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怎么护理措施 避免剧烈运动

    心律失常患者如参加剧烈运动,可引起心律失常发作,故应做到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 心律失常可随性别和年龄变化

    心律失常的发生可因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引起一些差异,主要有以下这些变化。 女性和老年人相对多发 虽然心律失常在性别、年龄上是没有明显差异的,但年轻女性中因心脏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比男性稍多,老年人因各脏器功能衰弱,疾病相对增多,服药也多,所以比年轻人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要多。 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 3岁以下小儿比成年人心率快,但心率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婴幼儿的窦性心动过速频率可高达230次/分钟,成人通常低于140次/分钟,很少有人在安静状态下超过180次/分钟。 不同年龄的心律失常 窦性心

  • 心律失常如何鉴别诊断

    本病通过心电图检查一般可以确诊,临床上最主要的是对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进行鉴别,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 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 心律失常的饮食注意事项

    限制热量供给。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25~35卡,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限制蛋白质供给,一般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内。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限制盐及水的摄入。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 心律失常可能造成的危害

    心律不齐可使血液循环失常 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 带来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 血液循环失常也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心律失常可导致瘁死:发生瘁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 心律失常有危险吗

    心律失常有危险吗?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多见的病症之一,病情较轻者仅有心悸症状,而病情严重者不仅可见头晕、胸闷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可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明显的负性影响,会诱发晕厥、循环崩溃、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其危害性不可小觑。 因此,确诊具体类型的心律失常之后,应在医师指导下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心电图,保持愉快心情,从而良好控制

  • 心律失常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

    一、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挑战及前景 由于早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基于正常动物的心脏,以此获得的结果照搬到人类心脏,偏差很大。上世纪70年代的追求目标是寻找耐受f生好的抗心律失常药,1980年代发展起来了耐受性好、治疗早搏十分有效的钠通道阻滞剂。然而一个1989年提前终止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发现使用钠通道阻滞剂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后来被人们所熟知为“抗心律失常药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在钠通道阻滞剂因增加猝死风险而暗然失色之后,人们发现了Ikr阻滞剂。然而,Ikr阻滞剂的临床使用同样出现了促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成常见多发病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令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心律失常”的行列——而特别需要重视的是,恶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是猝死,而且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年提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这种状况正在引起医学界的极大关注,昨天,苏州有五百名内科医生放弃休假,参加2010年“心律失常诊治新理念巡讲中国行”苏州站的活动,分享国内一流心内科专家的治疗新理念与心得。 苏大附一院心内科主任杨向军教授介绍说,最近几年,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一些新技术、新理念也不断涌现,“心律失常诊断与

  • 心律失常疾病的护理方法

    1、用药护理 抗心律失常药物大部分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用药时,应掌握用药剂量、时间和方法,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容易出现副作用;浓度太低、速度太慢又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应严密观察,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许多药物如利多卡因、胺碘酮、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等应在监护或密切观察心电图的情况下使用。 2、心电监护 适用于做心电监护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室扑动与颤动、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二度Ⅱ型和三度)、窦性停搏或窦性静止。由于病人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使其心、脑、肾血液供应骤然减少或停止,临床上

  • 心律失常怎么护理措施 避免情志刺激

    原有心脏病的患者若用脑过度或过度激动紧张,可引发心律失常。因此,有心律失常病史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心平气和,避免情志刺激,则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 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主要是什么呢

    (1)预防诱发因素一旦确诊后病人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暴饮暴食,消化不良,感冒发烧,摄入盐过多,血钾、血镁低等。病人可结合以往发病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避免可能的诱因,比单纯用药更简便、安全、有效。 (2)稳定的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病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

  • 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心脏在正常情况下以一定范围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心脏搏动起源于窦房结,而以一定的程序传布于心房或心室。由于心脏内冲动发生与传布的不正常,而使整个心脏或某一部分的活动变得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部分活动的程序发生紊乱时,即形成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与猝死

    猝死, 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现在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

  • 心律失常能治好吗

    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判断,然后发作时的心律失常的控制,要去除病因病灶、预防复发等几个方面,主要大的分为非药物类的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性的治疗,包括像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还有电复律、电除颤、心脏起搏器植入和消融术等电学治疗。 药物主要有四类,一类是钠通道阻滞药,第二类为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第三类是选择地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属于此类的有胺碘酮,第四类还有一个钙通道阻滞剂。但是长期服用这些抗心律失常药

  • 心律失常的检查

    1.发作时的体检应着重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及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状态的影响。 (1)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 (2)颈动脉窦按摩,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有助于鉴别诊断心律失常的性质。为避免发生低血压、心脏停搏等意外,应使患者在平卧位有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老年人慎用,有脑血管病变者禁用。 每次按摩一侧颈动脉窦,一次按摩持续时间不超过5秒,可使心房扑动的室率成倍下降,还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立即转为窦性心律。 2.发作间歇期体检应

  • 心律失常可能造成的危害

    带来窦性停搏、窦房阻滞,和心动过缓 血液循环失常也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当发生心律失常时,心房和心室收缩程序改变,能使心排血量下降30%左右,引起病人心虚、胸闷、无力等症状。心律失常可导致瘁死:发生瘁死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瘁死的发生率最高。 导致肾循环血管收缩,引起肾缺血 频发房性或室性早搏可引起肾血流量平均减少8%~10%,房性心动过速和伴有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其肾血流量分别减少18%、20%、60%,导致肾循环血管收缩,引起肾缺血,其症状包括少

  • 心律失常房颤应该注意些什么

    心律失常的房颤应注意:第一,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第二,居住环境力求清幽,避免喧闹, 多种花草,有利颐养性情;第三,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节制房事,预防感冒;第四,尽力保持标准体重,勿贪饮食,因为发胖会使心脏负荷增加;第五,注意季节时令气候的变化,因为寒冷、闷热天气以及对疾病影响较大的节气,如立春、夏至、立冬、冬至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第六,饮食以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少食多餐,低盐低脂,高蛋白等饮食,忌浓茶、咖啡、香烟、烈酒、煎炸及过咸、过甜

  • 心律失常和哪些因素有关

    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与成人相似,但较成人少见。近年来,小儿心律失常有增多的趋势。儿科的心律失常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其病因除见于:与原发肿瘤有关,与老年人基础病变有关,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患,与治疗相关,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1.与原发肿瘤有关尤其以肺癌并发心律失常多见。多数学者认为,与心包、心脏转移及转移瘤侵犯心房交感神经纤维及心脏有关。肺癌并发心律失常与下述两个因素的缺氧有关。 (1)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心律失常:支配心脏活动的交感神经

  • 心律不齐和心律失常有什么不同

    有些人心律失常是持续性的,有些人大部分时间心跳都是正常的,偶尔会出现心脏停跳;或者夜间出现很长时间的停跳,都是发生了心律失常。另一种从医学的角度,即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上来看:我们正常心脏发出激动的司令部叫做窦房结,由它发出的指令叫做窦性心律,这是正常的心律,当心脏激动不是由窦房结发出,而是其他比如心房、心室或房室结交界处,都称之为激动异常的心律失常。正常心脏激动的传导是沿心脏固有的传导通路按心房、房室结、心室的顺序传导,最终激动整个心脏,如果心脏激动在传导的过程中,其顺序、速度、途径发生改变,都称之心律失

  • 什么疾病会引起心律失常

    心脏病发作以及能够破坏心电系统的潜在条件都会导致心律不齐。这些潜在的条件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不足、风湿性心脏病等。 心律失常是近几年里被人们谈论最多的症状,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症状,是指由于心脏病变导致心脏博动异常的病理现象。心脏病发作以及能够破坏心电系统的潜在条件都会导致心律不齐。这些潜在的条件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不足、风湿性心脏病等。 另外,当控制心脏搏动的电信号遇到延迟或者阻滞的时候,就会发生心律失常。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产生心脏电信号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