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如何鉴别诊断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如何鉴别诊断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本病的特点:①以全身瘙痒、黄疸为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不明显;②妊娠20周以后发病,多发生在妊娠晚期,分娩后1周内症状消失;③胆酸升高明显,转氨酶可有轻度升高,很少超过300U;胆红素正常或升高,但很少超过30μmol/L;④血清学检查病毒的抗原和抗体均阴性;⑤肝活检主要为胆汁淤积。
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常发生于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倾向,低血糖,深度黄疸,肝性脑病等。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升高,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但尿胆红素阴性。可出现肾功能异常,表现为肝肾综合征。超声检查肝区呈弥散性的回声强弱不均,呈雪花状。肝脏活检示严重脂肪变性,而无明显的肝细胞坏死。
3.HELLP综合征 在重度妊高征的基础上发生以肝酶升高、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病常有妊高症的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可伴有上腹部疼痛,黄疸较轻。妊娠结束后病情迅速缓解。
4.妊娠反应 早孕反应以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肝功能轻度异常,酮症酸中毒,但很少出现黄疸。妊娠早期的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常误诊为妊娠反应。对于恶心呕吐严重的早孕反应,一定要提高警惕,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及早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5.药物性肝损 妊娠期常应用的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氯丙嗪、异丙嗪、甲巯咪唑(他巴唑)、异烟肼、利福平、磺胺类、四环素等。常有转氨酶轻度升高,不伴脾大。停药后肝功能恢复。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妊娠的任何时期都有被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在妊娠的这一特殊时期,病毒性肝炎不仅使病情复杂化,重症肝炎也仍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对胎儿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围生儿患病率、死亡率增高;流产、早产、死产和胎儿畸形发病率增高;而且胎儿可通过垂直传播而感染肝炎病毒,尤以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率为高,围生期感染的婴儿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以后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妊娠期肝脏的生理变化
孕期肝脏未见明显增大,胎盘循环的出现使肝脏血流量相对减少,肝细胞大小和形态略有改变,但无特异性;肝功能无明显改变,由于血液稀释所致,血清总蛋白降低,60~65g/L,主要以白蛋白降低为主;凝血因子有所改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增加。
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妊娠并不增加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由于其生理变化及代谢特点,肝脏负担加重,同时肝脏抗病能力下降,使病毒性肝炎病情加重,使诊断和治疗难度增加,以致造成妊娠期重症肝炎及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达到非孕期的37-65倍。
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
妊娠与肝炎互为不利因素, 即肝炎可影响妊娠的正常发展,对母儿可产生不良后果,如流产、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胎儿畸形、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发育受限、死胎、死产等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可引起小血管痉挛, 使肝脏、肾脏血流减少, 而肾功能损害,代谢产物排泄受阻, 又进一步加重肝损害, 易致肝细胞大块坏死,易诱发成为重型肝炎。
肝炎的发病和哪些因素有关
一、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都可引起肝炎,但一般不成为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应根据发病的临床特点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二、感染中毒性肝炎: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感染都可引起肝肿大、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来加以鉴别。
三、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有用过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的历史。如为中毒性肝损害的其程度与药物剂量有关。如为变态反应性所致,多同时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变态反应表现。初次应用至出现肝损害之间有一段潜伏期,再次暴露同一药物时迅速发生。
四、急性酒精性肝炎:可根据个人史和血清学检查加以鉴别。
肝病治疗专家告诉大家在生活应做好肝病的预防,如果发现患有肝炎,需要及时的治疗,减少肝炎给患者生活上带来的不便。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一)首要症状
腹胀、肝区疼痛: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肝大可达肋缘下1~3cm,可有不同程度腹胀、肝区疼痛。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和黄疸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淤胆型病毒性肝炎常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变白等。
(二)次要症状
1.乏力、畏寒、发热: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黄疸期伞身乏力可进一步加重。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仅有轻微乏力,一般不伴有畏寒和发热。
(3)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病程短,患者常有高热、畏寒,极度乏力。
(4)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初期类似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高度乏力、厌食。
2.全身水肿:水肿首先见于下肢,然后波及全身,重症也可以腹水为主,如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等。
3.皮肤瘙痒:因血清和皮肤中胆盐浓度升高,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全身性皮肤瘙痒。肝病引起的皮肤瘙痒不属于一般的皮肤病。
(三)体征
1.肝大、肝区叩击痛:妊娠合并肝炎时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引起肝细胞增大。慢性肝炎时淋巴组织细胞增生,是引起肝大的次要原因。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和黄疸期、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迁延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2.肝脏进行性缩小:由于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而导致肝脏体积缩小。急性重型肝炎(急性坏死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后可迅速出现肝脏缩小。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急件病毒性肝炎起病在10日以上,可出现肝脏缩小,出现腹腔积液及皮肤瘀点、瘀斑。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也可出现肝脏缩小等。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有哪些症状
(1)有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及乏力,黄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学检测指标:
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标,在感染潜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阳性;当HBsAg为高滴度时,则e抗原(HBeAg)也同时为阳性,临床只以单项HBsAg作为感染指标是不够的,应与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结合判断之。
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为有保护性的抗体,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时,经过一段时间,出现抗HBs提示机体获得了免疫力。
③乙肝e抗原(HBeAg):
是HBcAg的降解产物,急性感染时HBeAg的出现稍晚于HBsAg,e抗原的亚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活性。
④乙肝e抗体(抗HBe):
一般当HBeAg在血中消失,而后出现抗HBe,提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病情多渐趋稳定。
⑤核心抗体(抗HBc):
在急性感染时,HBsAg出现后2~4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检出,所以抗HBC-IgM多见于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动期。
⑥乙肝病毒DNA(HBV-DNA):
HBV-DNA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及传染性指标,HBV-DNA与HBeAg和DNA-多聚酶呈平衡关系,凡是HBeAg阳性的血中,86%~100%可检测到HBV-DNA。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测定和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对妊娠合并乙肝的诊断可很快明确。
应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胎内感染应注意以下3项依据:
(1)新生儿脐血清HBsAg阳性可为参考指标。
(2)新生儿脐血清HBcAb-IgM阳性即可确定宫内感染。
(3)如有条件测脐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更可确诊,但此项指标在国内尚不能推广应用。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妊娠期女性患者需要进行必要的营养治疗,应根据患者肝炎的病理改变,体征,临床特点以及患者的生理要求制定的调补措施,为了促进患者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同时也为了使胎儿获得充足的热量个营养,乙肝患者应该在饮食调养上注意一下问题。
1、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注意饮食的均衡营养,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含有维生素的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也应该在日常饮食中多搭配钙,铁的食物,不宜饮酒,吃辛辣的食物,或者难以下消化的食物。
2、控制好饮食总热量
每天的总热量控制在2500-2600千卡之间。乙肝患者每天应该供足蛋白质的需求,如果患者出现血氨升高的情况,发生了肝昏迷的前期症状,就应该及时限制或者停止蛋白质的供给,特别是动物蛋白质。
3、了解凝血功能
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量、血小板计数,以了解凝血功能状态,并备好新鲜血液以备急需。补充维生素K、C,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防止凝血功能障碍。
4、缩短第二产程
协助手术助产,减少孕妇的体力消耗,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5、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
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并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如有裂伤应及时完善止血后缝合,仔细检查胎盘的完整性。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鉴别
诊断
对ICP的诊断,具体可按以下标准:
1.在妊娠期出现以皮肤瘙痒为主的主要症状。
2.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血清SGPT或SGOT的轻度升高,达60~100U,超过200U以上者较少。
3.可伴有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在18.81~85.50/μmol/L(1.1~5mg/dl)。
4.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呕吐,食欲不振,虚弱及其他疾病症状。
5.一旦分娩,瘙痒迅速消退,肝功能亦迅速恢复正常,黄疸亦自行消退。
在以上症状及体征中,瘙痒是最重要的,可以表现轻微,故每次产前检查时均不可遗漏。
鉴别诊断
主要是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本病常有消化系统症状,SGPT及胆红素升高明显,病程并不随妊娠终止而迅速好转或结束,故区别该两病并不困难。
妊娠合并肝炎的症状及危害
肝脏是人体解毒最重要的器官,具有免疫、血液凝固和造血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炎病毒引起的妊娠合并肝炎,会给患者带来双重影响。因此,妊娠合并肝炎必须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恢复。了解妊娠肝炎的症状。帮助病人的早期认识,及时治疗。
乙肝患者怀孕的症状
(1)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恶心,呕吐,等。尤其是对消化道症状妊娠早期更为明显。
(2)在晚期妊娠合并肝炎腹胀患者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高比例的重型肝炎。
(3)出现黄疸,约4/5以上的帐户,深黄疸伴有瘙痒的患者多数等。
(4)的特点是它的标志,肝肿大,有轻度压痛,但随着病情迅速消失的改进。
肝炎妊娠的危害
(一)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可以增加肝脏负担,进一步原肝损伤:
(1)肾上腺皮质,卵巢,胎盘产生更多数量的雌激素能灭活在肝脏和胆汁排泄,防止肝脏的脂肪转运的影响;(2)在肝脏的解毒代谢产物对母体和胎儿的主体;(3)分娩时体力消耗,缺乏氧气,增加酸代谢物质,产后出血,加重肝脏的负担;(4)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肝损伤,肝内胆汁淤积症与妊娠,妊娠急性脂肪肝,易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困惑,提高诊断和治疗困难。
(二)在病毒性肝炎的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妊娠早期,可增加妊娠反应。发生在晚期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顺产产后出血。重型肝炎,常并发DIC,全身出血倾向的存在,从母亲到孩子安全的直接威胁。生的患病率,死亡率高,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病毒性肝炎病在妊娠早期,高约2倍,胎儿异常。不良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胎儿可以通过垂直传播感染,特别是在高利率的母婴传播的B型肝炎
温馨提示:妊娠合并肝炎对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影响,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疾病恶化,增加治疗困难。
丙肝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外,主要依靠HCV病毒学检查可以鉴别。
主要鉴别疾病包括: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妊娠合并肝炎要怎么办
妊娠合并肝炎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危害较大。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孕期不用人工流产或引产,但是妊娠晚期患病,在分娩过程母体血液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忽视乙肝病毒,导致随着病毒的增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为乙肝;长期过度劳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乙肝病毒。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宫内传播,产时可通过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母血进入胎儿体内感染,接触母乳及母体唾液感染。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如何引起的
肝炎病毒依其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两型:即传染型和血清型。由传染型病毒引起的肝炎为A型肝炎,血清型肝炎称为B型肝炎。B型肝炎表面抗原系Prince(1968)在澳大利亚发现,亦称澳大利亚抗原。而由Dane(1970)在HBsAg阳性的病人中发现的球形颗粒抗原则称为核抗原。故现知B型肝炎存在两种抗原系统。
临床实践中A型肝炎已为大家所熟知,而B型肝炎多为亚临床型或隐匿型多被遗误,但其危害性较大,应引起重视。B型肝炎抗原和抗体必须依血清学检查确定,并以此检出隐性或慢性抗原携带者,即潜在传染源。但迄今为止,B型肝炎病毒尚未能培养成功,而A型肝炎病毒颗粒,则已分离成功。且知该病毒直径为27nm的RNA肠病毒。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怎么办
一、妊娠合并甲型肝炎
目前对甲肝尚无特效药,一般多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休息、保肝支持疗法。
常用茵陈冲剂、垂盆草冲剂以及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或静脉滴注葡萄糖液等。
2、由于甲肝病毒不通过胎盘屏障,不传给胎儿,故不必进行人工流产或中期妊娠引产。
由于肝功能受损可影响母体代谢、产生缺氧等,以致较易发生早产,所以在孕晚期必须加强胎动计数等自我监护。有早产先兆者需及早住院治疗,并行无激惹试验(NST)及B超等生物物理指标监护,临产过程中注意缩短第二产程、预防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
3、关于哺乳。
分娩后甲肝已痊愈者可以哺乳,如在急性期则应禁止哺乳,不仅可防止母婴垂直传播,而且有利于母体的康复。
二、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1、一般治疗
除应在肝炎急性期予以隔离和卧床休息外,并予以清淡及低脂肪饮食,每日应供给足够热能,如消化道症状较剧,则应予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2、保肝药物的应用
每天需给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K1及维生素B1、B6、B12等。因维生素C为机体参与氧化还原过程的重要物质,有增加抗感染能力、促进肝细胞再生与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维生素K1可促进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因子Ⅶ、Ⅹ)合成作用。一般采用维生纱C3g、维生素K14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同时给予能量合剂,如25%葡萄糖液250~500ml加辅酶A100u及维生素C3g。同时肌内注射维生素E50mg,对防止肝细胞坏死有益。对ALT高者可用强力宁8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加入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如有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可予适量输鲜血、人体白蛋白或血浆。
3、中草药治疗
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茵陈汤加减。方剂:茵陈30g,山?12~15g,生黄芪15~20g,黄芩12g,川连6g,茯苓15g,当归12g,败酱草12~15g,柴胡9g,陈皮9g。每日一贴煎服,对退黄疸、改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有益。
4、产科处理妊娠早期
如HBsAg滴定度高且HBeAg阳性伴有临床表现者应在积极治疗情况下,可行人工流产术。因为妊娠和乙肝之间互有不良影响。但妊娠中晚期的患者当以保肝治疗而不宜贸然行引产术,以免由于引产而引起不良后果。
5、分娩与产褥期
必须注意以下3个方面:①防止出血;②防止感染:应在产后应用对肝肾无不良影响的抗生素预防感染;③密切注意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检测结果,防止病情发展。
从产科角度观察胎儿有无头盆不称,产程虽然进展良好,亦应适当缩短第二产程而行产钳助产,有利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及减少新生儿窒息。产后应常规留脐血检测肝功能和肝炎血清学指标。
6、新生儿的处理
近年来主张对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需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生后1个月及6个月各皮内注射乙肝疫苗30μg,一般可阻断90%的母婴传播率。如有条件可于出生后再肌注一支人类HBs免疫球蛋白(HBIG)则更有利于防止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的乙肝疫苗作用能保持5年左右,故在进入小学之前应再作一次加强免疫注射。
三、妊娠合并重症肝炎
1、一般处理:①需专人护理,正确记录血压、呼吸、脉搏及出入水量;②予以低脂肪、低蛋白、高糖类流汁或半流汁饮食,保证热能为6276kJ/d(1500kcal/d),并予以大量维生素。
2、输温鲜血600~800ml,以增加凝血因子,并需输人体白蛋白或冻干血浆,有利防止肝细胞坏死和降低脑水肿的发生。
3、胰高糖素1mg加正规胰岛素8u,10%氯化钾10~20ml加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静脉滴注。
4、可用干扰素每日300万u,连续7~14天,肌内注射,也可每次100万u,每日3次肌内注射。
5、胎肝细胞悬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一次,可用3~5次,能收到极好效果。此亦可称为胎肝细胞移植。
6、14-氨基酸-800250ml或复方支链氨基酸2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可促进肝脏情况好转。
7、10%门冬氨酸钾镁40ml溶于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缓滴。
8、无论有无感染征象,均应予以对肝肾功能影响最小的广谱抗生素。
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处理:
(1)妊娠合并重症肝炎并发DIC的诊断标准:①血小板≤50×109/L(50000/mm3);②凝血酶原时间较正常延长1倍以上;③纤维蛋白原≤1.25g/L(125mg/dl);④鱼精蛋白副凝(3P)试验或乙醇胶试验阳性。
(2)并发DIC之处理:根据产科特点,在无产兆而发生DIC时,可用肝素,首次剂量为25mg(3125IU)加5%葡萄糖液100ml,静脉滴注(一般在30分钟左右滴完),之后再用25mg加5%葡萄液200ml,静脉缓滴。以后再根据化验结果决定肝素的应用剂量。如已临产或在产后24小时之内发生DIC者,应以输温鲜血、冻干血浆等为主,而不宜贸然使用肝素。因为此时已有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加之产后子宫血窦开放本身即易出敌国,所以如肝素使用不当,可更加重出血。
(3)产科处理:入院后必须按急症处理,首先予以输温鲜血、人体白蛋白及冻干血浆,有肝昏迷者积极治疗24小时后,应尽快结束分娩。根据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1990年资料,在22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中,9例经输鲜血、白蛋白、血浆,并适时、适量应用肝素后适时行剖宫产甚或切除子宫者,8例存活;1例剖宫产术后因DIC而死亡。而保守治疗等待阴道分娩者13例,其中2例未产死亡;另11例分娩后,仅4例存活,存活的4例中其中有3例为经产妇早产,1例为初产妇,产后肝昏迷加重,最后使用胎肝细胞移植得救。
由以上的数据说明此等患者的产科处理原则如下:
a、经产妇早产者可在上述积极治疗情况下,经阴道分娩。
b、凡初产妇且已足月或近足月者,应在上述积极治疗1~2天采取局麻行剖宫产术,但术后禁用哌替定(度冷丁)等镇痛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使病情加剧,甚或死亡。
c、术后行继续支持疗法和给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有什么表现
患有妊娠合并肝炎的孕妈妈症状表现为: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肝区疼痛、皮疹、关节痛、高热、寒战、黄疸、凝血机制障碍,肝功能衰竭。妊娠合并肝炎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
甲型肝炎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多发于秋冬季,潜伏期为2~6周。前期症状可有发热、厌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乏力、腹胀和肝区疼痛等,一般于3周内好转。此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持续2~6周或更长。多数病例症状轻且无黄疸。
乙型肝炎分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和HBsAg病毒携带者,潜伏期一般为1~6个月。急性期妊娠合并乙肝与甲肝类似,但起病更隐匿,表现为皮疹、关节痛等,黄疸出现后症状可缓解。乙型肝炎病程长,5%左右的病人转为慢性。
妊娠时更易发生重症肝炎,尤其是妊娠晚期多见。其他类型的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类似,症状或轻或重。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26周,输血引起者为2~16周。丁型肝炎的潜伏期为4~20周,多与乙型肝炎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
戊型肝炎与甲肝症状相似,暴发流行时,易感染孕妇,妊娠后期发展为重症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可达30%。有学者报道散发性戊型肝炎合并妊娠,起病急症状轻,临床预后较好,不需要终止妊娠。
妊娠合并肝炎的原因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不能通过胎盘传播,孕期不用人工流产或引产,但是妊娠晚期患病,在分娩过程母体血液受粪便污染可使新生儿感染。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忽视乙肝病毒,导致随着病毒的增加使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化为乙肝;长期过度劳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起乙肝病毒。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可宫内传播,产时可通过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母血进入胎儿体内感染,接触母乳及母体唾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