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心肌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1.症状
1劳力性呼吸困难:约80%的病人于劳累后出现呼吸急促,这与左室顺应性差,充盈受阻,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及肺淤血有关。
2心前区闷痛:约2/3病人出现非典型的心绞痛,常因劳累诱发,持续时间长,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需血量增加,冠状动脉血供相对不足,故有心肌缺血表现。
3 频发一过性晕厥:1/3病人发生于突然站立和运动后晕厥,片刻后可自行缓解,此症状可以是病人惟一的主诉。发生晕厥的原因认为:①由于左室顺应性差和流出道梗阻,造成心排血量降低,导致体循环、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力增加,致使左室顺应性进一步降低,舒张期血液充盈更少,流出道梗阻更加重,心排血量更减少,故病人常感心悸、乏力。
4乏力、头晕与昏厥,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心排血量骤减而引起症状
5心悸,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所致。
4猝死:多数学者认为有下列情况为猝死高危者:①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且有室颤证据;②发生过持续性心动过速的病人;③有猝死家族史;④有高危性的基因突变如Arg403Cln突变;⑤幼年发病者;⑥心肌肥厚显著者;⑦运动引起的低血压。
5心力衰竭:在病情晚期,可出现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如气喘、心慌、不能平卧、肝脏增大、下肢水肿等等。由于心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心房压升高,且常合并心房颤动。晚期患者心肌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衰竭与猝死。
2.体征
常见的体征为:①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有抬举性冲动。或有心尖双搏动,此是心房向顺应性降低的心室排血时产生的搏动在心尖搏动之前被触及。②胸骨左缘下段心尖内侧可听到收缩中期或晚期喷射性杂音,向心尖而不向心底传播,可伴有收缩期震颤,见于有心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凡增加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洋地黄类、异丙肾上腺素2μg/min、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作Valsalva动作、体力劳动后或过早搏动后均可使杂音增强;凡减弱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心脏负荷的措施如给血管收缩药,β受体阻滞剂,下蹲,紧握掌时均可使杂音减弱。约半数患者同时可听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③ 第二音可呈反常分裂,是由于左心室喷血受阻,主动脉瓣延迟关闭所致。第三音常见于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心前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最为常见,这种杂音来自于室内梗阻,杂音的响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随不同条件而变化表1,杂音部位在胸骨左缘3、4、5肋间或心尖区内侧,为粗糙的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可伴震颤,半数病人心尖区有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有些可闻及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少数病人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可能因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差,舒张充盈受阻,舒张压增高,而造成二尖瓣开放受阻。有的病人在主动脉瓣区可听到舒张早期杂音,系由于室间隔肥厚使主动脉环偏斜所致。
非梗阻型HCM病人,由于心室腔对称性肥厚,静息和激发时无室内压差,所以在胸骨左缘及心尖区无收缩期杂音,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轻微杂音,系左室充盈受阻所致。
对HCM的病人,临床上常利用改变心室内压差造成杂音的强度、长短变化来协助诊断。
对于梗阻型HCM,诊断的主要依据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及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是极为重要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此外,许多物理检查技术亦有诊断价值,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蹲位突然直立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蹲位可使静脉回流增加,主动脉压力升高以及心室容量增加,缩小左心室与流出道的压力阶差,从而使杂音减轻,而突然直立有相反的作用,可引起流出道梗阻加强,杂音增强;此外Valsalva动作亦可使杂音增强。
对无症状或有类似冠心病症状者,特别是年轻患者,结合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等可做出诊断。阳性家族史亦有助于诊断。
冠心病的危害性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义词。冠心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如何区别心肌病和心肌炎
心肌病与心肌炎都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风寒湿侵犯机体,由表及里侵犯心脏。发病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咳嗽、纳差、而且活动后加重。检查时都需要对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房颤、心包积液、肺淤血及双下肢浮肿等症状进行进一步确诊。症状轻微者都可采用中药治疗。
心肌病与心肌炎不同点:
心肌病的发病年龄30-50岁,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少数病人有家族史和遗传史,一般可能与营养、感染、代谢、妊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而导致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特点疾玻检查:心脏彩色心动图可以确诊。
心肌炎的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年,50岁以上患者罕见。发病原因: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急性或慢性,局限性及弥漫性炎症改变,使心肌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的病理改变,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
心肌炎的感染症状:发热、鼻塞、流涕。急性暴发型心肌炎感染后1-2周内猝死的原因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有关。所以心肌炎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猝死。早期诊断,心肌酶学,心电图确诊。治疗早期除用营养心肌外均用中药治疗较理想。
心肌炎早期症状是什么
首先心肌病主要指的就是病毒性心肌炎,这样的疾病指的是人体收到了严重的感染嗜心性病毒,发病之后,疾病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肠道感染发病的症状期以及恢复期。或者会发生了漏诊的情况。不少的患者在疾病发生之前,可能具有发热,以及严重的咽痛,咳嗽,全身酸痛,身体腹泻的疾病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着,必须经过仔细追问才能被注意到。
临床上诊断的心肌炎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极少数患者起病后发展迅速,会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因此,病毒性心肌炎有其特异性的心脏症状如心慌、胸闷、胸痛、心律失常,严重的可出现晕厥、气短和呼吸困难等。因而对于前期有感冒或肠道感染的患者,如出现上述心肌病症状应警惕是否继发病毒性心肌炎,应及时到心脏科医生处就诊。
要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应当首先预防感冒、肠道病毒性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在感冒高发季节,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防止各种病毒感染。一旦发现病毒感染后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心肌病与心肌炎的异同点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病与心肌炎相同点:
心肌病与心肌炎都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风寒湿侵犯机体,由表及里侵犯心脏。发病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咳嗽、纳差、而且活动后加重。检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房颤、心包积液、肺淤血及双下肢浮肿等症状。治疗:用中药治疗。
心肌病与心肌炎不同点:
心肌病的发病年龄30-50岁,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少数病人有家族史和遗传史,一般可能与营养、感染、代谢、妊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而导致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特点疾玻检查:心脏彩色心动图可以确诊。
心肌炎的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年,50岁以上患者罕见。发病原因: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急性或慢性,局限性及弥漫性炎症改变,使心肌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的病理改变,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鼻塞、流涕。急性暴发型心肌炎感染后1-2周内猝死的原因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有关。所以心肌炎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猝死。早期诊断,心肌酶学,心电图确诊。治疗早期除用营养心肌外均用中药治疗较理想。
心肌病有哪些表现
病毒性心肌病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的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心肌病的症状可能出现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的症状期或恢复期。如果在原发病的症状期出现,其表现可被这些原发病掩盖,容易造成漏诊。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发热、咽痛、咳嗽、全身酸痛、腹泻等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着,必须经过仔细追问才能被注意到。
临床上诊断的心肌病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极少数患者起病后发展迅速,会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因此,病毒性心肌病有其特异性的心脏症状如心慌、胸闷、胸痛、心律失常,严重的可出现晕厥、气短和呼吸困难等。因而对于前期有感冒或肠道感染的患者,如出现上述心肌病症状应警惕是否继发病毒性心肌病,应及时到心脏科医生处就诊。
如何预防病毒性心肌病呢?
要预防病毒性心肌病应当首先预防感冒、肠道病毒性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在感冒高发季节,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防止各种病毒感染。一旦发现病毒感染后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心肌病与心肌炎的异同点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病与心肌炎相同点:
心肌病与心肌炎都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风寒湿侵犯机体,由表及里侵犯心脏。发病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咳嗽、纳差、而且活动后加重。检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房颤、心包积液、肺淤血及双下肢浮肿等症状。治疗:用中药治疗。
心肌病与心肌炎不同点:
心肌病的发病年龄30~50岁,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少数病人有家族史和遗传史,一
般可能与营养、感染、代谢、妊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而导致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特点疾玻检查:心脏彩色心动图可以确诊。
心肌炎的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年,50岁以上患者罕见。发病原因: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急性或慢性,局限性及弥漫性炎症改变,使心肌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的病理改变,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鼻塞、流涕。急性暴发型心肌炎感染后1-2周内猝死的原因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有关。所以心肌炎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猝死。早期诊断,心肌酶学,心电图确诊。治疗早期除用营养心肌外均用中药治疗较理想。
原发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原发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是(1) 肥厚型心肌病:症状较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平时大多没 有症状,在活动后可感觉呼吸困难,心绞痛或胸痛、心律不齐,极 少数患者发生复杂心律不齐而猝死。症状严重者发生“特发性肥大 性主动脉下狭窄”,安静时也会感到心悸、胸闷、气短;轻度活动后 可出现头晕、四肢无力、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妊娠使心脏负担加 重,越到妊娠晚期症状越明显,甚至发生猝死。(2) 扩张型心肌病:体力活动时可感觉头晕、无力,甚至晕厥 和猝死。
高血压性心肌病症状
(1)心功能代偿阶段:此阶段常缺乏明显症状,体格检查或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高血压和高血压性心肌病,如伴有心律失常时,可有心悸感,心界正常或稍向左下扩大,心尖搏动有力,可有抬举感。
(2)限制型心功能障碍阶段:临床表现,体征类似限制型心肌病。
(3)收缩性心功能障碍阶段:此阶段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器官灌注不足表现,心界向左下扩大,肺淤血体征。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症状
(1)呼吸困难 多在劳累后出现,是由于左心室顺应性减低,舒张末期压升高,继而肺静脉压升高,肺淤血之故。与室间隔肥厚伴存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加重肺淤血。
(2)心前区痛 多在劳累后出现,似心绞痛,但可不典型,是由于肥厚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所致。
(3)乏力、头晕与昏厥 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心排血量骤减而引起症状。
(4)心悸 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所致。
(5)心力衰竭 多见于晚期患者,由于心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心房压升高,且常合并心房颤动。晚期患者心肌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衰竭与猝死。
治疗心肌炎的偏方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偏方一 人参龙眼汤丸:
红参片6克单独煎3次,取煎液50毫升。龙眼肉12克与红糖10克剁成汤圆心子;糯米粉100克水调做成汤圆面,将心子放入其中,煮熟后冲入人参液。早、晚当点心,1剂分数次食完,可连食1周以上。
功能补益心气,安神定悸。主治心气不足型心肌病;症见心悸易惊,气短乏力,心神不安,少寐多梦,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偏方二 人参麦冬炖猪心:
人参5克,麦冬15克,大枣3颗,猪心75~100克,水1碗,放入瓦盅内炖熟,油盐调味。
主治心气阴两虚型心功能不全。
偏方三 三七炖瘦猪肉:
三七粉3克或三七2~4粒,瘦猪肉75~100克,大枣3颗,水1碗,用瓦盅炖熟,油盐调味。
主治心肌病;症见心痛者。
偏方四
[药物组成] 党参10克,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薤白6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 用法 ] 上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煎煮2次,药液对匀,分2次服,每日1剂。
[适应证] 心脾两虚,阳气亏虚型病毒性心肌炎,症见气短,纳差,面色苍白,肢冷多汗,便溏,心率慢,舌淡苔白,脉细无力,心电图检查有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等。
偏方五
[药物组成] 黄连3克,黄芩9克,黄柏6克,炙黄芪12克,党参12克,生地20克,当归9克,麦冬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9克,琥珀粉(冲服)15克。
[ 用法 ] 水煎,分两次服用,每日一剂。
[适应证]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
扩张性心肌病与肥厚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的区别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致主动脉瓣下狭窄者称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致病原因可能为: 1:遗传 ,2:内分泌紊乱:嗜酪细胞瘤患者并存肥厚型心肌病者较多,人类静脉滴注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可致心肌坏死。动物实验,静脉滴注儿茶酚胺可致心肌肥厚。因而有人认为肥厚型心肌病是内分泌紊乱所致。疾病症状: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心悸。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治愈的几率高。
扩张性心肌病主要特征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的心率衰竭,气急,端坐呼吸困难,浮肿,四肢无力。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致病原因可能为:1,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病毒入侵心脏,造成心肌病变,从而引起心脏扩大。2:高血压。
目前 扩张型心肌病是世界性疑难病症,因病因未明尚无特效疗法。目前国内外以心脏移植移植为主,难点主要受制于‘供心’来源匮乏,所以相当多的患者在等‘供体’时,已经失去生命。
心肌炎早期症状是什么
心肌炎早期症状是什么?首先心肌病主要指的就是病毒性心肌炎,这样的疾病指的是人体收到了严重的感染嗜心性病毒,发病之后,疾病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肠道感染发病的症状期以及恢复期。或者会发生了漏诊的情况。不少的患者在疾病发生之前,可能具有发热,以及严重的咽痛,咳嗽,全身酸痛,身体腹泻的疾病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原发病症状轻而不显着,必须经过仔细追问才能被注意到。
临床上诊断的心肌炎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极少数患者起病后发展迅速,会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因此,病毒性心肌炎有其特异性的心脏症状如心慌、胸闷、胸痛、心律失常,严重的可出现晕厥、气短和呼吸困难等。因而对于前期有感冒或肠道感染的患者,如出现上述心肌病症状应警惕是否继发病毒性心肌炎,应及时到心脏科医生处就诊。
要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应当首先预防感冒、肠道病毒性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在感冒高发季节,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防止各种病毒感染。一旦发现病毒感染后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对于心肌炎早期症状其实还是很容易了解的。但是有点情况我们要知道,虽然知道了疾病的发病症状,但是我们只有及早的进行诊治,且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法,才可以保证心肌炎疾病尽早的诊治痊愈的。
心肌病与心肌炎有何异同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断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为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而心肌炎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炎性病变。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对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情轻重不同,表现差异很大,婴幼儿病情多较重,成年人多较轻,轻者可无明显病状,重者可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
心肌病与心肌炎相同点
心肌病与心肌炎都是人体的免疫力下降,风寒湿侵犯机体,由表及里侵犯心脏。发病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慌、胸闷、气促、咳嗽、纳差、而且活动后加重。检查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房颤、心包积液、肺淤血及双下肢浮肿等症状。治疗都用中药治疗。
心肌病与心肌炎不同点
心肌病的发病年龄30-50岁,发病原因尚未清楚,少数病人有家族史和遗传史,一般可能与营养、感染、代谢、妊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心肌损害而导致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特点疾玻检查:心脏彩色心动图可以确诊。
心肌炎的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年,50岁以上患者罕见。病因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急性或慢性,局限性及弥漫性炎症改变,使心肌发生水肿,变性和坏死的病理改变,发病早期有上呼吸道。伴有发热、鼻塞、流涕。急性暴发型心肌炎感染后1-2周内猝死的原因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有关。所以心肌炎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发生猝死。早期诊断,心肌酶学,心电图确诊。治疗早期除用营养心肌外均用中药治疗较理想。
慢性心肌缺血的表现
根据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缺血性心肌病划分为两大类,即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和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根据该病的不同类型分述其相应临床表现。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1)心绞痛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并且绝大多数有1次以上心肌梗死的病史。但心绞痛并不是心肌缺血患者必备的症状,有些患者也可以仅表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始终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表现。可是在这类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对心肌的损害也持续存在,直至出现充血型心力衰竭。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逐渐恶化,心绞痛发作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眩晕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2)心力衰竭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多数患者在胸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早期即有心力衰竭表现,这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所致。常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左心室功能不全表现,伴有疲乏、虚弱症状。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中晚期奔马律。两肺底可闻及散在湿啰音。晚期如果合并有右心室功能衰竭,出现食欲缺乏、周围性水肿和右上腹闷胀感等症状。体检可见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心界扩大、肝脏肿大、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3)心律失常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在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
(4)血栓和栓塞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①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②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③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
长期卧床而未进行肢体活动的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发生肺栓塞。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者硬心综合征。患者常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和(或)心绞痛,因此活动受限。往往因反复发生肺水肿而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