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
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沿头至下项,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至股外侧后缘,再至小腿外侧后缘,下外髁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养生时间
足太阳膀胱经的气血在申时最旺,即15-17点,这时如果能按摩一下膀胱经上的腧穴,把气血给疏通了,对人体时很有保健作用的。
-
足太阳膀胱经的膈俞穴有什么特点
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背痛、脊强、胃脘胀痛、呃 逆、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慢性 出血性疾病、贫血、膈肌痉挛、胃肠炎、皮肤瘙痒、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
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位
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
-
膀胱经穴位图 足太阳膀胱经特效穴位图
攒竹:正坐或仰卧,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主治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跳动,头痛,面瘫,呃逆。睛明:正坐或仰卧,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各种眼病,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可缓解头痛,鼻塞,腰痛等。大杼: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头痛,目眩,咳嗽,鼻塞,颈项强急,肩胛酸痛,中风,癫痫,喉痹等。气海俞:俯卧,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
-
足太阳膀胱经的准确位置图
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共134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项部,和腰背部督脉的两侧,剩下的18个穴位则分布在下肢后正中线上及足外侧部。
-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其余内眼角(睛明),向上经过前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达耳上角。 巅顶部直行的支脉:从头顶入颅里联络大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内侧(大杼)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柱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委阳)。 后顶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向下(附分),通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回合与膝关节腘窝中(委中),由此向
-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疾病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项,眼,背,腰,下肢部病症以及神志病症,背部的穴位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
足太阳膀胱经的中髎穴有哪些重要特征
足太阳膀胱经的中髎穴定位:正当第三骶后孔。主治:小腹痛、月经不调、赤白带 下、腰痛、小便不利、便秘。
-
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
从目内眦(睛明)开始,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交会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从头顶分出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等)。直行主干从头顶入络脑(络却,玉枕),回出项后(天柱)分开下行三条支脉:1.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按摩足太阳膀胱经的好处
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能统摄营卫,又为诸阳主气,生理状态下,太阳经气充盛,功能正常,卫气行于肌表,能统摄营卫,发挥其卫外而固摄肌表的作用;按摩膀胱经上的相应穴位,可以有效的防治泌尿系统疾患,最主要是可以梳理膀胱经在背部的4条经线,这4条经线上有着各脏腑的俞穴,与各脏腑相通,从而可以达到改善五脏六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衰老的目的;再者,按摩膀胱经可以使气血更好的流注于脑部,濡养脑髓,从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