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1)卧位:术后平卧3日,膝下垫一软枕,使膝、髋关节微屈,以减小腹内压力和腹部切口张力,减轻切口疼痛有利于愈合,术后不宜过早下床,一般1周后下床活动。
(2)饮食:术后6~12h可进流食或半流食,次日可进普食。
(3)预防术后出血: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腹股沟斜疝术后切口放置沙袋压迫12~24h,以防止伤口出血发生继发感染。使用阴囊托或丁字带托起阴囊,以防发生阴囊血肿。
(4)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尤其是婴幼儿更应加强护理,必要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防治腹内压增高:术后注意保暖,以防因受凉而引起咳嗽,如有咳嗽应及时治疗。并嘱病人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伤口,减少腹内压增高对伤口愈合的不利影响。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
(6)出院指导:
1)出院后注意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过量活动;
2)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食高纤维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以防发生便秘,若有便秘可用缓泻剂;
3)积极预防和治疗有关疾病,如肺部疾患、前列腺肥大等使腹压增高的疾病。
腹外疝症状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婴幼儿和中年男子,右侧多见。起初症状不明显,仅在站立、行走或剧烈咳嗽等腹内压力增高时出现腹股沟区肿胀和轻微疼痛,以后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可有复性包块,平卧或用手推后肿块消失。可发生嵌顿、绞窄。
腹股沟区可见肿块,坠入阴囊则多呈梨形,上端小、下端宽大,质软,咳嗽时触及包块,有冲击感。平卧或向外上方推挤时,包块可还纳、回纳后按住内环口,令患者咳嗽,以增加腹压,包块不出现。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特别是伴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和习惯性便秘者易增加腹压而导致本病,表现为站立时腹股沟内侧隆起,无疼痛及其它不适。
站立时腹股沟内侧可见一半球形的包块,不进入阴囊,平卧后可自行消失,常可在内环处触及到明显的腹壁缺损和薄弱。
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一般症状轻微,易被忽略,当久站立或咳嗽使映内压增高时,略有坠胀感。若出现局部剧烈的疼痛,要考虑嵌顿和绞窄的可能。
股疝的疝块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处,呈半球形隆起,体积不大,由于疝囊颈较狭小,咳嗽无明显冲击感。易发生嵌顿和绞窄。
脐疝:脐疝多见于小儿和肥胖的经产妇女。小儿脐疝在啼闹,便秘时脐部出现半球形包块,无其它不适。成人脐疝可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小儿脐疝一般不超过2厘米,多在脐部上方可触及腹壁的缺损,成人脐疝不易还纳,可触及疝环或脐部的腹壁缺损。当发生嵌顿时疝块变硬,出现腹痛和肠梗阻的表现。
切口疝:有手术史。站立、行走、咳嗽、腹部用力时,腹壁切口处有肿块突出,可伴有消化不良, 腹胀、腹部隐痛等不适。检查时腹部切口可见手术瘢痕处隆起,可能及质软的肿块,站立明显,平卧后消失,并可触及加周围的腹肌裂开、腹壁缺损,及疝内容物。
腹外疝并发症
腹外疝并发症:肠绞窄、肠穿孔。
肠绞窄病人常有发热、持续腹痛、胃肠减压后腹部有肿块。实验室检查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升高。X 线检查不敏感,但会显示有咖啡豆征(单一的气体膨胀腔状拌,被水肿肠道的宽大密集带所分离)、假肿瘤征(肠拌充满液体,完全关闭)或三个不同平面的单一拌固定。
腹外疝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腹外疝如何护理
术前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等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腹外疝护理
日常护理
术前疝块较大者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离床活动时使用疝带压住疝环口,避免腹腔内容物脱出而造成疝嵌顿。
术后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等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白线疝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国外文献报道白线疝约占所有腹外疝的0.4%~3%,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男性患者,男女之比约为5∶1。本病常伴有腹内脏器疾病和其他部位的腹外疝,Hoffman报道76例中,24例同时并存腹内脏器疾病。赵伯蝠(1985)报道在刚果工作期间收治54例白线疝,占同期各种腹外疝的9.5%,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其中脐上白线疝53例,脐下仅1例;男女发病率无太大差异,男女相比为5∶4;32例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的腹外疝,其中伴发腹股沟疝17例、脐疝7例、腰疝5例、股疝3例、1例同时存在2处白线疝,他认为可能与刚果人的先天性“疝素质”有关。
1,保守疗法保守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和疝气带疗法两类
(1)药物疗法: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从而使疝气减轻;不足之处是无法控制疝气脱出.常用中成药有疝气内消丸,桔核丸,补中益气丸等;或用肉桂研末醋调,纱布包敷脐部等.
(2)疝气带疗法:能迅速阻止疝的凸出,从而能有效阻止疝气发展,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疝气带治疗型可以治愈根治.缺点是只能治疗可复性小肠疝,无法治疗水疝.
腹外疝并发症
腹外疝并发症:肠绞窄、肠穿孔。
肠绞窄病人常有发热、持续腹痛、胃肠减压后腹部有肿块。实验室检查发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代谢性酸中毒、乳酸脱氢酶和淀粉酶升高。X 线检查不敏感,但会显示有咖啡豆征(单一的气体膨胀腔状拌,被水肿肠道的宽大密集带所分离)、假肿瘤征(肠拌充满液体,完全关闭)或三个不同平面的单一拌固定。
肠穿孔是指肠管病变穿透肠管壁导致肠内容物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腹膜炎等症状体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和死亡。
腹外疝病人的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估计并记录出血量。
(2)体位: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切口疼痛。
(3)饮食:病人一般于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水及流食,次日可进半流食、软食或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者术后应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
(4)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人可以早期离床活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病人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5)防止腹内压升高:剧烈咳嗽和用力大小便等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不利于愈合。
(6)预防阴囊水肿:由于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为堤}免阴囊内积血、积液和促进淋巴回流,术后可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并密切观察阴囊肿胀情况。
(7)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疝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须严格无菌操作,应用抗生素,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若发现敷料污染或脱落,应及时更换。注意观察体温和脉搏的变化及切口有无红、肿、疼痛,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
(8)尿潴留的处理:手术后因麻醉或手术刺激引起尿潴留者,可肌内注射氨甲酰胆碱或针灸,以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必要时留置导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