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怎么确诊
病毒性肝炎怎么确诊
病毒性肝炎,主要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引起,但是它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抽血,检查血清学结果来确诊,一般临床上难以鉴别诊断,因为像甲肝、戊肝,它的临床表现都比较相似,而丙肝、乙肝在某些病程阶段,它的症状也很相似,因此检查病毒性肝炎,主要是通过抽血查病毒肝炎的血清学检查。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病毒性肝炎症状有哪些
首先病毒性肝炎它是一类疾病,它主要分为五种,分别是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像甲肝、戊肝主要是急性肝炎为主,乙肝、丙肝、丁肝,尤其是乙肝、丙肝,主要是慢性过程,如果急性发作,病毒性肝炎都有一些相同的特点,比如说黄疸,恶心,厌油,乏力,有的甚至有发热这些表现,如果要确诊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可以抽血检查肝炎病毒全套做筛查。
病毒性肝炎预防
控制传染源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
丙肝检查指标都包括什么
确诊丙肝病毒感染需要进行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以及丙肝病毒rna(hcv-rna)检测,但是并不能确定具体的丙肝病情,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肝功能、b超、肝活检等方式检测。
丙肝检查指标都包括什么,怎样确诊丙肝病毒感染,又该怎样确定丙肝病情呢?丙肝是由于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脏疾病,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凡是有可能发生血液接触的如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都会导致丙肝病毒的感染,那么该怎样确诊丙肝,又该怎样进行丙肝检查呢?
肝病专家范殿英教授指出,丙肝病毒感染之后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如果不是经过检查很难发现,确诊丙肝病毒感染需要进行丙肝病毒抗体检测以及丙肝病毒rna(hcv-rna)检测,但是并不能确定具体的丙肝病情,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肝功能、b超、肝活检等方式检测。
确诊丙肝病毒检测丙肝抗体,对人体无保护作用,这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的方法,而且1次阴性,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当各型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否为丙型肝炎感染。
丙肝病毒rna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可用于丙肝感染的早期诊断,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其发病与输血及血制品密切相关,hcv-rna及抗hcv均阳性或hcv rna单独阳性即可确诊为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
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毒性肝炎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病毒性肝炎检查
1、肝功能检测
(1)血清酶学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细胞中的浓度比血清高104倍,只要有1%肝细胞坏死可使血清浓度升高1倍,急性肝炎阳性率达80%-1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中浓度最高,故在判定对肝功能的影响时,首先应排除心脏疾病的影响。AST 80%在肝细胞线粒体内,一般情况下,肝损伤以ALT升高为主,若血清AST明显增高,常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血清转氨酶增高的程度大致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平行,但重症肝炎时,可出现胆红素不断增高,而转氨酶反而下降,即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
(2)血清蛋白检测临床上常把血清蛋白作为肝脏蛋白代谢的生化指标,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有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且以γ-球蛋白升高为主。
(3)血清胆红素检测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的功能,肝功损伤致胆红素水平升高,除淤胆型肝炎外,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4)凝血酶原时间(PT)能敏感反应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情况,肝病时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2、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3、肝穿活组织检查。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但因为系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4、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毒性肝炎不能吃什么
病毒性肝炎不可以乱吃东西,否则,极容易就会诱发病情恶化,病毒性肝炎常见的有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等五种,其中最为熟知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即我们常说的乙肝。
既然饮食不合理会导致病情恶化,那么,病毒性肝炎不能吃什么,病毒性肝炎吃什么会诱发病情恶化呢?
病毒性肝炎应严格戒烟,酒,过多的甜食也不可以,也不能吃辛辣食品,为了自身病情着想,也不要盲目进补,禁忌油腻,油炸食物等,这些饮食方面的习惯,如果不注意,都会有诱发病情恶化的可能。
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抗病毒治疗,这些保肝常识只能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种肝损伤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清除病毒,因此,也就无法让患者摆脱病毒性肝炎带来的疼痛和折磨。
具有疗程短、作用快、疗效确切、康复率高的优势,能够快速识别并清除变异的病毒株,避免耐药的发生;同时还能避免传统治疗停药后造成停药后病毒反复反弹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