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油麦菜有什么好处 油麦菜吃法
吃油麦菜有什么好处 油麦菜吃法
材料:油麦菜、鲜蘑、胡萝卜、葱姜水、盐、鸡粉、 胡椒粉、面粉
做法:
1.把油麦菜、鲜蘑、少量胡萝卜切碎粒。
2.猪肉切碎后加入葱姜水、盐、鸡粉、胡椒粉,摔打上劲儿,和其它原料搅拌在一起,淋上香油。
3.用面皮包成包子,上屉蒸2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了。
材料:油麦菜 、 蒜末 、 花椒面 、盐、鸡精。
1.将摘好的油麦菜洗净,用开水焯稍微一下,捞出后轻轻的攥干水分,切成5cm长的段备用。
2.蒜去皮后拍一下,切成蒜末备用。
3.锅中放油,待油九成热时下入油麦菜并快速爆炒,同时加入花椒面、盐,翻炒均匀。
4.略微翻炒后加入蒜末,翻炒出蒜香后,关火加入鸡精,翻炒均匀就可以。
材料:油麦菜300g 、芝麻酱1大勺 、椒盐、醋20g 、花椒粉半小勺 、 生抽 、香油1大勺。
做法:
1.油麦菜切去根部,用水洗净控干备用。
2.切成小拇指长短的段.
3.找一个小碗倒入满满一大勺芝麻酱,加入一大勺香油搅拌均匀。
4.再加入生抽15克,醋20克搅拌均匀(边到边搅拌,不可一次倒入)。
5.然后根据稀稠加入凉开水,把芝麻酱泄到用勺子舀起来可以流动。
6.最后浇到油麦菜上即可。
材料:油麦菜、葱、姜、蒜、豆豉、 鲮鱼、淀粉、香油。
做法:
1.把油麦菜切成10 厘米长的段,用开水焯熟,装盘;葱、蒜、姜切末。
2.锅中下油,炒香葱、蒜、姜、豆豉,加入高汤及其他调味料,烧开后放入鲮鱼,用水淀粉勾芡,盛出放在油麦菜上,淋入香油即可。
材料:洋葱 、油麦菜、葱 、蒜末、 盐、生抽。
做法:
1.洋葱、油麦菜切好。
2.爆锅后,炒洋葱,然后加油麦菜、蒜末、盐、生抽。
3.最后放油条,开吃。
材料:油麦菜400g 、红辣椒1个 、蒜瓣5个、豆油适量。
做法:
1.油麦菜择洗干净控水,红辣椒先切丝后切粒,蒜瓣用刀背拍扁,去掉蒜衣切粒。
2.热锅倒入适量豆油,豆油烧至七成熟,加入红辣椒粒和蒜粒炒出香味。
3.加入油麦菜,大火快速翻炒,油麦菜可以用刀切成几段再炒。
4.大火爆炒几下,见油麦菜断生,即可关火,再加入适量盐和鸡精,利用余温翻炒两下,即可迅速出锅。
做法:油麦菜几颗 、猪肉 、油 、盐、干辣椒两个、黄豆酱一勺。
做法:
1.油菜清洗干净,烧开一锅水,将油菜放进去汆烫好后捞出来沥干水。
2.油锅烧热,将肉末倒进去,翻炒至变色。
3.加入红辣椒碎,继续翻炒至红辣椒变软。
4.加入豆瓣酱,翻炒均匀后出锅,淋在油菜上即可。
油麦菜吃多了好吗 油麦菜怎么吃着最好
1.油麦菜的做法有很多,但是最常见的就是清炒,这样的做法能最大程度的保有油麦菜的营养,而且还少油低脂。
2.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食物一起搭配,以发挥其他的作用。例如:油麦菜烧豆腐就具有降糖安神的作用,豆豉鲮鱼油麦菜有利尿消石的功效。
油麦菜孕妇可以吃吗 油麦菜吃多了会怎么样
油麦菜性寒,吃多了会导致胃寒,尤其是本来就脾虚胃寒的人吃了会加重病情。
人所摄取的营养必须平衡多样的。虽然油麦菜含有多种维生素,但是吃太多反而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造成人体营养的失衡。
由于油麦菜对乙烯很“过敏”,因此保存时应尽量远离苹果、梨和香蕉,以免诱发赤褐斑点。
建议肠胃不适以及容易引起肠胃炎症的朋友少吃油麦菜,吃得太多就容易引起肠胃炎。
油麦菜能生吃吗
油麦菜的吃法与生菜同,食用方法以生食为主,可以凉拌,也可蘸各种调料。熟食可炒食,可涮食,味道独特。油麦菜具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神经衰弱、清燥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
由于油麦菜对乙烯很“过敏”,因此储藏时应尽量远离苹果、梨和香蕉,以免诱发赤褐斑点。还要特别提醒的是,油麦菜性质凉寒,因此尿频、胃寒的人不应多吃。
食用油麦菜的日常注意事项
油麦菜对哪些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骨质疏松。
哪些体质的人适宜吃油麦菜?
健康体质平和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
哪些疾病的患者不适宜食用油麦菜?
胃炎,泌尿系统疾病。
食用禁忌。
生菜性质寒凉,尿频、胃寒的人应少吃。
油麦菜食用方法
油麦菜属菊料,是以嫩梢、嫩叶为产品的尖叶型叶用窝苣,叶片呈长披针形它的长相有点象莴笋的“头”,叶细长平展,笋又细又短。从血缘关系看,油麦菜属于叶用莴苣的一个变种——长叶莴苣,与人们熟悉的生菜相近,所以又名牛俐生菜。它的色泽谈绿、长势强健
抗病性、适应性强、质地脆嫩,口感极为鲜嫩、清香、有“凤尾”之称。 油麦菜的营养价值略高于生菜,而远远优于莴笋。例如,同莴笋相比,蛋白质含量高40%,胡萝卜素高1.4倍,钙高2倍,铁高33%,硒高1.8倍。 油麦菜的吃法与生菜同,可清炒或作汤,烹饪时间宜短。
食用方法以生食为主,可以凉拌,也可蘸各种调料。熟食可炒食,可涮食,味道独特。油麦菜具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神经衰弱、清燥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吃起来嫩脆爽口,受人欢迎。
蒜蓉油麦菜:
原料:油麦菜300克,蒜末20克。
辅料: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
准备:油麦菜择洗干净,切成6_7厘米长的段。
快炒:油烧热,放入油麦菜,加入味精和盐,炒到油麦菜碧绿关火,放入蒜末。
提示:油麦菜炒软烂了不好吃,所以宁可欠点火也不能过火。
配料:油麦菜、一头蒜
做法:1.把油麦菜洗净,切成段
2.把水烧开,把油麦菜放入,看看差不多的时候捞起,控干
3.倒入少许的油,烧到7、8层开,把蒜倒入炒香,倒和油麦菜炒2到3分钟即可。
特点:味道非常的清淡,不油腻有种特殊的香味,不防试试,真的很好吃。
豆豉鲮鱼油麦菜:
油麦菜吃了回奶吗 哺乳期吃油麦菜的好处
油麦菜属于莴苣类植物,其中含有莴苣素,对于缓解神经衰弱、睡眠有很好的作用。所以产妇在哺乳期内吃油麦菜也是能改善睡眠质量的。
油麦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并且含量要比白菜、生菜等其他绿色蔬菜要高。因此食用油麦菜有利于产妇润肠通便,消脂减肥。
油麦菜含干扰素诱生剂,能够刺激细胞产生干扰素,从而提高人体机能,抵抗病毒。
油麦菜吃多了好不好
油麦菜食用过量也会引起疾病,尤其是凉拌油麦菜,不过有时候吃油麦菜也要适当适量,吃得太多对健康也是很不利的,而且油麦菜总是吃也会吃出很多问题的。
油麦菜还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它在降低胆固醇、治疗神经衰弱、清燥润肺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油麦菜的维生素C含量高,而维生素C对于治疗坏血病、预防动脉硬化、抗氧化等都有明显效果,但是不要过多的食用,如果吃多了油麦菜会中毒。
油麦菜食用过量导致的后果:油麦菜的烹调时间不能过长,断生即可,否则会影响菜的口感和鲜艳的色泽。由于油麦菜对乙烯很“过敏”,因此保存时应尽量远离苹果、梨和香蕉,以免诱发赤褐斑点。还要特别提醒的是,油麦菜性质凉寒,因此尿频、胃寒的人不应多吃。建议肠胃不适以及容易引起肠胃炎症的朋友少吃油麦菜,吃得太多就容易引起肠胃炎。
油麦菜能生吃吗
很多人对油麦菜能生吃吗都产生疑问,在吃油麦菜的时候,也是要对这点进行了解,使得在选择这样蔬菜的时候,对它的吃法也是有着很好的认识。
油麦菜能生吃吗:
油麦菜的吃法与生菜同,食用方法以生食为主,可以凉拌,也可蘸各种调料。熟食可炒食,可涮食,味道独特。油麦菜具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神经衰弱、清燥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
由于油麦菜对乙烯很“过敏”,因此储藏时应尽量远离苹果、梨和香蕉,以免诱发赤褐斑点。还要特别提醒的是,油麦菜性质凉寒,因此尿频、胃寒的人不应多吃。
食用油麦菜的日常注意事项
油麦菜对哪些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骨质疏松。
哪些体质的人适宜吃油麦菜?
健康体质平和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
哪些疾病的患者不适宜食用油麦菜?
胃炎,泌尿系统疾病。
食用禁忌。
生菜性质寒凉,尿频、胃寒的人应少吃。
油麦菜和莴笋的区别
从外形来看,莴笋的叶子宽大,茎的样子一圈一圈,像笋一样,比较粗大。而油麦菜的叶子细长平展,肉质茎细短,好像是“缩小版”的莴笋。从血缘关系看,莴笋和油麦菜都属于莴苣属,莴笋属于茎用莴苣,油麦菜属于叶用莴苣的一个变种——长叶莴苣。相比来说,油麦菜跟人们熟悉的生菜更相近。
许多人有这个疑问:“油麦菜和莴笋长得差不多,口感也相似,是否就是同一种蔬菜呢?”其实,油麦菜和莴笋虽然是亲戚,但却是两种菜,而且营养也有差别。
油麦菜脆嫩清香,有“凤尾”之称。它含有大量维生素和钙、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油麦菜的营养略高于生菜,而远优于莴笋。同莴笋相比,油麦菜的蛋白质含量高40%,胡萝卜素高1.4倍,钙高2倍,铁高33%,硒高1.8倍。
莴笋有开通疏利、消积下气的作用,对促进消化有帮助;而油麦菜有清肝利胆和养胃的功效。莴笋茎叶中味道微苦的莴苣素,有镇痛催眠、降低胆固醇、辅助治疗神经衰弱、清燥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油麦菜中含有甘露醇等有效成分,有利尿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莴笋的吃法较多,烧、炒、凉拌皆可;而油麦菜以生食为主,可凉拌,也可蘸各种调料,如果要炒,时间一定不要过长。
吃油麦菜有什么好处
油麦菜有助于促进唾液和胃液的分泌,起到提高食欲的作用。油麦菜还有助于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防止胆汁淤积,起到预防肝硬化的作用;
油麦菜性寒,因其茎叶中含有莴苣素,所以油麦菜味道微苦。因此油麦菜有助于降火清热、利尿消肿。有口腔溃疡的人可以食用油麦菜改善病症,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油麦菜中的甘露醇能够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和利尿之功效,常吃油麦菜能够降低心脏和肾脏的压力,有利于促进排尿,降低高血压,对心脏病人也有好处;
油麦菜富含膳食纤维,能够降低身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从而降低体内血脂含量。膳食纤维还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消脂通便。再加上油麦菜是一种低热食物,因此可以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
油麦菜含有莴苣素,莴苣素能够对神经衰弱起到辅助治疗的功效,还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促进睡眠。因此在睡觉之前喝一杯油麦菜汁,有助于促进睡眠,改善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