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丧偶老人如何摆脱居丧综合征

丧偶老人如何摆脱居丧综合征

“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相濡以沫一生的老年夫妻的共同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低,往往是一厢情愿。一对相亲相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年伴侣,一方的突然去世,对另一方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免的,甚至相当严重,在短期内可以产生忧郁、痛苦、焦虑和情绪压抑,这种现象称为“居丧综合征”。

“居丧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是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诸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这些症状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消失,但也有少数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饮食无味、夜不能眠、面黄肌瘦、呆木迟钝,迅速变得苍老,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而自杀。

“居丧综合征”的另一危害表现在躯体方面,可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病等多种“心身疾病”或加重病情,并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感染性疾病,甚至发生癌症。有一种并不罕见的“夫妻癌”现象,隔了几个月,不吸烟的老妈妈也得了肺癌。这并非肺癌具有传染性,而是不吸烟的配偶长期受被动吸烟之害,同时居丧心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对癌症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居丧综合征”症状轻重相差悬殊。就死者的死亡原因而言,如果是久病卧床、倍受疾病折磨的慢性病,那么,无论对死者和居丧者,都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故居丧症状较轻;如死者死于急病或意外事故,则对居丧者的精神打击很大,症状也较重。另外,就居丧者的性格而言也有差别,按照通常的说法,一类人是“乐观者”,心胸坦荡豁达,能面对现实,遇到挫折时“想得开”;另一类人是“悲观者”,不善于正视现实,不能接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往往陷入终日怀念过去的小圈子里,难以自拔。像这类居丧者,“居丧综合征”的症状往往很重,时间很长,需要接受外来的帮助。

“居丧综合征”有一个心理危机期,在这段日子里,至亲好友的劝慰,子女们的体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照顾、关心,都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让居丧者明白,生离死别是人生规律,人死不能复生,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症状严重者,不妨进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暴露疗法”。办法是将死者的遗容和生前心爱之物索性放在居丧者随时都能看到之处,让他自己尽量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时的恩爱情景。这样做,居丧者通常在开始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难以自控,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症状会逐渐改善直至消失。因为居丧者已明白并接受了现实,达到了心理平衡和适应,渐渐重振生活信心,考虑安排今后的生活。“暴露疗法”是一种快而有效的心理脱敏疗法,但是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居丧者不宜采用此法,以防发生意外,还是慢慢地不断进行心理疏导为宜。

此外,子女们应创造条件,为居丧者转换一个生活空间。诸如,把原来与子女分居的老人接到子女家同住,多说说话,与孙辈逗乐;如老人健康情况尚可,不妨陪同作一次旅游,让老人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山水风光中产生好心情,摆脱内心的苦闷。渡过心理危机期后,居丧者不宜把自己关在家里,应走出去访问老同事、老朋友,温故叙旧,谈谈家常。特别是应与有共同爱好的老人们寻找共同的乐趣,以充实生活。

丧偶的老人要如何调节心理健康

一、对于丧偶老人,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二、避免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三、转移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五、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应该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的确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但是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尽快地调整好心态,多保重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相信这也是老伴儿的心愿。

六、心理转移

当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选择大哭一场,也可以向别人倾诉,以便发泄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倘若把忧伤深深地藏在心里,独自一个人冥思苦想,只会强化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容易引起身心疾病。

七、心理补偿

老人丧偶后,情绪极度悲伤时,可以看看配偶的照片,抚摸配偶所用过的东西,从而会回忆起夫妻以前相处时的美好时光,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心理得到补偿,然而,积极的心理补偿莫过于选择理想的新伴侣,这样可以在生理上和心埋上都得到新的平衡,从而开拓新的生活。

八、心理升华

老人丧偶后为了减轻忧伤,最好把心理活动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对于个人和社会也是有利的。

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丧偶后切勿过度悲伤,这样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使“老年人意识”更迅速地到来。为了尽快地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应当积极地调整自己 的生活。可以做些大的变更来改变生活,重新振作自己。比如:旅游、改变居住环境、暂时与儿女同住、住到老年公寓、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社团的活动、发掘自己 的兴趣和爱好等。怀念逝者并不妨碍寻找新的人生伴侣,如果有条件,可以重新组织家庭。

​丧偶老人如何摆脱居丧综合征

“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相濡以沫一生的老年夫妻的共同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低,往往是一厢情愿。一对相亲相爱、风雨同舟几十年的老年伴侣,一方的突然去世,对另一方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免的,甚至相当严重,在短期内可以产生忧郁、痛苦、焦虑和情绪压抑,这种现象称为“居丧综合征”。

“居丧综合征”常见的表现是出现多种心理障碍,诸如沉默寡言、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这些症状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逐渐好转、消失,但也有少数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饮食无味、夜不能眠、面黄肌瘦、呆木迟钝,迅速变得苍老,甚至产生厌世心理而自杀。

“居丧综合征”的另一危害表现在躯体方面,可导致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病等多种“心身疾病”或加重病情,并因免疫功能低下而发生感染性疾病,甚至发生癌症。有一种并不罕见的“夫妻癌”现象,隔了几个月,不吸烟的老妈妈也得了肺癌。这并非肺癌具有传染性,而是不吸烟的配偶长期受被动吸烟之害,同时居丧心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对癌症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居丧综合征”症状轻重相差悬殊。就死者的死亡原因而言,如果是久病卧床、倍受疾病折磨的慢性病,那么,无论对死者和居丧者,都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故居丧症状较轻;如死者死于急病或意外事故,则对居丧者的精神打击很大,症状也较重。另外,就居丧者的性格而言也有差别,按照通常的说法,一类人是“乐观者”,心胸坦荡豁达,能面对现实,遇到挫折时“想得开”;另一类人是“悲观者”,不善于正视现实,不能接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往往陷入终日怀念过去的小圈子里,难以自拔。像这类居丧者,“居丧综合征”的症状往往很重,时间很长,需要接受外来的帮助。

“居丧综合征”有一个心理危机期,在这段日子里,至亲好友的劝慰,子女们的体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照顾、关心,都是非常必要的。应该让居丧者明白,生离死别是人生规律,人死不能复生,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症状严重者,不妨进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暴露疗法”。办法是将死者的遗容和生前心爱之物索性放在居丧者随时都能看到之处,让他自己尽量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时的恩爱情景。这样做,居丧者通常在开始时可能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难以自控,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症状会逐渐改善直至消失。因为居丧者已明白并接受了现实,达到了心理平衡和适应,渐渐重振生活信心,考虑安排今后的生活。“暴露疗法”是一种快而有效的心理脱敏疗法,但是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居丧者不宜采用此法,以防发生意外,还是慢慢地不断进行心理疏导为宜。

此外,子女们应创造条件,为居丧者转换一个生活空间。诸如,把原来与子女分居的老人接到子女家同住,多说说话,与孙辈逗乐;如老人健康情况尚可,不妨陪同作一次旅游,让老人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山水风光中产生好心情,摆脱内心的苦闷。渡过心理危机期后,居丧者不宜把自己关在家里,应走出去访问老同事、老朋友,温故叙旧,谈谈家常。特别是应与有共同爱好的老人们寻找共同的乐趣,以充实生活。

丧偶老人有哪些消极心态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 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丧偶独居也会影响健康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社会学部的威廉斯在2004 年就人们丧偶后的健康问题做了一项研究。研究的重点是丧偶后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和有益健康行为的减少。

研究表明:单身生活会损害健康

分手对女性健康伤害更大

研究对象是203名年龄较大的寡妇和鳏夫,他们在开始参加研究时的年龄为65岁以上,另外199名在研究过程中已经结婚。研究者在他们刚刚丧偶时与他们谈一次话,18个月之后再谈一次。

他们问这些人的问题是,每隔多长时间会有人提醒他们注意身体,做些有益健康的事情,每隔多久会有人提醒他们吃药,健康饮食,或者去做定期医疗保健。每道题的选项都是从“从不”(1分)到“经常”(3分)三个。

婚姻能使人更健康

受试者如果具备以下四种情况之一就会被认为具有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很少将散步或者运动作为消遣,体重不正常,经常吸烟以及每24小时中的睡眠时间(包括小睡)少于7小时。 受试者完成了两个健康状况评估。第一个是他们对自己健康状况的笼统认识——好或者坏,第二项是评估自己有何种疾病———心脑血管或者循环系统等疾病。

结果丧偶独居的老人们对健康不利的行为明显增长,而对健康有利的习惯明显减少。相比同龄而有配偶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健康状况要糟糕许多,而再婚的老人的健康状况也要明显优于仍旧独居的。

老人如何调适丧偶心理?

1、避免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

2、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首先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3、再婚有利摆脱孤独。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丧偶的老年人再婚率在不断增加。阻碍丧偶人再婚的重要心理障碍:一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和所谓“道德”的自我禁铜。二是来日家庭的反对。三是老年再婚择偶条件苛刻。四是受财产继承的制约使老人再婚难成。鼓励老年人再婚有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在逐步被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所接受。

4、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去。

5、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刻孤独与不适加重。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家庭中夫妻关系学是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一旦丧偶,这种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子女、亲友去建立、填补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依恋关系,方能有效地减轻哀思。

老人丧偶要如何调理心理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两个人正应心手相携,安度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有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据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1.自责阶段。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甚至认为对方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2.怀念阶段。老伴逝世后,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的凄凉和孤寂。

3.恢复阶段。在亲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首先,欲使自己尽快地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第三,所谓的“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丧偶老人不婚同居隐患多

近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丧偶老年人数量都呈现增长趋势,这意味着,老年人再婚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但老年人苛刻的择偶条件以及财产继承、婚后生活容忍度低等因素造成了老年人难再婚。面对再婚所带来的感情与亲情的两难选择,不少老年人选择了不婚同居。

丧偶老人选择不婚同居实属无奈,但是结婚也好,同居也罢,基础是感情。可有些老年人把再婚只当作找一个依靠或保姆,态度草率,双方没有充分了解,没有感情基础,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某地老年人相亲市场上甚至流行着“十对再婚离八九”的说法,没有办法,老人只能选择同居。另外,子女的不支持是老人不婚同居的另一个原因。多数子女认为,父母年纪大了再结婚有失面子,并且父母再婚后的存款、房产等存在不少的变数。当然,也有子女担心父母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真心相处的另一半。

但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婚姻”一定会后患无穷。首先,感情基础不牢的同居状态,男女双方难免有防备心态,也少不了互相猜疑,这样不能坦诚相待的日子想过好比较难。其次,同居看似不存在多少经济问题,但时间一长,不管是日常开销,还是生病住院需要的大笔支出等,双方拿多少钱合适都是个头疼的问题,遇上斤斤计较的人,很容易因为金钱问题而散伙。再次,子女不支持,老人今后的居住、养老都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最后,没有婚姻的制约,“聚散”太过随便,也会留下不少后遗症。

老年人再婚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能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子女能理解老人再婚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单身老人也要摆正择偶心态,选择另一半时多从是否有共同语言出发,不要光想着对方的财产、外貌。选择不婚同居隐患多,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原本想“伴老”的结果也容易变成“绊老”。

丧偶老人的性需求怎么解决

1、丧偶老人的性需求怎么解决

自慰或者再婚。

2、老男人需要性生活吗?

中国许多人的观念中,“性”是避而不谈的事情。因为,他们大都认为,人老了,性功能就衰退了,没有性生活很正常。一旦老年人对性表现出兴趣,就很容易被当作“不正常”甚至“变态”。其实,老年人有性的要求和性行为都是正常生理、心理现象。

相关推荐

老人心理变化的五大因素是哪些呢

1. 生理功能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出现明显的衰退 ,特别是大脑功能的衰退 、感官系统功能的下降 ,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身体功能的衰退 ,如牙齿的脱落 、头发变白 、性功能减退 、行动迟缓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等 ,使老年人产生了消极心理 ,加上周围人也把其当作“老人”来看待 ,更加重了这种心理 。 老年人一旦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后 ,便会对一般日常生活失去积极性 ,对平时的生活不再感到满足 ,丧失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而加速身体的衰退 ,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心理

造成焦虑症的几种原因

遗传因素 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生物学因素 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衡的特征。 性格特征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环境诱因 在众多诱发焦虑症的原因中最大因

轻度焦虑症的症状有哪些 导致焦虑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在众多诱发焦虑症的原因中最大因素就是环境。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都有可能诱发焦虑症,比方说丧偶(尤其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病)、离婚、丢掉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健康等。 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焦虑症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

高血压的病因是什么

约90%的高血压者,血压增高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称为高血压病。其余10%高血压者,其血压增高与某种疾病有关,称为 继发性高血压。这些可以引起血压增高的疾病包括:肾实质疾病、肾血管疾病、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动脉缩窄以及肾上腺-肾脏轴一些原因不明的可引起钠潴留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老年人高血压由于老年人的特点促发的因素更复杂。 ①一部分老年高血压是由老年前期(45~59岁)或更早发生的高血压延续至老年期: ②老年人器官的老化,调节功能下降,血管硬化与粥样硬化,更易促

导致焦虑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性格特征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2、环境诱因 在众多诱发焦虑症的原因中最大因素就是环境。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都有可能诱发焦虑症,比方说丧偶(尤其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病)、离婚、丢掉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健康等。 3、遗传因素 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 4、

老年人抑郁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1、被丧偶的悲痛心情忽略 在有压力的社会生活事件中丧偶对人的心理创伤最大,丧偶后,家庭结构、亲情关系、经济情况、起居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 适应新的环境和处境是一个心身的考验,度过这个适应性生活阶段又需要1~2年的时间。 因此必须懂得在这期间存在着患抑郁症的危险性。不要以为丧偶心境不好是理所当然,应清醒地认识到,继而进入的抑郁状态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药物引发的抑郁 许多老年人需要规律地服用多种药物以治疗自己的躯体疾病。有些药物能加重或引起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

老年久病卧床有哪些症状

1.躯体表现 长期卧床可发生各种并发症,使病情恶化,由于长期卧床和制动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称为失用性综合征或运动不足综合征,老年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难以摆脱。 (1)神经系统: ①感觉改变:长期卧床的老年常伴有感觉异常和痛阈降低,当瘫痪患者累及感觉传入神经纤维时,很快表现出来在损伤水平以下的。 ②运动功能减退:长期卧床病人所有运动均低于每天进行日常活动久坐的人,这种情况在弛缓性瘫痪引起的运动受限者更为明显。 ③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长期卧床的老年自主神经系统活动过度或活动不足,结果很难维持自主活动的平衡状

老人大小便失禁是什么原因 胃肠道疾病

如老年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感染性腹泻、前列腺疾病、炎症性肠病、滥用泻剂、吸收不良综合征、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炎、直肠容量缺损、直肠缺血、胶原血管性疾病、直肠肿瘤、直肠外压迫、神经系病变、溢出性失禁、括约肌解剖学缺损、盆底肌丧失神经支配、先天性异常等都可导致老年人大小便失禁。

这些原因导致焦虑症

1.环境诱因 在众多诱发焦虑症的原因中最大因素就是环境。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件及失落感都有可能诱发焦虑症,比方说丧偶(尤其老年丧偶,几乎八、九成的人会得病)、离婚、丢掉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健康等。 2.性格特征 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3.生物学因素 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衡的特征。 4.遗传因素 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

老人如何缓解孤独?

老人如何缓解孤独? 1、子女应尽自己赡养、孝顺老人的责任,身在外地时更要多加关心,从而让老人享受到儿孙绕膝、晚辈嘘寒问暖的天伦之乐,而不至产生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2、树立敬老、爱老的社会新风,让他们感受到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例如逢年过节组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服务等。 3、支持丧偶老人再婚,子女对老人再好,有些感情却是子女无法替代的,老人的某些感情需要,是当子女的也满足不了的。因此,对于丧偶老人,子女应该热心当“红娘”,成全他们的。 4、常与老人谈心,老人整日在家,活动范围小,又年老、体弱多病,加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