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

钩虫病

  • 钩虫病症状些表现是最常见的

    1.钩蚴虫所致的症状 (1)皮炎钩蚴侵入处皮肤,初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和小疱疹。皮炎多发生在手指或足趾间、足背、踝部等,数日内可消失。抓痒可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偶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 (2)呼吸系统症状受染后3~5日,患者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呈剧烈干咳和哮喘发作,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哮喘,痰内可出现血丝。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或肺门阴影增生,偶可发现短暂的肺浸润性病变。 2.成虫引起的症状 粪便中有钩虫卵而无明显症状者称“钩虫感染”,粪便中有钩虫卵又有慢性临床症状者

  • 钩虫病的治疗

    钩虫病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本病的主要表现,故给予足量的铁剂,补充高蛋白饮食对改善贫血与消除症状甚为重要。常用硫酸亚铁0.3~0.6g,每日3次,8~12周为一疗程;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每次20ml,每日3~4次。同时服用维生素C100mg,每日3次,或稀盐酸(1%稀盐酸)每次10~20滴,每日3次,以助铁剂的吸收。 一般病例宜于驱虫治疗后补充铁剂,但重度感染伴严重贫血者,宜先予纠正贫血,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时,可选用右旋糖酐铁肌注,首剂以50mg开始,如无反应,以每日100mg深部肌

  • 钩虫病的治疗

    得了钩虫病应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发生严重贫血及营养不良。一般疗法必须注意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给高蛋白质、多维生素饮食,贫血者应补充铁剂,并同时服用稀盐酸每次滴和维生素C以助铁剂的吸收,贫血严重者应考虑少量输血,每次~50ml,或5~10ml/kg,出现严重心力衰竭者,先给毒毛旋花子甙K。 钩虫病的治疗方法: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

  • 钩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1、普查、普治病员。 2、加强粪便无害化管理,不随地大便,不用生粪施肥。 3、流行地区做好个人防护,开展卫生宣教,不吃生冷食物,不赤脚着地,婴幼儿切勿露臀触地。 4、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同时给予富有营养及易消化食物。 5、在感染钩蚴后,咳出的痰液不应咽下。 6、在服用铁剂治疗贫血时,忌饮茶。 预防护理 在预防方面,要积极治疗病人,以减少传染源。搞好粪便管理,修建无害化厕所或粪坑密封加盖,杀灭虫卵,防止污染。注意局部皮肤防护。如下地劳动穿鞋、带手套,或在手足皮肤上涂1%的碘酊或25%的明矾水等。

  • 钩虫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钩虫病病情较重,出现“黄肿”表现者,需与黄疽及水肿相鉴别。 1.黄疸黄疸发病较急,而久病后出现黄疸者,一般均有肝胆病史。黄疽临床表现为全身黄色鲜明如橘色或晦暗如烟熏,目睛黄染,小便黄赤。钩虫病的发黄则为肤色萎黄或黄而浮肿,目睛不黄,小便清长。 2.水肿水肿的病因不一,浮肿部位不同,一般按之凹陷甚或凹陷不起,皮薄光亮,色泽鲜明,小便短涩,饮食正常或纳减,证有虚实之分。钩虫病的浮肿表现为下肢足踝浮肿,或面部目胞浮肿,甚则全身浮肿,但肤色发黄或萎黄不荣,好食易饥,或嗜食异物,无小便短涩,纯属虚证。 另外还有其他

  • 钩虫病的症状

    钩虫病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 一、幼虫所致的症状表现如下: ⑴ 钩蚴性皮炎:是钩虫感染者最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当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皮肤可发生烧灼、针刺样或奇痒等感觉,继而出现出血性的小斑点和丘疹,1~2天后变为水泡。3~5天内局部症状消失而自愈。 ⑵呼吸系统症状:丝状蚴侵入皮

  • 钩虫病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临床诊断: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上腹隐痛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病原学诊断:要确诊钩虫病必须找到病原体。 ⑴虫卵检查: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 ⑵成虫鉴定: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检鉴定; 鉴别诊断 单纯钩虫感染的典型病人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溃疡病、胃癌、痔疮等,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相鉴别。 1.如果发现虫体可直接

  • 钩虫病的病因

    病原: 钩虫成虫为灰白色,雌虫粗长,雄虫细短,口囊腹面前缘有切齿两对,口囊和切齿咬附于肠粘膜上,供虫体的“唧简”作用吸食人体血液。成熟的雌性十二指肠钩虫,每日平均产卵1万个以上;美洲钩虫约5000个。两者虫卵相似,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8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于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杆状蚴在5~7天内经两次蜕皮发育为具感染力的丝状蚴。其活动力强,可生存数周,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可侵入人体内。幼虫随淋巴液和血液回流到右心和肺部,在肺部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循气道上升至咽

  • 钩虫病偏方有哪些

    中医治疗钩虫病首选贯众汤,药用贯众、苦楝根皮、土荆芥、紫苏、槟榔等。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如钩虫病,兼有黄胖湿肿的,可用大温中丸,药用针砂、香附、地骨皮、白芍、厚朴、苍术、山楂、陈皮、白术、茯苓、苦参、甘草,研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每日1~2次,连服1~2月,有健脾消肿、化湿清热作用。 钩虫病患儿症状轻重与肠道内钩虫的数量有关,最突出的症状是失血性贫血。因为钩虫以吸食肠壁血液为生,而且分泌一种抗凝物质使吸食部位不断失血。钩虫还有一种习惯,喜欢更换居住地方,所以肠道失血灶很多。如果肠道有数百条,

  • 钩虫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 2.成虫引起的损害 钩虫成虫以口囊吸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以摄取黏膜上皮及血液为食。成虫经常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故被钩虫吸附的黏膜不断渗血,引起慢性失血和血浆蛋白丢失。

  • 钩虫病是怎样感染的

    钩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内生活、繁殖,每条钩虫产卵1~ 2万,钩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如果这些粪便未做无害化处理就给土地施肥,钩虫卵在阴暗湿潮的泥土里,如果温度较适当,约经5天,变为有感染力的丝状蚴。小儿赤脚玩土、走路,裸体坐卧田间或被污染的地方,幼虫就会钻进皮肤或指(趾)缝间,进入血液,顺血流方向抵达右心,再进入肺泡,沿支气管树,逆行抵咽,随吞咽动作进入人体小肠。如果小儿吃下被钩虫卵污染的食物,钩虫卵可以直接进入小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前端,有吸血的口囊,口囊边缘有可与肠道固定的钩齿和板齿。每条钩虫每天可从肠

  • 钩虫病的传播途径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钩虫感染在我国分布极广。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温、湿度的土壤中孵化。约1周左右经杆状蚴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丝状蚴,丝状蚴接触人体即钻入皮肤,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细血管后循支气管、气管而达咽喉部,然后被吞入胃,构成钩蚴移行症。钩蚴主要在空肠,少数在十二指肠及回肠中上段内发育为成虫。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50天,成虫的寿命可达5-7年,但大部分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故农村中感染率较高

  • 肚子里有虫的症状 钩虫病症状

    钩虫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即是容易出现贫血,轻者头晕、乏力、运动时可轻度的气短、心悸;感染较重的儿童可能出现皮肤、口腔、眼结膜、唇周、指甲呈现苍白色。 感染上钩虫病的儿童多会有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隐隐疼痛,食后发胀等症状;贫血严重者会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者腹泻、大便黑色等症状。

  • 钩虫病是怎么回事

    一、钩虫病发病原因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包括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两种。常寄生于狗、猫等的锡兰钩虫(A.ceylonicum)、犬钩虫(A.caninum)、马来钩虫(A.malayanum)偶亦可在人肠发育为成虫,而巴西钩虫(A.braziliense)仅感染期幼虫能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匍行疹,不发育为成虫。 钩虫成虫是半透明状呈米黄色或淡红色(吸血后)。长约1cm,大小因虫种而异。

  • 钩虫病症状

    1.皮肤钩蚴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 (1)钩蚴皮炎(粪毒、粪疙瘩、肥水疙瘩、肥水疮):钩蚴(以美洲钩虫为主)侵入处,可在20~60min内出现瘙痒、水肿、红斑,继而形成丘疹,尤以足趾间,足底、手背及指间最为常见。1~2天内转为水疱。一般于1周后自行消失。如搔破,易继发细菌感染,愈合延迟。 (2)钩蚴肺炎:钩蚴移行过肺,可致肺部点状出血及炎症反应。一般在感染后3~5天内出现咳嗽、咳痰、血丝痰、发热或气喘症状,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类似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Lö

  • 钩虫病的检查诊断方法有哪些呢

    一、检查方法 1.粪便虫卵检查 2.便潜血检查 可呈阳性。 3.血象 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增高。 4.X线胸片检查 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散在片状影,肺间质呈网状结构等改变。 二、疾病诊断 1.临床诊断 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上腹隐痛等可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2.病原学诊断 要确诊钩虫病必须找到病原体。 (1)虫卵检查 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 (2)成虫鉴定 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