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丧偶要如何调理心理
老人丧偶要如何调理心理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两个人正应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据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1.自责阶段。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2.怀念阶段。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3.恢复阶段。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首先,欲使自己尽快地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第三,所谓的“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老年丧偶心理调试很重要
积郁成病需提防
居丧对老人整个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阶段的过度忧伤和后阶段的孤独无助。配偶是生活上最亲密、感情上最融洽的伴侣。随着年增寿长,知心好友日趋稀少,老伴更是一日不可缺。一旦有谁先逝而去,另一个往往痛不欲生,难以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或终日痛哭流涕,不愿与已死的老伴分离;或呆若木鸡,不思茶食,一味唉声叹气;或悲情难遏,迁怒于人,怪罪自己。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老伴,确实令人心碎,短期内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不可避免,但决不能延续过久。否则积郁成病,每况愈下,不少老人就是在老伴先逝不久后相继而去。所以,在居丧的前阶段,帮助老人消除忧伤、重振精神是主要的。
生活重组延年寿
孤独凄凉、生活无助常是居丧老人后阶段的主要困境。尽快帮助居丧老人摆脱旧日的恋念,重新新生活,适应新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为避免触景生情,制止忧伤心情的延续,可先将家中的布置作个调整,给老人以新的感觉;子女亲友要主动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减少老人孤寂无助感,使之逐步习惯新的生活;鼓励老人扩大活动圈,与人多交往;培养老人新的业余爱好,如养花、种草、集邮等;指导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若老人有再婚之念,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余生之年重添乐趣。
居丧前后两个阶段发生的问题,在男女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女性易动感情,前阶段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难以解脱。但她们生活自理能力强,一旦情绪平稳后,容易适应新生活。男性的感情不像女性那样脆弱,居丧前阶段的冲击力不大。但他们对只身一人的独立生活适应性差,常易冷寂而逝,亲属可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总之,老年人的居丧非同一般,自身妥善调适和亲属足够重视,才能安然度过这一时期。
丧偶老人的心理调适
1、 震惊阶段。表现为拒绝接受现实,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有的老人可能整天哭涕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丧。
2、 情绪波动阶段。表现为对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或要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失去配偶,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老人可能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就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3、孤独感产生阶段。表现为回忆往昔。死者已经不在,存留者常常会不自觉地反复回忆老伴在世的点点滴滴,往往沉浸在过去的有老伴的生活中不能自拔,产生不安全感及孤独无助感。
4、悲观绝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身心被绝望占据。
5、宽慰自我阶段。他们开始自我调节,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看情绪完全恢复正常。
6、重建新模式阶段他们开始从绝望中走出来,向往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新的生活。
不过在丧偶老人从剧烈悲痛走出来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进行正确的自我心理调适,否则极有可能形成心理障碍。清源心理为您带来:
发泄与倾诉
对于刚经历丧偶生活事件的老年人,他们的抑郁、悲伤、无助等各种情绪,如果没有及时排解发泄就会引发心理问题,甚至造成心理疾病,这就需要一个发泄的渠道。倾诉是发泄情绪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即使说的不是事件本身,但也会通过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对恢复心理健康非常有利,从而使心理从亚健康状态逐渐转变为健康状态。
心理疏导与调理
心理疏导与调理首先要注意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不要随意打断,不要否定他们的
看法,不要向他们乱作保证。要同情,与他们共情,表情要专注,眼神要亲切。倾听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安慰剂”,尤其是对固执己见、缺乏理性、情绪偏激的老人,需要多给予亲人般的悉心疏导,帮助他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化解他们的烦恼,使之不纠缠于一时一事,客观并全面地看问题,清除心理障碍,使丧偶老年人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有利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
要设法转移注意力
尽管宣泄情绪对身心健康有益,但过度的悲伤会造成人为的精神和身体消耗,这个时候可以到亲友处小住一段时间,多参加集体活动,接触外面的世界,只有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才能得以缓解;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打球、游泳、爬山、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有氧运动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有益身心。
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或称“心理音乐疗法”
老人丧偶后的心理过程有五个阶段
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比较剧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
第二阶段,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存留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第三阶段,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第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
第五阶段,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上述五个阶段也可分别概括为震惊阶段,情绪波动阶段,孤独感产生阶段,宽慰自我阶段、重建新模式阶段。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
老人晚年生活的误区
误区之一:懒惰散漫的生活
有的老人觉得自己辛苦劳累了大半辈子,现在完全可以歇口气了,可以自由散漫地过日子了,于是,失去了生活目标,生活起居也变得没有规律。有的老人过分放纵自己,嗜烟贪酒,娱乐无度,饮食无常,这样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误区之二:过分依赖子女
有的老人认为,人老了,离天远了,离地近了,常常轻视生存价值,失落悲观。晚年生活过度依赖子女,与外界隔离,专为儿孙做家务。有的老人把财产全部交给子女支配,自己一切处于被动之中。这样的生活会给老人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逆差”,使之无所适从。有的老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而产生焦虑情绪,多愁善感,对生活感到厌烦,以致失去生活乐趣和生存意义。
误区之三:过度发挥余热
一些老人不顾年老,只想赚钱,结果因操劳过度而损害健康。老年人利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智慧,老有所为,合理地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本无可非议,但应量力而行。有的老年人也像青年人一样加班加点、拼命赚钱,这实质上是在用健康来换取金钱。
误区之四:再婚问题上的自我封闭
有的老人丧偶后在再婚问题上自我封闭,长期与外界隔离,这样会带来诸多身心疾病,对延年益寿十分有害。老年人丧偶后,应该面对现实,大胆地追求人生幸福,营造晚年幸福生活的港湾,才是健康长寿的正确途径。
小编温馨提示:以上就是老人晚年生活易出现哪些误区的相关介绍,希望通过小编的介绍,老年朋友能够学习一些正确的养生保健知识,在生活中做好保健,健康长寿。
老人如何调适丧偶心理?
1、避免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
2、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首先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3、再婚有利摆脱孤独。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丧偶的老年人再婚率在不断增加。阻碍丧偶人再婚的重要心理障碍:一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和所谓“道德”的自我禁铜。二是来日家庭的反对。三是老年再婚择偶条件苛刻。四是受财产继承的制约使老人再婚难成。鼓励老年人再婚有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在逐步被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所接受。
4、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去。
5、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刻孤独与不适加重。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家庭中夫妻关系学是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一旦丧偶,这种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子女、亲友去建立、填补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依恋关系,方能有效地减轻哀思。
老年人心里特点
1.孤独
人到老年,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龄老人丧偶事件是在所难免,对于老年人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心理孤独感,更是让丧偶老人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不久也会亡故。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恐惧
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以致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
3.折腾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种“折腾”心理,认为“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结果勉强参与,容易突发严重健康事件。还有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坚持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结果导致体力不能承受,出现意外。
4.倔强
老年人心理倔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还表现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这些有着倔强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生活着。结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与家人、子女发生争执,最后“不治而终”。
丧偶老人怎么进行心理调节
改变环境、转移注意力 如到子女家中住段时间,或住所不再放置配偶生前使用的家具物品,以免见物思情;也可找些自我安慰方法,如不把配偶逝世说成死,而是仙逝,去了另一个世界;还可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鸟、养鱼、钓鱼、练习书法绘画等,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
将心中的苦楚向亲朋倾吐 丧偶老人应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想法,一股脑儿地向子女、亲戚和朋友倾吐,以寻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一旦将心中的痛楚诉出,心里就会好过些,还能从亲朋好友的安抚中感受到温馨与鼓舞。
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 以新的社会活动方式取代以往的家庭生活方式。如有工作在身的,则全身心投入工作,获得的成就感会有助于替代悲伤感。退休的老人早晨可上公园散步、慢跑,多结交一些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