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降糖药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降糖药

第一,对于孕妇如果出现糖尿病,不建议使用降糖药。首先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其次,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因此,孕妇糖尿病慎用。

第二,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各种中毒。以及糖尿病昏迷等。这些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因此,不建议用降糖药。

第三,还有就是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排出。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出现中毒、低血糖等。

第四,对于有胰岛素依的糖尿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发展到后期以上的肾及眼底病变者,要停用口服降糖药。

选择药物治疗糖尿病注意事项有哪些

1、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那几种:

所谓口服降糖药,主要指西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磺脲类、双胍类和拜糖平三种。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有D860(甲磺丁脲)、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达美康,其中优降糖作用最强,美吡达作用快而短,达美康作用时间较长,糖适平可用于糖尿病肾病病人。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食欲,减少糖类的吸收,同时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其中降糖灵已近淘汰。拜糖平属于第三类口服药,此类药主要是抑制糖类的分解,缓解葡萄糖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其次,在国外还有三类新药正在开发中,有的已经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2、糖尿病病人是否都必须使用降糖药物:

糖尿病病人都得进行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那么他们是不是都得吃药、打针?1型糖尿病病人当然得打针,但2型糖尿病病人就不一定了,有人统计过2型糖尿病病人约有20%不需要用降糖药物,单凭饮食和运动疗法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果一个1型糖尿病病人初诊时空腹血糖不到1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到16.7mmol/L,就说明病人胰岛还是有一定功能的,此时应嘱咐病人好好控制饮食,加强锻炼1个月以观后效。如果血糖控制仍不满意,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如果一开始病人血糖就很高,比如说空腹血糖高于200mg/dl,餐后两小时高于300mg/dl,那就得及时用药了。如果空腹血糖高于300mg/dl,尿中有较多的酮体,就需要考虑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了。

3、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正确选药:

没有哪种降糖药物十全十美,对所有糖尿病病人疗效都好。糖尿病用药应个体化,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如肥胖病人应首选双胍类药物,偏瘦病人首选磺脲类药物比较合适;如果病人是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诺和龙;伴有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人则应选择糖适平,因为该药主要通过胆道排泄,受肾脏影响较小。

4、糖尿病患者可以用食疗代替吃药吗:

选择适合个人体质的食疗,长期坚持可以有效地改善并能控制血糖水平。但是要视个人糖尿病的发展程度而定,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以选用食疗代替吃药来避免药物对人体造成的毒副作用,糖尿病后期患者应遵医嘱,药物配合食疗来调节血糖。

5、糖尿病患者是否可选择服用保健品而代替服药:

要视个人情况而定,保健品同食疗一样有着神奇的效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后服用保健品代替药品,糖尿病后期患者应在能稳定控制病情的情况下使用。保健品使用也要想食疗一样坚持长期使用才会活的更好的效果。

6、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哪些药物:

糖尿病患者尽量不使用抗炎镇痛药物、复方感冒药等药物,若长期使用可阻抑肾小管细胞的酶活性,产生直接的肾小管毒性作用,有时还会引起肾组织的过敏反应。

翻白草能降血糖吗

翻白草确实具降血糖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可以经常用翻白草作茶饮,起到稳定血糖的作用。但是大家也要知道,翻白草虽然具降血糖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只服用翻白草而不再服用降糖药,这是很不可取的,降糖药还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翻白草如何治疗糖尿病

1、翻白草如何使用

通常,用翻白草治疗糖尿病的最常用方法就是翻白草茶饮。我们可以在中药店购买翻白草,然后用水煮沸,饮用。也可以把翻白草放入杯子中,直接用沸水冲泡,代替茶来饮用。

2、翻白草的治疗效果如何

用翻白草治疗糖尿病,是起到一种辅助治疗的作用,长期饮用才能起到应的作用。同时一定要注意按照医嘱按时服用降糖的药物,加上翻白草的辅助治疗,就可以起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预防低血糖5大方法

预防低血糖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及早发现

年龄超过40岁并有体重超重或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一旦餐前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颤抖等表现,进食就缓解,应警惕糖尿病,及时到医院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饮食合理

糖尿病患者生活必须有“规矩”和规律,饮食必须合理,不仅在于吃什么,还在于吃的时间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不能随意变动,患者吃东西时间和进食量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

规律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不过,物极必反,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糖友运动要有计划,做到适量、规律运动,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避免诱因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增强降糖效果,合用时应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发现血糖偏低且尿糖阴性时,应减少降糖药用量。躯体情况出现变化,如发生了呕吐、腹泻,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及时就诊,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合理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为避免低血糖发生,应用降糖药应注意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症。对新诊断的患者,应先嘱其控制饮食、参加运动,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用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降糖药;用药应个体化,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降血糖用胰岛素好还是吃药好

糖尿病患者判断用药方案的好与坏,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血糖控制是否稳定。

按照临床治疗指南规定,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改善生活习惯无法控制血糖,起始治疗都是使用口服降糖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口服降糖药比胰岛素好。

之所以优先给患者使用口服药物而不是胰岛素,目前主要是因为治疗依从性的角度来考虑。糖尿病是慢性疾病,必须长期使用药物或者胰岛素,而胰岛素必须每天扎针,甚至每天要扎几针,这种痛苦往往新的糖尿病患者不容易接受,以至于无法坚持规范使用胰岛素,这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而口服药物相对于每天注射胰岛素来讲,更容易让新患者接受,从而能够更好的在长期治疗中坚持。

但是,无论是口服药物还是胰岛素,究竟哪种方案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糖尿病人有什么饮食禁忌 远离烟酒

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加重病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如果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此外,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短,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酒。

二型糖尿病出现的运动误区

二型糖尿病运动有哪些误区:

动时间不合适。不但运动的强度要适中,运动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未经降糖药物治疗的轻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空腹运动,而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者一般在餐后1小时前后开始活动比较合适。有些使用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喜欢空腹运动,结果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一些在四肢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运动过早,会加快胰岛素的吸收,极易导致低血糖,要注意避免。

不注重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医生指导下的降糖药物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内容,而更重要的治疗方法是日常生活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如运动、饮食,积极乐观、心情舒畅、保证睡眠等,这些基础治疗措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降糖药物治疗的效果,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对待。

动量过大。适当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热卡,减少脂肪的堆积,并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控制血糖有利。但运动量过大或短时间内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引起应激反应,反而使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控制糖尿病病情是有害的。

糖尿病用药十大误区

糖尿病用药十大误区

长期使用各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中,能理想控制血糖水平的不足1/10,因为许多患者甚至有些医务人员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

1.血糖增高就用药:一般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观察1~2个月左右,如果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坚持非药物治疗。只有经采用上述措施后血糖控制仍不满意,临床症状加重或血糖急剧升高者,才应加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2.选用药物不当:如肥胖患者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应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应用双胍类药物;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

3.同类药物合用: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但是临床上还是能够看到这种错误用药的现象,如消渴丸(含优降糖) 配美吡达、二甲双胍配苯乙双胍等。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致严重低血糖。

4.超剂量速降糖: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将血糖迅速控制下来,往往多种药物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5.服中药能根治: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还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

6.糖不降频换药: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服至半个月到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物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7.单凭感觉服药: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

8.只服药不复查: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的效果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其实如果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患者一直服用降糖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

9.无症状擅停药: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根治,需要长期用药。很多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血糖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同时不能放松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使病情恶化。

10.忽视个体化用药: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一个患者用得好的药对另一个患者未必也适用。

低血糖怎么防范

饮食合理

糖尿病患者生活必须有“规矩”和规律,饮食必须合理,不仅在于吃什么,还在于吃的时间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不能随意变动,患者吃东西时间和进食量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

规律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不过,物极必反,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糖友运动要有计划,做到适量、规律运动,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避免诱因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增强降糖效果,合用时应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发现血糖偏低且尿糖阴性时,应减少降糖药用量。躯体情况出现变化,如发生了呕吐、腹泻,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及时就诊,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合理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为避免低血糖发生,应用降糖药应注意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症。对新诊断的患者,应先嘱其控制饮食、参加运动,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用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降糖药;用药应个体化,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2型糖尿病能活多久

糖尿病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一般治疗:所有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糖尿病知识普及,使其做到学会测定血糖(周围血糖仪法)、尿糖、注射胰岛素技术、应用饮食、运动、降糖药物的知识和方法。

降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主要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经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疗法未能获得良好控制者。应用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时,在医师的指导下,先从小剂量开始探索,逐渐加大剂量,至有效剂量,然后再过度到维持量。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通过适当运动或体力劳动,可以增强末梢组织对糖的利用,改善糖代谢使血糖下降,从而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目的,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病情轻重来确定运动疗法的时间及运动时注意的事项等。

5招预防低血糖

及早发现

年龄超过40岁并有体重超重或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一旦餐前出现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颤抖等表现,进食就缓解,应警惕糖尿病,及时到医院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饮食合理

糖尿病患者生活必须有“规矩”和规律,饮食必须合理,不仅在于吃什么,还在于吃的时间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不能随意变动,患者吃东西时间和进食量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

规律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不过,物极必反,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糖友运动要有计划,做到适量、规律运动,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避免诱因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增强降糖效果,合用时应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发现血糖偏低且尿糖阴性时,应减少降糖药用量。躯体情况出现变化,如发生了呕吐、腹泻,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及时就诊,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合理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为避免低血糖发生,应用降糖药应注意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症。对新诊断的患者,应先嘱其控制饮食、参加运动,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用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降糖药;用药应个体化,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相关推荐

老年人服用降糖药物须知

糖尿病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而其中老年人患者不在少数。那么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物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给大家介绍老年人服用降糖药物须知,供大家参考。 留心服药时间 降糖药种类繁多,其作用机理各不相同,故其服用时间也不能一概而论。如由于磺脲类药物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的时间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服药时间宜在餐前半小时左右;α一糖苷酶抑制剂用法是嚼碎后与第一口饭同服,若在餐前或餐后服用则疗效会大打折扣。 尽量避免低血糖 老年人代谢率低,用药容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服用一些长效磺脲类药物时

降糖药“好坏”如何体现

口服降糖药分五大类,每一类药物又有若干种,其特点及适应证均不相同。而且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用降糖药时,除了要对药物本身有一定的了解以外,还要结合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大小、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情况、体重胖瘦以及有无并发症及其他伴随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 “好药”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疗效确切:二是对人体的毒性或副作用较小:三是价格合理:四是服用方便。 许多糖尿病患者就诊时都希望医生给自己开点“好药”,有的甚至不管价格多贵,点名就要进口药。在这些患者看来,价格贵的肯定比价格便宜的药好,进口药比国

高血糖患者的饮食禁忌

甜性食物 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土豆、山药、芋艿、藕、蒜苗、胡萝卜等少用或食用后减少相应的主食量。 忌辛辣食物 糖尿病患者多消谷善饥、烦渴多饮,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辛辣食品如辣椒、生姜、芥末、胡椒等性质温热,易耗伤阴液,加重燥热,故糖尿病患者应忌食这类调味品。 远离烟酒 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加重病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如果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此外,乙醇可以加快降糖药的代谢,使其半衰期明显缩

病毒性肝炎是怎么回事

1.肝广泛受损,不易合成肝糖原贮存,而出现高血糖。 2.抗胰岛素因素增强,胰岛素在肝内灭活降解减少,所以血胰岛素量增高。但因胰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多,从而抗血中胰岛素,致使胰岛素降血糖能力下降,因此血糖升高。胰岛素受体异常-肝细胞受损,使肝、脂肪及骨骼肌的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胰岛素受体减少,所以胰岛素降糖作用下降。3.肝病继发性高醛固酮血症,当失钾多时,可抑制胰岛素分泌而影响糖代谢。 首先,必须提高警惕,肝病患者(特别是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当定期查血糖,必要时可请医生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这对早期发现肝性糖

胰岛素该打则打

糖尿病是一种既常见危害性又极大的疾病,它的危害表现在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如果想要严格控制住血糖,注射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专家表明在治疗糖尿病期间,胰岛素该打则打。 以胰岛素使用为例,我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严重误区。很多该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拒绝使用,很多患者认为,“打上胰岛素就撤不下来了”,“打胰岛素会使Ⅱ型糖尿病变成Ⅰ型,会产生依赖”,“打胰岛素会上瘾”……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当医生建议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必担心打了胰岛

降糖药是否能取代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要降低血糖,最终需要依赖胰岛素的存在,无论是协助胰岛素作用,还是促进胰岛素分泌,都不能没有胰岛素的参与。因此,仅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前提是:患者的胰岛细胞必须有较好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口服降糖药主要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胰岛素的分泌仅为正常人的一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以3%—4%的速度下降。所以口服降糖药在开始治疗5—10年疗效较好,但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甚至需要以胰岛素为主来控制血糖。 是否使用胰岛素要根据病情决定。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很多情

低血糖反应处理流程

正在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当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时就会发生低血糖。引发低血糖的原因有多种,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其急救原则是一致的。这包括3个步骤:保障休息并补充糖分、测血糖、前往医院急救。 第1步:患者低血糖发作时,应立刻停止劳作,坐下或者躺下休息非常重要。症状较轻的患者,进食15克糖或2—5个葡萄糖片或一杯橙汁,即可纠正低血糖。需要注意的是,不少糖友担心吃糖后血糖会升高,便不敢吃,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低血糖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引起脑损伤,对于老年患者影响更大。 第2步:15分钟后测血糖。 第3

预防低血糖的5个常见方法

低血糖分为两种类型: (1)肾上腺素能症状包括出汗,神经质,颤抖,无力,眩晕,心悸,饥饿感,归因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可发生于肾上腺切除病人)。 (2)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意识混乱,行为异常(可误认为酒醉),视力障碍,木僵,昏迷和癫痫。低血糖昏迷常有体温降低。引起交感神经症状的血糖降低速率较引起中枢神经症状的为快,但低血糖程度轻,无论哪一种类型,血糖水平都有明显个体差异。 预防低血糖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及早发现 年龄超过40岁并有体重超重或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有高血压、

哪类人需要注射胰岛素糖尿病使用

1、1型糖尿病患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被完全破坏,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通过注射的办法向体内补充胰岛素,该型的糖尿病患者体内就要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和死亡。在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1型糖尿病都死于酮症酸中毒性昏迷。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首要的是用来救命,然后才是用它来治病,即通过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 2、“久病”的患者 2型糖尿病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体内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二是对胰岛素不敏感而使胰岛素

儿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法

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首选药物控制病情,再结合饮食和运动调理。Ⅰ型糖尿病只有终身选择胰岛素,而Ⅱ型糖尿病则可选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对儿童和青少年Ⅱ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的选择及应用基本同成人一样,但绝大多数的口服降糖药物却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做全面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因此,许多口服降糖药物说明书中都不推荐或禁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口服药首选二甲双胍: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药物非常有限,二甲双胍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