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少冲位置图及功效 少冲的配伍疗法

少冲位置图及功效 少冲的配伍疗法

少冲穴配太冲穴、中冲穴、大椎穴:治热病、昏迷;

少冲穴配水沟穴、百会穴、风池穴、十宣穴:治中风;

少冲穴配阳陵泉穴、中封穴、期门穴:治黄疸。

少冲的功效 少冲穴穴位解析

少,阴也;冲,突也。“少冲”的意思是指此穴中的气血物质从体内冲出。此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汽以冲射之状外出体表,故而得名。少冲穴也名经始,意思是此穴是少阴心经的起始之处。

眉冲的准确位置图作用 眉冲穴配伍治病方法

眉冲穴临床治疗头痛,鼻塞常配上星,合谷,以和血通络;治疗癫痫常配大椎,后溪以调和阴阳之气。

少冲的功效 少冲保健按摩手法

1.少冲与心脏有密切关系,心脏病发作的时候,用右手拇指和中指的指尖切压左手小指少冲穴,每次切压3-5分钟,可以连续切压,以缓解心绞痛。

2.夏天容易打瞌睡,按摩少冲有助于醒脑提神,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少冲穴,以垂直的方式轻轻揉捏,此穴是脑部反射区,要慢慢的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以相互按。

少冲的准确位置图 少冲穴穴位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的动,静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少冲的准确位置图图解 少冲的功效

少冲为手少阴心经的井穴,本穴有醒神开窍,泻实祛邪,清热熄风的功效,有关心脏,神经的病症都可通过少冲来治疗,掐按此穴位,可以禁急救治中风猝倒和心脏病发作的病人;对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热病,昏迷,心悸,心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此外对肋间神经痛,后喉头炎,结膜炎,黄疸,上肢肌肉痉挛等病症,具有很好的调理与保健功能。

气冲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气冲常用配伍治疗方法

调理下焦,阴部气机可配气海,太冲,蠡沟;治疗疝气可配大敦,归来,维道;调理膀胱功能可配中挤,膀胱俞;调理冲任,胞宫可配关元,气穴,三阴交。

少冲的准确位置图 少冲穴常用按摩疗法

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本穴,每次1-3分钟,早,晚各1次,长期坚持按摩,有利于心脏健康。

相关推荐

男人的肾气竟全由这部位掌管

位置:位于小指末节桡侧(内尺外桡),距离指甲角0.1寸。 取穴:将手掌向下平伸,呈俯掌姿势,左右两手小指指甲下缘,靠近无名指侧的边缘上即是。 作用:穴,“少”,阴也。“”,突也。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体内出。本穴为心经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之处,体内经脉的高温水气以射之状外出体表,故命名为“”。按摩穴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因疲劳引起的头痛,醒脑提神。防治月经不调、阳痿、痛经、畏寒,更年期综合症等病症。 少泽穴 位置:位于小指末节尺侧,距离指甲角0.l寸。 取穴:将手掌向下平伸,呈

的准确位置片 气特效按摩疗法

用食指指腹按揉气穴,每日早,晚各按揉1-3分钟,长期坚持按摩。能治疗疝气,月经不调,不孕,改善女性痛经,男性阳痿。

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中穴常用配伍

热病中暑可配委中,大椎;中风昏迷,晕厥可配人中,十宣;小儿惊风可配人中,四关;小儿夜啼可配印堂,百会;舌强肿痛可配上廉泉,金津,玉液;掌中热可配劳宫,中府。

位置

穴的位置:位于人体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一说在中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少海准确位置和作用 少海穴配伍应用疗法

少海主要用治心痛,臂麻,手颤,手挛,瘰疬,癫狂,失眠,腋胁痛等病症。临床常配后溪治手颤;配间使,神门治发狂;配天井治瘰疬;配阴市治心痛手颤。

的准确位置片 天对症针灸疗法

1.配百会,前顶,神门,丰隆,涌泉,针刺泻法,化痰熄风,定惊安神,治疗惊恐惊风。 2.配百会,神庭,听宫,中渚,针刺泻法,清泻胆火,治疗胆火上炎之眩晕,耳鸣等。 3.配风池,太阳,角孙,头维,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散邪,治疗风邪外袭之头痛。

脑户位置功效 脑户配伍疗法

1.配通天,脑空穴,有行气祛湿的作用,能治头痛,头重。 2.配人中,太,丰隆穴,能治疗癫痫症。 3.配胆俞,意舍,阳纲穴,有疏肝泄胆,清热祛湿的作用,能治目黄,胁痛,食欲不振。 4.配通天,消泺,天突穴,有行气散结的作用,能治瘿瘤。

门在哪个位置 门常用配伍

1.配足三里,归来,大横,合谷,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消积,治疗寒积腹痛。 2.配内关,太,中脘,足三里,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和胃,降逆调,治疗肝郁胎气上逆。 3.配归来,关元,气海,三角灸,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举陷,治疗气虚下陷之狐疝,痔疮,脱肛,阴挺,带下等。 4.配脾俞,水分,足三里,阴陵泉,针刺补法,健脾除湿,治疗脾虚水肿。 5.配肾俞,关元,中极,太,三阴交,针刺泻法,清热利湿通淋,治疗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淋癃,尿闭。

阳准确位置和作用 阳的准确位置

精确定位: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故名。 简易取穴:足背最高处,两条肌腱之间,摸到足背动脉搏动处即是。

头临泣位置 头临泣的配伍疗法

1、头临泣穴配水沟穴、大椎穴、十宣穴、腰奇穴:缓解治疗癫痫、中风昏迷; 2、头临泣穴配间使穴、大椎穴、肝俞穴、胆俞穴:缓解治疗疟疾; 3、头临泣穴配印堂穴、百会穴、头维穴:缓解治疗头痛; 4、头临泣穴配腕骨穴、阳谷穴、申脉穴:缓解治疗风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