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性肺炎
-
腺病毒性肺炎应该如何预防
加强护理和体格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托幼集体机构有腺病毒感染时,需采取隔离措施,观察咽部病毒阳性持续时间,隔离期应为2周以上。此外,3、4、7型腺病毒口服活疫苗经研究有预防作用,而且重组的腺病毒活疫苗将更是一种颇为理想的活疫苗,使机体产生对腺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力,又可在肠道局部产生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
-
腺病毒性肺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在儿童中以发热性咽炎和咽结膜热为最常见,婴幼儿则以肺炎为多。潜伏期3~8天,继上呼吸道感染,咽结膜热或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后发病。发热高,病程长为其特点。一般急骤发热,最初1~3天,体温多在38~39℃,以后渐升高,4~5天半数病例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型,高热持续7~10天,重症2周为极期以后退热,个别病例发热时间长达20天。中毒症状重。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发灰,这可能与中毒致末梢血管收缩及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有关。 根据表现,临床可分为轻症和重症。 轻症:多见学龄前
-
腺病毒性肺炎有哪些表现
根据表现,临床可分为轻症和重症。 轻症:多见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早期有结膜炎,咽炎及皮疹等腺病毒感染的症状,热程短,持续7~14天,中毒症状轻,一般无心、脑等合并症。肺部体征与X线与一般支气管肺炎近似,病程10~14天,高热骤降,一般症状随着很快好转,肺部阴影2~4周才能完全消失。 重症:中毒症状重,高热可长达3~4周,大部分有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及DIC等合并症,肺部病变长达1~4个月之久,肺部湿?音长时间不消失。极重型可发生DIC。
-
腺病毒性肺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约62%病例在10.0×109/L以下,36%在(10~15)×109/L之间,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继发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可以升高。血涂片检查:嗜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及四唑氮蓝染色一般较正常小儿或细菌性肺炎为低。 2.病毒学检查 由于腺病毒感染是常见的,而且临床特征与其他病毒感染极相似,凭临床表现很难对腺病毒感染作出最后诊断,因此需要以下特异的诊断方法。
-
腺病毒性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腺病毒是DNA病毒,1953年Robwz等人首次从人腺样体细胞分离到。病毒颗粒含DNA和蛋白质,在细胞核内繁殖。电子显微镜观察此病毒为完整的20面体结构,剖面可见致病的核和衣壳(capsid),无囊膜,外衣壳直径约60~90nm衣壳由252个子粒组成,其中240个子粒组成6个一组的6面体构成20面体的20个三角形的面,12个子粒是五邻体构成12个顶端,每个五邻体的基部伸出一根“纤丝",使病毒体类似通讯卫星样构型。双股DNA基因组,分子量(20~25)×106,末端重复,5'末端连接有蛋
-
腺病毒性肺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支气管肺炎 亦可见于婴幼儿,但热型不定,一般病情较轻,肺部体征弥漫,白细胞数多数增加,抗生素治疗有效。 2.大叶性肺炎 亦可突然起病,持续高热(稽留热),一般病情重,早期体征不明显,但见于年长儿,X线检查呈全叶或节段性,抗生素治疗有效,而与腺病毒性肺炎区别。 3.毛细支气管炎 多见于小婴儿,仅低热或偶高热,喘重,肺部喘鸣,广泛?音,X线检查为点片影,可与之鉴别。 4.副流感病毒肺炎 虽然也可见于婴幼儿,中度发热,病程稍长,抗生素治疗无效,但一般症状较轻,肺部体征弥漫,X线检查为小片影。
-
腺病毒性肺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腺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应采取中西医结合及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护理,保证休息、营养、新鲜空气及液体入量,积极防治感冒,危重患儿应注意纠正缺氧、中毒性脑病、心力衰竭、水及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时进行治疗,包括镇静、止咳平喘、强心、氧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环境安静整洁,室温20~22℃,相对湿度55%~56%。急性期应保持小儿安静休息,以减低身体对氧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