果、饮料均可,更有助于平衡体质。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则,同样具有生发之气的芽类蔬菜,很适合春季食用。比如,豆芽、豆苗、春笋、蒜苗、芽菜等,可清炒、煮汤、作馅,以清淡、温热为宜。韭菜、生姜、鸡汤有助养阳,可以多吃点;草莓、橙子、猕猴桃也可适当多吃;重点推荐枸杞菊花泡水,能养肝明目。此外,蜂蜜是春天一大补品,除了喝蜂蜜水外,还可以在热牛奶中分别兑上一勺燕麦和蜂蜜,口味更好。
第四件:太阳下梳头:
古人养生,讲究“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们在春季晚睡早起;到宽阔的地方散步运动;散开束发、宽松衣带,不让身体受到束缚。这一原则现在也很适用。
春季要养阳,所以应多晒太阳,特别是早起的时候,边晒太阳边梳头,或者按摩头顶的百会穴,能帮助人增加阳气,滋润五脏。春天还要养肝,而“肝开窍于目”,所以,养好眼也能护肝。建议人们全身放松,面对太阳,闭上眼睛,让玻璃窗和眼睑滤去过于强烈的太阳射线,同时转动眼珠,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每天坚持十几分钟。人们还可以每天回到家用清水洗洗眼周、眼睑,并按揉眼睛周围,以促进血液循环。
春天风大干燥,需特别注意补水,防燥排毒;因气候变化大,需按天气随时增减衣物,有慢病的老人尤其要做好保暖工作,后背、腰腿都是重点。春捂的原则是: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或日夜温差大于8℃,就最好不要脱棉衣。
第五件:心理倒时差:
春天养肝最重要的是保证心情顺畅,但春节刚过,多数人在突然转变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适反应,进而影响到心情。因此,建议人们尽快倒倒“时差”。
老人在看到孩子短暂陪伴后的又一次离家,心里难免空落落的,这时,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比如约上老伴或好友去踏踏青,或者投身到自己的爱好中去。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以“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来迎接改变,比如试着学习使用微信、飞信等新的通讯方式和孩子交流,或拟定新年的生活规划,比如到孩子所在的城市去看看、实现某些从未实现的梦想等。
上班族花一点时间回顾节前的工作,拟定新年计划,就会以比较主动、有准备的心态来应对工作,不会显得手忙脚乱。节后应迅速恢复日常作息习惯,清淡饮食,白天尽量把注意力专注到工作上,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迅速倒回“时差”。
从亲情满满的家乡回到大城市的年轻人,也许会重新感觉到孤独和寂寞。这类人不妨尽量频繁地跟家人、朋友保持联系,以此帮助自己度过“过渡期”,也不妨把家乡带来的特产分发给同事和邻居,也许就能在身边经营出新的友谊。
青春期孩子希望自己的隐私得到尊重
面对青春期男孩的隐私,爸爸最理智的做法是尊重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对孩子的隐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爸爸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赏识和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会尊重爸爸,从而把爸爸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爸爸谈起。请记住,爸爸越尊重青春期男孩的隐私,与青春期男孩的距离也就越近。
切莫践踏青春期男孩的尊严,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1.尊重青春期男孩隐私,不随便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随便查阅孩子的QQ聊天记录和邮件。隐私权是每一个人应有的权利,即便是家长也无权侵犯孩子的隐私。此外,家庭教育中应多呆用民主、协商的方法。
2.在生活中,给青春期男孩独立的空间,不要强行介入。家长不要以打扫卫生等为由强行进入孩子的房间,更不能偷窥。
3.青春期男孩保护隐私说明他们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青春期男孩的隐私意识增强,爸爸应当感到高兴。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
祭祀
清明节时,万物复苏,古人有在四季进行祭祀的传统,春天的祭祀为春祭,春祭本身是为了祭祀天地、祖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纪念亡人,这一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风俗,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踏春
清明节在每年4月4日前后到来,此时正是万物复苏、春光融融的好时节,正适合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出去踏春野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春游在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老年人春季养生知识
1、老人春季要调养精神
在春天,心胸宽阔,身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使情志“生”发出来。尤其是老年人,不生恼怒和愤恨,保持乐观情绪,则精气不易耗散,脏器不易老化,形体不致衰惫。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调养精神、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2、老人春季要防风御寒
早春气温乍寒乍暖。老年人气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风寒,易发宿疾。因骤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脏器缺血。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偏头痛、冠心病等便会接踵而来。故在此时,应防风御寒。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起到“滋阴养阳”的作用。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出汗后应及时擦去,切勿敞开胸怀让风劲吹。春天适当捂一捂,可减少疾病,尤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生。
3、老人春季要强身健体,锻炼体质
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淋漓而伤阳气,以运动后精力充沛、身体轻松、舒服为度。一般可选择简单易行的活动,如太极拳、散步、慢跑、踏青以及放风筝、荡秋千等。
老年人春分养生注意细节
1、防寒保暖慎着装
从道理上讲,老人们都知道应该“春捂秋冻”,但是在实行中仍有人掉以轻心。或者过早地收起了冬衣不愿再翻找,或者心存侥幸“没那么冷吧”,结果导致感冒。所以要随着气候的变化及时加减衣服,不要凑合。
2、早睡早起不恋床
《内经》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天若能做到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舒展身体,不但有利于适应春季的气候特点,也可使自己一天精力充沛,减少困倦。特别是老年人。早晨不可恋床太久,否则最容易导致脑血栓形成。
3、调节饮食防上火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新陈代谢旺盛,若不知节制情志,生气动怒,或嗜吃辛辣刺激性食品,阴液暗耗,则容易上火,引发鼻出血等。所以,春季饮食宜清淡可口,甘甜少酸;宜多吃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蔬菜、水果;吃饭不宜过饱,宜少吃油腻、煎炸和辛辣刺激之品;要少饮酒,尤不可进食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辛大热之品,以减少鼻衄、疖子、痤疮、痔疮的发生。
4、多运动体质强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健康投资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机体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所以,开春之后,应根据自身状况增加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跳迪斯科、放风筝等都很适宜。经常锻炼身体,不但可使免疫力增强,减少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的发生。也会使思维更加敏捷。
5、开窗通风讲卫生
春季万物萌动,细菌、病毒和一切虫害的生长繁殖加速。所以,春天要注意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居室空气清新;重视个人卫生。勤晒衣被。
6、房事节制不过度
春天阳气升发,性生活大多有所增强。因此,切忌因兴奋而房事过度,导致耗精伤气,不利身心健康。
7、踏青问柳更精神
风和日丽时,去踏青问柳,游山戏水,最能陶冶情操,使心胸开阔,气血调畅。既能增添生活中无限情趣,又提高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还可使人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增强体质。
春分在每年的几月几日 春分有什么风俗活动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这天,全球昼夜等长,地球的地轴呈66.5度倾斜,与太阳公转轨道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春分这天竖鸡蛋是比较容易做到而且十分有趣味的。
春分后,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众多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风筝的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在古代,春分时节还有簪花喝酒的习俗。
春菜就是春天的蔬菜,岭南一带的春菜多指一种野苋菜,春分那天,采摘春菜后与家里鱼片“滚汤”称为“春汤”,由于地域差异,春菜也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含义。
春游的由来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是一种习俗娱乐活动。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 古时以农历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是日,人们纷纷出城采蓬叶,备牲醴纸爆竹,为土地神庆寿行祭礼。后来,由于清明扫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莺。对当时春游自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可谓描摹得淋漓尽致。 《和子由踏青》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立春习俗
踏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咬春:立春时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咬春吃春卷。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立春之日民间习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鞭春牛,又称鞭土牛。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除了黄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脑血管患者春季养生之道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预防脑血管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老年人,不宜过早地脱去冬衣。
及时就诊:若出现突发头痛或眩晕、四肢麻木、一时视物不清甚至失明、舌根发硬或失语、精神疲惫或性格突变、无原因地嗜睡等脑血管病的前兆,应立即去医院就诊,症状发作3-6小时内及时接受治疗,一般愈后良好。
生活方式:作息时间要合理,锻炼要勤。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血压平稳。春天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郊外踏青、早晚遛弯散步、打太极拳等。
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应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春天多风,体内积累了一冬天的郁结滞气在春天容易以火的形式表现出来,故饮食应清淡,宜多吃青菜。同时做到戒烟限酒。
心理调整:天气的变化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平时要尽量做到情绪安定,处事不要过激,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及时宣泄,防肝气郁结。
老人春季怎么食疗养生
“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季养生非同寻常,尤其是老人养生更要十分注意,那么老人春季怎么食疗养生呢?一起来了一下两款养生食谱吧。
红枣蜜豆
主料:红豆(或白豆、芸豆)400g,红枣100g,冰糖100g,麦芽糖300g,油100ml(有麦芽糖不加油也能够)。
做法:红豆、枣洗洁净用水泡4个小时,加水煮约半小时;把煮熟的豆子、枣控干水;在锅里混合上述资料,慢慢搅动,约半小时关火。
温馨提示: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时节,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因而,春季宜增甘少酸,红枣是有健脾养血,益心安神的养生保健成效。
素饺子
主料:绿豆芽、香菜、腐乳、香干、面筋、粉皮、香油,做成馅。
温馨提示:春天是万物成长的时节,春芽类(各类豆芽、蒜苗、香椿等)的蔬菜是最顺应时节的食材,有助于阳气的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