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黄芪
-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益气温经
生黄芪补气力强,气盛才能血旺,故气血虚弱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可用生黄芪治之,如《金匮要略》生黄芪桂枝五物汤,即以本品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用本品配当归、川芎、桃仁等,以治中风半身不遂;《百一选方》蠲痹汤以本品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兼见气血不足者。
-
生黄芪的营养价值 造血补血
生黄芪能促进骨髓造血,促进各类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和成熟过程,使小鼠低下的红细胞(RBC)数和白细胞(WBC)数恢复至正常水平。
-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生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
区别一:生黄芪是为晒干还生的药材,而炙黄芪为炒熟药材,炙黄芪就是用生黄芪加蜜炙熟。 区别二:一般来说,补气固表(提高抵抗力),健脾利湿(消肿)要用生黄芪。 区别三:炙黄芪善长于益气补中、治疗脾气亏虚,内脏出现下垂等情况,比如胃下垂。
-
生黄芪的营养价值 调血压
生黄芪对血压具有正负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生黄芪具有扩张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动脉压及右心前负荷,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其降压的主要成分为γ一氨酪酸(GA-BA)。
-
生黄芪的营养价值 补气升阳
"生黄芪主入脾、肺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凡肺脾气虚,食少便溏,咳嗽气促,倦怠乏力,或气不摄血,各种出血及崩漏,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等,均可选生黄芪。若气虚甚配人参、白术以增强补气效力;脾虚见食少便溏,除配党参、白术外,还常加茯苓、炒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止泻;如肺虚咳喘气短,痰多稀白者,多与党参、茯苓、陈皮同用,或配人参、五味子、紫菀以补气敛肺,方如《永类钤方》补肺汤;若气虚不摄血而致便血,吐血,崩漏者,常与人参、当归、龙眼肉等同用以益气摄血,方如《严氏济生方》归脾汤。 生黄芪既善补气,又长于升阳,
-
生黄芪的食用方法
黄芪蒸乌鸡 材料:生黄芪10克、乌鸡1只、大枣7枚、莲子10克、绍酒10克、葱10克、姜5克、盐5克。 做法: 1、把黄芪润透切片;乌鸡宰杀后去毛、内脏和爪;姜拍松,葱切段;大枣去核,莲子去心。 2、把乌鸡放在蒸盆内,把莲子、黄芪、大枣、姜、葱放入鸡腹内,在鸡外身上抹上盐、绍酒。加入上汤500毫升。 3、把乌鸡上蒸笼武火大气蒸1小时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食乌鸡30~50克,随意喝汤。 适应症: 上下消型糖尿病患者用。 功效: 升提中气,生津止渴。 黄芪桂花炖田螺 材料:生黄芪30克,桂心9克,田螺3
-
黄芪一次泡多少克 黄芪泡水用生黄芪还是炙黄芪
因人而异。 生黄芪和炙黄芪在功效上是有一定区别的,生黄芪具有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消肿的作用,而炙黄芪补气效果会更好,适合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等人群食用。两者各有各的好处,建议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
生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
1、生黄芪的名称有非常之多,比如黄耆,棉芪,绵芪,绵黄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种类别,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生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生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生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生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生黄芪。生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
-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1、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 2、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就问健康 3、托疮排脓: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就问健康 4、利尿消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
-
生黄芪泡水喝好吗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 很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要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喜欢将黄芪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 但是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如果黄芪使用过量,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 老中医告诉我们,其实黄芪泡水喝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过量服用之后身体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呢?这主要就是由于过量的黄芪进入身体之后打破了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这就导致各种身体不适情况的出现
-
生黄芪的营养价值 营养价值
生黄芪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皂甙、黄酮、维生素、微量元素,其中黄芪多糖、皂甙、黄酮为多种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 1、生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 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2、生黄芪能明显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生黄芪水煎液能明显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黄芪多糖(APS)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使其细胞体增大,与白细胞介素-2(IL-2)合用有协同作用。生黄芪还能促进病毒诱
-
生黄芪和炙黄芪的区别
区别一:生黄芪为晒干还生的药材,而炙黄芪为炒熟药材,炙黄芪就是用生黄芪加蜜炙熟。 区别二:一般来说,补气固表(提高抵抗力),健脾利湿(消肿)要用生黄芪。 区别三:炙黄芪擅长益气补中、治疗脾气亏虚,内脏出现下垂等情况,比如胃下垂 黄芪应该怎么吃效果最好呢?日常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吃法主要有四种。 1、干嚼 2、泡茶 黄芪片5~10克(原则上每次不能超过15克),用沸腾的开水直接冲泡,盖好泡10~20分钟,当茶饮用。若想黄芪味出得更彻底,可反复冲泡。 3、煮粥 黄芪15克,党参10克,梗米100克,大枣30克
-
生黄芪与炙黄芪的区别
生黄芪、炙黄芪两者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详细为你分析。 1、生黄芪的名称有非常之多,比如黄耆,棉芪,绵芪,绵黄芪,北芪等等,而且也分很多种类别,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生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生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生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生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生黄芪。生黄芪,有益气固
-
生黄芪等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方剂] 生黄芪30克,党参20 克,全不归、路路通、淫羊藿、巴戟肉、杜仲、川续断各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 四肢冷者,加土鳖虫、血蝎、全虫各5克;若畸型者,加红花、桃仁、骨碎补各10克;若肌萎缩重者,加鸡血藤、漏芦各20克。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温服,每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 [验证] 用本方治疗小儿麻痹症后期肢体瘫痪患者85例,其中基本治愈者60例;显效者9例,有效者3 例;无效者3例中,治愈的60例中,1个疗程治愈者15例,2个疗程治愈者20例,3个疗程治愈者1
-
生黄芪等四味药代茶饮可预防感冒
11月7日已进入立冬时节。这预示着真正的严寒考验即将到来。接踵而来的还有流感病毒的侵袭。这个冬天,意欲和感冒“分道扬镳”的人不妨看看由各位专家提供的预防和选药的小窍门。 ■预防篇 体弱者远离感冒小偏方 随着寒冷冬天的临近,近一个月前往医院就诊的感冒病人逐渐增多。年轻力壮的感冒患者吃些药、多喝水,一般过上一周左右就会好,但如果是体弱的老年人或抵抗力较差的人,普通感冒也会如临大敌。比如慢性支气管炎病人,感冒后很容易出现急性发作,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慢性鼻炎患者,也会成为感冒的直接受害者,鼻炎复发及加重;心
-
生黄芪的营养价值 生黄芪的营养成分
生黄芪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皂甙、黄酮、维生素、微量元素,其中黄芪多糖、皂甙、黄酮为多种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
-
生黄芪太子参的药用方法
对于生黄芪太子参匠药用方法,你知道多少呢?大家常说的慢性萎缩胃炎,它属于中医当中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脘痛连胁、反复发作、身倦乏力、嗳气嘈杂、大便不调等。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常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此病,疗效满意。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淮山药、白术各20克,白芍、鸡内金、山楂各15克,生甘草10克,乌梅8克,三七粉5克。伴有泛酸者加海螵蛸15克,瓦楞子20克;消化不良者加神曲10克,炒麦芽30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克,火麻仁15克。上药每日一剂,
-
生黄芪的营养价值 利水消肿
生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多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防己生黄芪汤,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
生黄芪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生黄芪的功效: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临床应用时习惯分为生用、蜜炙、麸皮拌炒3种,其药效各有不同,生黄芪多用于固表、托疮、利水等;蜜炙黄芪多用于补中益气;炒黄芪多用于益气健脾。 中医认为,黄芪能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