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

  •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是什么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 女性私密处的三种拔罐疗法

    治疗方法一 肾俞、白环俞、次髎、带脉、归来。湿热型配阴陵泉、三阴交、行间;寒湿型配关元、足三里、气海、阳陵泉。 方法:湿热型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寒湿型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姜汁罐法,罐后加温灸。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方法二 带脉、三阴交。白带配关元、阴陵泉、隐白、丘骨;黄带配阴谷、隐白、大赫、气海;赤白带配气海、关元、上髎。 方法:除隐白外,均用针刺后拔罐法,先针刺(白带用补法,黄带用泻法,赤白带用平补平泻法),刺后拔罐15-20分钟。如为白带,罐后加

  • 肥胖症的拔罐疗法

    现在,西瓜的作用已经开始被我们了解。但是西瓜是酸性还是碱性 ?我们还是没有得到证实。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专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西瓜酸碱性的问题,以后在饮食方面我们也好注意。肥胖症是指人体脂肪沉积过多,超出标准体重的20%。人体的身高和体重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正常成人身高与体重的关系为: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女性-100)。如果脂肪增多,体重增加,超过标准体重20%时,就被称为肥胖症。此病女性多见,年龄多在40~50岁。肥胖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轻度:一般无自觉症状,生活起居正常无碍;

  • 拔罐和刮痧的区别 拔罐疗法的作用

    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量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附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瘀血现象,拔罐正是通过吸附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化散淤血消除凝滞固涩,全身气血通畅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通过拔罐的吸附作用,使相应病所阻塞的穴位,经络得以开通,气血得以通达,因此,利用拔罐疏通经络,可以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等疼痛症状得以施治。 通过局部拔罐吸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出现毛孔开泄,发汗,有利于散表邪,有利于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如肌肉中的乳酸等,使体表之病邪从表面散。 拔罐可以使吸附部位

  • 艾灸疗法与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1.艾条的注意事项 (1)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坏衣物或损伤皮肤。温针灸,针柄不可接触皮肤,以防灼伤。 (2)颜面、五官、关节附近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化脓灸。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乳头、阴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均不宜施灸。 (4)患者过饥、过饱、醉酒、劳累、情绪不安者慎灸。 (5)实证、热证、阴虚有热者不宜灸。 (6)对昏迷病人,肢体麻木不仁及感觉迟钝的患者,不宜灸量过大,避免烧伤。 (7)灸后局部出水疱者,可用龙胆紫或消毒纱布涂敷,以防感染。 (8)灸后须谨避风寒,注意休息。 2.拔罐的注

  • 常见疾病拔罐疗法

    1、感冒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位为主,采用走罐或留罐法,在大椎、风门、肺腧等穴位上用闪火法拔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待皮肤潮红,将火罐停于大椎、风门、肺腧等穴,留罐10分钟后起罐。专家提醒,操作时应注意轻吸,勿刺激过强,皮肤潮红即可。拔罐后最好盖住背部,免得受寒。 2、背腰痛背腰痛与感受外邪、跌倒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在腰背部疼痛部位用走罐法,先在腰背部均匀涂抹万花油,将中号玻璃罐放在疼痛部位上,缓慢沿疼痛部位周围推进或拉回,如此往返推拉10-15次,反复操作,直至皮肤变深红或紫色

  • 慢性鼻炎的拔罐疗法

    一、风邪犯肺 (一)症状 多见于发病初期或长期鼻炎因外感而急性发作,鼻塞,涕多白黏清稀或微黄,伴头痛、咳嗽、咳痰、喷嚏不断、鼻痒。 (二)治法 (1)选穴印堂、风池、风门、曲池、合谷。 (2)定位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1-8)。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3-2-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3-2-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

  • 带状疱疹的刺血拔罐疗法

    概 述刺血拔罐法是我亲身体验过的治疗带状疱疹简单、安全、有效的疗法,希望能够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拔罐后的注意事项是:多喝水补充失去的体液,如果平素贫血,可能会有头晕的现象出现,那么可以在施行操作前准备阿胶口服液或者是丹参口服液备用,注意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步骤/方法:1先准备以下医疗器具:真空拔罐器或者是玻璃罐(拔罐器具)、梅花针、洁尔阴洗液(代替酒精做皮肤消毒液:洁尔阴洗液本身具有杀虫止痒的效果,也不会像酒精抹在伤口上有疼痛的感觉,同时挥发比较慢,皮肤不会干燥难受)、棉球。 2先用拔罐器在患处拔

  • 落枕的拔罐疗法

    寒性颈椎病: 秋季气侯干燥,咽喉炎发病率较高,很多人喜欢购买治疗咽喉炎症的药物服用,但消炎药绝不能滥用,否则适得其反,还会加重病情。大椎穴放血加拔火罐治疗能够治疗咽喉肿痛,还有降急火的效果。病人经过一次放学之后就会明显感觉到疼痛变轻了,很少再会出现发热的症状,治疗时间也会变短的,一般是一个星期就好了。这种疗法放的血量非常少,是用三棱针或者梅花针点刺之后放血。主要达到开窍泄热、通经活络的目的,特别适用于起病急骤,以高热、肿痛等不适症状表现为主的中医实热证。 寒性落枕: 秋季早晚温差还是有的,有些人一下子是不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拔罐疗法

    (1)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关节炎取大椎、身柱、风门、心俞、膈俞, 腰下部及下肢部关节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肠俞。先取大小适宜之火罐于主穴处拔4—6罐,然后依据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两周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6天。(穴位位置见图88) (2)刺络拔罐法:取病变关节附近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然后进行拔罐,使拔后皮肉发生红晕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钟。2—4天施术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3)针罐法:主

  • 感冒鼻塞发热口干舌燥 拔罐疗法

    拔罐取穴: 大椎、风门、曲池 大椎穴:位于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穴: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拔罐方法:采取单纯拔罐方法,留罐10分钟,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 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 后背岔气了怎么快速治 后背岔气的拔罐疗法

    留罐法将火罐吸拔在疼痛部位上,即哪疼就在哪拔罐,留罐10分钟左右。 走罐法:取俯卧位,将火罐吸拔在背部,然后沿华佗夹脊穴推拉火罐,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为止,一般10~15分钟。 华佗夹脊穴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胸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别沿脊柱两侧推拉火罐。

  • 治疗肩周炎的偏方 拔罐疗法

    先用凡士林涂抹患处肩膀,取中号火罐采闪火法将玻璃管吸附在患处肌肤;然后,术者以左右固定患者手臂,右手握住罐底,略提罐口前缘向前移动,罐口后缘紧随前移动。如此往返移动于肩臂疼痛处。注意,拔罐后用棉布擦净皮肤的处的凡士林,此方法对治疗和缓解肩周炎有效,但每周拔罐不可超过两次。

  • 拔罐疗法是怎么发展的

    拔罐法,俗称拔火罐,是以罐子为工具,用火燃烧造成罐内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 拔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称之为“角法”,是一种用挖空的兽角(动物犄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刺破脓肿后以角来吸拔脓疮、吸除脓血的外治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古人用“兽角”做成罐具治疗疾病的记载。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牛角来治疗痈肿,鉴于当时此法盛行,若使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故书中特别强调要慎重选择适应症。 在唐代,拔罐工具有了突破性改进

  • 小儿哮喘试试拔罐疗法

    火罐疗法作为中医学的自然疗法在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可靠性都已是实践所证明的。但目前火罐多用于外伤性疼痛、腰腿痛等方面的疾病治疗,在内科疾病治疗中较少运用,儿科临床应用则更为鲜见。 自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采用走罐和留罐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童哮喘,方法简便,价格低廉,成本极低,易于掌握,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深受家长和基层医生的喜爱。 中医拔罐疗法利用走罐的方法,使得火罐和人体最大面积地接触,这样来疏通经络,加强血液的循环,尤其是患病部位血液畅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然后在炎症部位再加用定罐的

  • 拔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好方法

    一、风寒外袭 (一)症状 鼻痒、喷嚏频频,鼻涕连续不断,质清稀,嗅觉减退,伴有头晕乏力,怕寒,口淡,多在天气变化或感冒时候症状加重。 (二)治法 (1)选穴风池、肺俞、迎香、曲池、外关。 (2)定位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3)拔罐方法灸

  • 耳鸣的拔罐疗法

    肝胆火旺 症状: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伴偏头痛、口苦、鼻咽发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易怒。 治法:选穴曲池、支沟、外关、行间、太冲。定位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 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缝

  • 小儿腹泻的拔罐疗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泡时,小的勿需

  • 颈椎病的拔罐疗法

    颈椎病的拔罐疗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 配穴:天宗、肩井、肩贞。 阿是穴位置: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 刺络拔罐法 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竹罐法 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

  • 大肠俞的简易找法 大肠俞拔罐疗法

    配伍天枢,关元穴,使用玻璃罐或抽气罐拔罐3-5分钟,以局部发红为度,或采用闪罐法拔罐10-15下,以皮肤发红为度,可用于治疗腹胀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