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都有什么
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都有什么
1、急性期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2、急性期溶栓治疗
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溶栓等治疗中溶栓治疗成为急性脑梗死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脑梗的原因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
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
脓毒血症治疗指南有哪些
1、控制感染:
(1)获取生物学证据。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留取生物学标本,进行细菌/真菌培养,标本包括血液、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培养结果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并非脓毒血症所有的生物学标本培养都会有阳性结果。
(2)使用抗生素。由于早期不可能很快获得细菌培养的结果,因此脓毒血症早期应尽快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所谓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是根据本地区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和疾病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所选抗生素应对所有可能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均有效,并能到达足够的治疗浓度,同时根据病情进行疗效评估,既保证疗效又要防止发生细菌耐药。一旦获得细菌培养结果,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情况尽快改为靶向治疗,使用有效地窄谱抗生素。合理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和靶向治疗,是避免抗生素滥用和发生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措施。
(3)祛除感染源。在脓毒血症治疗的同时,即应该积极寻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如涉及到外科感染(如化脓性胆管炎、脓肿形成、肠梗阻、化脓性阑尾炎等),应及时手术干预,清除病灶或进行引流;如为医源性材料感染(如静脉导管、导尿管或植入人工器材等)应及时取出材料并作微生物培养。
2、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最好在便于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ICU内进行。
(1)如果液体复苏后仍不能使患者的血压和脏器低灌注状态得到改善,则应给与血管活性药物升压治疗,而如果患者面临威胁生命的休克时,即使其低容量未被纠正,此时亦应该给予升压治疗。
(2)对于出现脓毒性休克的病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首选药物,此外亦可选择多巴酚丁胺、血管加压素等。
(3)对于出现心脏低心输出量时,多巴酚丁胺是首选的心肌收缩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处于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情况下(PH<7.15),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效果往往欠佳,需积极纠正酸中毒。
3、糖皮质激素: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患者往往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因此对于经液体复苏后仍需给予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通常选择氢化可的松,每日剂量在200-300mg范围。
4、机械通气辅助通气:对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在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时,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以缓解组织缺氧状态,并且建议选择低平台压、小潮气量通气、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5、血糖控制:脓毒血症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而循证医学证实脓毒血症患者的血糖过高是其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因此应把脓毒血症患者的血糖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8.3mmol/L),但同时应注意防止患者发生低血糖,因此应加强血糖监测。既往强调脓毒血症患者进行强化血糖控制,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强化血糖控制并未显著降低患者的整体病死率,反而容易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发生。
6、重组人体活化蛋白C(rhAPC):对于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除外出血风险等禁忌后,可以给予rhAPC,但同时应密切监测其凝血功能状态。但由于后期的大型临床对照研究未能再次证实rhAPC的疗效,目前rhAPC的应用尚存争议。
此外,可给予适当镇静,加强肾脏、肝脏等脏器支持,防止出现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DIC等并发症等治疗。
7、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和集束化治疗。为了更好的落实脓毒血症治疗指南,规范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目前推荐将上述脓毒血症治疗指南的重要措施进行组合,形成一套措施,即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和集束化治疗。
出血性脑梗塞能治好吗
1、一般治疗原则
(1)轻型出血性脑梗死:无需特殊治疗,以脱水降颅内压、调节和控制血压、血糖,清除自由基,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防治并发症为主。
(2)重型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梗死合并中、重型出血性脑梗死,应按脑出血治疗,应使患者保持安静,积极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调整血压,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3)脑血肿较大者或以破入脑室系统者:应尽早行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4)对于疑有或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停用一切能诱发出血的药物如抗凝剂溶栓药扩容剂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聚集剂等。
2、降低颅内压治疗无论出血灶,还是缺血灶都会导致脑水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因此积极脱水降颅压是出血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措施。
3、急性期血压的调控血压调控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血压严密的监测适度慎重的调控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和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对于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若血压在24/12.66kPa(180/95mmHg)以下,可不必干预超过这一范围则需采用抗高血压药治疗并最好在严密监测血压下实施并注意下列几方面。
4、钙通道阻滞药应用钙通道阻滞药能阻止过多的钙流入胞质和线粒体,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并可以减轻脑血管平滑肌的痉挛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常用的药物:尼莫地平、尼莫地平(尼莫通)、桂利嗪(脑益嗪)等对于低血压颅内压增高者慎用。
5、神经细胞保护剂和脑代谢赋活剂主要有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GABA受体激动药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苷脂和脑代谢赋活剂如:脑蛋白水解物、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三磷腺苷(ATP)辅酶A吡拉西坦(脑复康)等。
6、亚低温治疗对于严重患者,常有意识障碍尤其是在急性期,给予低温治疗保护脑细胞是有益的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可以早期给予低温尽量在发病6h内给予。关于降温措施最好用设置先进的低温室,也可采用头部冰帽+大动脉冰敷+药物的方法使体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7、对症治疗改善血液黏度静滴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等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及时应用镇静药烦躁患者也可给予合适的镇静药。昏迷患者注意呼吸道口腔、泌尿道的护理等有应急性溃疡的患者可给予西咪替丁(甲氰咪瓜)奥美拉唑(洛塞克)等药物治疗。
8、康复治疗如病情允许,宜早期开始积极进行康复知识和一般训练方法的教育注意患肢保持在功能体位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生活自理的信心配合医疗和康复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同时辅以针灸,按摩理疗等,以减轻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同时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等。
9、病因治疗如心源性脑栓塞是在心脏疾病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治疗时应积极控制原发性心脏病,尽量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高血压患者尽量把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10、外科治疗对于脑血肿较大者或已破入脑室系统病情危重,或有脑疝先兆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有: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康复治疗:
1、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塞复发
脑梗塞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常用治疗脑梗塞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
2、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6-12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右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4、面对现实,调整情绪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此话用在脑血管病人身上更贴切。面对既成事实,应调整好情绪,积极进行康复以尽早重返社会。严重的情绪障碍患者可请医生帮助,使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对脑血管病后的抑郁焦虑情绪有良好的作用。
5、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 语言障碍的病人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
(2)肢体功能障碍 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病人病情稳定情况下,多利用可以家用型的肢体运动康复仪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分钟。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嘱病人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3)口角歪斜 临床上常见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额、闭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护士应同情关心病人,给予精神鼓励,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饮食上宜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配合针刺颊车、地仓、迎香、四白。鼓励病人多做眼、嘴、脸部运动,并经常按摩局部。
高血压肾病治疗指南有哪些
不少的临床研究证实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吡啶、尼卡地平等治疗高血压和延缓肾功能恶化有较为肯定的疗效。研究认为,钙离子拮抗剂尽管有轻微扩张入球小动脉的作用,但因它有明显降低全身血压的作用,故可使未受累或仅部分受累的肾小球高血液动力学、高代谢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胸闷不舒畅。这是由于患者的心脏受高血压的影响发生了功能变化。如果长期随血压升高,总有一天会疲惫不堪,致使左心室扩张或心肌肥厚,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率失常。如此恶性循环,会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
头痛、头晕是本病的常见症状,也可有头部沉重或颈项部紧感。高血压所引起的头晕多于清晨出现,部位以前额、枕部或颞部多见。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可为暂时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后减轻,但有时血压下降过度或过快克引起头晕。心脏合并症。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病人可出现心悸,或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肺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左心衰竭,或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此外,钙离子拮抗剂减少氧消耗,抗血小板聚集,通过细胞膜效应减少钙离子在间质沉积和减少细胞膜过度氧化,从而达到减轻肾脏损害及稳定肾功能的作用。对有明显水肿的患者,若肾功能好,可加用噻嗪类利尿药;对肾功能差者(血肌酐>200μmol/L),噻嗪类药物疗效差或无效,应改用髓袢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应注意体内电解质紊乱,并要注意有加重高脂血症、高凝状态的倾向。
急性脑外伤外科治疗指南
脑外伤是年轻人死亡和重残的主要原因,其最重要的并发症为颅内血肿。颅内血肿发病率在重型脑外伤中为25%~45%,在中型脑外伤中为3%~13%,在轻型脑外伤中为1/500。如不给予有效的外科治疗,颅内血肿很可能使可以恢复的良性临床过程演变成死亡和持续植物生存状态,对颅内血肿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也会产生相似结果。
根据传统文献分类方法对创伤后占位病变进行分类,即分成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脑实质内损伤(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急性后颅窝血肿和凹陷性颅骨骨折等。当然,大多数重型脑外伤和部分中型脑外伤患者可同时存在一种以上的外伤后占位病变,例如,大多数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CT扫描时发现还同时存在脑挫裂伤。
有些患者可存在多处脑实质内占位病变,如双额叶挫裂伤、双颞叶挫裂伤或颞叶和额叶的同时损伤。对于体积较大的病变(>50cm),比较容易选择治疗方法,一般都倾向于手术治疗,而体积较小的病变(<25cm)通常不予手术治疗。然而,对于介于大与小之间的病变,治疗决策可能非常难定,此时,相关因素如移位、脑池形态和Glasgow昏迷评分(GCS评分)变得尤为重要。
脑梗塞脑中风是一回事吗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中风的死亡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因此,加强对全民普及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会真正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脑梗塞规范名称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脑梗死血管能通开吗
脑梗死血管有一小部分是可以疏通的,但是要在急性脑梗死的三个小时,一般我们叫做超急性期内,我们一般静脉给予溶栓的治疗,它可以使血管的再通,神经功能恢复,还有目前有一些存在争议的就是外科的血管再通,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在是存在一定争议的。
脑梗的病因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此外,尚有一种腔隙性脑梗死,系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脑部动脉深穿支闭塞形成的微梗死,也有人认为少数病例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崩解导致的微栓塞引起,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用,有人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