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耳心痛是怎么回事

耳心痛是怎么回事

而心痛的情况并不常见,而这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据专家介绍,这很有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疼痛,还有可能是一些感染造成的疼痛,或者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等等。

一、心痛一般是中耳炎引起的,中耳炎一般是咽喉的炎症蔓延到中耳的,咽喉炎一般是感冒风热引起的。若是上面所说的,建议消炎去火止痛治疗,药如;龙胆泻肝片、螺旋霉素、布洛芬等,不要吃辛辣上火的东西。

二、可能是牙痛引起的,前段时间长智齿,也是感觉耳心痛,忍了几天才看医生,才发现是长智齿,因为是在最里面,长不出来,顶住神经,所以感觉像是耳心痛

三、耳朵痛应该是中耳炎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并发症,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治疗。局部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四、一般考虑是外耳道皮下神经痛,咽部如果没有炎症可以考虑为单纯性的外耳道神经性疼痛。咽部如果有炎症,因为咽部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由舌咽神经咽支,迷走神经咽支、副神经及交感神经构成。其中迷走神经分叉形成咽支和耳支,所以咽部、扁桃体、颈部有炎症时均会通过迷走神经耳支造成外耳道深部疼痛。当咽部、扁桃体、颈部有炎症存在的时候建议口服或点滴抗生素病灶对症治疗,病灶治疗好后,外耳道深部疼痛跟随消失。咽部没有炎症时,建议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B12、愈风宁心片、注射用葛根素、凯石注射液)等药物口服或输液治疗。

脚心痛是怎么会事

可以饭后口服氯唑沙宗片,云南白药,以及消炎镇痛药奥沙普秦。同时要注意休息。详细情况请你咨询当地医师。

背心痛是怎么回事

1、颈椎病引起的后背疼痛;

颈椎病发生在颈椎,怎么会引起后背疼痛呢?殊不知,颈椎第四、五、六颈椎的脊神经后支向背部延伸,支配上背部的皮肤肌肉。当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时,如果牵拉到第四、五、六颈椎的脊神经后支,就会导致出现背痛。事实上,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头晕、恶心甚至视物模糊,吞咽模糊都是颈椎病的症状表现。

2、颈部扭伤和落枕引起后背疼痛;

由于颈部活动不当,或睡眠体位不良导致局部肌肉被扭伤,伤痛牵扯背部肌肉,病史较短,压痛点固定且位于肌肉损伤部,以肩胛内上方多见,且伴肌肉痉挛,可触及压痛明显的条索状痉挛肌束,颈背部活动受限明显。

3、风湿引起的后背疼痛;

风湿病多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后背疼痛,天气阴凉、风寒潮湿、后背疼痛加重。

4、肩周炎引起的后背疼痛;

肩周炎会引起肩关节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范围会不断加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后背疼痛。

胃痛头晕恶心是怎么回事

胃痛是胃病病人最常见的症状。大多由于病变部位受局部炎症或胃酸的刺激,引起胃壁平滑肌痉挛、胃内压增高和肌纤维紧张度增强,使病变部位的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因而发生痛感。

诱发胃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受风寒、饮酒、吸烟、饮食生冷、饥饱失时,暴饮暴食、服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药品或是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 胃痛要和“心痛”区别开来,在中医古籍中,又称胃痛为“心痛”。胃痛又名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

古人认为胃脘处在心下,歧骨(剑突)下的部位为心窝部,在这个部位发生的疼痛,即为心下痛,心口痛、心窝痛、也称心痛。后世很多医家认识到胃与心的解剖部位完全不同,故又把胃痛与心痛区别开来。如《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为了把两者区别开来,把心脏疾病引起的心痛,称为“真心痛”,特别是“心痛彻背”,严重者还可伴有出冷汗、手足口唇青紫、胸闷气短等症。困此,胃脘痛与真心痛在疾病的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胃痛虽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最为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由于这两种疾病是一个慢性发展的反复波动、迁延难愈或易复发性疾病。

胃痛小知识

简介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病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牙齿痛能够引起耳朵痛吗

牙齿疼痛是人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俗话讲的好牙痛不是病一旦痛起来真是要人命,相信在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深有体会的,并且牙齿疼痛起来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部位的疼痛,那么,到底牙齿痛会引起耳朵痛吗?这是许多的人都很想了解清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牙齿痛会引起耳朵痛吗?专家介绍说,完全可能的,牙痛就是一感染性炎症,感染可以导致引流区淋巴结的肿痛而导致耳心痛。牙神经痛的时候,因为其与耳朵那儿的神经源起同一神经根(三叉神经)所以也可以发生牵涉痛。

咽鼓管是连接口腔和内耳道的管道,牙痛时病原菌继续下延,会引起咽部不适甚至中耳炎,而表现为耳朵痛,中耳炎也会引起牙痛,要积极抗炎治疗,可以用甲硝唑芬布芬胶囊、阿奇霉素抗炎治疗,前者也可以止痛,一定要多喝水,清淡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

关于牙齿痛会引起耳朵痛吗这个问题的详细解答之后,相信现在大家应该已经了解到牙齿痛是完全是可以引起耳朵疼痛的,所以出现牙齿疼痛的话千万不可耽误病情,应及时的去正规专业的口腔医院接受治疗,希望以上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胃痛反胃有什么症状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痛难耐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胃痛(12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恶心没有胃口都是胃痛反胃的基本症状,当然,除了这样的情况之外,胃痛反胃的症状还有很多,想要知道更多的胃痛反胃的症状就要我们自己平时注意观察了。衷心祝愿大家可以早点远离胃痛反胃。

冠心病吃三七粉有效吗

冠心病从中医角度来说是胸痹心痛,又称为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基本的病机是心脉痹阻,包括寒邪、痰湿、气滞、血瘀等标实证,也合并有虚证,当我们辩证为实证中的血瘀痹阻心脉为主的病证的时候,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这时候就可以选用三七粉,因为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胃痛容易与哪些症状相混淆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症状。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相关推荐

背心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背心痛一种症状,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有的疾病比较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如胸椎的外伤骨折,结核,肿瘤等;有的背痛症状较轻,往往由于背部受凉,姿势不良引起,不必过于焦虑.除了由严重疾病引发的背痛外,一般由受凉,劳累,姿势不良和脊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背部疼痛,使用一些简单疗法进行自我治疗,常常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中医的针灸,推拿,拔罐都有很好的疗效.

什么心绞痛

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在中医中,按照心绞痛的不同症状可以将其列入“胸痹”、“心悸”、“心痛”等症。心绞痛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多由于心脏疾病引起,尤其冠心病。心绞痛的危害很大,造成心肌缺血,引发心衰和猝死。

心痛的预防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2.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 3.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膏粱厚味,并注意纠正偏食。 4.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怎么办

疾病的医治方法有: (1)一般治疗:镇静、吸氧、心电监护,去除病因,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2)药物治疗: ①硝酸酯类药:通过其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可有效地终止心绞痛发作,也可预防发作。由于多数病人在夜间凌晨时发作,宜每6小时服用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加以预防,也可应用长效硝酯类如长效单硝酸异山梨酯。 ②钙拮抗剂:用于治疗变异性心绞痛重大进展。可明显改善预后。钙拮抗剂阻断Ca2+内流,降低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从而使冠状动脉扩张。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硝酸酯类,两药合用

胃痛吃什么药好

胃痛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又称溃疡病,中医称“胃痛”、“心痛”、“胃脘痛”范畴。 民间治疗本病不乏奇方妙药,疗程短,见效快,费用低,即能消除病症,促使溃疡愈合,又可不动手术,愈后不再复发。 1:中成药疗法 药名:锡类散 用法:每晚睡前用温开水送服1-1.5克 疗效:连服1个月,溃疡愈合率优于西米替丁,有效率达91.7% 2:药物疗法 处方:生麦芽30克,白芍、茯苓各15克,海螵蛸12克,苍术、陈皮、厚朴、神曲、鸡内金、生姜各10克,桂枝、延胡各6克。吴茱萸4克,龙胆草3克,大枣4枚。

变异性心绞痛可以治好吗

心绞痛的原因 变异性心绞痛可以治好吗?心绞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常见的症状发作性胸痛。胸痛持续时间3-5分钟,即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疼痛症状可得到缓解。那么中老年人的心绞痛在治疗用药时有什么原则呢? 用药原则一:分型治疗 对于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这类药物能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弱心肌收缩,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使心肌的血氧供应恢复平衡。而对于自发型心绞痛,由冠状动脉痉挛造成的心肌血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治疗时应首选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的硝酸酯类药物与钙拮抗剂

何谓“心绞痛”

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每次发作3~5min,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心绞痛的感觉可谓多种多样,常被描述为“胸翳”、“胸闷”、“绞榨感”、“压迫感”、“憋气感”等等,常伴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属中医学的“真心痛”、“厥心痛”或“卒心痛”等病的范畴,和一般胸痹临床症状明显不同,多出现突然心胸剧痛,持续不解,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口唇紫绀、肢冷、“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关于本病中医的病因病机,近年来认识多趋向于“本虚标实”,与心绞痛相似,但较前者更加严重。本虚主要为气(阳)虚、阴虚,标实为瘀血、痰浊、寒凝、气滞。 疼痛急性心肌梗死中最早、最为突出的症状。急则治其标,根据邪实闭脉、气机骤闭的病机特点,以急开其闭阻之脉窍为法,首先选用速效止痛、宣散瘀结或闭结心脉瘀毒、浊毒的方药,以

癞蛤蟆草的药用价值有哪些

【癞蛤蟆草的功效与作用】: 凉血,利水,解毒,杀虫。治咳血,吐血,尿血,崩漏,腹水,白浊,咽喉肿痛,痈肿,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去瘀,洗痔疮。 ②汪连仕《采药书》:凉血,止崩漏,散一切痈毒。 ③《纲目拾遗》;《葛祖遗方》,治咽喉十八症,消痈肿,杨梅、痔疮。 ④《草木便方》:解毒。治白秃,疥癞,风癣;除脚胫疮痒黄水,杀虫,调油涂。 ⑤《分类草药性》:治一切久年癍疮,洗痔疮,痒疮。 ⑥《药物图考》:治湿热风疹,阴痒、肾囊风,消肿利水。 ⑦《江苏植药志》:水煎服,治腹胀。 ⑧《中国药植图鉴》:捣

心悸心慌的穴位治疗法

穴位介绍: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内关为常用特定穴,亦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宁心安神、宣痹解郁、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缓急止痛、降逆止呕、调补阴阳气血、疏通经脉等。在平日的养生保健中,可以经常按压,舒缓疼痛症状,解除疲劳。 穴位作用: 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