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怎么办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怎么办
1.综合治疗(1)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2)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4)其他方面。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5)控制易患因素。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2.药物治疗(1)降血脂药物 ①他汀类;②贝特类;③烟酸;④消胆胺;⑤安妥明;⑥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⑦藻酸双酯钠。(2)抗血小板药物 ①阿司匹林;②潘生丁;③氯吡格雷;④西洛他。(3)另有水蛭素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管内皮功能减退是引起血小板激活的第一步。以上情况使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天然水蛭素通过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激活,具有明确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区别吗 动脉硬化危险吗
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危险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程度、受损情况及有无并发症。 当动脉硬化发生在冠状动脉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患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或猝死。 临床上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血管斑块不稳定,导致的急性冠心病事件,此时患者还是比较危险的。 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肾动脉时,双侧肾动脉的狭窄可导致肾功能不全及血压难以控制。 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于四肢血管时,且狭窄程度大于百分之九十以上,患者可表现出四肢动脉缺血而引起的疼痛、乏力等不适,这种情况需要介入治疗。
动脉硬化的症状表现
当动脉硬化发生在不同器官时,可表现为不同的病象。一般表现可有脑力和体力的衰退, 如发生在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可以表现出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同时最主要的后果是形成主动脉瘤。如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冠脉时,可表现为冠心病,从而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当动脉硬化表现在颅脑血管时,可侵犯颈内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 可造成脑血管意外,比如脑卒中、脑缺血、以及血管性痴呆等。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顽固性的高血压,长期的肾脏缺血也可导致肾萎缩,从而发展成为肾衰竭。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增高、便秘、腹痛的症状。 当血栓形成时,可有剧烈的腹痛、腹胀、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和休克等表现。 四肢的动脉也可以发生粥样硬化,主要以下肢为主, 由于血液供应障碍,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典型的间歇性跛行。
老年人行为异常需警惕动脉硬化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里老人的健康是全家人最为牵挂的。动脉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能早些认识脑动脉硬化的某些征兆,加强自我防护和监测,就可大大延缓其发展的速度,并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动脉硬化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据对北京地区35岁以上的70万人的调查显示,冠心病和脑出血的发病率每隔10岁增高3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速度也加快。
在性别上,女性在绝经期前由于受卵巢激素保护,很少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很少得冠心病和发生心肌梗死。50岁以前心肌梗死的男女比例是9:1;但是50岁以后,女性卵巢功能萎缩,心肌梗死病人也随之增加,60岁时男女比例为3:1;到70岁时,男女患病的比例接近1:1。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的人也容易患病,且发病年龄较早。
虽然家族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改变的,但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并不占主要地位,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因素的作用,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肥胖、运动太少、心理紧张等,这些后天因素被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而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硬化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多数患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人血脂水平比正常人高。
(2)伴有血脂水平增高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等)与相同年龄的人相比,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较早且严重。
(3)用大量胆固醇喂食动物,发现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几乎全部来自血浆,其病变与人动脉粥样硬化相似。
(4)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多食动物性脂肪的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也高。国外一项研究有4444名既往均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史及血清胆固醇水平在5.5~8.0毫摩尔/升的患者参加,经过降胆固醇的饮食治疗后被随机分成两组(安慰剂组和辛伐他丁治疗组),在平均5.4年的随访里发现辛伐他丁治疗组血胆固醇水平降低25%,冠状动脉死亡的危险性下降42%。另一项研究也表明,用烟酸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3年后,血管造影所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延缓,仅见于甘油三酯显著降低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治疗组。这两个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脂质代谢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治疗动脉硬化斑块的中药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范畴中无此病名。有学者根据其病理特点及发病部位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瘀血"、"痰浊"、"脉痹"的范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有本虚标实之分,本虚多为气虚、阴虚,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多见,而"血瘀"之病机则贯穿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整个过程。
化痰类
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脂质摄入过多,利用、排泄失常,均可使血脂升高而为痰浊。《内经》称为"膏人"、"脂人"。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痰浊有关,因而治疗上多采用化痰泄浊、升清降浊法治疗。
我院研究噬斑通管ASP治疗,以首乌、黄精等滋肾养肝,阻断痰瘀生成之源为君药。海藻等软坚化痰为臣,水蛭等活血祛瘀为佐,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兼顾,使痰浊得化,瘀血得消,血脉通畅,研究结果表明,噬斑通管ASP对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具有很好的消退作用,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TC、TG明显降低、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明显降低。证实该系列方剂具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观察以温胆泄浊法组成的温胆片(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党参、郁金、炙甘草等制成)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后发现颈动脉斑块大面积缩小,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
脑血管硬化的病因是什么呢
一、高血压:临床及尸检资料均表明,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此可能由于高血压时,动脉壁承受特殊高的压力,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易于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二、高血脂症:临床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实验动物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近年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与极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血中甘油三酯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新近的研究发现脂蛋白a〔Lp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三、吸烟: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20%,动脉壁内氧合不足,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环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在动脉壁粘附聚集。此外,吸烟还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原蛋白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以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此外,吸烟时烟雾中所含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引起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
四、糖尿病:糖尿病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如再伴有高血压,则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糖尿病者还常有血第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动性增强。第Ⅷ因子由动脉壁内的细胞产生,该因子的增高表示内膜的病变,血小板活动增加使其易在动脉壁上集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管腔的闭塞。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Ⅱ型糖尿病病人常有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伴发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怎么回事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大量吸烟,还有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1.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2.高血脂
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3.吸烟
吸烟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且与每日吸烟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5.肥胖
中心性肥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6.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年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明显增高。
7.其他
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增高、从事脑力劳动、进食高热量食物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