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登革热

  • 登革热会不会人传人 登革热是怎么传播的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吸血传染给人。雌蚊在叮咬有病毒血症的人时,如受到干扰更换宿主,可立即传播登革病毒。也可吸血后,病毒穿过蚊虫中肠屏障经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

  • 怎么鉴别感冒和登革热

    感冒:症状及流行情况与登革热相似。感冒的传播与直接接触病人有关,且无皮疹及出血情况。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流鼻水,喉咙痛,头痛、全身疼痛,过敏,炎症。 登革热:初期症状可能类似一般感冒,婴幼儿会有1~5天的发烧、喉咙发炎、轻微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比较容易表现在较大孩子或成人身上。 在疫区的病人有发烧38℃以上,加上1、激烈头痛、后眼窝痛、骨头关节或肌肉痛。2、发烧3~4天后身上出现红疹。3、发病期间全身发痒。有以上3项的其中一项症状,就算是疑似登革热病例,也需在24小时内到医院检查。通常

  • 提醒感冒后更易感染登革热

    感冒人群更易被蚊子“暗算”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医生表示,登革热属自限性疾病,目前只能对症治疗和护理。灭蚊、防止被蚊子叮咬成为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 陈祖辉建议,市民白天在绿化带、林带等户外活动时,尤其是在登革热流行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尽量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阴、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相关研究表明,体温高、出汗多的人更容易被蚊子“定位”,因为蚊子对人体排出的汗液中含的氨基酸、乳酸及氨类化合物非常敏感,而穿长衣

  • 登革热会引发什么疾病

    1、急性血管内溶血:最为常见,发生率约为1%,多发生于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as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心率加快,尿标本检查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而潜血试验呈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而于1个月后才出现含量缺陷,这是因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时,血液中G6PD缺陷的成熟,衰老红细胞已裂解,剩下的是G6PD含量相对较多的年幼红细胞,当其发育成熟,衰老时才逐

  • 登革热会不会致命呢

    登革热病毒会不会导致人们死亡呢?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俗称“断骨痛”,是一种通过雌性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能够感染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被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后,登革热病毒进入人体损伤血管,导致血液指标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红细胞数量下降或贫血,进而破坏人体免疫力。3~15天内会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危重症主要发生于登革出血热病人,常因血小板过低导致内脏出血和休克,因血浆渗漏、积液、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伤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危重病人

  • 登革热会不会人传人 登革热的易感人群

    登革热属于国家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人群中普遍易感染,不同的年龄、性别及职业在发病率的差异上取决于被带病蚊虫叮咬机会的多少,因此患者以20-40岁居多;而在地方性流行区,因成人多已经获得免疫力,因此发病者多以5-9岁的儿童为主。

  • 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 典型登革热

    多为登革热首发症状,所有病人几乎都突起发热,高热占多数:热型以不规则型为主,其次可有弛张热、稽留热。70%的病人发热前常先有畏寒感或伴寒战,热程5—7天,热甚时出现惊厥,发热时可伴有出汗,热退时可有大量的出汗,若无并发症,热退后疾病即痊愈。 32%—74%的病人有呃逆、呕吐、腹泻、黑便。1/4的病例有肝肿大,个别有黄疸,脾肿大较少见。 皮疹多出现于发病后3—6天左右,70%的成人可出现皮疹,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同一患者可见两种以上不同形状的皮疹,以下肢、背部较多,维持

  • 如何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预防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 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 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应注意此病的流行特点:①地方性:凡有伊蚊孳生的自 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②季节性: 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③ 突然性: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匿十余年之后突然 发生流行;④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 四周蔓延。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 交通沿线及对

  • 登革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登革热都有什么临床表现?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病毒传染病,其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和关节痛等。 登革热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是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会出现内脏大出血。高达50%的感染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现象。预后良好,病死率为3/10000。 感染登革热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在大多数国家登革热的死亡率大约为5%,大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壮年中。 初次感染登革病毒的人,

  • 登革热的治疗

    1.一般治疗: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2)进清淡、易消化饮食。 (3)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保持大便通畅。 2.对症治疗:高热时先采用物理降温,高热不退或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小剂量激素,如口服强地松5毫克,每日3次,也可使用冬眠疗法,慎用止痛退热药,忌用水杨酸钠。剧烈肌肉或关节疼痛时,可用醋柳酸0.3~0.5克或可待因0.03克口服。必要时也可用吗啡0.01克肌内注射。呕吐时可用硫酸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有高热并大量出汗,极度乏力、食欲不振、呕

  • 登革热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登革热可引起的并发症: 心肌炎 :严重病例可发生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跳、气促、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 尿毒症 :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大量出血或急性血管内溶血可促进尿毒症的发生。 颅内高压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和眼葡萄膜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见于重型及登革出血热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窘迫,烦躁,发绀,双肺可闻干、湿性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02)

  •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虫媒病,也就是通过蚊虫的刺叮吸血传播的。在我国,埃及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其次为白纹伊蚊,而致倦库蚊不是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可经卵传递登革热病毒,在维持自然疫源地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登革热 消灭成蚊

    室外在搞好环境卫生的基础上重点对成蚊较多的场所,如:竹林、树林、废水池、废轮胎堆积站等地使用杀虫剂。对室内的成蚊可以采用电蚊拍拍、灭蚊灯、电热蚊香片、烟熏和喷洒灭蚊剂等方法进行灭蚊。注意喷射气雾剂的时候,需要遵照使用说明指示,正确适量的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

  • 登革热的发病原因

    一、发病原因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

  • 登革热症状是怎么样的

    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

  • 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炎的症状较明显,皮疹少见,无皮肤瘀点、瘀斑。 2.麻疹 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以及咽痛,全身乏力常见。在病程的第2~3天,90%以上患者的口腔出现科氏斑。皮疹为斑丘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内遍及全身,最后见于手掌与足底。 3.猩红热 急性咽喉炎较明显,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脓性分泌物,颌下及颈淋巴结肿大、触痛。发热24h后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皮疹为

  • 登革热的检查方法

    1.常规检查 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减少,发病第2天开始下降,第4~5天降至最低点,可低至2×109/L,分类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绝大多数病例出现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血液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可达60%~70%。部分病例有蛋白尿,尿中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约半数病例有轻度ALT、AST升高。脑型病例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和蛋白质正常或稍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 2.血清学检查 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滴度超过1∶1280有诊断意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